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阶段检测 人教实验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1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人教实
验版)
测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分,共50分
1.青年时期的钱伟长在美国大使馆填写签证表的宗教信仰一栏时,钱先生说:“我没有宗教信仰。
”美国官员说:“没有是不行的,你就填信仰孔教吧。
”这件事情说明
A.外国人一直把儒教当成中国的国教
B.中国以外的世界,把儒家视为一种宗教
C.儒家应当积极参与世界宗教对话
D.儒教或曰孔教就是中国人的宗教
答案:A
2.2022·江苏南通二模下图分别是“仁”字小饰品和北京街头的“仁”字广告牌,这些都表明
A.商家均以仁爱作为打造品牌的工具
B.孔子思想已成为当今社会的行为准则
C.国人对社会和谐发展的真诚祈愿
D.只要弘扬传统道德就能实现社会公平
解析:B、D两项说法明显是错误的,可以排除;本题考查的是对孔子“仁”的思想的理解,孔子“仁”的思想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故选C项。
答案:C
3.社会转型时期矛盾错综复杂,许多思想家反对专制、暴政,主张“民本”。
下列人物中不具备这一思想主张的是
A.孟子B.韩非子
C.黄宗羲D.荀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孟子、荀子、黄宗羲作为儒家代表,都反对暴政,主张“民本”。
韩非子主张“法治”,因此不具备民本思想。
答案:B
4.2022·济南模拟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制天命而用之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兼相爱,交相利
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
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B项是孟子的思想观点。
A项是荀子的观点,C项是墨子的观点,D项是韩非子的观点,均排除。
答案:B
5.下图文献是1972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道德经》,书中的某些思想对后世产生消极影响的是
①无为而治,知足不争②克己复礼,主张正名
③小国寡民,结绳而用④有教无类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道家思想的识记理解能力。
设问要求是“道家”“消极影响”的思想,符合以上两项要求的只有①和③。
②和④是孔子提出的思想主张。
答案:C
6
右图是某教师讲述孟子思想时所使用的一张幻灯片,有同学根据幻灯片的内容总结出孟子思想包括“仁政”“民贵君轻”“养浩然之气”三项内容,请你给他补充完整
A.“制天命而用之”
B.“性本善”
C.“礼法并施”
D.“兼相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A项是荀子的唯物思想;C项是荀子的政治思想;D项是墨子的“兼爱”思想,故A、C、D三项错误。
题干中“恻隐之心,人之本性”是“性本善”的体现。
答案:B
7.康熙十八年北京发生大地震,震级为8级,震中烈度为十一,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康熙帝发了“罪
己诏”,“朕御极以来,孜孜以求,期于上合天心,下安黎庶……地忽大震,皆因朕功不德,政治未协……”康熙帝的这一行为
A.减少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B.标志着清朝正在走向衰落
C.反映了康熙帝将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D.是儒家“天人感应”思想的反映
解析:本题考查对“天人感应”思想的理解分析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克服文字障碍,将地震等自然灾害与皇帝的行为联系起来,题干反映的是典型的“天人感应”思想。
答案:D
8
2022·姜堰模拟《走西口》中田耀祖将田家大院赌输给夏三之后,淑贞将家中祖传的乾隆御赐的“仁义礼智信”牌匾摘下来带走。
历史上最早将“仁义礼智信”作为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的是A.孔子B.孟子
C.董仲舒D.朱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记忆历史问题的能力。
董仲舒为了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了“三纲五常”,作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
答案:C
9.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下列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A.认为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解析:本题考查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这句话的意思是:上天赋予人的本性,有的人天生具有善的素质而不能成为善良的人,于是上天树立王道来教化这些人为善,这是天意啊。
由此可知A项正确。
答案:A
10.2022·广州模拟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派地位的变化取决于
A.儒家思想的自我更新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C.思想大一统的趋势
D.手工业和商业的日益繁荣
解析:在中国封建社会,思想是为专制统治服务的。
儒家思想不管是否受到重视,都与当时统治者加
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关。
秦始皇“焚书坑儒”,重视法家,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是为了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
答案:B
11.2022·合肥模拟从孔孟到董仲舒,再到程颢、程颐、朱熹,儒家思想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这种发展是为了
A.不断吸取外来的思想,丰富和发展儒家思想
B.去粗取精,儒家思想更加纯洁
C.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D.批判继承儒、道、释的思想精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儒家思想从先秦时期一个普通学派发展到汉代成为主流思想,这是适应了当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到了宋代发展为理学,更是为了适应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答案:C
12.2022·潍坊模拟以下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A.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有着本质的区别
B.二者的主要差异在于求“理”的方法不同
C.二者都利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压抑、扼杀了人性
D.二者重气节、品质、责任、使命,对塑造民族性格有积极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陆王心学和程朱理学都利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统治,都是为封建统治服务,故A项说法错误,C项正确;程朱理学主张“格物致知”,陆王心学主张内心反省,“致良知”,故B项说法正确;D项指出了二者的积极意义,故D项也正确。
因此,只有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13.王守仁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
他认为修养的关键在于“致良知”。
致,即实行。
他所说的“良知”指
A.心理自觉,扬善抑恶
B.内心立志,知行合一
C.恢复良心,学以至圣
D.恢复善良,以理统情
解析:王守仁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对父孝,对弟慈,见孩童落下井自然产生恻隐之心,这些都是人的善性,良知所使然。
答案:A
14.下列关于宋明理学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
②南宋的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
③王阳明创立“心学”,使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
④理学和心学成为明清两代的官方哲学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②④
解析:本题为组合式选择题。
组合选择题解题“三法”:择正淘汰法选择一个正确的而锁定答案、择错排除法选择一个错误的而排除选项、错正结合法选择一个正确的和一个错误的。
本题用择正淘汰法,①项明显正确,淘汰B、C、D 三项。
答案:A
15.2022·广东梅州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雨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
甲徒曰:“风催幡动!”乙徒曰:“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A.万物皆只有一个理
B.确理而后有气
C.宇宙便是吾心
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解析:由题干中“心动才有幡动”可见幡动是因为心动。
答案:C
16.2022·江苏南通月考儒家思想到两宋时期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即理学阶段。
理学的代表人物北宋“二程”、南宋朱熹的共同主张是
A.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B.学术研究要为现实服务
C.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D.“天理”就是“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
解析:理学的基本主张是万物皆源于“理”。
所谓“理”在社会中的体现即指“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
答案:D
17.2022·宿迁模拟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继承了
①先秦儒家民本思想
②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
③董仲舒“三纲五常”的思想
④王阳明“心外无物”的思想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②③④ D.①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黄宗羲的民主思想,主张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因此这一思想继承了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和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
答案:D
18.2022·大连模拟作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先后出现了下列具有代表性的主张
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君臣父子,定位不易,事之常也;君令臣行,父传子继,道之经也”朱熹
④“为天下之大害也,君而已矣”黄宗羲
这一发展进程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A.仁政思想得到发展B.思想体系日趋完善
C.社会矛盾走向缓和D.君主专制逐渐强化
解析:从战国到西汉武帝时期,到宋朝,再到明末清初,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汉武帝大一统的要求;朱熹的“君臣关系”更是对社会中君臣父子等级秩序合理性的阐述,而黄宗羲“君主为天下之大害”的言论则更进一步说明当时君主专制的强化程度。
答案:D
19.2022·潍坊模拟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写道:“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有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制度。
”作者认为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源是A.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
B.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C.黄宗羲等代表地主阶级
D.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
由材料中“先天不足”,“时代性的缺陷”等信息可知,作者认为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源是时代局限性,即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充分,故选A项。
B、C、D三项都是以A项为基础,故排除。
答案:A
20.下列不可以代表士人的经世致用思想的是
A.“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
B.“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C.“出而为帝王师,处而为天下万世师”
D.“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经世致用讲求学问的实用性,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A项仅致力于书本学习,缺乏社会实践。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1题20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6分,共5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仁者爱人。
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
——《论语》材料二仁者无敌。
——《孟子·梁惠王上》材料三下图分别是“仁”字小饰品和北京街头的“仁”字广告牌。
1“仁”的思想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5分
2“孝”的基本含义是什么5分
3“仁”与“孝”在中国古代社会道德体系中分别处于什么地位5分
4你是怎样理解孟子“仁者无敌”思想的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仁”还寄寓着现代国人怎样的期盼5分
解析:本题以“仁”和“孝”为主题组织三则材料,很好地将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本题材料简短、设问全面,较好地体现了高考命题趋势。
第1、2、3题结合所学知识组织答案即可;第4题在回答时,应将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发展结合起来进行思考。
答案:1针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提出了“仁”的主张或具体回答春秋社会背景也可。
2是指子女对父母,子孙对祖先的尊敬和奉养,是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应尽的反哺之责。
3“仁”是最高的道德准则,“孝”是一切人际关系的基础和中心。
4孟子主张“仁”出自人的天性,把“仁”作为人类正义的基本准则,从“仁”出发,人们就会友爱或获得帮助,化解矛盾或获得战胜艰难困苦的力量;对于统治者要行“仁政”,才能天下归心,才能结束列国纷争的局面。
现代期盼:尊老爱幼,与人为善,崇尚正义,社会有序,和谐发展。
22.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西汉《礼记》材料二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
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国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材料三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材料四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
——《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1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4分
2据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有什么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
4分
3据材料三、四,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改革后中国家庭伦理关系有什么新变化。
4分
4“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曾对中国传统家庭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2分
解析:本题属文字材料解析题,主要考查获取与解读信息的能力、描述与阐释问题的能力、论证与探讨问题的能力。
本题涵盖古今中外,考查的内容涉及了必修三大模块,综合性比较强。
是基于经济、政治、社会等诸多因素影响下家庭伦理观念的变化及其原因,契合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热点。
立意新颖,思路灵活,考生如对材料分析不透或对此部分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准,很难得高分。
答案:1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儒家的伦理道德或儒家思想。
如果回答儒家伦理道德具体内容——忠孝及两者关系的可酌情给分,回答中国传统思想或宗法制度的不给分。
2变化:在注重个人道德观的同时,更注重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的培养。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学东渐,民主思想的传播;民族危机的加深。
3社会经济的发展或社会化大生产;国家的政治变革或政府政策推动。
婚姻自主,男女平等,家庭民主。
4这一传统观念有其积极意义,应重视传统观念的现实价值;不应固守传统,这一观念在当今的淡化是一种社会进步。
23.2022·宿迁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材料四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请回答:
1材料一对于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3分
2材料二集中反映了董仲舒的哪些思想主张对于西汉王朝统治有何意义3分
3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三说明其“新”在何处3分
4材料四作者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4分
5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
3分
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在我国古代的发展历程。
题目本身难度不大,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但要注意对材料信息的正确理解。
答案:1认为儒学有助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或对维护君臣、长幼秩序方面有可取之处。
2“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意义:巩固国家政治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3把“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或把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
4批判君主专制。
藐视君主权威,主张限制君主权力。
明清商品经济发展或资本主义萌芽。
5春秋战国——儒家学派产生;西汉武帝——儒学成为正统;宋明——儒学发展为理学;明清——儒学正统受到冲击,但仍为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