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初二语文下册第3课《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初二语文下册第3课《安塞腰鼓》教
学设计
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我国闻名作家刘成章的一篇抒情散文。

它为我们展现了安塞腰鼓这一专门的民间舞蹈艺术,再现了“安塞腰鼓”的冲天激情和生命力的张扬。

它以诗一样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大方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教学这篇文章,我们确实是要通过文本的解读,领会作者是借歌颂安塞腰鼓,讴歌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讴歌冲破束缚阻隘的强烈愿望、讴歌阳刚之美、讴歌爽快淋漓的生活和表现以及奋斗不息的黄土高原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朗读课文,明白得要紧内容,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概。

2.能力目标:立足课文,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体会文章的形式美与内在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开放课堂,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用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的阳刚之美熏陶感染学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品味文章的韵律和气概。

2、品味语句,体会语言的节奏美和诗意美。

教学难点
多角度明白得本文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安塞腰鼓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间舞蹈之一。

有人如此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使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是
劲!”今天我们学习陕北作家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这篇文章,借助作者的生动描摹,跟着安塞腰鼓的节奏,体会它的气概,感受其中生命的律动。

(多媒体投影:课题、有关“安塞腰鼓”的视频资料。


二、收集问题,检查预习
课前,要求大伙儿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两至三遍,了解课文要紧内容。

为了检验预习成效,请大伙儿扫瞄课文,快速地画出表现安塞腰鼓场面特点的语句和表现安塞腰鼓文化内涵和生命意识的句子。

此外,大伙儿有什么疑问可提出来,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加以解决。

三、听录音,感受文中激情
有人说,安塞腰鼓能使空气燃烧。

是啊,就像空气中本来包含着氧气一样,人的心中本来就蕴藏着激情,蕴藏着力量,一旦遇到火种,便会不可阻遏地燃烧起来。

那么,就让《安塞腰鼓》在我们课堂上也燃烧一回吧!
(播放5~13自然段录音,以激发学生激情,然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四、品味句式修辞的表达作用
从大伙儿的朗读中,我们看起来听到了激荡的鼓声,感受到了那烈火般的舞蹈,文章什么缘故会这么有气概?你能否从文章的语言材料中找一点依据?
句式修辞
五、感知文章结构
多媒体展现:
结构
安静的腰鼓(静)──→火爆的腰鼓(动)──→安静的腰鼓(静)(击鼓前)(击鼓时)(击鼓后)
可见,文章的形式技巧差不多上为内容服务的,内容决定形式。

六、合作探究文章意蕴、内涵
(一)学生合作探究,教师依照学生有可能发表的见解及收集的问题,有针对性的预备,并适时点拨:
1.什么缘故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如此的腰鼓”?难道江南确实打不得腰鼓么?任何艺术的产生都与特定的地域和历
史文化渊源有关。

江南的文化风格是优美的,孕育不出如此的腰鼓。

安塞腰鼓只能是原始粗犷的黄土文化的产物。

2.什么缘故又强调黄土高原土层的“厚”?──因为这厚厚的土层,正是生命元气的积蓄,也是黄土文化的深深积淀!颂扬安塞腰鼓,实际上也是颂扬黄土高原的文化底蕴!
作者在写作时为了衬托黄土高原的厚重,因此看起来有点厚此薄彼。

事实上,江南文化和西北文化只是风格不同,一阴柔一阳刚。

正如人之性格,不能评判孰优孰劣。

因此,也能够说“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内涵之一是“好一个阳刚之美!”“好一群茂腾腾的后生!”或“好一群充满生命力的西方汉子!”(第1至第4自然段、第7自然段、第18自然段)
从这些段落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蓬勃奔放的生命力。

3.它使你惊奇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难道能够开释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这句话如何明白得?
“红豆角老南瓜”说明吃得不行,吃得粗糙。

他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

尽管那儿是落后的,但落后是临时的,有这种生命能量在,就让我们看到了期望,它终有一日会突破迸发!
安塞腰鼓引起了山崖的回响、观众的共鸣,艺术与自然、心灵融合为一,天地间看起来只剩下这鼓声。

艺术净化了、升华了人的心灵。

一切欲望得失都被略去了、遗忘了。

人还原了人之本性,找到了人一辈子活的最佳状态──反璞归真、原始纯粹的精神状态。

●“好一个梦幻与生活的动静结合!”(25至30自然段)
“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安静”,人们都沉醉在其中,如痴如碎,如梦如幻。

一声“渺远的鸡啼”打破了这安静,让人回到现实,眼前又是新的一天,新的世界,充满新的期望。

多媒体展现:
好一个蓬勃的生命力量!
好一个生命的舞蹈!
好一个充满期望的原野!
好一个冲破束缚、阻碍强烈期望!
好一个阳刚之美!
好一个反璞归确实自然生活状态!
好一个粗犷厚重的黄土文化!
好一个……
大伙儿对课文的意蕴内涵发表了专门多见解,投影所展现的内容中如有你尚未体会到的,能够再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揣摩,最后的省略号也有待于你们今后的阅读来补充。

七、分声部演读
领会了内涵,必定能更投入地朗读。

让我们尝试一下分声部朗读(一名女生读开头、结尾;“好一个安塞腰鼓!”全班齐读;其他段落男女生齐读交替穿插)
八、拓展摸索
1.假如安塞腰鼓到我们江汉平原先演出,是否能表演出这种气概?
2.西北富裕之后,那儿的人们是否还能保持这种精神状态?
九、布置作业
阅读忆明珠的《说到音乐》,回答问题:
说到音乐
忆明珠
说到音乐,我没有听西洋音乐的福分,一窍不通。

至于中国音乐,也弄不清什么是“阳春白雪”,什么是“下里巴人”。

只是只要是中国音乐总还能够听得到里面去的,而且,专门喜爱。

我是十分醉心于“西北风”的,那回荡在黄土高原上的“信天游”的激越清亮而悲伤的旋律,就像是从我自己的心头升起的,是发自我肺腑最深处的声音,是我的灵魂的闪爆,生命的升华。

而江南丝竹则将我带入另一个世界,不,也许这本来确实是我生命中所固有的。

如听瞎子阿炳的琴音,听他的《二泉映月》,听着听着就会情不由己地泪流满面。

听这支曲子要闭上眼睛用心去听,眼睛是余外的。

在阿炳的乐曲声中只有心儿在跳动,在低昂,在徘徊,那是一支心之舞曲,是高山流水,是《广陵散》。

当我第一次听到阿炳的琴曲,就像瞥见了情人的眼波,七魂六魄一下被摄走了①。

从此我失去了故我,忘却了故我,我自身已化入了盲琴师的乐曲,已化入了情人的眼波,缠绵婉转,难分难舍,欲绝而不可绝,欲了而难能了②,一往情深,不可自拔,人一辈子之无可奈何,有至于此者。

然而使我猛醒,使我警悟,使我奋发,燃起我同仇敌忾之义愤的却是抗日救亡的歌曲,那时我还在读小学,小小年纪,一听到“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便不由热血沸腾,恨不能立时杀上疆场,马革裹尸,为国捐躯。

抗日战争掀起了中华民族亘古无二的全民歌曲运动,男女老幼哪个可不能唱一句:“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那发自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发自牺牲已到最后关头的最后的呼声,真足以使贪夫廉,懦夫立,惊天地而泣鬼神……然而“大雅久不作”矣,现在,除被定为国歌的那支《义勇军进行曲》,我们的青青年有几人还能唱上几支抗日救亡的歌曲呢?学校的音乐课上还教唱这些歌曲吗?那些歌手们、歌星们什么缘故对自己这一行最辉煌的一页历史丢得如此快,忘得如此洁净呢?
我在想,在今天,在抗日救亡运动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之后,我们那个民族是不是也需要再爆发一次精神的、灵魂的救亡运动?
1、第一段加横线的“江南丝竹”中“丝竹”作“音乐”解,在你读过的文言课文中显现过两次,请任举一例。

2、给第一段中两个加粗的“了”字分别注上拼音。

3、说明第二段中加横线的句子“使贪夫廉,懦夫立”。

4、细读原文,我们能够作如此的概括:“信天游”具激越清亮而悲伤的旋律;“抗日歌曲”具有激昂、催人奋进的旋律。

“江南丝竹”具有什么样的旋律?请你也用一句话进行概括。

5、评判一首歌曲的好坏,不仅要看它的旋律是否和谐自然,还要看它的歌词是否健康优美。

请依照括号里的要求简评下列歌词,每条在15个字以内。

简评思想内容:
“人一辈子短短几个秋,不醉不罢休”(节选自《爱江山更爱美人》)简评语言特点: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节选自《真心英雄》)
6、作者在谈到当今音乐的现状后,表达了如此一个观点:“需要再爆发一次精神的、灵魂的救亡运动。

”你是否同意作者的那个观点?请简述理由(字数在50个左右)。

[参考答案]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或“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2、“了”le;“了”liǎo。

3、使贪欲的人廉洁自律,使懦弱的人自强不息。

4、“江南丝竹”具有婉转悠扬,令人沉醉的旋律。

5、消极颓废,不思进取。

一语双关,比喻贴切。

6、不管同意作者的观点与否,言之成理即可。

十、教学反思
在组织教学中,我的设计思路是:1、了解腰鼓,观赏我下载的安塞腰鼓视频表演,激发学生学习爱好。

2、通过朗读课文,赏析语句,来分析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概。

3、通过多种方式明白得本文的写作目的。

课堂上,我注重与学生的对话,注重朗读和观赏。

上完后,我的感受专门多:1、我的内心充满了激情,周身的每个细胞都专门活跃。

我明白,这一切都源自于这篇文章的完美。

我之因此在教学时没有把这种感受充分传达给学生,是因为尚缺深厚的鉴赏水平,还有那种对生活的热爱之心!因此,功夫在诗外,要教好语文,还需在各方面下功夫。

2、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概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罂群激越,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

在这点上,我让学生们领会得还不够。

最后,我还有一点体会。

在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把握课文的知识,必须设计一些问题,使他们遵循一定的思路去归纳,学生回答时要注意用
自己的语言概括,加强口头表达能力。

要解决课文的重、难点必需渗透在每个问题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