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年度第1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学科试题(高一)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慎终追远清明永驻
清明节大约起源于周朝,至今已有两千五百连年的历史了。
最初,清明只是一个提示农人进行春耕春种的骨气。
《淮南子·天文训》记:“春分后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则清明风至。
”《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时节,我国大部份地域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谷雨紧相连,浸种春耕莫迟延”等农谚。
这种标志物候转变、敦促春耕的骨气,是如何变成以祭祀先人为中心的综合节日的呢?
首先,这与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有关。
相传,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晋文公、介子推这一段动人的故事。
但今世学者普遍以为,寒食节与前人对于自然的熟悉相关。
他们以为世界万物都和咱们人一样是有生命的,也有生老病死,需要新陈代谢。
火燃久了要熄掉,重取新火。
寒食以后重生新火就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
熄灭旧火与重生新火所透露的是季节交替的信息,意味着新的一年春耕生产的开始。
寒食节在清明前两日,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
唐朝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接踵但主题不同的节日,一为念旧悼亡,一为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
二者有着内在的文化关联。
清明节也融合了上巳节的一些习俗。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它形成于春秋末期。
时至唐朝,上巳节成了一个全国性的节日,人们常在此日到水边游玩,去郊游踏青。
后来,上巳节的踏青饮宴的特点被整合到了清明节的习俗当中。
清明节发展最盛的时期是宋朝。
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载:“寒食第三日,即清明节矣,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都城人出郊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彼此劝酬。
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
”可见,宋人借祭祖省墓的机缘充分享受踏青之乐,寓嬉乐于哀思当中。
张择端绘制的风俗画长卷《清明上河图》更是形象地呈现出宋朝清明节的盛况。
到了元朝,不仅上巳节
退出了节日传统,寒食节也已大体消亡。
春节以后的大好春天只剩下了清明节。
清明节祭祖省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深层的先人崇拜、孝文化传统之间有着深刻的联系,而这种文化传统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也是清明节具有壮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
随着民族精神的振兴,对祖宗的家族性私祭发展到对中华民族一路先人黄帝、炎帝的群体性公祭,以延续中华民族血脉相连、薪火相传的精神,这些都抒发了人们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的道德情怀。
中华传统节日是民族生活的仪式,是宏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承中华丽德的重要载体。
此刻咱们过清明节,就是一次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感悟和认同的进程,就是要通过省墓祭祀等形式唤起后人对先人的追思与敬慕,全面表现对先人的感恩、对血脉责任的认同,确保咱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一路记忆,得以代代相传、万载永续。
(节选自李荣启《感悟清明节的文化内涵》,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清明节最初只是一个标志物候转变、敦促春耕的骨气,咱们从“清明谷雨紧相连,浸种春耕莫迟延”等农谚中,可见清明节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联系。
B. 寒食节的起源与习俗,与晋文公、介子推的故事有关,也与前人的自然观密切相连。
今世学者以为世界万物都是有生命的,也有生老病死,需要新陈代谢。
C. 寒食以后重生新火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熄灭旧火与重生新火,意味着新的一年春耕生产的开始,象征着新季节、新循环等的开始。
D. 上巳节形成于春秋末期,后来逐渐变成了带有必然社会性质的春游活动,到唐朝时已成了一个全国性的节日。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从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及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等可见,宋人借祭祖省墓的机缘充分享受踏青之乐,在必然程度上表现了宋朝民风风俗的盛况。
B. 由于寒食和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
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
寒食节后来大体消亡。
C. 寒食节在清明前两日,它们前后接踵。
其中,寒食的主题为念旧悼亡,清明的主题为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
寒食与清明有着内在的文化关联。
D. 无论是民间的私祭仍是国家的公祭,都是对先人、先祖呈上祭祀与追思,这种神圣的生命
交流仪式,抒发了人们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的道德情怀。
3. 按照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我国众多的节日中,清明节具有双重身份:骨气兼节日。
它从最初只是一个骨气,后来逐渐与寒食节、上巳节融为一体,成为我国重大的综合节日。
B. 中国深层的先人崇拜、孝文化传统深刻地影响着清明节祭祖省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这种文化传统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
C.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一直受到炎黄子孙的普遍推崇和热情响应,故清明节具有丰硕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普遍深刻的影响力。
D. 清明节有着悠长的历史,它承载着神州华夏数千年的厚重历史文化,寄托着古往今来中国人的慎终追远的情怀,值得咱们炎黄子孙代代相传、万载永续。
【答案】1. B 2. C 3. C
【解析】
1. 试题分析:解答时要回到原文找到与原文相关的句子仔细比较。
B项,原文是“他们以为世界万物都和咱们人一样是有生命的,也有生老病死,需要新陈代谢”,“他们”指代的是前人而非今世学者。
2. 试题分析:C项“其中,寒食的主题为念旧悼亡,清明的主题为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理解有误,原文是说“唐朝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接踵但主题不同的节日”。
3. 试题分析:C项“一直受到炎黄子孙的普遍推崇和热情响应,故清明节具有丰硕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普遍深刻的影响力”倒置了因果关系。
.....................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中药铺
甘典江
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一是新华书店,一是母亲的中药铺。
前者,是因为我爱看爱买连环画;后者,是因为我喜欢嗅闻那些中药的味道,特别是咀嚼几片苦甜苦甜的甘草。
母亲当过赤脚医生。
八十年代初,母亲参加医疗培训后,加入了城关镇合作医疗站,医疗站在我念书的中学周围,临街两间旧木房。
一间开处方和打针,另一间,是药铺。
和母亲一路在守药铺的,还有三个阿姨。
一天到晚,她们就做三件事:抓药,打针,织毛衣。
除此之外,即是无休无止的聊天。
我注意到,她们抓药超级麻利,瞟一眼处方,就可以够找到相应的抽屉。
仅凭手抓,就大体准确,最后仍是放进小秤称一称,添点或减点。
然后,把药倒入毛边纸或废报纸,包好扎紧,写几个字交待几句,递给他人。
只要一走进药铺,我就被一股浓重的药香包裹得严严实实,有点喘不过气来,但一习惯就好了。
我望着那些神秘莫测的抽屉,瞅着那些贴着标签的药名,兴奋不已:什么“半夏,黄精”,什么“益母草、白芨”,都是曼妙的植物。
固然,也有的是矿物和其他异类,比如“朱砂、雄黄、海马”,禁不住使我产生了相关的联想:这朱砂,肯定就是国画中传统的红色颜料吧?李可染曾用顶级朱砂绘过四张毛主席诗用意《万山红遍》,已成画史上的经典。
至于雄黄,不就是许仙意气用事的东西吗?所谓的海马,只是相当于一条小鱼算了。
其中,我最喜欢的药草,是甘草。
首先,是因为它的名字,甘草,望文生义,不就是“甘甜之草”吗?昔时,神农氏遍尝百草,解毒靠的就是这宝贝。
再加上,我自己就姓“甘”,与这甘草,是家门,五百劫前,应是同根而生之族。
最先,是母亲教我嚼的甘草,一是因为它的药理,二是可以变相地替代水果糖,八十年代,任何甜味都是奢侈品。
就这样,我嚼着甘草成长着,自以为嚼出了甘草的本真之味,破解了甘草的一切密码。
母亲还爱用党参来炖乌骨鸡和猪肚,补血。
她营养不足,严重贫血。
人参太贵,吃不起。
还有金银花和枸杞,母亲他们都用来泡茶喝。
自然,我也随着全数享受到了。
在自家的院子墙角,母亲还栽了几株三七。
蔓延的藤叶牵上墙,覆盖成了一面翠绿的毯子,像青绿山水画的设色,极为养眼。
可惜,后来拆迁,毁于一旦,使我失去了这一片翠绿。
母亲只好把三七块茎挖出,收藏好。
她说,三七可以治妇科恶疾,和跌打损伤。
九十年代的某一天,这个合作医疗站被撤销了。
回抵家,母亲专职做她的家庭主妇。
赚钱的任务,完全由父亲负责。
那个中药铺,被他人买去,改作了服装店。
从此,街上流行的药店,大多是连琐的西药店。
在我的印象中,传统的中药是文化,望闻问切的中医医生,近似于等同于诗人。
相反,我害怕西药西医,因为这些东西是实验室配制合成出来的化学组织,成份复杂而可疑,至少没有一个在阳光之下生长的进程,没有温度、湿度,更无个性与灵魂。
我实在难以想象,“阿莫西林”比母亲的“金银花”会更让我亲近与信赖。
乃至,当我伤风受寒,母亲亲手煎熬的一罐红糖姜开水,也会比最昂贵的伤风灵帮我发烧而痊愈,至少,我
心已暖。
此刻,父亲走了,去了天国。
母亲一个人守着咱们,在空旷的屋顶上栽花种菜。
母切身子消瘦,时有病痛,我很是担忧,同时,我又安慰自己:生病不正常吗?不正证明了人在活着?何况,这世上,还有那么多栩栩如生的药在陪护呢。
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乃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
母亲连年与草木为伴,沉浸于一望无际的药香当中。
于我而言,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为我清热解毒,可以抵御这世间的各种伤害。
(本文有删节)
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第三段运用白描手法,通过“瞟”“抓”“称”“添”“减”“包”“扎”等一系列动作,表现了人物娴熟的抓药技艺、细致的工作态度。
B. 第四段中作者写由药名引发的联想,点明药名与传统人物的联系,表现了“我”对中药的好奇心和亲近感,丰硕了文章的内容。
C. 文中妈妈和三个阿姨一天到晚就做三件事,除此之外即是无停止的聊天,说明她们对工作失去了兴趣,不珍惜工作,混日子。
D. 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排比、比喻手法,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世间万物皆可入药,丰硕了中药的含义。
点明了万物皆有其性、各有各用的道理。
用灵芝设喻,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升华为不可或缺的依存关系。
5. 文中为何用较多的笔墨写“甘草”?
6. 作者在文末说“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4. C 5. (1)“我:的姓氏关联着甘草,与甘草有渊源。
(2)”我“嚼着甘草长大,对甘草有特殊的情感。
(3)甘草具有甜味,是处于那个年代的“我”充实、幸福的写照。
(4)甘草使我悟出了人生的真理。
6. (1)母亲这味“中药”,为“我”抵御世间的伤害。
(2)犹如中药的药理,母亲的爱与美德,慰藉“我”的心灵,成为“我”无价的精神财富。
(3)形象地表达我对母亲的真挚情感。
(4)呼应题目,深化题旨。
【解析】
4. 试题分析:C项“说明她们对工作失去了兴趣,不珍惜工作,混日子。
”错误,应该是写出了母亲和阿姨们熟悉处方和药的位置,手感好,对药量的控制精准,包扎认真,这些细节,
说明母亲她们这些医生业务娴熟,态度良好,有医德,提供的是优质的服务。
5.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得明白这“较多的笔墨”写了哪些内容。
首先是甘甜之草;再加上“我”与这甘草,是家门;还可以替代水果糖来享受甜味;(就这样),我嚼着甘草成长,嚼出了甘草的本真之味,破解了甘草的一切密码。
按照这些内容可归纳出答案。
6. 试题分析:理解这句话熟读文本,文中写到在作者眼里,母爱跟中药是一体的,都能“为我清热解毒,可以抵御这世间的各种伤害”,为此,他感念母亲的恩德。
这句话出此刻文末,出现这个位置的语句在全文又有呼应题目,深化题旨的作用。
点睛:理解句子含义题时,在实际答题进程中必然要在把握文本主题思想的前提下,充分调动语境意识、手法意识、结构意识等,多角度思考,仔细分析理解句意的关键,进而准确全面地理解句子的含义。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人的出色
——周洋勇夺女子1 500米短道速滑金牌速写“就剩下你自己了,你要全力去拼!”中国短道速滑队主教练李琰拍拍自己门生周洋的肩膀,吩咐她如何独自面对女子1 500米决赛。
这是李琰赛前最不肯看到的结果。
因为有了周洋的存在,中国女子短道速滑队超级有希望冲击冬奥会女子1 500米短道速滑金牌,毕竟周洋在近两年的国际大赛上表现超级抢眼,持续两个赛季女子1 500米世界排名第一名,但在比赛中也往往陷入韩国选手的包围圈屡遭暗害。
只是,若是有王蒙和她配合,冠军从来就不会落到他人手中,两人组成了中国队在这个项目上的“双保险”。
天不遂人愿。
半决赛中,第二组出场的王蒙被美国选手罗伊特撞倒,却被裁判判罚犯规,完全无缘1 500米决赛。
看着王蒙摔倒爬起来后无奈地在赛场外道绕圈,周洋有些揪心。
半决赛前队长王蒙告知过她别看自己比赛,怕她紧张,周洋没当回事。
但看到王蒙真的摔了,她一下子就感觉像缺了主心骨,心里不踏实起来。
随后在第三组出战,周洋就有点缩手缩脚,好在仍是顺利进入决赛。
决赛中,18岁的周洋必需一个人孤军奋战,独自面对三名韩国选手的“围剿”,上届都灵冬奥会王蒙曾因此落败仅获铜牌,莫非这一幕又要上演吗?
此刻,教练李琰心里也没有把握。
虽然这种最坏的情况中国队赛前已经考虑到,她方才
也告知周洋在场上的应对策略,要她拼尽全力,无论拿第几都没关系。
但平日里说话轻声细语、被大家叫做“乖宝宝”的周洋,第一次站在奥运会决赛赛场,究竟会有如何的表现?
“这就是一场比赛,不要把它想成奥运会。
周洋可以!周洋必然要相信自己!”站在起跑线前,周洋在心里把这句话念了好几遍。
队长王蒙摔倒的一幕还在她头脑里重演,她知道自己有些紧张,但从8岁起学习滑冰,不就是为了这一次机缘吗?
起跑后,半决赛中超越了王蒙的罗伊特又在决赛中制造“混乱”,与领先的韩国选手发生身体接触,紧随其后的周洋被挤到第四、第五的位置,身为世界纪录维持者的周洋离这枚金牌似乎愈来愈远。
但周洋稳住身体,开始加速滑行,并在不断变换位置的进程中寻觅机缘。
教练席上观战的李琰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看得出周洋是依照赛前既定的战术去滑,可是她真的滑得超级快,而且不断地换位——要知道,这是在1 500米比赛中很少运用的战术,因为极可能没到冲刺就已经筋疲力尽。
可周洋就是拼了命在滑。
在比赛还剩三圈的时候,周洋如闪电破空,刹时冲到了第一名。
虽然身后的对手被甩得愈来愈远,但场上的周洋没有任何减速迹象,只是奋力向前冲。
“我头脑那时一片空白,就想着往前冲,别让对手追上。
”当用余光注意到自己已经遥遥领先时,周洋像她的队长王蒙一样举起双手,放慢速度通过终点,迎接她的是身材娇小、纵情呐喊的教练李琰。
师徒二人一个大大的拥抱后,周洋突然发现,教练流泪了。
“周洋太不容易了!这孩子是默默的发狠,狠起来让人无法想象,王蒙夺冠军的时候我没哭,这次我哭了。
”个性顽强的李琰谈起适才那激动人心的一幕,眼中依旧有泪光闪动。
以打破奥运会纪录的成绩为中国队创纪录地拿到一届冬奥会的第三枚金牌,同时还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冬奥会冠军和第一个短道速滑女子1 500米冬奥会冠军,2分16秒993的时间里,周洋已经用一个人的出色创造了中国队连续串新的纪录!“这是我的梦想。
我特别想拿1 500米冠军,”走下领奖台,这个文静的女孩羞涩地笑着说,“我还有一个心愿没完成,就是拿接力金牌。
”
(选自《解放军报》,有删改)
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因为有了两个赛季都是世界排名第一的周洋存在,中国女子短道速滑的世界冠军就绝对不会落到他人手中。
B. 半决赛前队长王蒙告知过她别看自己比赛,怕她紧张。
赛场上周洋不断地给自己加油鼓劲,
拼命地向前滑,充分地表现出了一个高水平运动员应有的自信和顽强的品格。
C. 在赛场上,不断出现“混乱”的情况下,周洋依旧按赛前既定战术去滑,而且利用了1500米比赛中因容易造成无力冲刺而很少为人利用的不断换位战术。
D. 以打破奥运会纪录的成绩周洋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冬奥会冠军和第一个短道速滑女
子1 500米冬奥会冠军,同时为中国队创纪录地拿到冬奥会的第三枚金牌!
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归纳,最不适当的两项是
A. 文中却多次写教练李琰,从教练的角度写,较能突出夺冠“艰难”和平时训练的“艰苦”,来衬托周洋夺冠的不易,突出夺冠的“出色”。
B. 新闻以“就剩下你自己了,你要全力去拼”开头,是表明在赛场上,作为主教练的李琰面对大赛形势,也失去了信心,只能是象征性地鼓励一下自己的门生。
C. 半决赛后,队长王蒙的意外离赛,让本来中国队的“双保险”变成了不保险。
周洋也表现出了紧张、缩手缩脚,说明周洋仍是一个不成熟,心理素质差,缺乏大赛经验的年轻选手。
D. 人物描述有正面描述和侧面描述。
本文写教练的文字实则是在侧面写周洋。
虽没有周洋平日训练的文字,但通过教练的目光和评价,咱们可以感悟到周洋平日训练的顽强与刻苦。
E. 文末引用周洋的话,只是想表现她的理想追求,间接表达人们对周洋的期望。
“一个人的出色”已经结束,作者在倒数第二段已经对其进行了总结评论,因此最后无需再进行评论。
9. 简要分析这篇新闻速写中周洋的主要形象特征。
【答案】7. A 8. BC
9. (1)由“平日里说话轻声细语、被大家叫做‘乖宝宝’”,“这个文静的女孩羞涩地笑着说”等语句可以看诞生活中的周洋是个温柔文静的女孩。
(2)由“周洋可以!周洋必然要相信自己!”“拼了命在滑”“狠起来让人无法想象”“还有一个心愿没完成”等语句可以看出训练及赛场上的周洋是个自信、顽强刻苦、有理想有追求的女孩。
【解析】
7. 试题分析:A项“中国女子短道速滑的世界冠军就绝对不会落到他人手中。
”说得过于绝对,原文是说“超级有希望”。
8. 试题分析:B项中“为主教练的李琰面对大赛形势,也失去了信心,只能是象征性地鼓励一下自己的门生。
”错误,这是教练在鼓励周洋,也写出她夺冠的不易;C项“周洋也表现出了紧张、缩手缩脚,说明周洋仍是一个不成熟,心理素质差,缺乏大赛经验的年轻选手。
”
错误。
9. 试题分析: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整体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然后画出文章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和作者的议论或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述方式,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归纳。
最后选择适当的文句表述出来。
如“平日里说话轻声细语、被大家叫做‘乖宝宝’”,“这个文静的女孩羞涩地笑着说”等语句可以看诞生活中的周洋是个温柔文静的女孩。
以此类推即可。
点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整体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然后画出文章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和作者的议论或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述方式,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归纳。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项王曰:“勇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项王曰:“赐之彘肩。
”则与一生彘肩。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项王曰:“勇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锁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超级也。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樊哙从良坐。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0. 下列句子中,解释不适当的一项是
A.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举,胜:尽
B.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内:通“纳”
C.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超级也。
超级:意外的变故。
D.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细说: 细致的话。
11. 下面文化文学常识有误的一组是
① 《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年体史学高作。
和《公羊传》《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
②“太子”是指古代储君。
我过古代从商周时期开始,天子及诸侯的嫡长子都可以称为太子,太子的地位仅次于皇帝。
③“既祖”就是“祭祖”,“既”通假“祭”,是祭拜的意思。
荆轲是祭拜祖宗以后慷慨上路的。
④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五音,所谓“五音不全”就是对某些唱歌走调的人的嘲讽。
⑤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等。
是独立于诗词曲赋等之外的一种传统文学样式。
由上下联组成,要求平仄相对、字数相同、结构相当
⑥参乘,也做“骖乘”,古时搭车,站在车左侧担任警卫的人。
A. ①③⑤
B. ②③⑥
C. ①④⑤
D. ①③⑥
12.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樊哙能言善辩,口齿伶俐,他竟然把项羽说的无言以对。
B. 樊哙樊哙在危急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军帐中,表现了极大的勇气。
但入帐后的各种行为都是有礼有节的,表现了他有勇有谋,粗中有细的性格。
C. 从樊哙的一番话来看,他是很知道外交辞令的。
他先指鸡骂犬地痛斥一顿,然后又不失机会,恰如其分地讲出刘邦这样做都是为了项羽,难怪项羽愿听。
D. 项庄是项羽手下的一个武将,他在接受了趁舞剑时杀刘邦的任务后,手老是软的,老是于心不忍,再加上项伯的保护,所以他未能把刘邦刺死。
13. 翻译下列句子
(1)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超级也。
【答案】10. D 11. B 12. D
13. (1)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
(2)调派将士把守关卡的原因,是为了避免其他流寇的出入和意外事故(的发生)。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实词,D项的“细说: 细致的话。
”错误,应是指谗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