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合集下载

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通知(教基[2001]28号)

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通知(教基[2001]28号)

附件: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

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培养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l、均衡设置课程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度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

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

一至二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三至六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旨在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以及社会性逐步发展;六至九年级设科学课,旨在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精神;一至九年级设艺术课,旨在丰富学生的艺术经验,发展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

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通知教基〔2001〕28号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经国务院同意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我部决定从2001年秋季起进行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

现将供实验区使用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研究,并根据实验区的实际制定具体的课程实施计划,精心组织实施。

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请及时反馈到我部基础教育司。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

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培养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1、均衡设置课程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度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

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教育部中小学课程改革方案

教育部中小学课程改革方案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1-2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3-6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以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社会性逐步发展;3-9年级设科学课,旨在从生活经验出发,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精神;1-9年级设艺术课,引导学生体验、感受多种艺术,提高审美情趣。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答: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的中间,如果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便发生日食。3.晨会、班队会、科技文体活动等,由学校自主安排。
13、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包括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叫做太阳系。4、科学家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出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4.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自主开发或选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可与地方、学校自主使用的课时结合在一些使用,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门课程普遍增加了实践活动,学校在做学年教学安排时,应根据活动的性质和内容,统筹合理安排。
三、课程设置
4、填埋场在填满垃圾以后,可以在上面修建公园、体育场、但是不能用来建筑房屋和种植庄稼。一: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
注:1、表格内为各门课的周课时数,九年总课时按每学年35周上课时间计算。
缺点:不仅消耗大量电能,留下残余物,如果控制不好,还会产生有毒物质,造成二次污染。四、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有关说明

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通知(2001年11月19日)教基〔2001〕28号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经国务院同意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我部决定从2001年秋季起进行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

现将供实验区使用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研究,并根据实验区的实际制定具体的课程实施计划,精心组织实施。

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请及时反馈到我部基础教育司。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

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培养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⒈均衡设置课程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度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

⒉加强课程的综合性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

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旨在为广大学生提供全面、均衡、高质量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课程设置的目标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身心健康、艺术修养和实践能力等方面。

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学习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科技发展的需求。

此外,课程设置还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让学生了解社会、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和公民素养,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社会成员。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1、全面性原则课程设置涵盖了德、智、体、美、劳等多个方面,确保学生在各个领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不仅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还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体育锻炼、艺术熏陶和劳动实践,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2、基础性原则课程内容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强调学生对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掌握,培养他们扎实的学科基础,以应对未来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3、均衡性原则合理安排各类课程的比例,确保学科之间的均衡发展。

避免出现过度侧重某些学科而忽视其他学科的情况,使学生在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体育、艺术等各个学科领域都能得到相应的关注和培养。

4、选择性原则在保证课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课程选择空间。

例如,在艺术、体育等领域开设多样化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兴趣爱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5、适应性原则课程设置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和学生的身心特点。

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引入新的知识和观念,使课程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

教育部中小学课程改革方案

教育部中小学课程改革方案
5.小学阶段的课程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综合或分科课程,供地方和学校自主选择。地方和学校可选择以综合为主的课程,也可选择以分科为主的课程,还可以选择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1-2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3-6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以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社会性逐步发展;3-9年级设科学课,旨在从生活经验出发,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精神;1-9年级设艺术课,引导学生体验、感受多种艺术,提高审美情趣。 增设综合பைடு நூலகம்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本省不同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课程计划;学年课时总数和周课时数应控制在国家所规定的范围内;根据教育部关于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的指导意见,提出本省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的具体要求,并报教育部备案。 民族学校、复式教学点、简易小学等学校的课程设置,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自主决定。 2.每学年上课时间35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由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排,如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远足等。复习考试时间2周,初中最后一年的第二学期毕业复习考试增加2周。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共13周。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完整版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完整版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

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1.均衡设置课程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应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逐渐增加。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

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

1-2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3-6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以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社会性逐步发展;3-9年级设科学课,旨在从生活经验出发,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精神;1-9年级设艺术课,引导学生体验、感受多种艺术,提高审美情趣。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16个学科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16个学科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16个学科课程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您参考第一篇示例:一、引言近年来,中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也随之不断更新和优化。

这些方案和标准的制定,旨在提高我国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促进全面发展和长久进步。

本文将通过探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16个学科课程标准,从整体和学科特色方面,全面了解我国义务教育的课程体系。

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整体框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作为统领全国义务教育各个学校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其内容涵盖了学校教育的核心要素和基本框架。

该课程方案明确了义务教育的总体目标,即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

方案提出了教育教学的总体原则和组织管理的基本要求,以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和评价考核等方面也得到了详细规定和说明。

这一整体框架既契合了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又符合学生个体发展的多元化特点,为各地学校的教学和管理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三、16个学科课程标准的内容概述《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覆盖了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历史、地理、生物、化学、物理、政治、思品和技术与生活,共16个学科的课程标准。

这些课程标准不仅明确了不同学科的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还规定了各学科在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侧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英语、科学、体育与健康等学科的课程标准也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提出了相应的目标和要求。

这些课程标准的制定,为学校教学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和依据,促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四、《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与16个学科课程标准的优势和特色《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16个学科课程标准的制定,充分体现了办学效果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

其优势和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综合性:这些方案和标准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社会需求,注重了学科间的联系和协调。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4年版)》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4年版)》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4年版)》第一章:引言在新时代下,教育是国家的根本大计,更是全民族的希望。

义务教育是国家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推动义务教育发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我们不断完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全面、均衡、质量高的教育。

第二章:总则1.教育目标本课程方案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创新能力,强化社会责任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课程理念本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3.课程原则本课程推崇贯彻素质教育理念,注重课程整体性和实践性,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三章:课程设置1.语文语文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文化素养的培育。

2.数学数学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的提升。

3.英语英语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促进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

4.政治政治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

历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感的培育。

6.地理地理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全球视野的形成。

7.物理物理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实验技能,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

8.化学化学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和化学分析能力,促进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9.生物生物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生命科学知识和研究技能,促进学生的生命敬畏和生态文明意识的养成。

体育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意识,促进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
四是增强了指导性。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 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一学一 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rrr AjV ro
用、管用。
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 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 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依据学生从小学 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 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 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目标2
二、基本原则4
三、课程设置6
四、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11
五、课程实施13
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 教育,旨在保障每位适龄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权利,提高国民 素质。
义务教育课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 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反映时代特 征,体现中国特色,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突出全纳 性、全面性和基础性,发展素质教育,培养时代新人,为全面建成社 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人才基础。
3.
坚毅勇敢,自信自强,勤劳节俭,保持奋斗进取的精神状态。诚 实守信,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具有社会主义民主观念与法治意识。 孝亲敬长,团结友爱,热心公益,具有集体主义精神,积极为社会作 力所能及的贡献。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珍爱生命,树立 公共卫生意识与生态文明观念。具有维护民族团结,捍卫国家主权、 尊严和利益的意识。关心时事,热爱和平,尊重和理解文化的多样 性,初步具有国际视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4年版)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4年版)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4年版)综述:义务教育是国家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体少年儿童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2024年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总体目标2024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未来的社会中获得成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增强学生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二、核心课程1.语文课程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2024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加强对语文课程的培养和教学,倡导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在日常生活和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和沟通能力。

2.数学课程数学是学生发展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学科,2024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注重数学课程的实践和应用,倡导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求真务实的精神。

3.外语课程外语课程是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渠道,2024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增加对外语课程的培养和教学力度,倡导学生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关注世界发展动态,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4.社会课程社会课程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课程,2024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注重社会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实际社会问题相结合,倡导学生在学习社会课程的过程中关注社会发展和民生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5.体育课程体育课程是培养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重要环节,2024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增加体育课程的教学时间和内容,倡导学生关注身心健康,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

6.艺术课程艺术课程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课程,2024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注重艺术课程对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力的培养,倡导学生在学习艺术课程的过程中发挥想象力,丰富生活内涵。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4年版)》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4年版)》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4年版)》第一章:绪论1.1概述在我国教育体制中,义务教育是对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的保障,也是培养国家未来的重要工程,因此如何设计和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2024年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进行解读和分析,以期为教育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第二章:课程方案设计2.1课程目标和定位根据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个性、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教育部门将义务教育的课程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等。

同时,课程还要兼顾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发展自己的特长,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2.2课程结构为达到上述目标,教育部门将课程划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个部分。

必修课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科学、体育、音乐、美术和信息技术等,这些课程是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基础。

同时,选修课则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发展需求来选择,包括科技创新、社会实践、职业技能和文化艺术等多个方向,这样的设置有利于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2.3课程内容和设置在必修课程中,语文课程将更加注重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数学课程将更加注重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外语课程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培养,科学课程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体育、音乐、美术和信息技术等课程也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来设置相应的内容,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能找到自己的特长。

2.4教学方法和手段为了更好地实现上述课程目标和内容设置,教育部门将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相应调整。

教师将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更多地利用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来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在积极参与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2.5评价体系和制度教育部门还将课程的评价体系和制度进行了相应调整。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

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落实《北京市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意见》(京政办发〔2014〕52号)、《北京市基础教育部分学科教学改进意见》(京教基二〔2014〕22号)精神,切实解决基础教育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进一步扩大各区县和学校课程建设自主权,特制定《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以下简称《课程计划》)。

一、课程设置第一条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开设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历史、地理)、科学(物理、化学、生物)、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以及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第二条要关注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以及学科内、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条各区县和学校要认真按照《课程计划》,逐级制定相应的义务教育三级课程整体建设一体化课程方案。

不得随意增加或削减课程门类,不得随意改变各门课程的周学时数和学科总学时数。

第四条各区县和学校要严格执行调整后的课程计划,落实课程标准,保证各类课程的开设和学时要求,确定整体课程安排。

在保证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科学开展课程整合实验,提升课程质量。

二、课程结构第五条全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39周、假期(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等)13周。

全年39周的教学时间包括上课35周(九年级第二学期减少2周)、复习考试2周(九年级第二学期增加2周)、学校机动2周(用于安排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游学等)。

第六条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周学时总量见课程设置表,每学时平均为45分钟。

进一步下放课程自主权到学校,鼓励学校根据学科、课型等积极开展长短课、大小课相结合的课程实验,周总学时时长不得超过相应年级规定的学时总量。

如:一年级不得超过1170分钟(26学时×45分钟)。

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doc

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doc

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落实《北京市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意见》(京政办发〔2014〕52号)、《北京市基础教育部分学科教学改进意见》(京教基二〔2014〕22号)精神,切实解决基础教育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进一步扩大各区县和学校课程建设自主权,特制定《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以下简称《课程计划》)。

一、课程设置第一条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开设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历史、地理)、科学(物理、化学、生物)、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以及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第二条要关注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以及学科内、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条各区县和学校要认真按照《课程计划》,逐级制定相应的义务教育三级课程整体建设一体化课程方案。

不得随意增加或削减课程门类,不得随意改变各门课程的周学时数和学科总学时数。

第四条各区县和学校要严格执行调整后的课程计划,落实课程标准,保证各类课程的开设和学时要求,确定整体课程安排。

在保证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科学开展课程整合实验,提升课程质量。

二、课程结构第五条全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39周、假期(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等)13周。

全年39周的教学时间包括上课35周(九年级第二学期减少2周)、复习考试2周(九年级第二学期增加2周)、学校机动2周(用于安排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游学等)。

第六条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周学时总量见课程设置表,每学时平均为45分钟。

进一步下放课程自主权到学校,鼓励学校根据学科、课型等积极开展长短课、大小课相结合的课程实验,周总学时时长不得超过相应年级规定的学时总量。

如:一年级不得超过1170分钟(26学时×45分钟)。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义务教育实验课程实施计划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

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课程设置的原则1.均衡设置课程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应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逐渐增加。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

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

1-2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3-6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以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社会性逐步发展;3-9年级设科学课,旨在从生活经验出发,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精神;1-9年级设艺术课,引导学生体验、感受多种艺术,提高审美情趣。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

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doc

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doc

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落实《北京市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意见》(京政办发〔2014〕52号)、《北京市基础教育部分学科教学改进意见》(京教基二〔2014〕22号)精神,切实解决基础教育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进一步扩大各区县和学校课程建设自主权,特制定《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以下简称《课程计划》)。

一、课程设置第一条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开设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历史、地理)、科学(物理、化学、生物)、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以及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第二条要关注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以及学科内、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条各区县和学校要认真按照《课程计划》,逐级制定相应的义务教育三级课程整体建设一体化课程方案。

不得随意增加或削减课程门类,不得随意改变各门课程的周学时数和学科总学时数。

第四条各区县和学校要严格执行调整后的课程计划,落实课程标准,保证各类课程的开设和学时要求,确定整体课程安排。

在保证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科学开展课程整合实验,提升课程质量。

二、课程结构第五条全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39周、假期(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等)13周。

全年39周的教学时间包括上课35周(九年级第二学期减少2周)、复习考试2周(九年级第二学期增加2周)、学校机动2周(用于安排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游学等)。

第六条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周学时总量见课程设置表,每学时平均为45分钟。

进一步下放课程自主权到学校,鼓励学校根据学科、课型等积极开展长短课、大小课相结合的课程实验,周总学时时长不得超过相应年级规定的学时总量。

如:一年级不得超过1170分钟(26学时×45分钟)。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 山西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实施指导意见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 山西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实施指导意见

注: 1、表格内为各门课的周课时数,九年总课时按每学年35周上课时间计算。

2、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四、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有关说明1、表一为义务教育阶段一至九年级的课程设置,表二为义务教育阶段各年级周课时数、学年总课时数、九年总课时数和各门课程课时比例,每门课的课时比例有一定弹性幅度。

地方与学校课程的课时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共占总课时的16%~20%。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同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课程计划;学年课时总数和周课时数应控制在国家所规定的范围内;根据教育部关于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的指导意见,提出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的具体要求,报教育部备案。

民族学校、复式教学点、简易小学等学校的课程设置,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自主决定。

2、每学年上课时间35周。

学校机动时间2周,由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排,如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远足等。

复习考试时间2周(初中最后一年的第二学期毕业复习考试增加2周)。

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共13周。

3、晨会、班队会、科技文体活动等,由学校自主安排。

4.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自主开发或选用。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可与地方、学校自主使用的课时结合在一起使用,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门课程普遍增加了实践活动,学校在做学年教学安排时,应根据活动的性质和内容,统筹合理安排。

5、初中阶段的学校在选择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时,若选择科学、历史、地理、可相应减少自然地理的内容;若选择历史与社会、生物、物理、化学,则应参照相关课程标准安排自然地理的内容。

6、各门课程均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机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环境、健康、国防、安全等教育应渗透在相应课程中进行。

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

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

SHANXI EDUCATION本期特稿来源教育部网站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近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个课程标准(2022年版)。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标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育人为本,依据“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培养要求,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

各门课程基于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要求,明确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进一步优化了课程设置,九年一体化设计,注重幼小衔接、小学初中衔接,独立设置劳动课程。

与时俱进,更新课程内容,改进课程内容组织与呈现形式,注重学科内知识关联、学科间关联。

结合课程内容,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提出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

通过增加学业要求、教学提示、评价案例等,增强了指导性。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描绘了育人蓝图,增强了思想性,系统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教育;增强了科学性,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注重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增强了时代性,注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增强了整体性,注重学段纵向衔接、学科横向配合;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课程实施指导,做到好用管用,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教育部将组织宣传、解读、培训等,指导地方和学校细化课程实施要求,部署教材修订工作,启动一批课程改革项目,推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有效落实。

1.请问此次义务教育课程修订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答:一是党的十九大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新要求,中央作出关于义务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双减”工作决策部署要求,强化课堂及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落实这些要求,必须修改完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教与学的内容、方式进行改革。

北京义务教育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

北京义务教育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
280
140 795-1005
9522
北京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二




级 一 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节 )

品德与生活
22
九年课时总计
品德与社会
222
661-694
思想品德
历 史
历史

社 会
地理
科学
2 2 3 2-3
32
333
315
22
233
物理 科
化学 学
生物 语文 数学 外语 体育
23
4 4 5 3 445
的学校可开设第二外语。第二外语语种的学习可采用选修方 式,在地方课程中安排。
为适应 2008 年奥运会和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外语课 必修总课时在教育部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同时,在中小 学进行多语种教学的实验,市教委将在外教、教材、建立友 好学校等方面提供支持和服务。
(四)体育课和体育与健康课 体育、体育与健康两门课程均应贯彻“健康第一”的原 则。体育与健康课所要求的健康知识,应使学生在进行体育 活动时有所了解,不得组织笔试。 (五)综合实践活动 1.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包括信息技术 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等,旨在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关注生活和社会问题,增强 社会责任感,提高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 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2.为落实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强化学生的劳动观念, 培养劳动习惯,提高生存能力,设置信息技术课和劳动技术 课,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有机组成部分。各区县和学校应 保证信息技术和劳动技术的课时总量。劳动技术和信息技术 的周课时分配由区县和学校自主决定,可分散开设,也可以 集中开设。具备条件的区县和学校可以利用劳技教育基地、 信息技术教育中心等机构和场所,集中使用课时,集中进行 教学。 (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教基【2001】28号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

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一)均衡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度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
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

(二)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

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

一至二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三至六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旨在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以及社会性逐步发展;六至九年级设科学课,旨在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精神;一至九年级设艺术课,旨在丰富学生的艺术经验,发展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

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三)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国家通过设置供选择的分科或综合课程,提供各门课程课时的弹性比例和地方、学校自主开发或选用课程的空间,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鼓励各地发挥创造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

在达到九年义务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农村普通中学试行“绿色证书”教育,形成有农村特点的学校课程结构。

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三、课程设置
表一: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
年级
课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门类思想品思想品德思想品
德德品德与社会历史与社会 (或选择历史、品德与生活地理)
科学 (或选择生物、物理、科学化学)
语文语文语文语文语文语文语文语文语文
数学数学数学数学数学数学数学数学数学
外语外语外语外语外语外语外语
体育体育体育体育体育体育体育与体育与健体育与健康康健康
艺术 (或选择音乐、美术)
综合实践活动
地方与学校课程
表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
年级九年
课时课程门类
总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比
例)
品德品德品德品德品德品德思想思想思想 7,
与生与生与社与社与社与社品德品德品德 9%
活活会会会会
历史与社会 (或3,
选择历史、地理) 4%
科学科学科学科学科学 7,
(或选择生物、9%
物理、化学)
语文语文语文语文语文语文语文语文语文 20, 22%
数学数学数学数学数学数学数学数学数学 13, 15%
外语外语外语外语外语外语外语 6,
8%
体育体育体育体育体育体育体育体育体育 10,
与健与健与健11%
康康康
艺术 9,
(或选择音乐、美术) 11%
综合实践活动 16,
20% 地方与学校课程
周总课数26 26 30 30 30 30 34 34 34 274
(节)
学年总时910 910 1050 1050 1050 1050 1190 1190 1122 9522
(节)
注:1(表格内为各门课的周课时数,九年总课时按每学年平均35周上课时间计算。

2. 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及技术教育。

四、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有关说明
(一)表一为义务教育阶段一至九年级的课程设置,表二为义务教育阶段各年级周课时数、学年总课时数、九年总课时数和各门课程课时比例,每门课的课时比例有一定弹性幅度。

地方与学校课程的课时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共占总课时的16,20,。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同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课程计划;学年课时总数和周课时数应控制在国家所规
定的范围内;根据教育部关于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的指导意见,提出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
课程、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的具体要求,报教育部备案。

民族学校、复式教学点、简易小学等学校的课程设置,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自主决定。

(二)每学年上课时间35周。

学校机动时间2周,由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排,如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远足等。

复习考试时间2周(初中最后一年的第二学期毕业复习考试时间增加2周)。

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共13周。

(三)晨会、班队会、科技文体活动等,由学校自主安排。

(四)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自主开发或选用。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可与地方、学校自主使用的课时结合在一起使用,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门课程普遍增加了实践活动。

学校在做学年教学安排时,应根据活动的性质和内容,统筹合理安排。

(五)初中阶段的学校在选择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时,若选择科学、历史、地理,可相应减少自然地理的内容;若选择历史与社会、生物、物理、化学,则应参照相关课程标准安排自然地理的内容。

(六)各门课程均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机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环境、健康、国防、安全等教育也应渗透在相应课程中进行。

(七)一至六年级设体育课,七至九年级设体育与健康课,均应贯彻"健康第一"的原则。

七至九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健
康知识,应在学生进行相关体育活动时,使学生了解,但不得组织笔试。

(八)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起始年级一般为三年级。

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结合实际,确定本地区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工作目标和步骤。

初中阶段开设外语课程的语种,可在英语、日语、俄语等语种中任选一种。

外国语学校或其他有条件的学校可开设第二外语。

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校,外语课程的设置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