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肇庆大旺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肇庆大旺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江边少年(节选)
裘山山
我曾经在十二岁的时候转学到一个小城。
小城依江而建,江是大江,江上船来船往,是小城通向外界的重要枢纽,我们班因此有很多船工的孩子。
他们的家在江边一个山坡上,几排整齐的平砖房自下而上。
据说是解放后政府为了让船工上岸而建的。
之前的船工和家人都生活在船上,孩子们也不去上学。
我去过那里,不是去玩儿,是去送成绩单。
我进初中就当了班长,期末考试结束,成绩出来,考得不好的学生总是把成绩单撕了。
班主任于是要我挨家去送,主要送后十名同学的。
其中有几个,就住在坡上那些平房里。
我的同桌刘大船家也在那儿。
他的脸庞黑黑的,鼻头圆圆的,一点儿不帅,而且一到冬天就鼻涕不断。
班主任让我和刘大船同桌,是希望我帮助他,那时候叫“一对一,一对红”。
可是我连看都不想看他,更别提帮他了。
谁和他一对红呀,他那么黑。
他也不指望我帮他,他一上课就睡觉。
不过我瞧不起他,不是因为他流鼻涕和睡觉,而是另一件糗事:一开学学校打预防针。
轮到我们班时,他撒腿就跑,班主任靳老师满操场追他,把他揪回教室,他一直发出瘆人的号叫,挥胳膊蹬腿的。
后来是体育老师死死按住他,才把针打了。
啧啧,亏他长那么高那么壮。
我打针的时候,不但主动卷起袖子伸出胳膊,我还敢盯着医生把针扎进胳膊里,有什么大不了的。
有一天,我去给刘大船送成绩单,结果他妈妈狠狠地说了他一顿,我担心他妈妈会因为成绩的事情打他。
第二天我看到刘大船,我小心翼翼地、又有些期待地问他,你妈打你了吗?他说,打啥子打?她敢!为什么不敢?我很好奇。
他说,我比她强多了,她连加法都不会做,她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
我说,那你爸呢?他说,我老汉儿在水上。
他管爸叫老汉儿,而且永远都是这句话:我老汉儿在水上。
后来我读《水浒》,读到那个“水上漂”张顺,就会想起他老汉儿。
不过我无法想象他老汉儿是个“浪里白条”,应该是“浪里黑条”才对。
期末老师在班上念还没交学费的同学的名单时,总有他。
“我老汉儿在水上。
”他总是这样解释不交学费的原因,似乎理直气壮。
我不明白他老汉儿不回家吗?还有,在水上不挣钱吗?为什么连学费都不给他?
其实那个时候的学费,一个学期就三元七角五,我记得很清楚。
因为我母亲总会提前把父亲寄来的生活费,拿出七块五放在一个信封里,等开学的时候就拿出来给我们姐妹俩。
后来,我们多上了门课,叫做“农基”,大概是希望我们以后去农村当知青时,可以顶点儿用。
可我们这些熊孩子,哪里会有那种自觉性,根本不想学。
这门课又不考试,所以基本上是睡觉课,尤其是放在下午。
有一次,我也脑袋发沉,想搁到书桌上闭会儿眼。
可是我必须撑着,我是班长。
几乎每个老师上课,都会盯着我讲。
奇怪的是,刘大船没睡。
往常这个时候,他早就进入深睡状态了,亮晶晶的哈喇子从嘴角缓缓淌下来。
今天却精神十足,头还转来转去的,好像很着急似的。
我低声问,你干吗老动?有急事?
他克制不住喜悦地说,我老汉儿回来了,我放了学要去接他。
我不信!我脱口而出,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说。
接着我又加了句,你骗人。
也许这么长时间,总听他说老汉儿水上,跟鱼一样,鱼怎么能上岸呢?
他说,向毛主席保证。
第二天一上学,刘大船就拿出了“证据”:他先是去靳老师那儿交了上学期和这学期的学费,然后又找学习委员交了作业。
前一件事他颇有些高调,大声地说,我们老汉儿喊我把两个学期的学费都交了!后一件事就有点儿偷偷摸摸了。
他只是把本子往学习委员的桌子上一摆。
哪知学习委员完全不理解他的心情,很大声地说:耶,太阳从西边出来了,你也交作业了嗦。
刘大船瞪了他一眼,无奈地解释说:莫法,我们老汉儿昨天黑夜一直守着我做,做到半夜才让我睡瞌睡。
如此,我确信水上漂真的回家了。
看刘大船神采飞扬的样子,我也有点儿想我的“老汉儿”了。
听妈妈说爸爸可能会在七八月份休假,那正是我们放暑假的时候。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出现的“一对一”“一对红”“知青”“向毛主席保证”等词语,体现了文章的时代背景。
B. “有什么大不了的”生动地写出了一个鄙视自己的同桌,为自己的勇敢而骄傲的小女孩形象。
C. 刘大船上课经常睡觉,对学习不感兴趣以及成绩落后的原因是他父母丝毫不关心他的学习。
D. 只因父亲要回来,平时喜欢睡觉的刘大船精神十足,这反映出家庭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介绍了江边小城和山坡平房的情形,为刘大船的出场以及他父亲最终回家做了铺垫。
B. 刘大船又高又壮,却害怕打针,文章用这样的对比体现出刘大船的性格存在缺陷,非常懦弱。
C. 小说语言质朴,多用方言,具有口语化色彩,这在我与刘大船的对话描写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D. 小说用回忆叙事,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情节,让文章具有散文化风格,这一点与《百合花》类似。
3. 文章说:“我不信!我脱口而出,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说。
”这句话体现出“我”怎样微妙心理?
4. 文章以“我”的视角行文,有什么好处?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陶:另一种火焰
张毅
①走近陶器必须经过这样的路途:几场大雪、经年不止的战争、寂静的村落、三两文人骚客、青驴、浩瀚的河流,最后到达一片久久不熄的火焰。
②一些人影晃动着,那是一些面孔黝黑的窑工,深陷的眼窝充满渴望。
他们裸着上身,表情木然,脸呈陶色,青灰间夹杂着怀旧气息。
这是陶器出生地:火是父亲,土是母亲,窑工是始作俑者,他们身边是零乱的刀具、陶器的碎片以及淬火后的水汽。
那里布满火的痕迹以及窑工模糊的身影。
窑的高温足以使物质改变性质,如同人类从最初物质的火上升为精神的“火”,这是一个质变的过程。
③火一直在燃烧。
自从有了火,水变得情意绵绵,波澜不惊,水有了上溯的愿望。
窑工的手到达之后,土被唤醒了。
土开始有了感情。
土在艺人手中飞速旋转。
④在火的背景下,土和水合成一体,水来土屯变成一句空话。
这些土已不是那些土,这些水在火的照耀下被赋予一种穿越时空的重托——以陶的形式固定下来,保存或者被打碎。
这应是一段心灵的旅程,遥远得没有时间和地点。
陶安然地坐落在时间深处,使我们洞见远古的工艺过程和生存状态。
⑤它一直缄默在历史的唇边。
我知道这些沉睡的物品一旦被惊醒,那场大火就会从几千年前的黄昏一直烧到今天的黎明。
水、火、土,中国阴阳五行中的三种相生相克的元素在这里融为一体,重新拥有了自己的形状、情感与记忆,陶记载着一个民族向上爬行的文化轨迹。
五千年是一层厚土,中间泥沙俱下,优秀的土留了下来,被艺人传递着。
宁为瓦全,不为玉碎。
陶是一种来自民间的物器,与土为伍,漠视朝廷。
谁在皇族的陵墓里见过陶片?古朴的陶,永不言语的陶,给我们一些民间质朴的启示,也暗含了道家浑然天成大美不言、返朴归真的精神。
⑥陶是一件历史的静物。
⑦在机械制作取代手工的今天,克隆已使艺术失去自己的遗传密码。
科学对自然的毁灭性破坏或许多少年后才能印证。
我们这个时代功利性太强,手艺无奈地在民间流落成一种遥远的手势,闪现在远古的记忆里。
⑧我手上有几件陶器,一直摆放在书橱显要的位置。
它源于老家一个普通的村落,它时刻提示文明在进化过程中给人类带来了什么,又带走了什么。
陶的形状让我想起人,想起古代的仕女图。
想起安格尔的《浴》中玉女肩上托着的陶、流动的水。
陶模仿女人的姿态,暗示了善与阴柔美。
陶让我想起一句俗语:
放得开、收得住。
有时还让我想起菩萨,陶有佛相,一味地平静,什么也不说,但什么都有。
对手工制品的喜爱,让我常游走于陶器之间,它们带着民间个体的审美倾向与情感,这是克隆工序无法取代的。
⑨在今天,工匠传统已几近丧失。
每当看到非洲和印度的匠人在简陋的作坊里敲打铜器,坚守着几千年一直不变的工序,心里总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在这里,工匠精神与民族文化有一种血脉关系——那是一种看不见的传承。
城市街角一个现代陶艺工作室,周围的装饰显示了时光的痕迹和人类对虚拟精神的向往——这已不是几千年前的陶艺现场。
我常来这里模仿古人的工序与水土接触。
我需要一种心境,在真实与虚构中间。
⑩我的手在水土之间有一种颤栗——这是因为东方艺术而产生的精神颤栗。
在这里,那些自然物质和我一起沿着精神的河流迅速回到祖先的年代。
久久抚摸一只陶罐,我的手被烘烤着。
古老的火焰使我感到陶的硬度与深度。
感觉土在上升,水在回溯,而火的燃烧愈加纯粹与完美,在超越现实的层面上。
我们必定要经过昨天的生活。
⑪陶带着远古土地的清香,在我们身上留下历史的花纹。
那是一种典雅与神秘、变幻与静止、永恒与刹那间的波动——古老的波动。
它们在几千年前的土层下散发着民间的光芒。
⑫在我心里那是不能转手倒卖的东西,因为没有一双异族的手可以托起它,它固有的造型与质地始终呈现着东方的神韵。
(选自《当代散文》2020年第4期,有删改)
5.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第①段开头艺术化地浓缩了陶的产生背景、沧桑变迁和顽强的生命历程,呼应文题,总领全文,蕴含了作者复杂的情感。
B. 文章第②段“窑工制陶”的场面描写渲染了窑工制陶的原始古朴的氛围,为表现陶的精神品格提供背景。
C. 第⑨段中我看到非洲和印度的匠人在简陋的作坊里敲打铜器,心中涌起莫名的感动,感动于他们的坚守,同时对他们悲惨的命运表示同情。
D. 这篇文章在艺术表现上融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为一体,描写细腻、情感充沛,给人很多哲理的启迪。
6. 文中画线句子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请作简要分析
(1)陶是一件历史的静物。
(2)在我心里那是不能转手倒卖的东西,因为没有一双异族的手可以托起它,它固有的造型与质地始终呈现着东方的神韵。
7. 文章以“陶:另一种火焰”为标题,有什么深刻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智能产品已成为我国消费市场的一大热点,每年都呈增长之势。
包括互联网企业、手机企业等在内的各领城市场主体,纷纷试水智能家居领城。
但业内人士表示,虽然当前智能家居概念日趋火爆,但市场情况尚不理想。
比如一些消费者诟病较多的“伪智能”问题,以市场上大多数智能电饭煲为倒,厂商目前只能做到让用户通过手机控制开关的程度,做饭时仍需用户自己操作。
很多智能产品虽能联网、能让用户通过手机端操作,但与消费者期待“智能”仍相去甚远。
真正迈入“全屋智能”时代,我们仍要跨过一系列技术门槛。
如“全犀智能”要求智能家居中所有产品运行在统一平台上,遵循统一标准。
这就意味着厂商要在进一步升级改善智能化单品基础上,实现跨产品、跨品类互动。
对已进入这一领城的厂商以及行业主管部门来说,携手打造更大的平台,克服产品兼容性差、难以相互连接等问题,事关长远发展。
此外,智能产品的厂商和行业主管部门还要妥善解决消费者信任问题,比如消费者担心的隐私泄露、安全及系统稳定性等问题。
破解机器之同、人机之间可能出现的问题症结,才能加速智能家居产业健康发展,让智能产品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美好生活。
(摘编自何希《迎接“全屋智能”时代》,《人民日报》2019年9月20日)材料二:
标准,既是产业竞争的制高点,也是局中人的游戏规则,人工智能无论将如何改变世界,改变不了的是标准的不可替代性。
如果缺失标准,人工智能研发和应用将变得混乱;如果标准不统一,市场将被分裂。
我国虽然在关键技术领域已具备一定标准化基础,但由于缺乏顶层设计,标准化工作的统筹推进机制还待落实。
为抢占人工智能这一轮科技主导权,在《美国国家人工智能研究与发展策略规划》欧盟的“人脑计划”、日本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网络安全综合项目”中,标准规范与核心技术、顶尖人才一起被列为强化部署重点。
发展至今已逾60年的人工智能近年却如横空出世般站在“风口”,其迫切需要建立明确规范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我国人工智能持续健康发展掌舵。
(摘编自刘艳《标准助力人工智能产业化竞争》,新华网2018年2月12日)材料三:
这段时间,一款AI换脸软件持续刷屏。
该软件通过获取人脸信息,利用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技术,将影视剧、综艺节目片段中明星的脸换成用户的脸。
可在满足用户短暂娱乐心理后,这款软件中所设置的灰色条款引发用户对自身肖像权和信息安全的担忧。
同时,软件换脸行为是否对影视剧、综艺节目构成知识产权侵权仍有待商榷。
这场讨论,进一步促进人们对人工智能技术未来的反思。
可以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跃,“智慧大爆发”带来的工具伦理性问题一直未被解决,进而造成个人隐私泄露和法律伦理困境。
如何确保安全、合理使用人工智能,亟待向整个社会求解。
实现技术可用、可靠、可知、可控,首先要在人工智能商业考量中注入更多人文关怀。
必须明确的是,利用技术的主体和收益方应是人本身。
其次更要让人工智能处在一个公平、安全的市场伦理下发展。
技术应当存在伦理边界,技术发展和市场伦理的底线就是公平和安全。
一方面,新的产品和技术应当经过严格测试和验证,确保其性能达到合理预期:另一方面新技术发展应确保数字网络、人身财产以及社会发展的安全。
(摘编自付千也《为人工智能注入更多安全基因》,《人民日报》2019年9月16日)材料四:
疫情来袭,社会各界纷纷采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疫情治理及物资管理能力,提高疫情诊断及防控水平。
AI赋能,使得疫情管控能力不断提升,但目前依然存在着技术自身短板及能力建设滞后等关键问题,制约了AI技术在疫情防御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首先,流行病学体系中关于生物研究及医药学科研发需要对数据内在关联因素有详尽的论证,疫苗制造、药物研发等需要严谨的科学研究,尽管AI模型能够快速实现数据内在关系的建模挖掘,但尚不能解释其因果及相关性原因,因此依靠AI算法对流行病进行建模还需进行可解释性的理论攻关。
其次,当前AI 模型输入对于数据要求高,需要数据清洗、对齐等大量前期工作。
而各信息通信系统采集数据规则不同,格式各异,尽管各个维度数据统计覆盖相对完备,但仍然.无法在短时间内成为AI系统的有效输入,导致大量关键数据重复收集处理,造成资源浪费。
另外,在疫情数据采集中,个人出行信息、生物特征信息、病情病理信息等数据的采集分析对于打赢抗疫“战役”至关重要,而由于相关数字化信息采集及整合能力匮乏,建设及采集主体分散,疫情治理所需的相关基站数据(运营商采集处理)、支付数据(银联及第三方支付机构采集处理)、出行数据(铁路公司、航空公司及酒店等信息系统采集处理)、城市摄像头及户口等行政数据(公安部门采集处理)的采集能力仍然相对欠缺,同时尚未形成有效的数据规范体系,直接制约了AI在疫情防控治理中的融合高效应用。
(摘编自《疫情十万火急,人工智能如何赋能发力?》,“新浪科技”2020年2月12日)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前智能产品成为我国市场消费-大热点,每年都呈增长之势,互联网企业、手机企业等市场主体都在试水智能家居领域。
B.市场上大多数的智能产品虽然打着“智能”的旗号,但实际所达到的“智能”水准太低,所以被消费者称为“伪智能”。
C.我国在关键技术领域已具备一定标准化基础,只要落实标准化工作统筹推进机制,就能抢占人工智能新一轮科技主导权。
D.AI换脸软件背后潜在的消费者的隐私泄露现象,几乎是目前大部分人工智能产品都存在的一个问题,亟待
解决。
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加速“全屋智能”的发展,需要解决智能家居跨产品、跨品类的互动和产品的兼容性、连接性等技术门槛问题。
B.“全屋智能”是人工智能的一个方面,其概念火爆,虽然众多其他领域的企业纷纷在此领域有所涉及,但市场情况并不理想。
C.美国、欧盟和日本都将人工智能标准规范与核心技术、顶尖人才列为强化部署重点,这足见人工智能领域国际竞争的激烈。
D.AI换脸软件中的灰色条款引发了人们对白身肖像权和信息安全的担忧。
软件换脸行为对影视剧、综艺节目构成了侵权。
10.根据材料四,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无法对生物研究及医药学科研发等的数据进行因果分析,因而不能对疫苗制造、药物研发提供帮助。
B.个人出行信息、生物特征信息、病情病理信息等对于抗击疫情十分重要,而AI技术则是打蠃这场“战役”的关键。
C.各信息通信系统如使用统一的规格和格式采集数据,可减少AI模型前期所要进行的大量数据清洗、对齐等工作。
D.运营商、银联及第三方支付机构、公安部门等对居民数据采集能力的欠缺,使AI在疫情防控治理中无法发挥作用。
11.疫情面前,AI技术赋能所存在的关键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12.请以智能电饭煲为例,结合前三则材料,说说智能电饭煲应如何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
以父母皆老,辞不就。
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
久之,赴调,知天长县。
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拯曰:“第归,杀而鬻之。
”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尝建言曰:“国家岁赂契丹,非御戎之策。
宜练兵选将,务实边备。
”当时诸道转运加按察使,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
拯于是请罢按察使。
秦陇斜谷务造船材木,率课取于民;又七州出赋河桥竹索,恒数十万,拯皆奏罢之。
除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
尝建
议无事时徙兵内地,不报。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
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
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
奏曰:“东宫虚位日久,天下以为忧,陛下持久不决,何也?”仁宗曰:“卿欲谁立?”拯曰:“臣不才备位,乞豫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
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也。
臣年七十,且无子,非邀福者。
”帝喜曰:“徐当议之。
”
其在三司,凡诸管库供上物,旧皆科率外郡,积以困民。
拯特为置场和市,民得无扰。
数日,拜枢密副使;顷之,迁礼部侍郎,辞不受,寻以疾卒,年六十四。
赠礼部尚书,谥孝肃。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
(节选自《宋史·包拯传》)
1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于是请罢按察使
B. 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于是请罢按察使
C. 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于是请罢按察使
D. 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于是请罢按察使
1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庐墓:古人在父母或师长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坟墓。
B. 中官:俗称“太监”,就是宦官,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阉人。
C. 宗庙:就是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后用为朝廷和国家政权的代称。
D. 尚书:魏晋时为宰相之任,宋代非实职,清朝六部等部门的主官称为尚书。
1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包拯事亲孝顺,事君忠诚。
因父母年老而辞职;为国家长远计,冒着被国君怀疑的风险,建言早立太子。
B. 包拯为人仁厚,爱民如子。
上奏朝廷,停止竹索和木材的摊派;打开官府正门,让百姓能到他面前伸冤。
C. 包拯为官清廉,明察秋毫。
曾郑重告诫包氏后人,如有贪赃枉法者,生不能回包氏门,死不能入包家坟。
D. 包拯锐意进取,改革旧制。
曾请求废除扰民的按察使一职和堵塞的黄河河道,建议和平时屯兵于内地。
1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