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邪:重浊、黏滞、趋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邪:重浊、黏滞、趋下
湿邪,是指自然界中具水湿之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
由湿邪引起的疾病称为外湿证。
外湿证多发生在长夏季节。
长夏为农历六月,正值夏秋之交,阳热尚盛,又多阴雨连绵,氤氲熏蒸,水气上腾弥漫,为一年中湿气最盛的时期。
1.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湿性类水,由水气化生,常言曰:“湿为水之散,水为湿之聚”。
水性寒凉,所以,温邪在六淫中相对而言为有形之阴邪。
湿为阴邪在病理上有两个特点。
其一,湿邪易阻气机。
湿为有形之邪,侵犯人体,易黏滞、沉着于脏腑、经络之中,阻碍气机,致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不畅。
如湿闭头目,清阳不升,清窍壅塞,则见头目昏重;湿阻中焦,脾胃气滞,升降失常,则胸脘痞闷,呕吐下利;湿阻中焦,气化不行,水液失调,则见小便短涩,大便溏泄不爽;湿阻经络,则关节肿胀疼痛。
其二,湿邪易伤阳气。
湿为阴邪,性偏寒凉,故易损伤阳气。
但湿邪伤阳与寒邪伤阳有所不同,湿邪伤阳多侧重在伤及脾阳。
因脾为阴土,喜燥恶湿,赖阳以运,为机体运化水湿的主要环节,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故湿邪入侵,脾土先伤,以致脾阳不振,运化失司,水湿停聚。
外湿与内湿相互影响为患,发为腹胀、大便不爽、小便短少,水肿等症。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湿胜则濡泻,甚则水闭腑肿”。
而寒邪伤阳,重在失于温煦而出现寒象.总之,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致病的症状特点为脘腹胀闷、小便不利、大便不爽。
2.湿性重浊重,即沉重,重着的意思。
浊,即浑浊、秽浊之意。
湿性重浊是与风性轻扬相对而言的,常有两方面特征。
(1)湿性沉重不移:①湿邪伤于经络,常有沉重感.如湿邪袭表,经气阻滞,可见头重如裹,身体困重、四肢酸重等症。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于湿,首如裹”。
②湿留肌肉、筋脉、关节,常有重着感,可见关节疼痛,固定不移,肌肤不仁,称为“着痹”。
(2)湿性秽浊不清:指湿邪为病,其排泄物和分泌物等具有秽浊不清的特点。
反映在上,面垢眵多,舌苔厚腻;反映在表,湿疹蔑荏,
病灶潮湿不净,或流黄水,甚则靡烂破溃,表现在下,大便溏泄,下痢黏液脓血,小便浑浊,妇女白带腥浊。
3.湿性黏滞黏,黏腻;滞,停滞。
湿性黏滞在病理上说明了两方面的特点.一是症状上的黏滞不爽,如湿滞胃肠,见脘腹胀闷,大便后重不爽,湿滞膀胱,见小便淋沥不畅;湿邪犯肺,湿积为痰,则痰多黏腻。
二是指在病程上多缠绵难愈,且易反复发作,这是因为,①湿邪黏着,停滞于人体的某些组织器官,难以化解,故痛程较长,缠绵难愈或反复发作。
②湿邪易阻碍气机,伤及脾阳,脾阳失运,内湿产生。
内湿与外湿相互影响为患,病难速愈。
③湿邪郁久,随体质不同,可从寒化形成寒湿证,又可从热化形成湿热证,湿与热合,难分难解,故病程较长。
在临床中的温温病、湿痹、湿疹都能体现湿邪的这一性质和致病特点。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阴位与阳位是一相对的概念,此处的阴位多指人体的下部。
湿邪的这一性质在病理上说明了两方面的特点。
①人体的下部易感受湿邪而发病。
《素问·太阴阳明论》曰:“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②湿与水同类、同性,火炎上而水流下,湿性沉重,故湿邪有下趋,下注的特点。
湿邪犯人后,在症状上多见于下部,如淋浊、带下、泻痢、足部浮肿等,都表现在下部。
归纳而言,湿邪为病,在症状上多有气阻胀闷,沉重不仁、秽浊不清、黏滞不爽的特点。
病位多伤及脾及阴位。
病程长,反复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