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37---40回)阅读测试题(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37――40回)阅读测试题
一、填空。
(每空3分,共48分)
1.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空:,。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2.补齐以下章回
(1)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2)第三十八回,战长江孙氏报仇。
(3)第三十九回荆城公子三求计,。
(4)第四十回,诸葛亮火烧新野。
3.诸葛亮在隆中轼,与、、、四人为密友。
4.孙权弟孙翊为丹阳太守时,性刚好酒,醉后尝鞭挞士卒,最后为、、三人合谋杀死。
5.孙权欲征讨黄祖时,黄祖部将来降,并给孙权出谋划策,使之一举击败黄祖。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6分)
1.“只因不用锦帆贼,至今冲开大索船”中的“锦帆贼”指的是谁?
A.黄祖B.苏飞C.甘宁D.邓龙
2.“昔闻袁氏居河朔,又见刘君霸汉阳。
总为牝晨致家累,可怜不久尽销亡!”该诗叹的是谁?
A.刘备B.刘表C.刘琦D.刘琮
三.请就“刘玄德三顾草庐”写一个200字左右的故事梗概。
(15分)
四.在“定三分隆中决策”这一节故事中,诸葛亮把自己对当时社会形势的观察与分析和盘托出,并且针对刘备集团的处境,向刘备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三分天下,建基立国和北伐中原的战略方针,请简述这一战略方针。
(15分)
五.曹操与刘备曾“煮酒论英雄”,曹操认为“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并且认为“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你认为曹操与刘备谁是英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三国演义》(37――40回)阅读测试题答案
一填空。
(每空3分,共48分)
1.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2.补齐以下章回
(1)第三十七回刘玄德三顾草庐(2)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3)第三十九回博望坡军师初用兵(4)第四十回蔡夫人议献荆州
3.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徐元直
4.妫览戴员边洪
5.甘宁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6分)
1.C 2 B
三.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
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
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再去请诸葛亮。
去时诸葛亮正在睡觉。
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出山,就决定出山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四.自董卓篡权以来,各地豪杰纷纷起兵,占据几个州郡的数不胜数。
曹操与袁绍相比,名声小,兵力少,但是曹操能够战胜袁绍,从弱小变为强大,不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
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制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的确不能与他较量。
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了三代,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孙权这方面可以以他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
荆州的北面控制汉、沔二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连接吴郡和会稽郡,西边连通巴、蜀二郡,这是兵家必争的地方,但是他的主人刘表不能守住,这地方大概是老天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难道没有占领的意思吗?益州有险要的关塞,有广阔肥沃的土地,是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汉高祖凭着这个地方而成就帝王业绩的。
益州牧刘玲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人民兴旺富裕、国家强盛,但他不知道爱惜人民。
有智谋才能的人都想得到贤明的君主。
将军您既然是汉朝皇帝的后代,威信和义气闻名于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想得到贤能的人如同口渴一般,如果占据了荆州、益州,凭借两州险要的地势,西面和各族和好,南面安抚各族,对外跟孙权结成联盟,对内改善国家政治;天下形势如果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名上等的将军率领荆州的军队向南阳、洛阳进军,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出击秦川,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您呢?如果真的做到这样,那么汉朝的政权就可以复兴了。
”
五答题示范
曹操是英雄
(1)削平群雄,统一北方。
曹操的发绩,是从镇压黄巾起义开始的。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通过招兵买马、诱降义军、招降敌将、招降敌兵等手段,网罗了许多人才,扩充了军事实力。
先是高举“忠义”大旗,矫诏聚集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然后奉迎献帝迁都许昌,
“挟天子而令诸侯”,逐步削平了袁术、吕布、张绣、袁绍、刘表等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
(2)为三国鼎立、三国归晋奠定了基础。
曹操统一北方以后,为了解决军粮缺乏的问题,在北方分兵屯田,兴修水利,对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的作用。
他用人唯贤,重视人才,敢于打破世族门第的观念,罗致了许多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
他还对那些称霸一方的地方豪强加以抑制,不至使他们尾大不掉,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和军阀权力。
这些举措,不但巩固了摇摇欲坠的汉末中央政权,而且使北方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进一步发展。
北方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处于和平环境之中,人民得到了休养生息,国力得到了不断加强,为曹操死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和最终三国归晋天下一统奠定了基础。
(3)对建安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诗人和文学家,对建安风骨的形成和建安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围绕在曹操的身边,不仅有王朗、钟繇、王粲、陈琳等一班文人,更有曹丕、曹植两个独具文学天赋的儿子。
在他的积极倡导和大力支持下,汉末朝堂文学氛围十分浓厚,涌现出了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三曹七子”。
他的诗歌,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他的散文,清峻整洁。
在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中,他触景生情,吟出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美妙的诗句。
就凭曹操能诗能文这一点,也是其他三国群雄所难于相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