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带答案)-百度文库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带答案)-百度文库解析一、选择题
1.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已经会使用天然火。

我们今天了解元谋人的历史状况,主要依据()A.考古出土文物B.文献记载
C.神话传说D.推断分析
2.浙江省钱山漾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距今4700多年,是人类丝绸文明史上一个古文化遗址。

钱山漾遗址出土了一些丝线,丝线出土时已拧成一团,较粗,全都碳化,但仍保有一定韧性,手指触及尚不致断裂。

钱山漾丝线的出士表明此时的远古居民会
A.种植水稻B.养蚕缫丝织布
C.制作生产工具D.过着定居生活
3.炎黄部落活动在黄河流域。

借助考古,“陕西宝鸡出土的船形陶壶”(下图)反映出炎黄时期
①已掌握制陶技术②已发明舟车等交通工具③发明了纺织④创造了文字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4.识读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

如图所示的形势图与中国古代哪一制度有关
A.世袭制B.宗法制C.禅让制D.分封制
5.下图是我国1964年发行的4枚邮票。

其中,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
()
A.B.
C.D.
6.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室衰微,诸侯间战争不断,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导致社会变革的最根本因素是()
A.各国改革社会剧变B.受法家思想的影响
C.为了中国实现统一D.铁器与牛耕的推广
7.下列属于老子思想的是
①提出“仁”的学说②认为一切事物都存在对立面,能够相互转化
③要从正反方面思考问题④主张以柔克刚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8.公元前260年,秦王亲自来到河内,井把全国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全部征调到战场,拦截赵国的救兵,断绝他们的粮食。

当时,秦赵两国激战于
A.城濮B.桂陵C.马陵D.长平
9.战国时期,各国“车途异轨……文字异形”,兼并六国,实行巩固统一的措施后,下列不存在的情况是
A.“车同轨”,车辆通行无阻B.商人交易使用的都是圆形方孔钱
C.各地官员均用小篆体写告示D.各地农民纳税用的“斗”容积不同10.秦法记载“五人行盗,脏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这一记载说明秦朝
A.赋税沉重B.偷盗猖獗C.刑法残酷D.徭役繁重
11.穿越历史的星空是多少人美好的梦想,如果有一天你乘坐时空飞船穿越到汉武帝生活的时代,你可能体验到的场景是:
A.乘坐海船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感受异域风光
B.听说张骞联合大月氏打败匈奴,汉武帝嘉奖他做了郎官
C.骑着从西域传入中原的良种马与班超并驾齐驱
D.看见西域都护急匆匆奔往皇宫向汉武帝汇报紧急军情
12.下表列出了东汉中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造成东汉后期这种现象的因素之
一是()
A.光武中兴B.黄巾起义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D.王莽施政腐败
13.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率精骑出击匈奴,在漠北战役,汉军大败匈奴,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

这有利于()
A.西汉北部边境地区的安宁B.促进汉族与匈奴民族的友好交融
C.西汉社会经济恢复与发展D.不断巩固和加强西汉的中央集权14.2007年,美国《时代》周刊公布了有史以来的最佳发明家,蔡伦排名第四。

蔡伦排名靠前,是因为他
A.发明了指南针
B.改进了造纸术
C.发明了火药
D.改进了印刷术
15.根据《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建立初年,“民失作业,而大饥饰”。

为此,汉高祖采取的政策是
A.重农抑商B.休养生息C.奖励耕织D.土地自由买卖16.如下图反映我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A.江南社会相对稳定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统治者的鼓劢政策
17.我国原来居住在北方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开始大量内迁到黄河流域始于()A.秦朝末年B.东汉后期C.西汉后期D.南北朝时期18.如下图是小明同学制作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部分),图中所示①②③对应的朝代是
A.商朝、三国、秦朝B.商朝、秦朝、三国
C.东周、东汉、三国D.秦朝、商朝、十六国
19.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任务之一。

下列正确描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的是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B.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D.政权的分立和民族的交融
20.“中国”一词在传统中有三种主要涵义:第一是地理意义的中国,中国即“中原”……二是政治意义的中国…第三是文化意义的中国,中国是文明世界…在古代,能称为“中国”的政权,就必需占据中原和践行华夏文化,才能真正地成为“中国之主”。

下面哪个史实说明这结论( )
A.张骞通西域B.商鞅变法
C.文成公主入藏D.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材料分析题
21.制度文明是人类发展水平和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材料二: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材料三:见下面图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天下为公,选贤任能”反映的是史前时期哪种更替首领位子的制度?并请举1例说明。

这一制度后来被哪一制度所代替?
(2)材料二描述的是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该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实施作用是什么?
(3)材料三图示反映的是哪一朝代的政治制度?图示中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其长官的产生方式是什么?图中①处应该填什么官职?
22.秦朝是由战国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它存在的时间短,只有15年的历史,却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君之法,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

——《韩非子》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材料三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

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敝——财匮力尽,民不聊生。

——司马迁《史记》请回答:
(1)材料一中“商君”指的是谁?
(2)材料二中李白的诗赞颂了“秦王”统一六国的伟大功绩。

请你依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
一和材料二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3)依据材料三分析,司马迁是怎样看待秦朝的统治的?这样的统治最终导致了什么严重后果?
(4)对于上述材料中的秦朝历史,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解析:A
【详解】
根据“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已经会使用天然火”可得出判断元谋人的特征,主要是依靠考古出土的文物及科学的分析,故A项正确;距今约170万年前并没有文字,排除B项;神话传说的可信度较低,排除C项;推断分析需要建立在史实依据的基础上,排除D项。

故选A。

2.B
【详解】
依据题干材料“浙江省钱山漾遗址……是人类丝绸文明史上一个古文化遗址。

钱山漾遗址出土了一些丝线,丝线出土时已拧成一团,较粗,全都碳化,但仍保有一定韧性”说明钱山漾已经会制作丝线,反映了浙
解析:B
【详解】
依据题干材料“浙江省钱山漾遗址……是人类丝绸文明史上一个古文化遗址。

钱山漾遗址出土了一些丝线,丝线出土时已拧成一团,较粗,全都碳化,但仍保有一定韧性”说明钱山漾已经会制作丝线,反映了浙江省钱山漾远古居民已经会养蚕缫丝织布了,B正确;材料主要是反映丝线的出土,与农作物种植、制造生产工具和定居生活无关,ACD排除;故选B。

3.A
【详解】
依据该陶壶可知当时掌握制陶技术,该陶壶呈现船形说明当时已发明舟车等交通工具,陶壶上两侧的腹部各用黑彩绘出一张鱼网状的图案,可推知当时发明了纺织,制作渔网,
①②③正确;陶壶上没有相关的文字,无从得出陶壶,排除④。

A项正确,排除BCD 项。

故选A项。

4.D
【详解】
依据题干图中关键词“镐京、齐、晋、燕”可知,形势图与中国古代分封制有关。

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西周,定都镐京;为了管理辽阔的疆域,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故D符合题意;世袭制、宗法制、禅让制与题干无关,故ABC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D。

【点睛】
抓住题干图示关键词“镐京、齐、晋、燕”是解题的关键,西周实行分封制,形成众多的诸侯国。

5.D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故D符合题意;A是四羊方尊,四羊方尊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故A不符合题意;B是商代戊箙卣是一件商朝青铜器,它通高33.3厘米,口纵13.7厘米,口横15厘米,底纵13.6厘米,底横16.7厘米,重6625克。

铸造于公元前14~前11世纪,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故B不符合
题意;C是尊龙;兽面纹尊,商代中期(公元前16世纪-前13世纪) 这件尊口部侈大,超过肩径,肩部丰圆突起,圈足较低,是商代早中期常见的式样。

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6.D
【详解】
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因此导致社会变革的最根本因素是铁器、牛耕的推广,D符合题意;ABC都不是导致社会变革的最根本因素,排除。

故选D。

7.B
【详解】
据所学知识可知,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晚期楚国人,是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主张以柔克刚。

他说“祸兮,福之所倚;福
解析:B
【详解】
据所学知识可知,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晚期楚国人,是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主张以柔克刚。

他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被道教尊为教主,称为“太上老君”,②③④符合题意;①提出“仁”的学说,是孔子的观点,排除。

所以B项正确,排除ACD项。

故选B项。

8.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60年,秦赵发生了长平之战,赵国战败,秦国统一全国的步伐大大加快了,故D符合题意;城濮之战是晋楚之间的战争,桂陵、马陵两次战役是是齐魏之间的战争,故ABC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D。

9.D
【详解】
秦统一后在经济上实行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量衡以及统一车轨。

文字上把小篆作为统一的文字。

“各地农民纳税用的“斗”容积不同”不符合史实,D项符合题意;A、B和C都是秦统一之后实行
解析:D
【详解】
秦统一后在经济上实行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量衡以及统一车轨。

文字上把小篆作为统一的文字。

“各地农民纳税用的“斗”容积不同”不符合史实,D项符合题意;A、B 和C都是秦统一之后实行的措施,排除A、B和C项。

故选D项。

10.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陵墓;其刑法极其严酷,秦的暴
解析: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陵墓;其刑法极其严酷,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这一记载说明秦朝的统治的法律严苛,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的内容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故选C。

11.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大力开辟海上交通,汉朝先后开辟多条海上航线:从山东沿岸出发的船只穿过黄海,可到达朝鲜、日本。

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
解析: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大力开辟海上交通,汉朝先后开辟多条海上航线:从山东沿岸出发的船只穿过黄海,可到达朝鲜、日本。

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

故A符合题意;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目的没有实现,排除B;班超是东汉的历史人物,排除C;西域都护的设立时间是公元前60年,排除D。

故选A。

12.C
【详解】
根据题干给出的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当时继位皇帝年龄都很小。

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故C符合题意;ABD项不答材料中的数据信息。

解析:C
【详解】
根据题干给出的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当时继位皇帝年龄都很小。

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故C符合题意;ABD项不答材料中的数据信息。

13.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出击匈奴,获得大胜,经过漠北战役的打击,匈奴再也无力与
西汉对抗。

这有利于西汉北部边境地区的安宁。

选项
解析: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出击匈奴,获得大胜,经过漠北战役的打击,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

这有利于西汉北部边境地区的安宁。

选项A符合题意。

昭君和亲,促进汉族与匈奴民族的友好交融,B 排除;休养生息政策,使西汉社会经济恢复与发展,C排除;汉武帝促进大一统采取的措施,不断巩固和加强西汉的中央集权,D排除。

故选A。

14.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造成便于书写的纸,人称“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变革。

B符合题意
解析: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造成便于书写的纸,人称“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变革。

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15.B
【详解】
根据材料“西汉建立初年,民失作业,而大饥饰”,结合所学可知,汉初呈现百废待兴的状态,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故B符合题意;重农抑商是历代封建社会的经济政策,故
解析:B
【详解】
根据材料“西汉建立初年,民失作业,而大饥饰”,结合所学可知,汉初呈现百废待兴的状态,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故B符合题意;重农抑商是历代封建社会的经济政策,故A不符合题意;奖励耕织是商鞅变法的措施之一,故C不符合题意;土地自由买卖,与材料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6.C
【详解】
题干图片体现的是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迁往中原,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这是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

故C符
解析:C
【详解】
题干图片体现的是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迁往中原,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这是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

故C符合题意;江南社会相对稳定、江南自然条件优越和统治者的鼓劢政策都是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但不是最主要原因,在题干图片中也不能体现,排除ABD。

故选C。

17.B
【详解】
东汉末年开始,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大融合,B项正确;秦朝末年和西汉后期尚未出现少数民区内迁的现象,排除A和C项;南北朝时期是少数民
解析:B
【详解】
东汉末年开始,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大融合,B项正确;秦朝末年和西汉后期尚未出现少数民区内迁的现象,排除A和C项;南北朝时期是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时期,排除D项。

故选B项。

18.B
【详解】
古代朝代的顺序是夏、商、西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秦、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宋、金、元、明和清。

因此,图中所示①②③对应的朝代因此是商朝、秦朝、
解析:B
【详解】
古代朝代的顺序是夏、商、西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秦、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宋、金、元、明和清。

因此,图中所示
①②③对应的朝代因此是商朝、秦朝、三国,B项正确;A、C和D朝代与图中顺序不符合,排除A、C和D项。

故选B项。

19.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除了西晋有过短暂的统一外,其余时期中国处于分裂时期。

189年汉灵帝死后,东汉长期混乱,诞生了曹魏、蜀汉、孙吴三国。

后来三国最后由晋朝统一。

西晋皇朝
解析: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除了西晋有过短暂的统一外,其余时期中国处于分裂时期。

189年汉灵帝死后,东汉长期混乱,诞生了曹魏、蜀汉、孙吴三国。

后来三国最后由晋朝统一。

西晋皇朝短暂的统一,于八王之乱与五胡乱华后分裂瓦解,政局再度混乱。

在304年因为成汉与刘渊的立国,使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

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南北再度分立。

东晋最后于420年被刘裕篡夺,建立南朝宋,南朝开始,中国进入
南北朝时期。

由于北方战乱,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北方少数民族势力壮大,开始向中原地区推进,推动了民族交融。

因此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的是政权的分立和民族的交融。

选项D符合题意;早期国家建立与夏商周的建立相关,A排除;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与秦汉时期相关,B排除;早期人类与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相关,C排除。

故选D。

20.D
【详解】
根据材料“在古代,能称为‘中国’的政权,就必需占据中原和践行华夏文化,才能真正地成为‘中国之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主张学习汉族文化,践行华夏文化,占据了中原地区,故D正
解析:D
【详解】
根据材料“在古代,能称为‘中国’的政权,就必需占据中原和践行华夏文化,才能真正地成为‘中国之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主张学习汉族文化,践行华夏文化,占据了中原地区,故D正确;张骞同西域加强了与西域的交流,没有践行中华文化,故排除A项;商鞅变法没有从文化方面进行变法,故排除B项;文成公主入藏有利于汉藏两族的交流,西藏没有占据中原,故排除C项。

故选D。

二、材料分析题
21.(1)禅让制;尧传位给推举出来的品行高尚的舜或舜传位给治水有功的禹。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2)分封制;内容:①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②诸侯的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
解析:(1)禅让制;尧传位给推举出来的品行高尚的舜或舜传位给治水有功的禹。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2)分封制;内容:①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②诸侯的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作用:保证了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3)秦朝;郡县制;朝廷直接任命;丞相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天下为公,选贤任能”分析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禅让制。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如尧传位给推举出来的品行高尚的舜或舜传位给治水有功的禹。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禹死后,启继承父位。

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2)依据材料二“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分析可知,材料二描述的是西周实行的分封制;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西周实行分封制。

内容:①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②诸侯的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作用:保证了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3)依据材料三的图片:皇帝、太尉和御史大夫判断,这是秦朝创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朝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其长官的产生方式是朝廷直接任命,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所以图示中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图中①空缺处应该填丞相。

22.(1)商鞅。

(2)商鞅变法使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认为秦朝实行了暴政,导致民不聊生。

秦朝灭亡。

(4)改革能使国家富强,暴政导致国家灭亡。

(言之
解析:(1)商鞅。

(2)商鞅变法使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认为秦朝实行了暴政,导致民不聊生。

秦朝灭亡。

(4)改革能使国家富强,暴政导致国家灭亡。

(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商君之法,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可知,材料一中“商君”指的是商鞅;商鞅原来叫公孙鞅,是卫国国君的后人,因此也叫做卫鞅。

(2)依据材料一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影响,据材料二信息可知,反映的是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的伟大功绩。

因此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商鞅变法使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依据材料三“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

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敝…财匮力尽,民不聊生。

”结合所学可知,司马迁主要是从暴政的角度对秦始皇进行的评价,认为秦朝实行了暴政,导致民不聊生;这样的统治最终导致了秦朝灭亡。

(4)对于上述材料中的秦朝历史,我们能得到的认识是改革能使国家富强,暴政导致国家灭亡。

23.(1)饲养家畜,制作陶器;长江流域。

(2)商朝;“泥范铸造法”。

(3)汉武帝;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4)南京;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
解析:(1)饲养家畜,制作陶器;长江流域。

(2)商朝;“泥范铸造法”。

(3)汉武帝;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4)南京;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