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教版)考点强化练选修1 考点2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
模块四选修一考点2
1.(2017全国卷Ⅰ·45)(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

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

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

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

——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

(7分)
解析:本题重在考查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的20世纪80年代的工资改革虽然没有直接的书本知识作为依托,但教材中新时期的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可供参考。

第(1)问,从改革的推进方式、内容等多角度提炼和概括。

第(2)问,从积极方面入手,从直接影响和深远影响角度分析。

答案:(1)特点:逐步推行,渐进改革;落实按劳分配原则;实行政企分开、分级管理;向脑力劳动者适当倾斜。

(2)意义: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工资制度;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2.(2017全国卷Ⅱ·45)(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矣”,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

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

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

对此改革,“官吏闾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

——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
材料二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

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

(7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概括。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清政府令‘……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官吏闾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分析。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从改革所需的条件、改革的宗旨等角度分析。

答案:(1)原因:西方的影响;政出多门,互相推诿;城市宜居性差,影响城市形象;日常维护不力,经费被官吏贪污。

(2)困难:改革触动了一些官吏的既得利益;打破了百姓习惯。

启示:改革既要除旧又要布新,不可偏废;除旧弊难免触及多方利益;改革需要勇气和毅力,改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改革应以人民的福祉为宗旨。

3.(2016·全国甲卷·45)(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八旗将士领取饷银。

甲午战败后,袁世凯组织新建陆军,张之洞组建自强军,皆采西法。

1901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操练新式枪炮。

1903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

1904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36镇,为常备军,服役期3年。

在自愿基础上征募士兵,并有严格的资格限制。

1906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

陆海军均由满人官员掌控,皇帝是最高统帅。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

——据《清史稿》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哪些特点。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

(6分)
解析:第(1)问,要注意要求“相比”回答,可围绕机构组成、训练方式,方法和兵种的变化来回答。

第(2)问,联系所学知识评价,同时要肯定它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对中国近代化军队的建设作用。

答案:(1)设立专门招募、训练军队的中央机构;仿西式军制及训练方式,采用西方征兵方式;有固定服役期限;使用新兵器。

(2)确立近代陆海军制,提升军队战斗力,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进程;军事改革未能加强清政府统治,新军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

4.(2015·江苏卷·24)(15分)“文明开化”是明治维新的有机组成部分,给日本社会带来了震撼和反思。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72年太政官发布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告,自天皇以下,达官贵人纷纷在正式场合身穿西洋大礼服,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

饮食结构也在变化,幕府时代禁食的牛肉被称为“开化的药铺”“文明的药剂”,“士农工商、男女老少、贤愚贫富等咸以不食牛肉为不开化”,牛肉火锅店里顾客盈门。

一群群年轻人聚在店里边大嚼牛肉,饮用葡萄酒,边用蹩脚的英语谈论时事,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时尚。

——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
材料二(1888年日本某学者认为)一国文明之进步,必基于国民本来之元气和性格,绝不是仅凭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虚饰就可以得到解决的。

然而,我国开国以来只是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之外观,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

一味心醉于泰西文明之结果,便产生了崇拜泰西文明之风潮。

此风潮破坏了作为国民独立之根基的国民性格,虚饰了一国之文明。

——松本三之介《政教社文学集》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日本文明开化的特征。

(4分)
(2)据材料一、二,说明日本人在吸收外来文明的态度上发生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前后态度产生的原因。

(9分)
(3)据上述材料,指出有些日本人“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这一错误的实质。

(2分)
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中的信息即可得出结论。

第(2)问第一小问“变化”,由材料二中的信息“一国文明之进步……绝不是仅凭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虚饰就可以得到解决的”即可得出“认识到模仿虚饰的缺陷,开始理性对待西方文明”的结论。

第二小问“原因”,前者可以从摆脱民族危机和落后的现状的需要这一角度思考作答;后者可从全盘西化的危害这一角度思考作答。

第(3)问,由材料二中的信息“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之外观,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即可得出“不了解西方文明的内涵”的结论。

答案:(1)特征:自上而下推行;涉及范围广泛;国民竞相效仿;学习西方表面化。

(2)变化:由模仿虚饰变为理性对待。

前因:摆脱民族危机;改变落后状况。

后因:全盘西化的现实危害;传统文明的社会价值。

(3)实质:片面理解西方文明(不了解西方文明的内涵)。

5.(2018·昆明模拟)(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01年,慈禧太后为大势所趋不得不颁布上谕:从第二年起,乡、会试头场,考中国政治、历史论5篇;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科技,艺术)策5道;第三场,考四书义二篇、五经一篇。

四书、五经考试都不再用八股文程式,与康有为的方案如出一辙。

1905年又宣布,从次年起,所有岁科考试、乡试、会试一律停止。

——成思《千年科举的崩塌》
材料二没有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1911年很可能就不会发生辛亥革命。

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是那些青年军官们,他们本来应该在科举的道路上攀爬,但因为科举制度被废除,他们只能进军事学校,并在后来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推动力。

——许纪霖《废科举引发20世纪中国大变局》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新政中科举制改革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科举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材料二的观点。

(6分)
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乡、会试头场,考中国政治、历史论5篇;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科技,艺术)策5道”得出考试内容中西结合;根据材料一“四书、五经考试都不再用八股文程式”得出考试形式废除八股;根据材料一“1905年又宣布,从次年起,所有岁科考试、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得出改革逐步推进直至废除科举制。

第二小问历史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外部民族危机的严重、内部革命形势的发展、戊戌变法的推动、科举制自身的弊端等角度进行作答。

第(2)问的第一小问观点:根据材料二“没有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1911年很可能就不会发生辛亥革命”得出清末废除科举制引发了辛亥革命。

第二小问评价,此观点是片面的,一方面要肯定科举制对辛亥革命的作用,另一方面从本质上分析辛亥革命爆发是社会矛盾的产物。

答案:(1)特点:考试内容中西结合;考试形式废除八股;改革逐步推进直至废除科举制。

背景: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阶级矛盾激化,国内革命形势发展迅猛;戊戌变法的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科举制度已经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科举制度已无法应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挑战。

(2)观点:清末废除科举制引发了辛亥革命。

简评:观点片面。

废除科举制引发知识分子前途危机,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革命的到来。

但该观点未能从本质上认识到辛亥革命爆发是中国社会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

6.(2018·大连模拟)(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832年的议会改革,为改革土地法扫清政治障碍,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保障……1833年《废除和解诉讼和共谋拟诉法》之后,已婚妇女取得丈夫同意并经过专门的委员会认可后,可通过要式合同的形式处分其自由继承地产。

根据1870年《已婚妇女财产法》的规定,已婚妇女有权继承被继承不动产上的租金和收益。

1882年《已婚妇女财产法》赋予已婚妇女与男子同等的财产处分权资格,在不动产法上真正实现了男女平等。

因为危及地主阶级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阻挠,所以土地法改革没有触及土地法的核心问题,无法对现行土地法律制度进行系统的改革。

土地法改革在改革封建土地法、实现土地法的现代化方面的效果十分有限,其任务远没有完成。

——摘编自咸鸿昌《19世纪英国的土地法改革》
(1)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土地法改革的背景及其具体措施。

(8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土地法改革取得了哪些成效?有何不足?(7分)
解析:本题考查1832年英国土地法改革。

第(1)问从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土地改革的背景及具体措施。

第(2)问,英国土地改革取得的成效,应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妇女地位的提高,适应了社会发展等方面作答,不足之处应紧扣材料最后一句话“其任务远没有完成”进行分析说明。

答案:(1)背景:工业革命的进行;1832年议会改革为土地法改革提供了政治保障。

措施:英国议会先后通过一系列法律,承认妇女的财产权利。

(2)成效:改革提高了英国已婚妇女的法律地位,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英国封建土地法律制度,适应了社会发展变革的潮流,推动了英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不足:由于遭到地主阶级的反对,改革很不彻底,没有完成改革的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