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育在传统文化课程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教育在传统文化课程的作用
摘要:从当前的教育信息技术与传统文化课程的结合现状来看,唯有传统文化专项课程由于具有具体的动手操作,师生交互良好,动手动脑相结合,符合教育规律,又有无数APP可供教学中使用,文化专项课程(如围棋麻将等棋牌类、剪纸中国结等手工类、古筝大鼓等于乐器类、毽子等运动类)可以预见未来,必定借助教育信息技术有大规模开展,甚至可能走出国门,面向世界。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小学;中国;传统文化;课程
一、关键词界定、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根本现状
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缩写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
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
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sTechnology,ICT)。
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聚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
能列入小学课本,作为小学校本课程并冠以中国传统文化名称的课程大致有以下三类:1.以传统文化命名的课本,以介绍传统文化为核心目的的课程。
(在本文简称文化介绍课程)2.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二十四孝等以品德教育为核心内容的课程。
其中有以国学课程为主。
也有叫做经典课程。
常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本文简称国学课程)3.围棋麻将等棋牌类、剪纸中国结等手工类、古筝大
鼓等于乐器类、国画书法等美术类、毽子鞠蹴等运动类。
这一门类涵盖的种类极多。
常常与动手相结合。
(本文简称文化专项课程)
二、信息技术在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中的现状
按照信息技术在课程中介入的深浅,我们可以大致分为三个层次。
1.课件层次。
课件通常是ppt,极少有其他格式。
内容以文字和图片视频为主,极少交互。
仅从课件的角度的评论也是比较低级的层次。
在国学课中,大局部课件也都是这个层次,并且由于国学课自身的特点,课件普及率不如文化介绍课,交互更少。
单从课件角度,质量差,品质低。
2.成套课件层次、关注互动层次。
文化介绍课程和国学课程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几乎没有互动。
这两类课程均是单方面灌输为主要教学手段的。
其中文化介绍还好一些。
因为有局部教师会让学生使用互联网收集文化资料,做成ppt展示。
而国学课程那么交互非常贫乏。
真正有交互的教育信息技术,大多集中在文化专项课程中。
这些课程大多数本身就带有交互,是动手课程。
3.专用软件开发层次。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围棋和象棋、音乐学习。
这两个课程不仅有大量的专业对弈软件(含手机APP和电脑单机版,网络版,对战版),甚至开展出收费版(联众,qq游戏)和专业的教学版。
这些专业版的版权几乎都是社会办学的产物。
其中围棋教学版软件的多个版本都是社会办学的围棋学校开发的。
另外,广义传统文化相关的专业软件其实更多,大量测猜字谜,歇后语,包括识字认字,古文古诗,民间故事,民歌、剪纸等专业的苹果安卓APP,在网上被划分为益智游戏,或者教育软件,其实都可以划归到传统文化专业软件范畴中。
在文化专项课程中,
由于带有独特的地方韵味异域情怀,还包括成就感的鼓励,作品中常有个性化的东西闪现,教师也善于积累学生作品完善到课程中甚至有的收获了大批外国学生。
三、中国教育信息技术与传统文化教育的冲突与合作
大局部希望信息技术参与到传统文化弘扬的人其实都有一个解不开的死结,就是他们本质上是“西学为用,中学为体”的拥护者。
而中西文化的冲突的深层次原因却所无法解决。
然而,冲突与合作并存,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文化专项课程却几乎能与信息技术完美结合。
我们甚至应该以更加现代化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文化中的糟粕。
四、中国教育信息技术与传统文化教育未来展望
从当前的教育信息技术与传统文化课程的结合现状来看,唯有文化专项课程是有可能在未来借助于教育信息技术走的更远的课程。
而典型的文化介绍课程会具有强大的惯性,会作为文化普及课保存下来,但开展到前景不会特别大。
在国学课程中,我不排除高年龄段有些比较深入的课程(能接触到文化理论精华)有一定的生命力。
但是在低年龄段,特别是小学课程,开设以背诵、记忆、规训为主的课程是难以借助教育信息技术前行的。
相比之下,传统文化专项课程由于具有具体的动手操作,师生交互良好,动手动脑相结合,符合教育规律,又有无数APP可供教学中使用,可以预见未来,必定有大规模开展,甚至可能走出国门,面向世界。
作者:刘丹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昆山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