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图》影评——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图》影评——顺流而下,
逆流而上
《长江图》影评——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在柏林电影节首映第二日,得以观摩《长江图》,之前读过一
些新闻,说观影时外媒集体睡着,影片开始前还略有顾虑。
然而
跟随者导演杨超,在他精心布置的“长江图”里漫游一番之后,
对于影片质量倒是长舒一口气。
当字幕缓缓升起,巨大的影院抱
以长时间的掌声,同时还夹杂着零星的喝彩。
现在似乎可以说了,《长江图》——以笔者个人观点来看,是
第一部掐住中国文脉的艺术片。
虽然它并不完美,甚至可以说缺点颇多。
并且在“第一部”这个评断之前,我们可能还要加上“改革
开放后”“中国大陆”等定语。
但是毫无疑问这部电影,已然进
入作者的年度十佳。
我们这一帮生于九十年代,长于中国爆发似发展帷幕下的影
迷。
深知第五代略带伤痕特质的影像言说,却同样对这种言说方
式表示不满足,甚至不满。
诸如《黄土地》《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蓝风筝》……
笔者承认它们的优秀,但一旦这种惯性思维,以代言者的姿态,
粗暴的代表着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全部意涵甚至秘密的时候。
一种用力过猛的反思,也顺其自然的消解成为他们所反对的意识形态本身,成为另外一种简单粗暴的文化特权。
在这种荒谬的情态之下,笔者庆幸《长江图》的出现。
这部影片最为难能可贵的,除却氤氲其中的气氛外,更是它与众不同的性格——如果说电影也是有性格的话——那么《长江图》拥有大陆片文艺片最缺乏的个性:节制。
《长江图》似乎说得很少,同时也说得很多。
船长高淳(秦昊饰)架势着一艘破旧的货船,一路回溯直至长江的源头。
一路上他不断的艳遇,发现每个女人身上,似乎都有故去女友安陆(辛芷蕾饰)的影子,同时这个女人本身似乎又是安陆本身,一段时空交错语焉不详的相遇。
伴随着每一个码头,每一座寺庙,似乎都是高淳的回忆之亭。
长江的每一段河水,每一个节点,甚至长江本身,都与高淳的生命经历与爱情,进行了其妙的互文。
一、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这张图中的城市,是高淳以《长江图》这本诗集作为线索,经过或提到过的港口(记忆可能有偏差,欢迎补充)。
无论在哪一种文化背景下,码头似乎都比喻着人生的节点,在码头上,疲于奔命的人们得以休憩和反思。
在本片中,不同节点,将长江分成了不同段落,每一段回溯之行,都是一段主人公个人焦虑的答疑。
而全程二十天的行程,也是对于安陆二十年命运的倒叙。
一路船行,也是主人公高淳与安陆,时空交错的相遇。
货船从上海出发,高淳看到船上接客的安陆,想要靠近询问,却兰舟催发。
一路往长江上游回溯的过程中,高淳的回忆之门被
打开,船舱内发现的《长江图》,让高淳在每一个标记着诗歌的地点,都与同一个女人安陆相遇。
船到南京,高淳在岸上看到了安陆的身影,那是欲望的虚像。
片中出现了第一个震撼人心的意象:黑夜中了无边际的长江,探
照灯所及处,一名裸女在江中以逃离的姿态游入黑暗深处。
这是
欲望的逃离,也是欲望的回归。
而随后的荻港与铜陵,犯下罪孽
的安陆祈求菩萨原谅,在一番关于奇迹的讨论中,安陆得到了罪
人没有信仰的答案。
片子到此处,意象和人物行动,看得让人一头雾水。
未曾想到,安陆的人生如同抽丝剥茧般娓娓道来,直到旅行的终结,才
恍然大悟的串联起来。
安陆忏悔的原因逐渐揭晓,原来是自己的
出轨导致丈夫自杀,而全片最妙的一次相遇,发生在一座被洪水
淹没过,长满水草的小镇。
时空交错,高淳情景再现般的,扮演
了那个诱惑安陆的奸夫。
高淳往前的回忆和安陆往后的历史,在这个潮湿的小镇上完
美的媾和。
船继续逆流而上,一路驶过三峡大坝,安陆的行踪从此消失。
原来,按照长江图上每一个城市的坐标,秭归、巴东、巫山、云
阳等城市,都被淹没在水库之下,导演通过三峡的变迁,将中国
二十年的发展,与安陆的行踪并列起来。
诗歌中的三峡缺位了,高淳记忆中的安陆同样无处可寻。
之后,河流抛锚于巫峡,高淳说了这么一段话(大意):“我研究者诗歌,有的人却用诗歌来生活;我用言语诉说真理,有的
人却相信真理本身。
”在沉静的夜里,高淳对于渐行渐远的爱情
无可奈何,最后在冥河一般的长江上,从幻境中的安陆手上接过《长江图》,将其撕成碎片,他与自己的回忆达成和解。
最后,高淳来到长江的源头,安陆与她的母亲合葬在这里。
安陆在此处不再作为女友的形象而存在,她一路的修行、磨难最
后回归到母亲的怀抱。
在长江的源头,时空仿佛进行了一次轮回,她沿江而下,经历了种种磨难,成为一个向众生敞开的女性形象(在江阴她说:许多人喜欢我,我也喜欢许多人)。
最终她生命结束,回到源头。
她是长江的女儿,或者是长江
本身。
本片在看似随意的走向中,其实结构精巧浑然天成,长江被
分成了上中下游三段,在这三段中;安陆自上游到下游的人生旅程,分解成了漫游、修行、轮回;高淳自下而上的回溯,也可以
分解为:追寻、迷失、和解。
而其中具体的细节和韵味,这里就
不多说了。
为了便于理解,笔者做了一张图。
(真的做死我了,记得也不太清楚,欢迎指正)
二、野渡无人舟自横
本片另一个不可忽视的意象,在于贯穿全片的货船“广德
号”,高淳家乡的习俗,是父亲去世后,儿子需要在江内捉一条
黑鱼,逝者的灵魂才能够安息。
而高淳将这条黑鱼带到船上,一
路上陪伴着他的回溯之旅,船上还有一个家丁似的老船工,以及
一名愣头青船员。
我们可以牵强附会的去询问背后的所指。
这座船飘荡在长江
中的货船,如同一个移动的居所:老人、中年、幼年,船上的三
个人,如同传统的父系社会组建的传统中国家庭。
而系在船尾的
黑鱼,象征着高淳的父亲,也是幽灵般的父权。
然而这艘被幽灵
诅咒了的破船,他们漂行于长江,不为践行父权的意志,只为寻
找一个女人,通过追寻这个形象暧昧的女性的形象,完成了对于
自身存在的认知。
而长江无疑是女性化的,在家庭单位似的船舶追根溯源的过
程中,传统的家庭在长江的流变中瓦解,视乎只有在“母亲”般
的长江中,我们传统家庭的逻辑、父权才再能暂时找到踏实的立
足点,而对于家庭文化价值的走向,我们在长江中获得安宁,却
对于未来语焉不详。
年轻人和中年人(高淳)都在寻找女人,年轻人寻找的是新鲜感,中年人则在追述着逝去的回忆。
而老年人,嗜酒如命,活在
麻醉之中,仿佛被时代抛弃。
被父权幽灵(黑鱼)纠缠的船舶,意外的抛锚。
年轻人对于现状表示不满,导演在此处却开了个玩笑。
年轻人失足落水,本以为是亡灵的诅咒,然而当高淳捞起禁锢黑
鱼的网兜的时候,黑鱼也消失了。
企图冲破牢笼的年轻人,和禁锢传统家庭的父权一同消失。
到后来老船工不辞而别,只剩下一个苦闷的中年人,这与中国当
下万千家庭又何其相似。
导演没有给出一个解决方案,船上只有一个孤独的男人,他
在寻找女人,而长江也是女人本身。
我倾向于把船看作一个单位,他可以是中国人的家庭,也可
以说是中国人的心灵。
船从下游一路回溯,穿过无比壮丽的三峡,这是高淳个人的心灵史,透过船上模糊的玻璃,我们也见证了中
国人的心灵史。
我们似乎和长江一同在流变。
而抛却的对于象征意味的纠缠,仅仅是这艘船,《长江图》所描绘的气韵就格外动人,船,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不可磨灭的
形象,无论是“孤舟蓑笠翁”还是“夜半钟声到客船”,以及烟
波浩淼的山水画中的一蓑孤舟。
最后高淳奋力将船开到巫峡,山
水之间只有这么一艘小船,这种“半轮月散千山影,一叶舟胜万
斛愁。
”的意境,让人流连其中。
船行在山水之间,伴随着诗歌和高淳的思索,全片透露出一
种难能可贵的文人气息,或者我们可以说,知识分子气息。
知识
分子气,并不代表多好,但是之前,我们似乎很难用在一个大陆
导演身上。
正如片中的一句旁白(大意):“行进在长江中的船只,我们只能插肩而过,或许扔几把蔬菜,打个招呼,却永远无法跳到对
面船上去。
”
三、唯见长江天际流
片尾之处,高淳来到青海的长江源头。
安陆和她的母亲合葬在那里,如片中前面部分所说,她终于回到了母亲的怀抱,她融入了现实母亲的怀抱,也融入了长江母亲的怀抱。
长江的意味,在这个地方得到了宗教般的升华,虽然这里我个人人为是败笔,导演似乎极力想将所有事情厘清。
而“母亲河”已经被惯有的意识形态用烂,我们似乎生长出一种对于“母亲河”三个字惯有的排斥,然而我们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长江,用她万古不变的流动,她渺无边际的浪潮,甚至是她变迁本身,悄无声息的贯穿于我们中国人的血脉当中。
从最东到最西,从荒凉的戈壁到滴水的江南,从朝天门码头某个小莉的蛇皮口袋,到外滩游艇上另一个小莉的名牌手袋,从一个家庭到另一个家庭。
影片的最后,导演剪了一连串长江上泛舟的纪录片片段,有平静如海的江面,有激流勇进的浪涛,在此处泛起一种关乎中国的悲怆,含蓄而深情的力量,反正笔者在这里流下了真实的眼泪。
主人公高淳在寻找着女人,而长江也同时是那个女人。
我们的生命如同长江般奔流,永远不可逆转。
但是我们的记忆如同散落河滩的珍珠,在这顺流逆流之间,纠缠着喜悦与哀愁,是我们生活本身。
虽然影像是如此诗意与沉静,但是我无法抑制住激动之情。
我在影片靠后部分情绪被完全勾引起来,只是回来写这篇评论的时候,脑中的理性之弦,又让我客观的审视这部片子的缺陷。
靠,终于可以吐槽了。
关于本片的摄影,我只能说摄影已经好到能激发民粹般的自
豪感,这里就不说了。
我尝试着探寻《长江图》背后的导演人格,杨超导演之前并不熟悉,看照片扎着艺术家一样的长发。
我只能
不会好意的猜测,杨超是一位自带八十年代知识分子气息的导演。
经历了中国的激变,在诗歌中寻求安慰,也无意识的带着那么点
说教气,就像杨德昌的《独立时代》,好为人师有时有点讨嫌。
本片想说的话太多,虽然有看似含糊实则精巧的结构做支撑,《长江图》似乎还是有一点太满了,满到难以喘息,甚至显得有点啰嗦。
导演想要探讨的东西太多:“宗教”“爱情”“生命”“中国”……想说过多,就显得余韵不足。
太过“用心”,就少了漫
卷诗书的随意。
当对于人生爱情宗教的探讨,都奋力“说”出来
的时候,反而显得缩手缩脚,同时也低估了观众的理解能力。
恰
如一幅优秀的山水画,如果留白不足,意境就会大减。
如果导演
更加放松的拍,让观众漫游其中,撷取有共鸣的片段,与自己的
经验和记忆交接,《长江图》或许离真正的神作就不远了。
而说到本片意象选择,有些镜头仿佛在看某位当代艺术家的
作品,尤其是其中一段,安陆将诗歌写在沙滩上,作屈原天问状,仰天长嚎的戏,实在是看得有点尴尬。
恍惚间似乎有一种《左小祖咒漫游长江》的错觉。
不过说到意象筛选的能力,杨超比起脱离汾阳的贾樟柯来说,实在是优秀太多。
贾樟柯几乎就不会选择合理的意象来表达更深
远的意涵,除了对于所谓行进中的中国,进行粗浅的附会之外,
贾选取的所谓“魔幻现实”,可以说是近乎灾难,毫无才华科研,不过这个话题在此不表。
而《长江图》的诗歌部分,说实话有一些矫情。
让人很容易联想起更加矫情的娄烨,不过好在导演明白适可而止,而娄烨则沉
迷于自身的小布尔乔维亚似的迷思中,不过娄烨最难能可贵的,
或许也在于他在大陆导演中的独一无二的矫情气质。
杨超不是不
懂得所谓的“悲悯”与“情绪化”,他只是懂得深情不等于撒狗血。
漫游长江的场景,可以看到导演深受塔可夫斯基、安哲,甚
至阿彼察邦的影子。
或许他缺少的只是自信,第一部长片任谁都
想极力证明自己的才华,期待他的下部作品所暗藏的导演人格,
能够和作品一样气定神闲。
而说到文艺片小王子秦昊的表演,秦昊是难得自带文艺气质
的演员。
而他所饰演的高淳,有一种笔者深深欣赏的中国男人气质:窝囊、善良、含蓄并且执着。
而辛芷蕾饰演的安陆,郝蕾的
影子过于强烈,文艺片里面的女主角只要是丧的性格,好像都是
郝蕾的翻版,不过安陆真的也是丧,这样的表演和选角,也无可
厚非。
总之,瑕不掩瑜,《长江图》用一种难能可贵的节制态度,描述了一段交织着哀愁与释怀,沉重而含蓄,历史而超然的画卷。
虽然从电影本身来说,个人认为《长江图》擒熊有一定难度,不过
我期待《长江图》能够成为中国文艺片的分水岭。
不再是带着“悲悯”面具的奇观效应,而是一种哀而不伤的节制,一种不动声色的娓娓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