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事务所业务档案管理制度范文(二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律师事务所业务档案管理制度范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律师事务所的业务档案管理,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提高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效率化,保障律师事务所的正常运转和业务发展,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律师事务所的业务档案管理工作。
第三条律师事务所业务档案管理应坚持依法、公正、独立、保密的原则,确保档案的完整、真实、准确、安全。
第四条律师事务所应当设立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指定专人负责档案管理工作。
第二章档案的组成和分类
第五条律师事务所的业务档案由案件档案和行政档案组成。
第六条案件档案包括诉讼档案和非诉讼档案。
诉讼档案包括诉状、答辩状、证据材料、法院判决等相关文件。
非诉讼档案包括咨询意见、合同、协议、律师函等相关文件。
第七条行政档案包括律师事务所的管理文件、人事档案、财务档案等。
第八条律师事务所的业务档案应按案件性质、时间、案由等进行分类,并设立相应的档案编号。
第三章档案的收集、整理和保管
第九条律师事务所应定期收集、整理和保管业务档案,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和可查性。
第十条律师事务所应建立档案借阅制度,对外提供业务档案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保密要求。
第十一条律师事务所应采取措施防止档案的丢失、损毁或外泄,加强档案保密工作,确保档案的安全。
第十二条档案管理人员应进行档案管理专业培训,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第四章档案的利用和销毁
第十三条律师事务所的业务档案应在法律规定的保管期限内保留,过期档案应定期进行鉴定,符合销毁条件的应按规定进行销毁。
第十四条律师事务所应充分利用业务档案,为业务发展和案件处理提供支持。
第十五条律师事务所的业务档案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保密要求,不得擅自变更、删除档案内容。
第十六条律师事务所应建立档案利用登记制度,记录档案利用情况,确保档案利用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第五章附则
第十七条律师事务所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的具体操作细则。
第十八条本制度由律师事务所负责人负责解释和修改。
第十九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律师事务所业务档案管理制度范文(二)档案人员岗位职责
一、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等档案法律法规,严格执行档案工作有关标准、规范。
二、建立、完善并严格执行各项档案管理制度,确保档案的齐全完整、整理规范、有效利用。
三、对档案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具体负责各文件归档前的监督、指导工作以及归档检查验收和归档后的统一编目工作,促进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统计、编目与检索、编辑与研究、保管以及提供利用等项业务建设。
四、做好防火、防盗、防尘、防潮、防高温、防有害生物、防有害气体、防光等八防工作。
五、学习和掌握档案业务知识和专业技术,不断更新观念,积极应用档案管理新技术、新方法。
档案保管制度
一、严格执行“集中统一管理”的档案工作基本原则。
二、档案人员应科学管理档案,非档案管理人员不得进入档案库房。
三、档案库房和档案柜架适宜档案的安全保管保护,配备“八防”设备并按照规定正确维护和使用。
四、按照规范对各种门类和载体的档案排列入柜。
档案柜架排放整齐,编制《档案资料存放示意图》和其他指引标记。
五、节假日和重大事件发生等前后必须对档案库房进行防火、防盗和防有害生物等“八防”安全检查工作;保持库房温度在14℃—24℃之间,确保库房的清洁卫生。
六、档案库房内严禁堆放非档案物品。
档案利用制度
一、律师因工作需要查阅原办案件档案的,须履行查阅手续,
查阅他人所办案件档案的,须报分管主任批准。
二、外单位查阅档案的,须持单位证明,注明查阅范围和用途;
报经市司法局批准后方可查阅。
三、保密档案资料,除承办律师外不得查阅,因特殊情况确需
查阅的,须报经市司法局批准。
四、利用者必须爱护档案,不得擅自涂改、伪造、损毁档案。
五、归还时,档案员应认真检查被借阅档案有无损坏或缺少情
况,如发现应及时处理,对不符合档案查阅条件者,档案室有权拒绝查阅。
档案保密制度
一、档案工作人员和利用人员要严格遵守《保密法》和《____档案法》的有关规定,增强保密意识,严守保密纪律,确保档案安全。
二、档案、资料的查(借)阅和摘抄、复印,要严格按照《档案利用制度》进行。
三、档案人员不得擅自将档案、资料外借或带出档案室,更不能擅自帮助别人复制、摘抄档案,坚决杜绝失____现象。
四、利用档案人员必须遵守保密制度,不得擅自进入档案库房,不得翻阅与所需无关的档案内容,不得泄露档案内容。
五、坚持档案保密检查,发现不安全因素应及时处理,若发现遗失、失____事件,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认真追查责任,严肃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