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语文一轮训练选(4)(含解析)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语文2019高考一轮训练选(4)含答案
李仕才
一、语言基础知识运用
1、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最近,电信被曝出存在重大漏洞。
通过该漏洞,黑客可以查询上亿用户信息,并可以进行任意金额充值、销户、换卡等。
B.利辛女子“犬口救子”诈捐一事曝光以来,引起了社会热议,不少专家和网友对这种透支社会善意的行为进行谴责。
社会上存在的这种诈捐现象,《慈善法(草案)》规定将依法查处。
C.奥斯卡金像奖的正式名称是“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设立于1928年。
该奖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颁发,旨在为了鼓励优秀电影的创作与发展,半个多世纪来一直享有盛誉。
D.从刀耕火种到声色犬马,从茹毛饮血到锦衣玉食,文明程度越高,人们的需求就越复杂、越多元、越精细。
因此,我们只要考察一个时代的生活细节,便可一叶窥秋。
解析:A项,成分残缺。
“进行”后缺宾语中心语,可在句子末尾加上“操作”。
B项,中途易辙。
可在“社会上存在的这种诈捐现象”前加上“针对”一词。
C项,“旨在”与“为了”重复,去掉“为了”。
“奥斯卡金像奖的正式名称”中的“的”字去掉,主语为“奥斯卡金像奖”。
答案:D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郭俊雅表演了一支凳子舞,精准的节奏、优美的舞姿,让大家沉浸在音乐国度里如.梦.
初醒
..。
②这位代表说的虽不是什么崇论宏议
....,但他说的话发自肺腑,句句实在,没有套话和假话,因此我们要更加重视。
③外国媒体臆测解放军新战机隐身性能堪比美国的F22“猛禽”战机,其实这些不经之
...谈.是为了继续鼓吹“中国军事威胁论”。
④读者张某来信说:碧江路是条南北走向的马路,门牌号神魂颠倒
....,不知情的人很难寻找。
⑤邻里之间的是非大多是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屑小事引起的,不必寻根究底
....,你们还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吧。
⑥身处春秋鼎
...盛.的时代,我们这些身强力壮的青年应该奋发有为,积极向上,刻苦学习,为国家和社会多做贡献。
A.①②③B.①④⑥
C.②③⑤D.①③⑤
解析:①如梦初醒:像刚从梦中醒来。
比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刚明白过来。
可改为“如痴如醉”。
②崇论宏议:崇,高;宏,大。
指高明宏大的议论或见解。
与语境义相符合。
③不经之谈:不合道理。
没有根据,不合情理的言论。
使用正确。
④神魂颠倒:精神恍惚,颠三倒四,失去常态。
应为“颠三倒四”。
⑤寻根究底:寻找根源,追究底细,弄清来龙去脉。
与语境义相符合。
⑥春秋鼎盛:比喻正当壮年。
应用对象应该是人,不能用于修饰“时代”等,使用对象错误。
答案:B
3、下列选项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师德如山,让人仰止;师恩如海,难以为报。
适逢先生80岁寿诞之际,诚邀各位回到老师身边,共贺恩师高寿。
B.文学社的成立得到了专家的鼎力支持,王蒙、贾平凹等知名作家忝列其间。
C.本公司欢迎各界朋友前来咨询投资问题,我们将不吝赐教,以最优惠的价格给予您最优质的服务。
D.作为公司的一名新员工,我很荣幸能莅临这个颁奖台。
得知自己获奖,我心潮澎湃,既意外又惊喜,过去一年的工作场景不由得浮现在脑海中。
解析:B项,“忝”是谦辞,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
“忝列其间”的意思是有愧于排列在其间。
此处用于他人,用错对象。
C项,“不吝赐教”是谦辞,指不吝惜给予指教。
请人提意见或发表看法的客气话。
此处用于自己对别人的指导,用错对象。
D项,“莅临”是敬辞,指来到;来临(多用于贵宾)。
此处用于自己,用错对象。
答案:A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20个字。
冯唐翻译的《飞鸟集》因用词大胆及与原意不贴切而备受争议,__①__,甚至《人民日报》等官方报纸也发文批评冯唐译本。
不过,激烈的反对声浪中,__②__,比如社会学家李银河,她列举几处翻译,指出“这个译本‘信’没有问题,问题出在‘雅’上面”,“用网络用语仅仅为了押韵”,“在诗意上冯译明显比郑译略胜一筹”。
她得出结论:__③__,只不过是一个译者个人风格过于强烈的译本罢了。
答:①
②
③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重把握语段的意思,然后结合空格前后文对空格处的内容进行推断。
第一空,前文有“备受争议”,后文有“甚至《人民日报》等官方报纸也发文批评冯唐译本”,可知本空应该填与“许多读者明确表示反对”相关的内容。
第二空,根据前面“不过”及后面“比如社会学家李银河,她列举几处翻译,指出……”可知,第二空应该是说“也
有支持的声音”。
第三空,根据前面李银河的评价可知,第三空应该是对冯唐译本的肯定,内容应与“冯唐翻译的《飞鸟集》是最好的中文译本”意思相同。
答案:①许多读者更是明确表示反对②也有支持的声音③冯唐翻译的《飞鸟集》是最好的中文译本
5、下面文字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广场舞抢地盘”,严重地破坏了城市的形象。
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城市针对老年人的公共供给严重不足。
民生问题无小事,群众文化也不能小视。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城市管理者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
一旦发现有噪音扰民现象,就必然发生抢地盘事件。
只有城市管理者积极管理,才能保障住社区群众之间的和谐共处。
①并不一定严重地破坏了城市的形象,可能只是一定程度影响了城市的形象。
②。
③。
解析:解答此题时,认真把握语段中上下句的逻辑关系。
根据“一旦发现有噪音扰民现象”可以推知,也可能出现其他的事件,而不一定必然发生抢地盘事件,语段推断错误。
“只有城市管理者积极管理”只是“保障社区群众之间的和谐共处”的一个必要条件,但并不一定能够“保障住社区群众之间的和谐共处”。
答案:②并不一定会发生抢地盘事件③并不一定能保障住社区群众之间的和谐共处
二、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定风波
辛弃疾
再用韵,时国华①置酒,歌舞甚盛。
莫望中州叹黍离。
元和圣德②要君诗。
老去不堪谁似我。
归卧。
青山活计费寻思。
谁筑诗墙高十丈。
直上。
看君斩将更搴旗。
歌舞正浓还有语。
记取。
须髯不似少年时。
注①国华:卢彦德,字国华。
时任福建提点刑狱使。
②元和圣德:韩愈写了一首《元和圣德诗》,用以歌颂唐宪宗平定藩镇叛乱的德业。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莫望中州叹黍离”一句,是说不要望着中原哀叹故土沦陷。
“黍离”出自《诗经》,后世常用黍离之叹、黍离之悲来表达兴废之感和故国之思。
B.“元和圣德要君诗”一句,借用韩愈写诗歌颂皇帝德业一事,劝勉卢国华为收复失地、恢复中原谱写新篇。
C.“青山活计费寻思”一句,是说隐居的生计让人伤透脑筋,表达了作者渴望归隐但又无计可施的无奈与失望。
D.“看君斩将更搴旗”一句,照应上片中的“要君诗”,“看”“斩”“搴”三个动词连贯而下,形象感强。
E.“须髯不似少年时”一句,是将自己与卢国华作比较,写自己已经年老不堪,不再像卢国华那样年轻有朝气。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1.CE [C项“青山活计费寻思”一句,联系前文可知,是写自己老大无成唯有归卧青山,谋生之道却“费寻思”,实际上是以己之今况作反面陪衬,希望友人能引以为戒,奋发有为。
E项“须髯不似少年时”一句,是告诫友人,歌舞宴饮是少年们的乐事,规劝他不要沉湎丧志,以免消磨光阴,荒废事业。
]
2.(1)自己虽然年老,但不愿归隐青山,渴望为实现恢复中原的大业做出贡献。
(2)不能沉溺于享乐而丧失志向,当珍惜时光,及时建立功名。
【作者: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
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有《稼轩长短句》。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竹子就在跟前
沈祖连乔迁新居,一家人喜气洋洋。
最高兴的莫过于母亲了,她进入客厅,进入卧室,进入厨房,最后来到阳台上。
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阳台,几乎成了母亲的最大心愿,她要在阳台上养几盆花,要在阳台上安一张躺椅,每天能充分地享受阳光,而最实际的是可以在自己的阳台上晾晒衣服,这是老人最最期待的。
“给我找根竹子。
”母亲发话了。
大姐说,“就交给他吧。
”
大姐夫不很乐意,但还是毅然受命:不接受行吗,丈母娘的要求,妻子的命令。
再说,不就是一根竹子吗?
可接受下来,大姐夫才知道自己的荒唐:要在老家,要根竹子,提刀上山,便可手到拿来。
可在这大都市里,去哪里找?可怜的大姐夫,骑着自行车,跑了市场,跑了生产资料公司,跑了土产公司,一无所获。
午时归来,大姐问他要到没有。
大姐夫说:
“还没。
我想,用根不锈钢管不是更好吗?”
“真没用。
阿妈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一根竹子,哪来的这么多废话?”
“那我下午继续找吧。
”
大姐夫登上楼顶,看到前街有建设工地,正在拆着脚手架,大姐夫心里一高兴,立时跑了过去。
一根根卸下来的正是他所要找的竹子。
大姐夫来到了门口,找到了门卫,递上一根烟,说,“师傅,卖根竹子给我好吗,多少钱呀?”
“卖竹?我这里不卖竹。
”
“就是那些拆下来的……”
“那是脚手架用的,不卖。
”
“可我急着用,不瞒你说,我的丈母娘……”
“不用说了,我明白,你丈母娘要一根晾衣服……”
“正是。
”
“可我不能卖呀。
要不你去找工长吧,”门卫指着里边的一个汉子说,“就是那个戴着黄帽子的。
”
大姐夫来到了黄帽子跟前,叫了声:“工长,你好。
”
“什么事?”
“我想跟你买根竹子。
”
“没有竹子卖。
”
“这是脚手架,还要搬到其他工地去用。
”
“我只要一根,次一点的也行。
你就收回成本费吧。
”
“这可没有先例啊。
”
“看在我们男人的面上。
通融一下吧。
”
“可是,我不能让你在光天化日之下扛着一根竹走出去呀。
这么吧,你去找我们主任吧。
他在办公室。
”
大姐夫在工长的指点下,见到了主任。
主任是个脸皮白皙的汉子,看上去斯斯文文的,可不想一听到大姐夫说要买他的一根竹子时,却是一副不耐烦:“去去去,买竹子怎么找到这里来了。
”
碰了一鼻子的灰,大姐夫从工地出来,望着一地的竹子,却是一脸的茫然。
这样回去,丈母娘问起,怎么是好?
他在街角点燃了根烟,吸了一口,大脑皮层一下子跳出了个人:老同学李青不是在这个建筑公司任职吗?并且听说已经是个不大不小的部门头头了,好,就找他,不就是一根竹子吗?难道会不给老同学点面子?
到公用电话亭打了个电话,说是不在家,得晚上才回来。
好吧,晚上就晚上,等等吧。
心里有了点底,大姐夫便昂然地回来了。
不过他还是不太敢见丈母娘。
大姐问:“怎么,还没找到?”
“有眉目了。
”
“我的天,跑了一天,才有眉目,能告诉我,怎么个眉目吗?”
“阿英你别说这根竹子,手续还挺复杂的,不过总算找到了建筑公司的一个老同学了,他今晚回来,我估计明早吧,明早准能要到。
”
“什么呀?为了一根竹子,还得托人情,你这人情也用得太廉价了吧。
”
这时,二姐夫骑着摩托车回来了,一听大姐在指责大姐夫,便说,“不就是根竹子吗,也值不了多少钱,大姐夫你说你在哪发现了,告诉我,我去搞掂。
”
“不远,在前街工地上就有。
只是……”
“你是说那些刚拆下来的吗?好。
”
二姐夫说着掉转车头,不到5分钟工夫,便扛着一根竹子回来了。
大姐夫尴尬地问,“怎么我去不卖,你去就卖了?”
“不就是一根竹子吗?用什么卖不卖的,我扛起就走。
”
“那要是让人抓住了呢?”
“那就让罚吧,一根破竹能值什么钱的。
不过谁管?”
(选自《21世纪微型小说排行榜》,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C )
A.“跑了市场,跑了生产资料公司,跑了土产公司”,该句采用排比手法,既形象地写出了“大姐夫”寻找“竹子”的辛劳,也蕴含着对相关部门官僚作风的批评。
B.“竹子”就在眼前,可“大姐夫”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却弄不回来,而“二姐夫”却“不到5分钟工夫”就到了手,两相对照,说明“大姐夫”办事效率比“二姐夫”低。
C.小说情节可概括为“母亲要竹子”、“大姐夫找竹子”、“二姐夫拿竹子”;虽然作者花了大量笔墨写“大姐夫找竹子”,但“二姐夫拿竹子”却可视为小说的高潮和结局。
D.语言描写是该篇小说刻画人物形象最主要的方法,它的成功运用,不仅生动地表现了“大姐夫”等人的性格特点,还含蓄地交代了相关人物的身份和职业特点。
[解析] A“蕴含着对相关部门官僚作风的批评”理解有误。
B“说明‘大姐夫’办事效率比‘二姐夫’低”分析有误。
D语言描写中甚至整篇小说都未交代“大姐夫”的“职业特点”。
2.“二姐夫”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人物形象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5分) 答:__示例:第一问,①胆子大。
②头脑灵活(或“反应敏捷”)。
③缺乏公德(或“无规则意识”)。
第二问:①和大姐夫谨小慎微(或“胆小”)的性格形成对比;②是揭示小说主题的关键人物;③把故事情节推向了高潮(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__ [解析] 5分,第一问2分,第二问3分。
3.试探究小说作者的创作意图。
(6分)
答:__示例:①揭示两种不同的人性(或“展示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面对物质诱惑,有人做事中规中矩,按部就班;有人头脑灵活,胆子较大。
作者通过一件细小的事情,揭示出了两种不同的人性,耐人寻味。
(或从“把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展示在读者面前”角度,分析正确也可得分)②引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有些东西通过正当途径不易到手,而采取非常手段却能轻易得到;有些公共财产,看似管理严格,其实却可以轻而易举地被人拿走,这些生活中的“悖论”引人深思。
③表达作者对社会不正之风的隐忧。
小说中的“二姐夫”可谓是缺乏公德和规则意识的代表人物,作者通过“竹子事件”,表达了自己对“二姐夫”这类人给社会造成潜在风险(危害)的隐忧(从“含蓄地批评了像‘二姐夫’之类缺乏公德和规则意识的人”角度,分析正确也可得分)。
__
[解析] 6分,答出一个要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