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四教学案:第一专题第1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2课我有一个梦想
◎第3课季氏将伐颛臾
◎第4课寡人之于国也
第1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作者简介
生平经历
恩格斯(1820-1895),生于德国莱茵省巴门市.少年时就读于巴门市立学校.1837年起认真钻研黑格尔哲学。
1841年获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844年9月,与马克思在巴黎相见,1846年他们在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1847年参加共产主义者同盟.1889年领导建立了第二国际。
1895年8月5日在伦敦逝世。
作品与马克思合著《共产党宣言》《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等。
评价
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领袖。
(二)人物轶事
恩格斯处理遗产的故事
恩格斯的父亲去世时留下了一笔可观的遗产。
由于恩格斯在曼彻斯特经营着一家营业所的缘故,他的三个弟弟突然提出要让他放弃继承家产的权利。
恩格斯感到有些意外,他思想上一直通不过。
但要取得继承权,就必须费很大的周折,需要时间和精力去办理;而且弄不好就要与弟兄们翻脸去打官司.
为了身患重病的母亲能安享晚年,不为此事而烦恼。
经过再三思忖,他毅然决然地做出了放弃继承遗产的决定.
大约事隔了一年多,母亲从信中才理解到恩格斯的苦衷。
恩格斯信中说:“亲爱的妈妈,为了您,我克制了这一切及许多的事情。
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丝毫不能使我让您在
晚年时,因家庭遗产纠纷而悲伤……”“高兴的是我能够把这一切做个了结。
我还会有成百上千个别的企业,但是我永远不会有另外一个母亲。
”
(一)背景链接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逝世,在欧美各国引起了广泛而深刻的反响。
3月17日,在伦敦郊区的海格特公墓,亲友们为马克思举
行了隆重而简朴的葬礼,将他和1881年12月逝世的妻子燕妮葬在一起。
在这里,恩格斯作为马克思最亲密的战友,代表无产阶级对伟大导师马克思的逝世表达了深切的悼念,并用英语发表了这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对于马克思所做的伟大贡献给予了崇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
(二)常识整理
特殊的演讲词—-悼词
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③结尾(颂其德—-悼念):对死者悼念以及对参
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
(一)读准字音
Ⅰ。
单音字
(1)繁芜.(wú) (2)浅尝辄.
止(zhé) (3)衷.心(zhōng) (4)嫉.
恨(jí) (5)诬蔑.
(miè) (6)诽.谤(fěi) (7)诅.
咒(zǔ) (8)悼.
念(dào) Ⅱ.多音字
1。
组词辨析法
(1)量⎩⎨⎧ 量.杯(liáng),重量.(liàng ) (2)空错误! (3)作错误! (4)创错误!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5)解⎩⎪⎨⎪⎧ 解.释(jiě)押解.(jiè)解.数(xiè) (6)豁错误!
2。
语境辨析法
(1)对2016年煤炭行业供给.(jǐ)侧改革,我们给.
(gěi)以行业“推荐”评级,重点推荐带转型概念和高弹性标的山煤国际、安源煤业等几家煤业。
(2)从闭塞.(sè)的黔南大山到布鲁塞.
(sài)尔欧盟会议社会企业论坛,晟世锦绣CEO 余英带领着苗乡绣娘团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致富之路。
(二)写准字形
1。
错误! 2.错误! 3。
错误!
4。
错误! 5.错误! 6.错误!
(三)用准词语
Ⅰ.明确词义
1.繁芜丛杂:原指(草木)茂盛繁密,杂乱而没有条理,文中是错综复杂的意思。
2。
豁然开朗:形容由昏暗窄小而变为明亮宽敞。
也比喻经过别人提醒或自己的学习探索,突然明白一个道理。
3.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对知识、问题等不做深入研究。
4。
坚韧不拔:形容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不可动摇.
5。
卓有成效:成绩、效果显著。
6。
永垂不朽:(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
语境运用(辨析正误)
回顾自己的成功之路,他豁然开朗....:搞科研不能浅尝辄止....
,更不能自欺欺人,唯有坚韧不拔....地进行探索,才会取得永垂不朽....的成果。
辨析:“永垂不朽”运用有误,该成语只适用于人的事迹和精神,不能修饰“成果"。
其他成语运用正确。
Ⅱ.易混辨析
1.估量vs 估计
3.必须vs必需
第一步错误!快读课文·明大意
1。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这篇课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评价了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理论方面,马克思发现了规律和规律;实践方面,马克思创办,在工作,创立了。
明确:人类历史的发展剩余价值各种报纸、小册子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2。
这篇悼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明确:①对马克思逝世的悲痛、惋惜、悼念之情;②对马克思伟大贡献和斗争精神的赞颂之情。
第二步错误!精读课文·细揣摩
错误!
1.理解马克思在历史科学和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方面的巨大贡献,感受马克思的伟大精神力量。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体会本文平实的语言中包含着的浓厚的感情。
3.学习本文议论、叙述、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和烘托手法的运用。
(一)阅读课文第1~2段,完成下面的问题。
1。
第1段写马克思逝世的时间,为什么要具体地写出时和刻?
答:
明确:①因为这是在葬礼上的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准确时间.②交代具体时间,强调了这是世界无产阶级应当永远不忘的时刻。
③交代具体的时间,表明马克思生命的每一刻对世界无产阶级来说都十分宝贵,饱含了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与赞扬。
2。
作者写马克思的逝世,为什么用“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这些短语来表达?
答:
明确:
3。
第2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两个“对于"以及“空白”“不久"等词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
明确:(1)总领后文,是对马克思无与伦比的丰功伟绩和卓绝的斗争精神的赞颂,突出了全文论述的中心,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无比沉痛和悲哀的感情。
(2)①两个“对于"高度概括了马克思在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的贡献:第一个“对于"指马克思在革命实践方面,第二个“对于”指马克思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方面.②“空白”“不久”分别从空间和时间上强调了损失的不可估量.
(二)阅读课文第3~7段,完成下面的问题。
4。
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说明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的意义的?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
明确:
5.“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明确:这句话是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①“承上"是说马克思不是为科学而关注科学,他重视科学在历史上的推动作用,致力于科学的实际应用,这表明了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崇高目的就是为了指导革命实践.“因为”一词把课文第7、8自然段与上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②“启下"是说这句话又是下文的论题,即他光辉的革命实践的事实印证了他对待科学的严肃态度和执着追求。
这句话不仅说明了“科学家"与“革命家"之间的关系,更
说明了马克思的一生都是在为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而奋斗。
这也是他“最遭嫉恨”“最受诬蔑”的原因。
6。
“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句中的“万不得已时”应如何理解?
答:
明确: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蛛丝”比喻诽谤。
“毫不在意"“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更好地表现了马克思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敌人的蔑视和大无畏的气魄.“万不得已时”是指有损于无产阶级事业的时候。
(三)阅读课文第8段,完成下面的问题。
7.如何理解“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句话?
答:
明确:①这句话说明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不谋私利.他有敌人,但都不是他的私敌,而是整个无产阶级的公敌。
②这是对马克思把毕生精力都献给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崇高精神的热烈赞扬,是对马克思一生的最好总结。
(四)纵观全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8.本文对马克思的称谓,分别有“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这个人”“这位巨人”“这位创始人"等,如何理解这些称谓的变化?
答:
明确:①“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这一称谓,在运用讳饰这一修辞手法的同时,也对马克思的形象进行了一个高度概括。
②“这个人”表示对马克思逝世所产生的影响要进行客观评价,但在感情上又将马克思与演说者和听众紧密联系在一起.③“这位巨人”表明了马克思“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所做的贡献之卓越,无与伦比.④“这位创始人"表明了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中的重要而特殊的地位。
总之,这些称谓的变化,充分表现出恩格斯高超的表达技巧和他对马克思最深挚的感情。
9。
马克思的逝世使恩格斯极度悲痛,但文中却对这种感情表达得很含蓄,对此该怎样理解?
答:
明确:①从身份上看,恩格斯是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悼念自己的领袖,这种特殊的身份以及当时特殊的环境,使作者不能把自己异常悲痛的情绪完全带入悼词,不能从个人的角度抒发自己的心情。
②从目的上看,马克思主义者悼念自己的领袖,不仅仅是寄托哀思,更
主要的目的在于评价领袖的思想和业绩,以便教育和鼓舞广大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他的话语不仅仅要唤起人们的痛悼,而且要启发人们思考:我们今后应该怎样做?这便决定了作者表达悲痛哀思的方式是含蓄的。
如何恰当运用衬托手法
[写法领悟]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做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反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
本文在充分肯定马克思的“两个发现"的伟大意义之后,推进一步,用“两个发现”衬托马克思在其他领域深入广泛的研究和独到的发现:“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而且“都不是浅尝辄止”的。
这样以点衬面,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突出了马克思多方面的辉煌成就。
[写法指导]
运用衬托手法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绿叶扶花——以人衬人
(1)必须研究处理好衬托者和被衬托者各自的特点和相互关系,既不喧宾夺主,也不戕枝弱干,主次一定要分明。
如《三国演义》中“关羽温酒斩华雄"一节,用众将的无能、华雄的嚣张、袁绍的平庸,来衬托关羽的英勇果敢、武艺超群.这里衬托与被衬托之间的关系很是分明,处理精当.
(2)不要顾此失彼,衬托方与被陪衬方之间常是相辅相成的。
比如“三顾茅庐”中,刘备之行衬托诸葛亮才貌非凡;反过来,诸葛亮的难遇难请也衬托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心情。
写张飞不耐烦,衬托刘备耐心和孔明难请;反过来,也衬托张飞粗鲁莽撞的性格。
这样主次人物的形象都会在衬托中变得越加丰满起来。
(3)要善于根据主次人物的特点与相互间的关系,灵活巧妙地运用正衬与反衬.如《三国演义》“赤壁之战”一节,除了以刻画鲁肃的老实反衬诸葛亮的机智外,更以描写周瑜的聪明机智正面衬托诸葛亮的计高一筹。
这样正反映衬的交互运用,不仅可以使诸葛亮的形象显得更加突出,还可以使行文灵活,富有动态感。
(4)不论是写衬托者还是被衬托者,都必须抓住他们的特征,对所有人物的刻画必须符合其性格逻辑,真实可信,既不拔高,也
不故意贬抑。
通常情况下,写一个人和他周围的其他人之间的关系时,不能搞“水落石出”,而要设法搞“水涨船高”,“树一个贬一群”是运用衬托行文的讳忌。
2.烘云托月-—以境衬人
烘云托月是以对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的描写渲染来突出描写的主要对象的一种行文技巧,比如鲁迅的《故乡》里有这样的一段文字:“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 这是“烘云托月"的典范用例,为了有效地衬托少年闰土机敏活泼、充满活力的形象,作者在这里特地描绘了一幅深蓝的、金黄的、碧绿的,能给人以美感、色彩明丽的画面,为少年闰土提供了“用武之地”,使闰土的形象丰满充实.
[针对练笔]
请运用衬托手法,写一个人,突出其人物特点。
答:
参考答案:“吱——吱——”蝉躲藏在树叶里声嘶力竭地唱着一首古板的、不知重复了多少遍的歌。
屋里热得简直就像蒸
笼.“啪!”珊珊烦躁地把钢笔扔到桌上,无力地瞟了一眼手腕上那被汗水浸得直往下滑的表。
天啊!她已在“题海”中泡了整整两个小时。
唉!什么时候才能上岸呢?
“嘻嘻,哈哈哈!”窗外飘来一阵欢快的笑声,珊珊不由得探头望去:又是她们,那群和她年龄相仿的女孩子。
她们多快活呀!珊珊突然感到和她们相比,自己就仿佛是一只被关在笼中的小鸟,一只得不到自由和欢乐的小鸟。
珊珊羡慕甚至嫉妒地望着她们——她们全都穿着今年街上最流行的红裙子.乍一看,仿佛是一团烧得正旺的火,美丽极了.
一、积累妙用素材·让文笔更鲜活
(一)这样积累素材
话题专辑—-错误!
1.从教材中积累
“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
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
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
"“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个影响人类历史的巨人就是这样以无私无畏的精神成就了伟大。
2.从历史中积累
春秋时期,齐、晋两国出现过一个秉笔直书、以身殉道的史官群体,尤以齐国太史兄弟和晋国太史董狐最为典型.齐国相国崔杼杀了国君,他让太史们写“先君害病而死”,齐国太史因直书“崔杼弑其君”而被杀,崔杼又让太史的两个弟弟按自己的意愿写,但太史的弟弟却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继续直书,崔杼慑于太史兄弟三人的凛然正气,最后不得不让太史按史实记录。
晋国太史董狐也因不畏权贵、“书法不隐”,记下“赵盾弑其君”而被孔子称赞为“古之良史”。
3.从现实中积累
天津港发生化学品爆炸后,天津市公安消防总队保税支队天保大道中队班长庞题刚做完一个小型手术,领导建议他休息几天,可他却不顾自己的身体,主动请缨奔赴前方参与救援,成为第一批冲进爆炸区的消防员。
16日凌晨,失联80个小时的他,被确认遇难。
这名从随州走出的消防勇士,将24岁的青春梦想,永留千里之外的渤海之滨.
为了国家,为了人民,明知火危险,偏向火山行。
在那个火光冲天的惊心之夜,使命让他选择了无畏逆行、舍生忘死.他用青春、汗水和生命诠释了无私无畏.
4.从名言中积累
(1)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其唯至人矣。
-—《列子》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3)心底无私天地宽。
——周恩来
(4)人需要有一颗牺牲自己私利的心。
—-屠格涅夫
(5)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
——达·芬奇
(二)这样运用素材
错误!
无私才能无畏.只有那些真正排除私心杂念和非分之想的人,才能将内心升华到无所畏惧的坦荡之境。
正因为马克思是为无产阶级而战,所以他才能够从容面对统治者的一切诽谤和诅咒,为真理将
个人的利益置之度外。
正因为无私,齐太史兄弟才能够英勇无畏、前仆后继秉笔直书,使得乱臣贼子难逃历史的审判.这种无私的胸襟和无畏的精神,正是伟人和凡人的分水岭。
[领悟] 该作文片段论述的中心是“无私才能无畏”,围绕这一中心,作者联想到课文中马克思的例子,马克思正是因为无私,才能够在最遭统治者嫉恨和最受诬蔑的境况下,从容地面对敌人的一切禁锢和打击,淡然地对待敌人的诅咒和诽谤,始终如一毫不动摇地坚守自己的人生信念和崇高理想。
活学活用课本素材,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错误!
①我哀悼一位逝去的女性,向一位不朽的女子致敬。
②我以往热爱她,赞赏她,尊敬她;今天,在死亡的宁静肃穆中,我瞻仰她。
③我称赞她,因为她的创造是伟大的,而且我感谢她,因为她的创造是美好的。
我记忆犹新,有一天,我曾经给她写信说:“我感谢您心灵如此伟大。
”
④难道我们失去她了吗?
⑤没有。
⑥高大的形象不见了,但是并没有销声匿迹。
远非如此,几乎可以说,这些形象发展了。
它们变成了无形,却在另一种形式下变得清晰可见。
这是崇高的变形。
佳作赏析
作品用诗一般精湛的语言描绘了乔治·桑的非凡著述,赞誉了她的崇高思想和伟大人格,再现了一位非凡的文学家、思想家的形象.全文情感激越、语调高亢,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乔治·桑
⑦人形有隐蔽作用,它遮住了真正
神圣的面孔,这面孔就是思想。
乔治·桑是一种思想;这思想如今离开了肉体,获得了自由;她辞世了,而思想却活着。
⑧乔治·桑在我们的时代享有独一无二的位置,其他伟人都是男人,她却是伟大的女性。
⑨本世纪以完成法国革命和开始人类革命为其法则;在这个世纪里,由于性别的平等属于人类平等的范围内,因
此一个伟大的女性是必不可少的。
妇女必须证明,她可以拥有我们男性的所有禀赋,而又不失去女性天使般的品质;强大有力而又始终温柔可爱。
⑩乔治·桑就是这种证明。
⑪既然有那么多的人给法国蒙上耻辱,就必须有人给它带来荣耀。
乔治·桑将是我们的世纪和法国值得骄傲的人物的钦敬和赞美。
本文气势一泻千里,不可阻挡,感情充沛,富有号召力。
写作借鉴
1.学开头
本文开篇点题,用简洁、饱蘸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乔治·桑的悼念和钦敬之情。
之一。
这个誉满全球的女性完美无缺。
她像巴尔贝斯一样有一颗伟大的心灵,像巴尔扎克一样有伟大的头脑,像拉马
丁一样有崇高的心胸。
她身上有诗才,在加里波第创造了奇迹的时代,她写出了杰作.
⑫用不着一一列举这些杰作.何必
把大家记得的事再鹦鹉学舌一遍呢?标志这些杰作力量所在之特点的,是善良。
乔治·桑是善良的。
因此,她受到憎恨.受人赞美有个替身,就是遭人嫉恨,热情有一个反面,就是侮辱。
嫉恨和侮辱既是表明赞成,又想表明反对。
后人会将嘲骂看作得到荣耀的喧闹声,凡是戴上
桂冠的人都要受到抨击。
⑬像乔治·桑那样的人都是为公众谋福利的。
他们逝去了,他们一旦逝去,在他们本来那个显得空荡荡的位置上,
2.学排
比
“我以往热爱她,赞赏她,尊敬她”运用排比句式表达了作者对乔治·桑的热爱和崇敬,而这种情感与乔治·桑的去世在作者的心中掀起了巨大的波澜,这种充满热爱、遗憾、钦佩的复杂
便可以看到实现了新的进步。
每当这样一个杰出人物去世,我们便仿佛听到翅膀拍击的巨大响声;既有东西逝去,就有别的东西继续存在.
⑭大地像天空一样,也有隐没的时候;但是,人间像上天一样,重新显现,跟随在消失之后:一个男人或者一个女人,就像火炬一样以这种形式熄灭了,却以思想的形式重新放光。
于是人们看到,原来以为熄灭的东西是无法熄灭的。
这支火炬越发光芒四射;从此以后,它属于文明的一部分;它进入了人类广大的光明之中;它增加了光明;因为把假光熄灭了的神秘的气息,给真正的光提供了燃料.
⑮劳动者离开了,可是他的劳动成果留了下来。
⑯埃德加·基内去世了,但是从他情感从作者笔下汩汩流出,才会有一泻千里的气势。
3.学语言
“乔治· 桑是一种思想;这思想如今离开了肉体,获得了自由;她辞世了,而思想却活着。
"这诗一般的语言,既有轻灵之美,又有深
的坟墓里冒出了至高无上的哲学,而他又从坟墓的上方给人们提出劝告。
米什莱谢世了,但是在他身后耸立着一部历史,勾画出未来的历程。
乔治·桑长辞了,但是她给我们留下妇女展露女性天才的权利。
变化就是这样完成的.让我们哭悼死者吧,但是要看到接踵而至的现象;留存下来的是确定无疑的事实;由于有了这些令人自豪的思想先驱,一切真理和一切正义都迎我们而来,而这正是我们所听到的翅膀拍击的声音。
⑰请接受我们逝去的名人在离开我们的时候给予我们的东西吧.让我们面向未来,平静而充满沉思,向伟人的离去给我们预示的光辉前景的到来致敬吧.刻的内涵,朴实真切,令人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乔治·桑的灵魂美。
4.学类比
第⑪⑯段运用类比手法,将乔治·桑与巴尔贝斯、巴尔扎克、拉马丁、埃德加·基内、米什莱等名人相类比,意在
表明乔
治·桑的业
绩非凡,精神
永恒.
5。
学结
尾
本文第
⑰段,对全文
进行概括总
结,着重赞扬
乔治·桑逝
世后精神的
永恒,呼应开
头,饱含激情
地赞颂乔
治·桑。
二、研读品味经典·让积淀更丰厚
知止①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②,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③,虑而后能得④.
—-《大学·第1章》注释:①知止:知道目标所在.②静:镇静不躁。
③虑:思虑.④得:收获。
[翻译] 确定自己的目标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明理知义]确定人生的目标是成功的基础,心中有了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物所干扰,就会至死不渝地去追求。
伯牙善①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②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③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④兮若江河!”伯牙所念⑤,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⑥,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