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全等三角形证明竞赛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造全等三角形证明竞赛题
江西 安义人
全等三角形是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它们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对于某些竞赛题,考虑构造全等三角形并利用这两个相等,可使其解答巧妙、迅捷。
一、与线段相等有关的竞赛题
例1(成都市初二数学竞赛题)如图1,△ABC 的两条高BD 、CE 相交于点P ,且PD =PE 。
求证:AC =AB 。
简证:连AP 。
因为∠PDA =∠PEA =90°,PD =PE ,PA =PA , 所以Rt △PDA ≌Rt △PEA (HL )。
所以AD =AE 。
因为∠1=90°-∠CAB =∠2,
所以Rt △ACE ≌Rt △ABD (AAS )。
所以AC =AB 。
B
B A
A F
E
图1 图2
例2(天津市初二数学竞赛题)如图2,AC =BC ,∠ACB =90°,∠A 的平分线AD 交BC 于点D ,过点B 作BE ⊥AD 于点E 。
求证:BE =
1
2
AD 。
简证:延长BE 、AC 交于点F 。
因为∠1=∠2,AE =AE ,∠AEB =∠AEF =90°, 所以△AEB ≌△AEF (ASA )。
所以BE =FE =
1
2
BF 。
因为∠3=90°-∠F =∠2,BC =AC, 所以Rt △BCF ≌Rt △ACD (ASA )。
所以BF =AD ,BE =
1
2
AD 。
二、与角相等有关的竞赛题
例3(赣州市初三数学竞赛题)如图3,△ABC 中,∠ACB =90°,AC =BC ,BD 是中线,CE ⊥BD 于点E ,交AB 于点F 。
求证:∠ADF =∠CDE 。
简证:过点A 作AG ⊥AC 交CF 的延长线于点G 。
因为∠1=90°-∠3=∠2,AC =BC ,
所以Rt △CAG ≌Rt △BCD (ASA )。
所以AG =CD =AD ,∠G =∠CDE 。
因为∠4=45°=∠5,AF =AF,
所以△ADF ≌△AGF (SAS )。
所以∠ADF =∠G =∠CDE 。
5
4
13
25
42
3
1
E D
B
A
G
A
C
F
B
F E D
图3 图4
例4(上海市初中数学竞赛题)如图4,四边形ABCD 中,AC 平分∠BAD ,CE ⊥AB 于点E ,AE =
1
2
(AD +AB )。
求证:∠ADC +∠ABC =180°。
简证:过点C 作CF ⊥AD 交AD 的延长线于点F 。
因为∠2=∠3,AC =AC ,
所以Rt △ACF ≌Rt △ACE (AAS )。
所以CF =CE ,AF =AE 。
因为AD +AB =2AE ,AB =AE +EB , 所以EB =AE -AD 。
因为FD =AF -AD , 所以EB =FD 。
所以Rt △CEB ≌Rt △CFD (SAS )。
所以∠ABC =∠5。
所以∠ADC +∠ABC =∠ADC +∠5=180°。
构造全等三角形巧证几何题
朱元生
全等三角形是初中平几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几何证题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
然而在许多情况下,给定的题设条件及图形并不具有明显的全等条件,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分析,仔细观察,根据图形的结构特征,挖掘潜在因素,通过添加适当的辅助线,巧构全等三角形。
借助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性质,就会迅速找到证题途径,直观易懂,简捷明快。
现略举几例加以说明。
一. 证线段垂直 例1. 已知,如图1,在
中
,AB =2BC ,求证:
图1
分析与证明:本题可先作的平分线BD交AC于点D,由,又
,得到。
则为等腰三角形。
再取AB中
点E,连DE,借助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到。
再由,,BD=BD,得到。
由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得到
,即。
二. 证线段的倍分
例2. 已知,如图2,等腰中,,的平分线交AC于D,过C 作BD的垂线交BD的延长线于E。
求证:BD=2CE(湖北中考题)
图2
分析与证明:要证BD=2CE,可延长BA、CE交于点F。
由BE平分,,得到为等腰三角形。
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CE=EF,即。
再由,AB=AC,,得到
,从而由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立即得到BD=CF=2CE。
三. 证角相等
例3. 已知,如图3,在中,D是BC边的中点,E是AD上一点,BE=AC,BE的延长线交AC于点F,求证:
图3
分析与证明:由AD是中线,可“延长中线一倍”,借助中线性质构全等三角形。
延长AD至G,使DG=AD,连BG,由DG=AD,,BD=CD得到。
由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得到AC=BG,。
而AC=BE,则BE=BG,所以,而,从而得到。
四. 证角不等
例4. 已知:如图4,在中,,AD是BC边的中线。
求证:
图4
分析与证明:由AD是中线,可“延长中线一倍”,借助中线性质构全等三角形。
延长AD至E,使DE=AD,连BE。
由DE=CD,,BD=CD,得到。
由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得到BE=AC,
,在中,由,得到,而
,所以
五. 证线段相等
例5. 已知:如图5,在中,D是BC边的中点,交的平分线于E,交AB于点F,交AC的延长线于点G。
求证:BF=CG。
图5
分析与证明:要证BF=CG,显然要构造三角形找全等。
由ED垂直平分BC,连EB、EC,由垂直平分线性质可得,EB=EC。
又AE为的平分线,且,,根据角平分线性质可得,从而(HL)再由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立即可得BF=CG。
六. 证线段不等
例6. 已知:如图6,在中,AB=AC,P是三角形内一点,且,求证:
图6
分析与证明:PB、PC虽在同一三角形中,但与已知条件无直接联系,可利用图形变换构全等三角形。
将绕顶点A逆时针旋转,使AB与AC重合,得,则,从而转化为比较PC与QC的大小,为此只须证即可。
由,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得到,AQ=AP,PB=QC,所以,从而,即。
由大角对大边得到,即
七. 证线段和差相等
例7. 已知:如图7,在中,,CD是的平分线,求证:BC=AD+AC
图7
分析与证明:由CD是的平分线,可利用角平分线的对称性。
在BC上取一点E,使CE=CA,连DE,由CA=CE,,CD=CD,可得。
由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得到AD=ED,且,而,得到,从而,所以
八. 证线段和差不等
例8. 已知:如图8,D为的BC边的中点,,的平分线分别与AB、AC交于点E、F,求证:
图8
分析与证明:直接论证,条件不足,可设法将有关线段集中于同一三角形中,为此延长FD至M使DM=FD,利用角平分线性质构全等三角形,帮助解决。
延长FD 至M,使DM=FD,连结BM、EM。
由DM=DF,,BD=CD,得到。
由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得到BM=CF。
由,而,所以;又由,从而。
再由,DE=DE,得到。
同样由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得到EM=EF。
而,所以。
从以上几例可以看出,有些比较棘手的平几证题百思不得其解时,根据图形的结构特点,添加适当的辅助线,巧构全等三角形,可迅速找到证题途径,使问题迅捷获证。
真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