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对农村生态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对农村生态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作者:张永才
来源:《党政干部论坛》 2018年第9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的重要
作用,多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历史经验及社会发展要求我们不能再仅仅追求经
济指数的增长,而是要在提高经济的同时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一种绿色、
和谐、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以文明和谐的科技方式推动社会进步与
发展。

我国“美丽宜居乡村”秉持绿色、和谐、可持续的发展目标和原则,为全面发展绿色生
态的新农村经济持续散发着力量和光芒。

一、美丽宜居乡村政策下农村生态经济发展现状
2005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
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重要建设内容成
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目标。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又增加了“科
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提出了要“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的新内容。

要全面打造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关注生态
文明建设与发展是重中之重,因此“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四大工程建设是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关键,其中“生态经、济”是推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重
要动力,同时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也为“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许多重要的支撑和支持。

自新农村建设实施以来,农村生态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许多学者对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
做了深入探讨:范利芬对贵州省毕节市的农村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认为西部高原中
山区主要采用生态旅游模式、牧农结合模式和水土保持型模式;中部中山峡谷区主要采用生态
旅游模式和农业观光模式;东南部中低山峰丛谷地丘原区主要采用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和节水
农业型模式;东北部丘原峡谷区主要采用生态沟模式和庭院生态经济模式。

张俊等进一步研究
了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提出了“种植——养殖—一沼气”发展模式以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

穆松林对北京山区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进行了研究,提出大石窝沟域地区适用“南北产业”功能分区发展路径、南窖沟域地区适用“立体现代农业”循环发展路径、川柏沟域地区村镇适
用“政府+企业+村集体+农户”发展路径、流村环形沟域地区适用保护生态环境带动旅游业发展的“环形生态系统”路径等共十个地区的不同经济发展模式。

由于生态经济发展的模式与不同地域的地质风貌、人文景观、经济水平等等因素息息相关,不同地区的发展形式各具特色,所以,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对生态经济发展的可行性实施具有
重要作用。

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对农村生态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生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劳动力、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科技的进步,美丽宜居乡村政策对
农村生态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加劳动力数量,提高劳动力质量
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促进了劳动力质量的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治贫先治愚,扶
贫要先扶智。

”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强调农村教育的重要性:(1)农民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既是推动
者也是受益者,农民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经济发展的健康水平。

(2)教育不仅仅体现在物质文化教育,也体现在精神文明和道德素质教育,精神文明建设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普
遍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对更好地开展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3)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水平决定了其执行力与参与力的高低,科学文化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其创造力和生产力的高低。

所以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对农民更好地参与到农村生态经济的发展与建
设中具有重要意义。

自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实施以来,各地区纷纷提出了加强学校教育提高学生
教育水平、加强培训教育提高成年农民教育水平的方法策略。

如浙江省安吉县通过构建“美丽
学校”从孩童时期巧抓教育;湖州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刘剑虹通过团队调研强调加强农民教育培
训的重要作用等。

(二)构造整洁自然环境,打造优越发展氛围
环境为经济提供了可以通过生产过程转化为消费品的原材料以及使这种转化得以顺利运行
的能量,所以,营造健康的自然环境应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和核心。

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过程中,
自然环境的整治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1)使“水”更绿。

水乃万物之源,也是一个地域生态环境的指标。

水资源要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干净的水资源要加强防护,已经污染的水源要利用
合理的技术科学治理,退还农村一汪清澈的水源,如浙江省笕川村的治水工程就取得了很好的
效果。

(2)使“山”更青。

绿水青山相辅相成,山上有丰富的矿质资源、丰富的植物资源和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要适度的开采山林,保护各种稀有物种,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破坏山林
的自我恢复能力,如河北省迁西县就对“治山”工程做出了全面的工作部署。

(3)使“田”更美。

一方面,由于农民劳动力外出严重,部分农田濒近荒芜;另一方面,农民滥打农药、滥用化肥
等也使得农田的自然环境系统遭到了严重破坏,因此土地必须大力整治以发挥其强效的生产能力,如福建省大田县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下打造了美丽的田园风光。

(4)使“废”更少。

“脏乱差”一直影响着农村的形象,美丽乡村建设以来,家家配备垃圾桶,村村配备垃圾车,而且有
效的环保宣传使得农民对废弃物品都能够较好地归置和处理,此外,农民对农作物秸秆焚烧问
题也得到了大幅度改善,以循环经济的模式加以利用,较好地解决了生活垃圾问题,如兰州市
就开展了“十乡百村’农村环境整治工程等。

(5)合理规划布局。

整洁不仅仅体现在洁净,也体现在整齐有序,新农村背景下,农村房舍整齐划一,更加体现了“村容整洁环境美”的要求。

通过全面打造整洁优美的自然环境,让农民不再单纯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而是以优越
的生态环境打造出“靠山、靠水、靠田吃天下”的全面的生态经济模式。

(三)创建优质社会环境,提供便捷社会服务
社会环境是保障经济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自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工程实施以来,村镇建设
也拉动了社会各主体参与进来:(1)政府积极发挥主导作用。

政府根据调研结果,结合基层反应的问题,制定各项制度与章程,积极引导社会发展走向和政策落实,从而保障美丽宜居乡村建
设政策的顺利开展,并且不断完善和推进。

(2)企业积极响应政策号召。

企业与科技相辅相成,搞发展、搞建设、有需求就会促进企业的不断进步。

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政策一方面给企业的发
展带来了更多机遇,另一方面也给企业提供了更多优惠政策,使得企业在响应国家号召的同时
也得到了发展和进步。

如借助美丽乡村政策成立的北京华夏美丽乡村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提出“以优质生态环境为依托、以农业资源为基础、以品质乡村旅游为引导”公司发展目标,在响
应政策的同时取得了发展和进步。

(3)人民群众积极参与。

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政策下,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收入不断提高,人们的需求也向更高层次迈进,
需求的增长必将引起消费的增加,从而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政府政策提供了社会保障,企业推动工程建设,人群拉动了消费,这三个重要的支撑为农村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支持。

(四)提供高新科学技术,推动经济稳健发展
在农村建设过程中,科技对农村生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方面,科技创
新推动工程进步。

以浙江省安吉县为例,该县每天需要处理的生活垃圾将近600吨,由于处置
技术落后、垃圾转运系统不完善等多重原因导致垃圾不能及时处理,严重影响了该县的美丽乡
村建设的进程,为妥善处理该问题,政府、企业、科研机构联手打造了一款智能垃圾分类终端
设备,很好的解决了废物处理这一问题。

另一方面,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

充分利用和配置
农村资源对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生态经济具有重要作用,其中循环经济在该过程中发
挥了重要价值,例如“家畜一沼气—作物”和传统的桑基鱼塘等模式都是对资源的合理配置,
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节约了生产成本,这是把科学技术运用到生产过程中的最佳体现,而且该
技术完全体现了绿色、生态的模式。

三、农村生态经济发展的优化策略
(一)加强教育工作,全面提高思想文化水平
教育问题一直是发展的决定性要素,科学技术的水平决定了经济实力的高低,思想素质决
定了经济健康发展的持续性。

针对农民教育问题,整个社会都应该为该项工作做出努力:(1)政府应加大教育宣传工作,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工作,加大教育投入和经费投入。

如组织各大科研
机构、大中型企业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通过各种宣传活动如举办文艺汇演、宣传电影等方式
对农民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等。

(2)学校基础教育应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育设施和教学条件,对于科研院所和高校而言,则可以经常深入农村做调研,一方面为研究提供科研数据,
另一方面为农民提供可靠的、科学的生产技术指导。

(二)调整产业结构,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模式
因地制宜是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根据不同地域的自然、社会特征要制定适合本地域发展的
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1)发展生态工业。

工业是第二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我国沿海地区和苏南等地乡村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和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中,
通过循环经济发展生态工业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生态工业的发展常常会和
农业生产密切结合起来,例如从瓜豆种植到罐头制作销售,从葡萄生产到葡萄酒制作销售等,
食品制作等轻工业可成为农村生态工业大力推广和发展的模式。

(2)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建立在生态学、特别是农业生态学之上的实践活动,是发展农村生态经济的最主要的模式。

2002年以来,农业部征集全国约400种生态农业模式,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南方“猪一沼一果”生态模式等共十种类型,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各地发展模式
各具特色,如安徽合肥庐江县的“稻鸭共养”生态农业便开辟了一条致富之路。

(3)发展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过程中一项重要成果,也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美丽、绿色、宜居的前提下,利用自身地域优势发展旅游业,能够大幅度拉动当地经济
如农村餐饮消费、住宿消费等等,同时这也有利于拉动农民工返乡,促进在农村招商引资。


过发展生态旅游也可能会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目前我国生态旅游资源尚存在开发监
管力度不足、旅游资源开发方式有待完善等问题,因此对农村生态旅游的开发一定要严格把控。

(三)充分把握机遇,全面调动社会力量
农村生态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社会的各方面力量。

要推动农村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
是要不断把握政策机遇。

对农民自身来说努力提高自身科学文化思想道德素质是打破贫穷的重
要手段,同时能够及时了解国家或地方的各项政策,做到充分利用政策带来的机遇也是改变农
民贫穷状态的重要方式。

二是要督促政府做好主导工作。

对于农村基础设施不足、农业技术跟
不上、农业生产设备落后等各方面问题,农民要敢于向当地政府反映,同时党政人员也要严于
律己,恪尽职守,牢牢把握“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真真切切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

例如,农
民创业资金问题、农产品销售的渠道问题、农民生产的技术问题等,政府人员都要积极为农民
创造条件,寻求解决之法。

三是要善于学习和接受新文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科学、新技术、新文化也越来越多,农民应积极适应新时代的变化,敢于并勇于接受新知识、新文化,从而不
断提高自身知识和技术,以便更好地投身于经济建设中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