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考试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末检测卷
一、直接写得数(6分)。

9×500= 40×8= 20×7= 20÷5=
300+200= 300÷6= 17+9= 20-14=
38×0= 300+20= 13×3= 14÷7=
二、填空题(16分)。

1.一年有()个月,平年2月有()天。

2.
从学校经过少年宫到动物园,一共有()条路可以走。

3.在○里填上“>”“<”“=”。

20×3○30×3 900+1○900×1 80+0○80-0
4.在()里填上适当的质量单位。

①小明的体重大约是45()。

②一块水果糖大约重2()。

③一辆汽车的载重量是3()。

5.
左图的周长是()cm。

6.一天有()小时,在一天的时间里时针正好走()圈。

7.从侧面看到的是什么形状,连一连。

三、判断(对的画√,错的画×,5分)
1. 爸爸的身高是180分米。

()
2. 最小的三位数乘最大的一位数,积是三位数。

()
3. 40×5的积的末尾有一个零。

()
4. 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
5. 乘以任何数都得0。

()
四、选择(5分)
1.盒子里有10粒白棋子,2粒黑棋子,摸到()棋子的可能性大。

①黑②白③红
2.780×5的积是()位数。

①三②四③五
3.1×☆=()。

①1 ②0 ③☆
4.一个三位数除以7有余数,余数最大是()。

① 8 ② 7 ③ 6
5.把两个边长都是5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① 40厘米② 30厘米③ 20厘米
五、按要求计算(24分)
1.竖式计算(15分)
36×8 = 125×8 = 3700×3 =
更多免费试卷下载分站
325÷5= 416÷4 = 164÷9=
2.脱式计算(9分)
(232+628)÷4 1894+60÷3 6000-9×600
六、应用(19分)
1. 画一画,填一填(6分)
① 20时30分②用彩笔描出下图的边线。

2.(7分)
第一次取信时间是上午 时 分。

第二次取信时间是 午 时 分。

第一次取信和第二次取信间隔 时 分。

3. (6分) 2005年1月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1 2 3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七、我会做(25分)
1.先量一量,再计算图形的周长。

(5分
)
2. 3箱苹果和4箱梨共有多少千克?(5分)
3.一个长80 cm ,宽50 cm, 把它剪成一个最大的和一个,它们的周
长分别是多少厘米?(5分)
4.王叔叔骑自行车旅游,平均每天行135千米,一周内能不能从北京
到青岛?(5分)
5..右面的转盘,指针最有可能指向哪个区域?指向单号区域的可能性和指向双号区域的可能性哪个大?(5分)
四、背一背这些成语,看谁先记下来。


语故事
一、学生自己读成语故事,并读懂内容。

(响是指声响;遏是指阻止,使停止;行云是
二、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

指流动的云彩。

想遏行云指声音高亢阻拦了天上的流云,多用形容声音响亮。


三、再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后和受到的启发,并能用自己的话讲一
讲这个故事。

四、拓展练习: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故事。

1 古诗词三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二)过程与方法: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

重点难点
品位诗句,指导朗诵,积累语言。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 3 课
时第一课时
一、整体诵读古诗三首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借助诗文注释,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⑴敬亭山:你能说说古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⑵作者是唐代的李白:那你能背一首李白写的古诗吗?
⑶景物描写:众鸟、孤云、敬亭山
二、分步解读,感悟诗情
1、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
⑴、画一画这两句。

⑵、理解“众鸟”:说一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
⑶、理解“孤云”:说一说为什么只画一片云?
⑷、理解“尽”和“去”:看一看老师的画面(空白的画面)。

⑸、品析:
并不是同学们画错了,而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动态的画面,而我们所画的是静止的画面,可见作者用字的精妙。

过渡:众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诗人李白一个人了,难怪题目里是──“独”坐敬亭山。

2、品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悟:原本陪伴在李白身边的景物都离李白远去了,李白看起来非常?(板书:独)
⑵、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过渡:前两句看起来李白很孤独,后两句还是写孤独吗?难道李白心里真的很孤独吗?读后两句。

三、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⑴、理解“相看”:李白眼里“只有敬亭山”,可见这里的“相看两不厌”是谁和谁互相看不满足呢?
⑵、理解“看不厌”:
①看敬亭山为什么看不满足?──景美
②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作一个景物来看吗?
⑶、品析:
李白把敬亭山当作了──神,所以看不厌,而敬亭山看李白看不厌,这又是为什么呢?敬亭山也把李白当作了──神。

而神总是“超凡”的,神总是“脱俗”的。

⑷联系《夜宿山寺》和《望庐山瀑布》更深地体会超凡脱俗、寄情山水。

四、品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⑴感悟:既然找到了自己的朋友,而且是那么知心的朋友,李白还孤独吗?这时候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⑵品析:
那《独坐敬亭山》中的“独”是不是作者用词不当啊?以“不独”写“独”又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

⑶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带着高兴的心情读。

五、
表情朗读,升华诗意
1、古诗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

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独坐敬亭山》看似写景,实在抒发作者的感情,就让我们也带上作者的感情来读一读这首诗吧。

2、背诵全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