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对满族风俗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环境对满族风俗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满族风俗的影响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满族是一个形成较晚但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以及对中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做过重要贡献的民族。

1、满族的起源:满族是从我国古代北方古老民族中形成发展起来的。

我国古代北方几千年来曾出现过许多少数民族。

他们源远流长, 并随时随地变更名号, 主要有肃慎、扶余、东胡三大族系。

他们是游牧民族, 都过着逐水草迁徙, 住穹庐, 吃肉饮酪, 衣革被裘的生活。

其中的肃慎是满族的先世, 属于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满语支。

从肃慎以后到满洲的这一系, 是古代东北地区的主体民族。

在将近三千年的漫长历史年代中, 肃慎人的后裔以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满洲等名称出现在不同朝代的史书上, 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

从这个族系中曾一次一次地分化出先进的部分, 经过一个时期的演变和发展, 先后与其他民族融和, 形成新的族系, 有的还建立了国家政权。

肃慎人是我国东北地区最早见于史书记载的居民之一。

约在公元前1100年左右, 他们生活在长白山以北, 东临大海及黑龙江和松花江流域的广大地区, 其中心区域为牡丹江中游。

满族的形成是在明代女真诸部长期经济、文化、血缘、地缘的交流,多次的军事兼并和政治联合以及与其他民族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

与其他民族形成的过程类似,满族的形成也是经历了从部落、部落联盟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共同族源、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生活习俗,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即民族这一历史过程。

2、满族的节日:满族的重要节日与汉族差不多,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
节、中秋节等。

但是,满族还有自己独特的节日,如:
一、添仓节
农历正月二十五日,是日煮一盆粘高梁米饭上插用高粱秸扎的“马”或“犁丈”放入粮仓内,后来简化为用高梁秸扎成的“犁丈”直接插在粮仓上,以祈丰年。

(这可以看出满族当地的地理环境适合
高粱的生长)
二、太阳日(满族人称太阳为“日头”)(农历二月初一)
三、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
四、结缘日(农历四月初八)
五、民俗节(农历四月初八日之后的第一个周六)
六、虫王节(农历六月初六)
七、马王节
农历六月二十三日。

满族祖先狩猎征战,多靠骑马射箭。

就是出门远行也多骑马,故多敬重马王。

供马王爷时,用烧羊肉一方、鲤鱼一尾、雄鸡一只、还有白酒,行三叩首礼。

供后全家饱餐一顿。

(十七世纪前,满族聚居在东北边疆时,由于长期居住在山林地区,狩猎活动使他们精于骑射,一直到现在,满族还是厉害的骑射高手)
八、颁金节
农历十月十三日。

公元1635 年农历十月十三日,清太宗皇太极在沈阳发布一道谕旨,就是用“满洲”这个新族名代替“诸申(女真)”的旧族名,所以,人们便将这一天视为满
族族称的诞生日。

而“颁金”一词是满语音译,为诞生、出生之意。

满族人愿意接受它是因为这两个汉字有吉祥尊贵之意。

因此约定俗成,各地满族同胞就都称这一盛大节日为“颁金节”。

九、走百病
满族妇女的节日。

一般在正月十六日。

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满族生活的环境很严峻,天气很冷,河面容易结很厚的冰)
十、大祭
十一、药香节
2、长白山与满族的狩猎习俗
满族的狩猎习俗是该民族最为古老的传统习俗,“楉矢石砮”便是这种习俗和文化的真实反映, 后来的“以弧矢定天下”及以“清语骑射”为核心的民族文化, 无不与满族的狩猎习俗密切相关。

可以说,满族的狩猎习俗是他们最为重要、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特征和民族性格的风俗;
这种习俗的产生与形成与他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 长白山地区特殊的条件环境促成了满族狩猎习俗的形成, 也因此形成了满族对长白山的依附关系和对它的崇敬或热爱。

一、长白山与满族的围猎传统
满族的围猎历史非常独特而悠久,《大金国志》载曰:“金都会宁, 四时皆猎, 燕都城外皆民田, 三时无地可猎。

候冬月则出, 出必逾月, 每猎则以随驾军密布四围, 名曰围场。

”满族人直接延续和继承了女真人的骑射与狩猎传统。

自满族崛起以来, 这种形式相同的大规模围猎经常举行。

满族人狩猎往往讲究场地, 也就是地盘。

八旗制度建立后, 围猎按旗进行, 每旗都有固定的围猎山地, 打围通常在本旗的猎山进行。

而在八旗制度产生之前, 猎人之间则以进山的前后划定各自的地盘。

每个猎队进山后, 一旦确定了自己的狩猎范围, 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树皮”, 这是在长白山茫茫的原始森林里, 专属于狩猎人留下的“幌子”。

二、满族的捕兽传统与方式
长白山地区野兽很多(虎、豹、猪、熊、獐、狐、鹿、兔、野鸡、雕羽等), 满族人捕猎的方式也形式多样, 如设陷阱、打木绊、箭射、网捕等。

他们根据不同动物的习性和特点, 创造出了专门的捕猎方法,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狩猎习俗。

在农历四五月或八月捕鹿, 捕公鹿叫“打红围”。

捕猎方法有四种: 第一种为“驱赶法”,第二种为“引诱法”,第三种为“哨鹿法”,第四种为“套鹿法”。

长白山地区虎甚多, 满族人猎虎时有三法: 其一是围捕,其二是架火枪于野杀之,其三是用狗猎虎。

尽管过去长白山区野兽众多, 并有“棒打狍子瓢舀鱼, 野鸡飞进饭锅里”的情况发生。

但猎民们还是形成了严格的行规, 即有利于生态平衡、良性循环、可持续利用的行规, 故有“春不打母,因为雌性野兽要下崽儿; 秋不打公, 因为雄性野兽秋天要配种, 传宗接代”等习俗, 既有利于野生动物的繁衍和保护, 又使狩猎活动能一代代地传下去。

为此猎人认为, 轻易杀生有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