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念和伏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置悬念】
所谓“悬念”,即读者、观众、听众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
设置悬念就是安排一些情节,目的是把读者的胃口吊起来,造成一种情节的跌宕起伏,使读者的心随着故事的情节而起伏变化的效果。
它包括“设悬”和“释悬”两个方面。
前有“设悬”,后必有“释悬”(照应)。
电视节目精彩时候…播出广告之后,更加精彩……这就是设置悬念…引你继续看下去
悬念,就是文章中令人好奇而又不能马上知道底细的情景。
它可以是一个场面、一段情节,可以是贯穿全文的一个具体事物、人物某一时刻的神态描写等。
悬念的主要作用是抓住读者的心,引起读者对事情的发展、变化、结果,对人物或事物的处境、结局产生关切的心理,使文章情节发展更具有吸引读者关切、引人入胜的魅力。
为了达到悬念的目的,作者在设置悬念的时候,也往往是把它放在显著的位置,或者是大肆渲染,它也是“显性”的,唯恐读者不见的。
“伏笔”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它可以理解为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
简而言之就是放长线钓大鱼。
伏笔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目的是以求前后呼应,情节合理”。
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而设置悬念则是为了造成读者心中的紧张和期待心理,以求情节的曲折,故事的起伏。
伏笔一般说来,贵在一个“伏”字,通常比较隐蔽,所谓埋下伏笔,
即指这一点。
因而,伏笔是“隐性”的。
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照应”之前,貌似“闲笔”。
如果某段文字只为了提示下文,与下文的照应句共同组合,达到前后照应,情节合理的目的,那是伏笔。
如果某段文字,吊起了读者的胃口,激起读者的紧张感或急切心理,那就是设置悬念。
如果你要表现一群人围着一张桌子玩牌,然后突然一声爆炸,那么你便只能拍到一个十分呆板的炸后一惊的场面。
另一方面,虽然你是表现这同一场面,
但是在打牌开始之前,先表现桌子下面的定时炸弹,那么你就造成了悬念,并牵动观众。
就比如说吧电视中有一个镜头是这样的:一群人在大桥上想走,拍摄中突然参差了大桥某处断裂处,这就悄悄暗示了又状况要发生,当主角上了桥之后桥就断裂,于是状况就发生了,大桥某处的断裂处就是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