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导的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导教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念、寝、步、寻
文言虚词:但、遂、相与、盖、耳。
2、理解感觉作者的特别心境。
3、能够娴熟、正确的阅读课文,朗诵并背诵课文,领悟凝练
委婉,饶有余味的语言。
4、学习作者描绘月光的手法。
二、预习检测:
1、读准字音、理解要点词语的含义。
解(jiě)衣藻荇(zǎoxì)ng遂(suì)至未寝(qǐn)柏
bǎi)
2、填空:苏轼(1037-110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汉族,眉州人(今四川眉山,北
宋时为眉山城)。
北宋有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豪迈派词人代
表。
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3、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
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相关新
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拘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
的
审讯摧残,差一点丢了脑袋。
此乃历史上闻名的“乌台诗案”。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
公务”,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类状况下,作者写
了这篇短
文,对月夜的风景作了美好的描述,真切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
的一个片段。
也表现了二人即他和张怀民的深沉友情和无穷感触。
三、学习指导:
(一)、翻译课
文:
1、解说加点字
(1)月色入户门(2)欣然起行
快乐的
样子
(3)念无与乐者想;的人(4)遂至承天寺于是
(5)相与步于中庭
一同、
漫步
(6)庭下积水
空明清
澈透明
(7)水中藻荇交横
交织
纵横
(8)盖竹柏影
也
本
来
是
(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不过;罢了
2、翻译下边句子: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翻译:月光从门射进来,我快乐地起来行走。
2)、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我)想到没有能够共同游玩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寻张怀民。
3)何夜无月?哪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可是罕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4)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漫步。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月色撒满庭院,好像积水充满院落,清亮透
明,藻、荇菜交织错乱,本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水中水
3、翻译课文: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
解开衣服将要睡觉时,月光从门射进来,我快乐地起来行走。
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同游玩的人,于
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漫步。
庭院中的月光犹如一泓积水那样清亮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织,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不过缺乏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二)有味的朗诵(学生齐读,教师指导,频频四遍)
要求:读出一点文言的滋味;读出一点安静的气氛;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素。
(三)、合作研究:
1、东坡为什么深夜起行?
答: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同观月。
2、他有好多朋友,为什么独寻张怀民?
答:两人都被贬,但都不把贬放在心上,都爱“以山川怡情悦性”,志同道合,气度坦率,处窘境而不悲戚。
3、说到乐,人们想到的是“吃、喝、玩、乐”,而他们两人乐的是什么?
答:欣观月夜美景
4、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作者描述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色给你如何的感觉?
答:本文写月而不见月,以“积水”“月色”,用水的“空明”显现月的“洁白”“空明”;仅仅还不够,又以“藻荇”衬托水的真切,衬托月光。
静动联合,这样层层设喻,别开生面,将这清美
的月光写到了极致。
详细真切写出了空灵、清丽、淡雅、洁白的月色
5、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
答:“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哪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6、你以为“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
答:指自己当时“有职无权”的状况,是对自己的一种自嘲;悠闲之人。
7、“闲人”指谁?为什么自称“闲人”?“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如何的复杂感情?
答:指能不汲汲于名利,能够寄情山川,居心赏识自然美景的人,是一种惊喜;不汲汲于名利的人,聊以自慰的人,旷达乐观的人。
8、为什么自称“闲人”?“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如何的复杂感情?
答:自己本当为国家奉献,而此刻却无用武之地,堕落至此,有一种失落。
失落孤独的人。
9、文章的结尾句表露出作者如何的情绪 ?
答:(1)、贬谪的凄凉:一个“闲”字,反应了作者当时身为“闲”官的现实,有一种难过、悲痛之意;
2)、观月的惊喜:天下不乏吉日良辰,我安逸自得得以赏此美景;
3)、显出某种歧视尘俗的自慰之情:作者对世人繁忙于名利而辜负了美景的感叹,而自己悠闲自适,能够安稳赏此美景;观月“闲人”的自得只可是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10、联合全文内容,思虑“闲人”含义。
答:这两句话所传达的思想感情相当复杂,既有惊喜欢乐,又有落寞孤寂,还显出某种歧视尘俗的自慰之情。
这类复杂的心
情,一方面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落,心里愁闷才放情山川,在江山风月中找寻寄望;另一方面,大自然的美所赐予人的无量欢乐,是那些追赶名利的世俗之人所没法领受的。
苏轼获得一种世人难以获得的知足和欢乐,这是身处窘境的苏轼聊以自慰的说法。
(四)、主题思想:
课文描述了作者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抒发了
他壮志未酬的愁闷心情。
四、中考连结:
阅读下边两段文言文,达成8~10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昼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
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
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
夜无月?哪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
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其实湖光染翠之工,
.
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
不行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兴趣。
此乐留与山僧游
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西
湖游记》
1、.解说以下加点的词。
(2分)
①月色入户。
户:
.②其实湖光染翠着工。
工: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
(4分)
①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②此乐留与山僧旅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
译文:
3.这两段文字都写了“月景”,但在写法上有什么不一样?( 2分)
参照答案:
1、①门评分:每题1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2、①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织的藻、荇。
②这类心得乐趣只好于山中隐逸的僧侣闲游的人共享又怎么能和俗世中人一同讨论。
评分:每题2分,共4分。
意思大概对即可。
3、前者直接描绘与间接描绘相联合,经过比喻表现了月光的
澄澈透明,又经过描绘竹柏的影子来间接表现月光的光亮;后者则是纯真用直接描绘来表现“朝日始出,夕舂未下”时月光的别样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