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物抒情情更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借物抒情情更浓》说课稿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借物抒情情更浓》,下面我将从说教学内容、说教学对象、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学内容
《记承天寺夜游》是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
全文仅84个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
本文语言简练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
《语文主题丛书》中《枫叶礼赞》《看树》《走进芦苇》《骆驼》也是借物抒情的名篇,借此我让学生进行群文阅读,然后感悟、探究“借物抒情情更浓”这一主题。
二、说教学对象
初二学生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对文言文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章写法,需要学生阅读感知,需要老师在学法上加强指导。
因而,这一课的教学既有学生自主探究的一面,又有教师具体指导的一面。
三、说教学目标
1、研读课文,感受借月抒怀
2、联读名篇,理解借物抒情
3、评读写法,把握借物抒情
四、说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统一,教法与学法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学法决定教法,教法制约、影响学法。
因此我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引导学生以发现学习为主采用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质疑法、讨论法以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自主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
(一)、研读课文,感受借月抒怀
1、导入新课
教师导语: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思,他们或借月抒发思乡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
请同学们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
学生活动:举出曾经学过的有关月亮的诗句
教师活动:(首先点评学生表现然后引出本文)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那就让我们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品经典美文。
2、研读课文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细读写景的句子,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月夜图?然后看看作者描绘月色有何特色?
学生活动:(首先让学生展示朗读,然后说说自己对写景语句的赏析,在老师引导学生赏析写景语句到位之后,开始感悟点睛之笔)描绘了一幅清澈透明、清丽淡雅的月景图,并理解了比喻的作用
教师活动:你认为文中最后一句话中的“闲人”包含了哪两层意思?
学生活动: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理解了“闲人“的含义之后引导学生把握思想感情就很容易了)
教师活动:作者在描写月景的基础上流露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活动:
教师归纳概括:《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了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境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联读,理解借物抒情
教师活动;;下面同学们用心阅读《枫叶礼赞》《看树》<走进芦苇><骆驼>四篇借物抒情的名篇,进行圈点勾画,并把景物描写的语句和抒发作者情感的句子进行赏析。
(圈点画法: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对于重点语句要勾画、朗读、品味、赏析,才能深入地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
(三)评读,把握借物抒情。
学生活动:在个人赏析的基础之上,在小组内进行交流,通过商讨确定一篇文章,加以更加细致的分析,最后由发言人为代表,说出自己的想法,主要从文章中景物描写方法和景物描写的作用两个方面入手。
(讨论法以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得知识,在学习中真正处于主体地讨论位并养成合作、探究的习惯。
)
教师小结:景物描写的作用(要求学生做笔记)
(1)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2)衬托人物的心情。
(3)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性格
(4)推动情节发展。
(四)布置作业
续写:要求运用借物抒情的写法
那一次考试糟糕极了,
谢谢大家,我的说课结束,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我说的课文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二十一课第二课
时《记承天寺夜游》。
一、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
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
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
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
对于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
三、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
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2、能力训练点
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3、德育渗透点
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4、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难点: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
五、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问答讨论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学法
采用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方法,使学生自主的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七、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2、简介背景,放课文范读录音,提示学生注意正音。
听后回答:用文中词语简述作者的思路。
这样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3、学生朗读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本课采用轮读即一人一句,个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
钟内至少读三次。
4、在反复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合作分析问题。
将学生每6人分为一组共同分析以下问题进行交流:
①作者何以夜游?
②何以至承天寺?
③他为何不去找别的朋友?
④用原句回答寺庭步月,见到何种景色?
⑤可见其怎样的心情?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的学习。
在愉快的合作中主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巡视适当点播。
每组推选一名发言人明确以上问题。
这一个环节之后,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把握,为了由浅入深体会文章的精妙,突出文章的重点,还需仔细品味课文,引导学生体会描写的高超。
5、细读写景的句子,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一幅月夜图,进行交流。
这时教师深入学生当中,及时掌握情况。
画好后请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对照图画结合想象描绘一下景色。
组织全班同学评论。
再与原文比照体会文中景色描写的精练、生动。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该句比喻的妙处。
找出句中的比喻关系,体会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色。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于紧张分析中精神得到缓解,兴趣再一次被激起。
结合他们的想象,感受到了月色的皎洁、恬静并理解了比喻的作用,完成了文章重点内容的分析。
6、
当学生还沉浸在文章所描绘的美景中时,教师设疑,引起学生更深入的思考来突破本文的难点。
在此设计一个讨论题:文中“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学生分组讨论后会明白,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
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在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点明这一真谛。
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在此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的“闲”应怎样理解?学生就很容易体会苏轼乐观豁达的心境了。
7、拓展练习
你赞同苏轼的人生态度,处世之道吗?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教会学生辩证的看待人和事。
许多教师点到苏轼的乐观豁达即收尾,忽略了学生喜爱质疑,乐于探究的心理倾向,利用这个练习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提出不同的意见,可以用现代人的眼光向苏轼提出建议。
是课堂气氛再次达到高潮。
8、作业
①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
②为苏轼和张怀民在寺庭步月时设计一段对话。
③背诵全文。
9、板书
寺庭步月——事
庭中月景——景宁静淡泊
乐观豁达——情
八、说课综述
总结以上几个环节的设计,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与学生的认识规律相符,通过这一课学习,学生不仅感受到月夜美景,还感悟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分析过程中,学生愉快的合作学习,多角度的展开思维活动,并且学会了辩证的看待问题,与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利于学生知识、能力、情感发展的。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
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