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篇一
【教材简析】
苏教版第七册语文教材第一课,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
故事是词义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苏轼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以理遣情,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
课文的重点显然是在描绘苏轼由“埋怨”而走向“宽慰”的精神轨迹,这正是词人写作时的着力点,也是这首词的艺术魅力所在。
【设计理念】
本教学将根据“文包诗”类课文特点,以苏轼的感情变化为主线,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结合古诗文经典诵读教研课题,熟读背诵原词,并引导学生换位体验,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领略古典词的意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中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探究词人的感情变化的基础上,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课前准备】
学生:1.查阅一些有关苏轼的资料。
2.熟读课文。
教师:有关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扣题引发。
1.导入。
(教师演示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多媒体课件)
同学们,这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你能描绘一下图上的景色吗?在月色如此美丽迷人的中秋佳节,你们家通常是怎样度过的呢?我们看看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又是怎样度过这个中秋之夜的`呢?(随即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苏轼的资料)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苏轼写的有关月亮的文章。
(板书:但愿人长久)
2.继续演示多媒体课件,出示原词。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试读课文,初步把握。
1.教师配乐范读,请同学们听准生僻字,捕捉诵读的节奏和韵殷律。
2.学生初读原词,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3.多媒体播放名家朗诵。
〖设计意图:本班学生已经长期坚持了古诗文诵读,具有一定的古诗文诵读能力,如此安排,重在积累,并从朗诵艺术家的精神修养中汲取营养。
〗
三、背景介绍,理解课文。
1.教师解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然后学生朗读课文前三段。
2.教师引导学生简单理解原词下片。
3.学生自由读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4.组织学生将原词下阙和课文对号入座。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初步提炼课文的关键词。
四、字词学习,背诵课文。
1.根据学生提取的词汇,注意联系上下文或查字、词典,弄懂生字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2.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3.学生自由背诵原词。
4.检阅学生有感情的朗诵,并做适当的评价。
第二课时
导语:背诵古代文学家的著名作品,实在是一种惬意享受。
谁愿意露一手,让我们陶醉一下?
一、初读寻情,整体感知。
1.自读,组织交流(教师相机板书),重点理清课文情感线“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2.引导学生看板书提问:苏轼为什么会心绪不宁、埋怨、宽慰?(明确重点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读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借助各种资料、工具书,运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让学生尽最大努力解决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尝试将新知纳入自己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中,同时,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为下面深入探究打下基础。
〗
二、换位体情,深入探究
(学生扮演苏轼,教师充当学生。
)
(一)体悟“心绪不宁”
师:苏先生,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在品尝月饼,欣赏明月,您老为什么如此“心绪不宁”呀?
1.学生自由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重点抓住“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又有”等词进行理解和体会。
2.引说(注意说话者的身份):苏先生之所以会如此“心绪不宁”,是因为(思念弟弟)。
是啊,苏先生跟弟弟(手足情深),小时候( )。
长大以后( ),如今屈指算来( )。
怪不得苏先生会这样(思念弟弟呢)!
(其间穿插不同形式的朗读,描写明月和人们欢聚的句子要用愉快的语气,描写苏轼思念之情的句子要用伤感的语气。
)
(二)体悟“埋怨”
师:苏先生,您在遥远的他乡思念弟弟,“每逢佳节倍思亲”啊!这我已经理解了,可您又在“埋怨”谁呀?
1.学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2.学生看图想象(演示多媒体课件),教师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您在干什么呢?此时此刻,您又在想什么?
3.师生、生生互动对话交流。
师:是呀,在月亮这么圆这么明的中秋之夜,苏先生,您却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
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耳畔传来忧伤的乐曲,更增添了您思念亲人的感伤之情。
4.配乐范读,指导读好“偏偏”一词。
5.学生练习读,教师指名读(评点读)。
6.学生诵读第四自然段。
(三)体悟“宽慰”
师:苏先生,后来您的心情变了,还吟诵了一首千古名句。
最后五行我已读过,可我还是不明白这几行词怎么能表达您的“宽慰”之情呢?请您给我解释一下,行吗?
1.学生各自朗读第五、六自然段,圈画重点句段。
2.先小组(也可同桌)交流,再班级交流。
(1)指名学生说说诗人得到宽慰的理由。
(2)小组问相互补充,充分感受诗人从离愁别恨中解脱出来,如皎皎明月般的胸怀。
(3)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师: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吧。
3.适度拓展,阅读古代诗词中表达相似情感的诗句。
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秦观: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4.指导诵读第五、六自然段。
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以情带声,声情并重。
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巧妙地将学生由“画外人”变为“画中人”,变被动为主动,留给学生一个可以尽情拓展想象的空间,发展了思维。
同时在交流中使学生的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悟。
〗
三、升华情感。
体悟意蕴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来感受一次苏老先生在中秋之夜的感情变化吧。
让我们一起再来深情地读好这首词,体会词中的情。
(齐诵读)
四、拓展延伸,积累内化。
1.同学们,古代文人以月亮为题材写出了许多优秀的诗篇,你能背出几首吗?
2.“思念亲人,思念故乡”一直是诗词史上反复吟唱的主题,教师可指导学生搜集一些有关这个主题的诗词,举行一次朗诵会。
〖设计意图:立足文本,超越文本,促进学生有效积累,丰富文本内涵,深化主题,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灿烂文化的艺术魅力。
〗
附:板书设计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转念一想)宽慰
(思念弟弟) (月圆人不圆) (真情留人间)
【反思】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背诵原词,领略懂得原词大意和意境,体会汉语古诗词的意象性,从朗诵检查情况看,已经达到目的。
原词与课文对照读,对比古今文体的不同表达方式、以古今语言的不同,促进思维发展,也是一种尝试。
文以情生,文以情传。
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原词作者的感情变化历程,培养学生化消极为积极,善于“转念一想”,看到生活的积极因素,乐观的生活,很有意义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的与要求】
知识目标:掌握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三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了解苏轼的《水调歌头》。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5、6自然段,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苏轼宽慰的心情和他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月到中秋分外明。
每到中秋,一轮明月勾起多少游子的思念之情啊!古代文人关于明月思乡,写过许多诗篇,你会吟诵那句诗?(学生吟诵)
2、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就在这月圆之夜,因思念自己的弟弟而写下了这首《水调歌头》。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首词作,以及它的写作过程。
(板书:但愿人长久)
3、欣赏歌曲《水调歌头》,学生拿出课前下发的《水调歌头》,交流关于苏轼的情况。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正音:
做官思念屈指算来眼睁睁躺在床上悲欢隐没虽然阴晴圆缺形影不离心绪不宁
2、读书过程中,教师针对难写的缺进行书写指导,侧重学生识记宇词能力的提高。
3、学生默读课文,组织讨论每自然段主要内容。
(1) 教师引读第1自然段,一年度的中秋节到了,今晚对苏轼来说有什么不一样呢?
(2) 指名读第2自然段,并在讨论中了解这段内容。
(板书:皓月当空举家欢庆思念弟弟)
(3)中秋之夜,苏轼为何会如此思念弟弟呢?指名读第3自然段,并讨论本节的主要内容。
(板书:手足情深别离多年)
(4)真是手足情深,苏轼后来是怎样度过这个夜晚的呢?指名读后面几小节,并通过讨论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
(板书:埋怨明月真情宽慰吟诵诗句)
(5)组织学生默读课文,并根据板书,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感悟思念
1、《水调歌头》是作者思念弟弟的真情外溢。
读读课文
2、3自然段,在这样的一个夜晚,苏轼心绪不宁,他在想些什么呢?
2、组织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相机引导:
(1)皓月当空,月圆人不圆。
你见过这样的夜空吗?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理解皓月当空。
(2)家家户户热闹非凡,触景生情。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家过中秋节的情景。
并引入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3)手足情探,分别已久。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手足情深、形影不离。
3、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千年以前,同在这一轮明月下。
文学家苏轼被贬职,派往密州做官,长年漂泊他乡,不
能与亲人团聚的他望着这一轮皎洁的明月,思念起自己的弟弟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苏轼的情感变化,谁再来说一说苏轼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二、精读课文,感悟意境
(一)感悟埋怨
(1)面对明月,苏轼思念弟弟的情感日益强烈。
月亮渐渐西沉,在深深的思念之中,抬头看着这明月,作者又滋生出另一种情绪?读课文第4自然段,如果是你,也会有这样的情绪吗?
(2)组织交流
随机引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文章内涵。
理解眼睁睁一词在文中的意思。
(看着这轮皎洁的圊月,自己却没有办法和弟弟相聚,一种无奈和惆怅之情油然而生。
)
观察文中插图,在这样的月夜,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
明白省略号的意思,想想他还会说些什么?
如:想当初,我和弟弟形影不离,手足情深,可如今,却天各一方,无法相聚。
虽然面对同一轮圆月,可我们却天各一方,彼此分离。
7年了,我多么想在这团聚的时刻和我的弟弟举杯同饮呀!
(3)指导朗读
(二)感悟宽慰
(1)作者后来却改变了想法,读读课文第五、六自然段中作者的想法,说说你对苏轼的想法是怎么理解的?
(2)组织交流
引导学生找找文中的几组反义词,体会十全十美的意思。
悲与欢,离与合,隐与现,圆与缺,人生就像月亮一样,每个月都有圆的时候,也有缺的时候,有出现的时候,也有看不见的时候。
生活中,不可能只有欢乐和团聚的时候,有时也会有悲伤和别离的时候。
老师扮苏轼,说苏轼转念又想到的内容,请学生接下去和苏轼对话。
(引导学生自由发挥,深入体会十全十美的意境)
(3)自由读读苏轼写下的词句,再读读第5自然段,看看还有不懂的吗?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婵娟是指明月,诗人希望什么能长留心间?读读第4段,联系今晚苏轼的所思所想,你知道这两句诗说的是什么了吗?(在交流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尝试配乐朗读)
三、总结延伸
(1)齐读全文,说说自己的收获。
(2)这首词中,有两句被人们千古传诵,并表达了美好的祝愿。
你知道是哪两句吗?
(3)在哪些情况下,我们可以对他们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月圆之际,还有许多人因为工作等原因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时。
(4)你还知道哪些同样表达这种情怀的诗句呢?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篇三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7个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词语。
4、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教育学生关心亲人,关心他人,并领略皓月当空的美景,进行美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思念亲人及热爱生活的情怀。
三、教学难点:
理解最后一节中的古文。
四、教具准备:
课文插图;小黑板;字词卡片
五、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即兴简笔画(月亮):你想到了什么?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跟月亮有关的课文
(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师述:但愿人长久,是苏轼的千古名词《水调歌头》中的一句。
3、出示词句指名读赛读齐读
4、过渡:苏轼是北宋杰出的诗人、词人和散文家。
《水调歌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他是在怎样一中情况下创作了这首词的呢?我们一起看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读全文,教师巡视
2、出示生词自由练读指名读
苏轼朝廷苏辙婵娟皓月当空宽慰玩耍吟诵
躺下埋怨眼睁睁时隐时现观赏品尝悲欢离合
阴晴圆缺屈指算来
3、过渡:生字词读好了,老师要检查你们的朗读情况了,再给你们一分钟。
谁愿意来表现一下?勇敢点!
4、开火车分节读课文,随机正音。
读错再读
三、初读1、2、3
1、指名读:邀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1、
2、3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听,呆会把你的发现告诉我。
2、交流:读明白了什么?简介苏辙。
3、哪个次写出了苏轼特殊的心情?(心绪不宁)
4、你有没有心绪不宁的时候?指名说师小结
四、初读4、5
1、指名读,思考:与诗有什么关系?(写出了诗句的意境)
五、齐读6
六、过渡:中秋节的夜晚,当人们都在吃月饼,家人团圆的时候,苏轼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找一找,划一划
交流: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小结:在呆会的课上我们继续具体看课文,下面我们抄写生词。
七、作业
1、抄词
(1、读生词
(2、强调字形
(3、描红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中秋之夜,万家团圆,苏轼抬头望月思念着远方的亲人,写下了千古名词,谁来朗读一下?指名读齐读
2、有什么不理解的吗?自由发问
3、提得真好,真会动脑筋!下面就让我们带着问题,穿越时空,走近苏轼的身边!
二、学习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小结:中秋佳节,那是团圆的日子,人们都举家品尝着月饼瓜果,观赏着明月,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而我们苏轼的心情却是?用一个词来概括。
(心绪不宁)(1)他为什么心绪不宁?(思念弟弟)
(2)他们兄弟感情怎样?你能找出一个词来形容吗?(非同一般)
(3)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手足情深”“形影不离”…)
3、指导朗读
(1)感情如此深厚的一对兄弟分别已经整整七年了,能不让人思念嘛?何况还是人们赏月团圆的中秋节呢!你能读出这种思念吗?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老师体会到了其中的感情,可离非同一般还差点,谁再来试试?指名读同学点评
三、学习第4-6自然段
1、月亮慢慢西沉了,月亮的银光透过窗子洒到苏轼的床前,思念在心中叫他久久没能入眠!仰望天空,他不禁?(埋怨)他是怎样埋怨的?谁来当个小苏轼?全班一起埋怨!
2、一般人赞美月亮,而苏轼去埋怨月亮,这是为什么啊?
3、然而,他又转念一想,
(1)(出示小黑板)自由读指读
(2)范读齐读:有人已经走进了苏轼的心中,有些还在门外徘徊,谁想走进去?
震撼了老师,老师还想听听你们优美的声音!
4、想到这,他的心情又发生了变化?(宽慰)于是,苏轼低声吟诵起来!齐读
四、释疑
1、到现在为止,这首诗的意思你懂了吗?指名说
2、刚才提问的同学,你们的疑问解开了吗?
五、知识拓展
1、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六、作业
1、写出反义词
悲()离()阴()圆()
美()亮()远()留()
2、比一比,再组词
耍()赏()陪()偏()
要()尝()倍()遍()
板书: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6自然段。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词语。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4、通过朗读,对学生进行理解性诊断与矫治,使学生初步领略古典诗词的意蕴,激发起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苏轼的思亲之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读题,理解题意。
2、简介苏轼。
3、基础性诊断练习,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苏轼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自主性诊断
1、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检测,进行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3、检查,进行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1)认读生词。
(2)指名读课文,相机指导读好长句子。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精读感悟,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一)学习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2、讨论交流,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1)交待了苏轼创作的原因。
(2)中秋节,各家团圆,而苏轼却“独在异乡为异客”,你还联想到什么诗句?
(3)苏轼与弟弟感情如何?你从哪个词看出的?
3、指导朗读
(二)学习4-5自然段。
1、诗人为什么睡不着?
2、诗人为什么埋怨月亮?从那些词看出他的思亲之情?
(1)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
(2)讨论交流,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苏轼并未陷于怅恨之中,很快解脱,他转念又想到了什么?从哪看出他的豁达大度、热爱人生、积极向上?
3、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6自然段。
1、读诗句,用第五段中的句子理解诗句。
2、介绍古典诗词及《水调歌头》。
3、听课文录音。
练习朗读。
四、总结课文,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1、总结全文。
2、背诵《水调歌头》。
五、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收集有关古典诗词的资料,在班级交流。
2、开展背诵“古典诗词”活动,将生活与学习相互结合,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能力。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1.游戏:聊聊古代诗人词人的名字。
2.谈话:今天,我们要走进宋代杰出词人苏轼的人生。
让我们走进苏轼的作品,仔细品品,也许能品出一些人生的滋味来。
二、演绎故事,阐释“欢、合”
1.引出故事,讲述苏轼、苏辙两兄弟参加科举考试,双双高中、名扬京城的故事。
2.把故事概括成一句话、一个词、一个字。
(喜、乐、欢)
3.链接学生生活,解读“欢”。
4.小结学生发言:像生日、结婚、考取大学……这些喜事儿、乐事儿之所以让我们觉得美好,觉得难忘,是因为在这个日子,全家人和亲朋好友都能够――(学生回答:欢聚一堂)。
5.这情景用一个字来描述就是――?(学生回答:聚、合)多开心的团聚呀!因欢而合,因合而欢,合欢,多么美好的人生境界呀!
三、演绎故事,阐释“悲、离”
1.讲述苏轼金榜题名后母亲去世的故事。
2.说话训练:他再也不能看到――;他再也不能听到――;再也不能像小时候一样吃上――
3.引导概括:再也不能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此时此刻,苏轼的心情用一个词语来描述就是?(略)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痛、悲)
4.用苏轼的爱妻和慈父去世的故事揭示“离”。
四、巧借动画,感受苏轼乐观
1.欣赏画面,展开联想。
⑴一个中秋节的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合家团聚,其乐融融,只有苏轼孤零零的,独在异乡为异客,他眼睁睁地凝望着那圆圆的月亮,想到了什么呢?⑴此时此刻,你觉得苏轼是个怎样的人呢?
2.反复吟诵。
⑴乐观坚强的苏轼,想到这里,低声安慰自己――(指名读)⑴豁达博爱的苏轼不仅安慰自己,他还要把自己的体会告诉身边那些和他有同样遭遇的人――(同桌互读)⑴超凡脱俗的苏轼彻底想明白了,只要远方的亲人健康长寿,即使远隔千里又何妨,天涯若比邻呀!他要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全世界的人――(全体放声吟诵)
五、紧扣两词,感受苏轼博爱
1.解读“婵娟”。
婵娟是什么意思呢?在古人眼里,月亮还有着怎样丰富的内涵呢?请看:(出示诗人对“月”描写的诗句)
2.链接学生生活实际,说说学生眼里的月亮。
3.指导朗读。
孩子们,你们所描述的就是月亮丰富的内涵,就是苏轼眼里美好的婵娟,谁来带着这种美好的情感来读一读这句词。
4.解读“人”。
苏轼把这么美好的情感、祝福送给谁呢?这里的“人”可能指谁?每个人的解读都可以不一样,那是属于你自己的理解。
(指导朗读)
六、走进苏轼作品,感悟人生真谛
1.拓展苏轼的三句诗词。
感受着浓浓的真情和博爱,我们一步步走近苏轼,走进苏轼的作品。
苏轼以66年的人生,给我们留下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4800多篇文章。
当我们登高远望长江时,禁不住会想起苏轼被贬黄州,人生被蒙上灰色阴影时,却写出的激荡人心的豪迈诗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时,自然会想起苏轼坦然面对人生风雨,超凡脱俗的诗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当我们在生活中由于钻牛角尖陷入困境时,也会情不自禁地感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2.诵读以上三句诗词。
3.引入《水调歌头》一词:当我们在中秋月圆之夜思念远方亲人时,也会不由自主想起那流淌着乐观、旷达情怀的千古绝唱。
(反复吟诵)
七、走进苏轼一生,指导自己人生
1.感悟苏轼一生:同学们,学到这儿,我真想对苏轼说:苏轼呀,面对金榜题名,您潇洒一笑;面对骨肉分离,您悲而不怨;屡屡升官,您不狂喜;锒铛入狱,您不灰心;历经坎坷,您宠辱不惊,仍旧微笑面对人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2.小练笔。
此时此刻,你想对苏轼说什么呢?请用上“苏轼呀,我想对您说――”写下你想说的话。
(写后交流)
3.省略
《但愿人长久》优秀的教案篇六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个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词语及重点句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1、简单介绍生平,揭示课题。
可让学生课前搜集一些与本文有光的资料,包括苏轼的一些诗词,然后老师再加以补充。
(1)介绍苏轼
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拭与弟苏辙情同手足,但长期天各一方,时直中秋,目睹别人家团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缔,于是解脱惆怅,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千古绝唱。
(2)板书课题
2、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