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无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昌二中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第二次考试
高三历史试卷
命题人:王国华审题人:林宝华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才识之士,东奔西走,或秦或楚,或齐或燕,以便得到重用,实现自
己的理想。

有不少人如愿以偿,如商鞅、吴起、李斯等。

这主要说明
A.贵族政治逐渐瓦解B.“士”阶层的兴起
C.贵族阶层的没落D.“士”社会责任增强
2.古代时期,人们起名有不少的禁忌,如《周礼》中的“六不”,即(1)不以国(2)不以官(3)不以山川(4)不以隐疾(5)不以畜牲(6)不以器币;秦汉以来,很多朝代还对一些字如龙、天、君、王、帝、上、圣、皇等禁止使用。

秦汉以来禁忌的增加反映了
A.人们对子女起名更加重视B.迷信思想进一步影响起名C.人们等级观念进一步强化D.君主专制影响社会生活
3.下图中的邮票选用的背景图是汉代《纺织图》,左边有织机一架,中间放置络车、纬车,表
现了摇纬、络线、织布的操作场面。

《纺织图》反映的是
A.家庭手工业生产场景B.手工作坊的生产场景
C.古代雇佣劳动的情况D.我国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4.日本学者内藤湖南认为“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

其重要依据之一即指出宋代“学术思想的新倾向”,“与西洋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相似,虽以复古主义为名,实为自由探索的奠基和张本”。

“学术思想的新倾向”主要体现在
A.思想自由,流派纷呈B.科技进步,硕果累累
C.程朱理学,成为正统 D.市民文艺,多姿多彩
5.明武宗时,内阁刘健等提出几条压制近幸(太监)的办法,“拟旨上,(皇帝)不从,令再拟。

健等力谏,谓‘……所拟四疏,(自信正确),不敢更易,谨以原拟封进’。

不报(皇帝不批),居数日又言……(表示既不批准票拟,便求退休)。

帝优旨慰留之。

疏仍不下。

……既而所司议上,一如健等指,帝勉从之”。

这表明
A.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B.君主专制受到严重削弱
C.君权受到一定的制约 D.内阁掌握了主要权力
6.乾隆七年六月的一份上谕中写道:“其为天下万世筹赡足之计者,不独以农事为先务,而兼修园圃、虞衡(山林川泽)、薮牧(畜牧)之政。

”乾隆在这里强调的是
A.工商业都是“本”业 B.农业不应该优先发展
C.应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D.应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7.电影《鸦片战争》中有这样一个片段:英国的大臣咨询英国当时的女王维多利亚是否发动
对中国的作战,维多利亚女王说:“对于那些贩卖鸦片的可恶的鸦片贩子,是我的话早以将其投入监狱里了,但是如果中国因此而关闭国门,那就是她及大英帝国所不能容忍的”。

这说明
A.英国政府对鸦片贩子是坚决惩罚的B.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C.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为了殖民化中国D.鸦片战争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禁烟运动8.1876年清廷派遣郭嵩焘出任驻英国公使,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郭嵩焘认识到“非民主之国,则势有所不行”。

郭嵩焘将见闻和观察写进了《使西纪程》中,《使西纪程》刻版印行后,引起了满朝士大夫的公愤,“凡有血气者,无不切齿”。

这表明
A.中国还没有产生接受民主思想的土壤B.清朝大部分官员具有强烈的爱国心C.中国当时还处于学习西方技术的阶段D.封建官僚集团愚昧无知,顽固保守
9.国防大学政委刘亚洲在谈到甲午战争时指出:甲午之败并非海军之败,也非陆军之败,而
是国家之败。

这里的“国家之败”指的是
A.中国国力小于日本 B.国家没有团结一致
C.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 D.清政府的妥协政策
10. 有人提供了清朝两份对比名单:第一份名单上的人是傅以渐、王式丹、林召堂、刘子壮、
陈沅……第二份名单上的人是李渔、洪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袁世凯。

第一份单上的人都是清朝的状元,第二份名单上的人都是清朝的落第秀才。

两份对比名单说明
A.清朝教育的落后B.八股取仕制的弊端
C.非官员创新力强D.科考水平与才能成反比
11.中共一大纲领规定: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

这条规定属于
A.无的放矢,不符合中国实际B.排斥现代工业,开历史倒车
C.扩大了敌对面,不利于革命D.照苏俄经验,背离了社会主义
12.下表是1946年召开的政协会议代表构成,其中,民主同盟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中间派,青年党亲国民党,无党派人员主要是中间派和亲共派。

这种结构
A.有利于共产党控制会议B.有利于国民党控制会议
C.有利于中间派会控制议D.有利于打破国民党独裁
13. 辽沈战役结束后,陈云负责接收沈阳的工作。

毛泽东对陈云接收沈阳的经验备加赞赏,专
门把陈云写的一篇《接收沈阳的经验》一文批发给全党学习。

这是为了
A.更好地迎接全国大陆的解放B.保持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C.维护新解放区的社会治安D.顺利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1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
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战线的政权。

”作出这种规定的主要背景是
A.多种经济成分和多阶级并存B.全国大陆还没有完全解放
C.四大阶级共同参加了革命斗争D.没有对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
15.在1957年的整风运动中,出现了一些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言论,为此,党中央开展了反右
派斗争,全国被划为右派的人数达55.28万人(绝大多数为知识分子和干部),并认定右派是资产阶级和人民的矛盾,是敌我矛盾。

有学者认为这是以后一系列“左”倾错误的根源。

这个学者是居于反右派斗争
A.对知识分子的错误政策B.对右派性质的错误认定
C.挫伤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D.严重破坏了民主集中制
16.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由于国际形势和东西力量对比的变化,国际关系进入了新的
调整期。

中日关系逐渐从“友好、合作”的基调向“合作、竞争”甚至“对抗”的方向转变。

发生这种转变是主要由于
A.中美日三国战略需求的变化B.日本国内反共反华势力增长
C.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D.中日两国领土和领海之争加剧
17.“凡自然而平等的人,既然人人具有同等价值,应当分配给同等权利;所以,对平等的人
给予不平等的———或者相反地,对不平等的给予平等的———名位,……这在大家想来总是有害(恶劣)的。

”亚里士多德主张名位应该居于
A.人人平等B.出身平等 C.财产平等D.比值平等18. 英国法史学者梅因认为,自然法(关于法律的一系列永恒的原则和精神,高于一切人定
法和人为权利)的引入是罗马法发展进程中的一个转折点。

使罗马法“从整体上讲,……
就发生了惊人的进步。

”这里的“转折点”和“惊人的进步。

”是指
A.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彻底打破了贵族的司法垄断
C.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D.司法实践的公正性不断强化
19.有些学者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

这里“分水岭”的含义是
A.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到大西洋 B.人类从封闭保守走向开放
C.世界从孤立、分散、隔绝走向整体 D.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
20.1840年7月,英国各地宪章派的代表在曼彻斯特召开大会,宣告成立全国宪章派协会。

它的宗旨是“实现下院的彻底改革,使下院能全面地忠实代表联合王国的全体人员”。

这反映了
A.人民对1832年议会改革的不满B.出现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
C.无产阶级已经开始进行暴力革命D.劳动人民反对英国的议会体制
21. 1883年1月,美国颁布《彭德尔顿法》,规定对文官的录用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办法、实行
政治中立(不支持任何政党)与文官常任(不因政党原因离职)等。

《彭德尔顿法》的颁布表明
A.主要政党左右政局的现象结束B.有利于建立专业化文官队伍
C.垄断资本家再也无法左右政局D.美国内外政策不因政党改变
22.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政府都明确规定,任何一个公职人员(干部)的薪金不得
超过一个熟练工人的工资。

其主旨是
A.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B.防止干部队伍的腐败
C.建立真正的人民政权D.保持干部队伍革命性
23.读朝鲜战争形势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A.对峙局面形成主要是由于南北形成不同性质的政党
B.两大阵营对抗是导致朝鲜南北长期分裂的主要原因
C.朝鲜战局的戏剧性变化完全是外部势力插手的结果
D.停战分界线的确立表明朝鲜内部南北双方势均力敌
24.二战后的美国历届政府都自诩肩负着“保卫自由世界”的历史责任。

“保卫自由世界”主要针对的是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 B.苏联在东欧地区不断扩张势力
C.战后西欧共产党势力的发展 D.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高涨的形势
25. 斯大林时期,苏联国家规定领导干部有下列待遇:宅第权(别墅),特供权(日常用品),
特教权(子女入专门学校),特继权(子女继承别墅使用权)等。

这表明
A.苏共日益官僚主义化 B.苏共腐败风气早已形成
C.苏共早已蜕化变质了 D.苏联形成了新阶级对立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晋商和徽商在商业上取得一样的成功,但他们的商帮治理模式却有很大的区别。

晋商更强调以地缘为基础,整体上放弃了血缘关系,更多是选择同乡来做经理和伙计,更重要的是,晋商利用的是正式的号规约束,比如员工不能向商号借债、不能赌博;财东不能没事到商号里闲坐、串门。

在激励机制方面,用股权和奖金,激励商帮的成员。

徽商主要依靠以血缘网络为主的宗族势力,商人(即今天的老板),以及普通员工,基本上来自于宗族子弟。

他们的激励方式主要是靠薪金,实行工资制。

更重要的是身份和地位的晋升,员工得到了商人的赏识就可能得到职位的提拔。

此外,庄仆如果在商帮里面表现突出的话,他们的社会地位会从奴仆提升到跟其他人一样的平等地位,甚至有的人通过积累的钱财赎身获得平等的地位。

材料二徽商更多的是在长江中下游、京杭大运河,包括闽南一线,晋商更多是在北边,但也跨越两湖流域。

当然晋商有著名的票号,徽商没有票号,只有更加当地化的钱庄。

这和两地的区域文化有很大的关系,这两个地域有着重要的区域文化的区别。

一个在历史界广为人知的事实是,宗族文化的兴盛主要是在南方,在北方宗族关系很早就慢慢衰弱了。

——以上材料均转引自周黎安《从明清时期的商帮治理看现代民营企业发展》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晋商和徽商在企业管理方面的不同特点。

(10分)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晋商和徽商形成不同管理特点的原因。

(4分)
27.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经过几年的激烈争论和反复修改,1911年颁布了《大清新刑律》。

《大清新刑律》“折衷各国大同之良规,兼采近世最新之学说,而仍不戾于我国历世相沿之礼教民情集类为章,略分序次”。

如,确立了“罪刑法定原则”(法律没有规定的不属于犯罪)、“删除比附”(“比附”指相类似之案件应为相同处理,是一个宽广且难以界定的概念)、刑法不溯及既往(不适用本法律颁布之前)等原则。

保留了斩刑,加重了对有违传统礼教的犯罪行为的处罚,如与无夫妇女通奸构成犯罪,并要处以刑罚,对尊亲属(长辈)有犯不得适用正当防卫(第5条)。

——李秀清《近代中国刑法法典化及1928年<中华民国刑法>》材料二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作出决定,经删除《大清新刑律》分则第1章侵犯皇室罪全章12条,及其他涉及封建君主专制的条款、字句……即“自应以公布之日为施行期”。

——李秀清《近代中国刑法法典化及1928年<中华民国刑法>》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在刑法方面先后颁布了刑法大纲和暂行条例,作为下上刑事审判的法律依据。

1979 年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刑法典。

其中强调刑法任务、刑法目的和犯罪概念的阶级性,肯定类推制度,突出反革命罪等。

另一方面,它又创立了管制与死缓、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犯罪等。

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大清新刑律》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清新刑律》颁布的原因。

(6分)
(2)分析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仅将《大清新刑律》删除部分条款就颁布实施的原因。

(4分)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迟至1979年才颁布正式刑法的原因。

(4分)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陆续设有英文馆、法文馆、俄文馆、德文馆等。

同文馆开始只招收10名学生,后扩大到100多名。

1912-1913年,教育部规定,中学教育中的外国语以英语为主;外国语要旨在通解外国普
通语言文字,具备运用外国语之能力,增进相关外国语知识。

1954年,俄语取代英语,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

1978年,《北京日报》刊出文章,号召“努力掌握外国语这个武器,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1984年,英语正式成为高考科目。

1999年,英语水平与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开始挂钩,“英语热”向社会蔓延。

回答:
(1)依据材料概括我国“第一外语”的变化情况。

(6分)
(2)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6分)
29.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1957年,法国,德国,意大利,卢森堡,比利时,荷兰六国签订罗马条约,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

此前曾邀请英国加入,但被英国拒绝。

材料二 1961年8月,英国第一次申请加入欧共体。

由于欧共体市场在经济上对英国构成吸引力,同时美苏关系出现缓和,欧共体同英国展开谈判。

为了显示诚意,麦克米伦首相曾跟法国总统戴高乐推心置腹地说:大英帝国已不是光荣孤立时代的英国了,在我们国家,很多人,特别是青年人,感到我们应该创造一部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历史,让我们把欧洲团结起来吧!法国拒绝英国加入欧共体,因为戴高乐总统认为英国加入会挑战法国的领导权威。

材料三 1967年5月第二次申请加入,这次英国作出让步,接受共同农业政策,但仍遭法国否决。

1971年5月,英国时任首相希思在巴黎与法国总统蓬皮杜会晤,就英国加入有共同体问题交换意见,双方互相做出了让步,1973年1月,英国正式成为欧共体的成员国。

——以上材料依据史鸿轩《不满英美关系过密戴高乐曾两拒英国加入欧共体》等摘录回答: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1957年拒绝加入欧共体的原因。

(4分)
(2)为什么英国在1973年最终成为欧共体成员?(6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