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温混匀仪校准装置的设计和验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恒温混匀仪校准装置的设计和验证
文章简单介绍了恒温混匀仪结构和用途。

详细阐述了其校准装置的设计,以及对所设计的校准装置的技术指标进行验证。

标签:恒温混匀仪;校准装置;校准
1 概述
恒温混匀仪是样品孵化、催化、混匀以及保存等反应过程的自动化工具。

它控温精度高,制样平行性好,用以替代传统的水浴装置,可广泛应用于各种样品的培养、保存和反应,应用行业遍及医药、化工、食品安全、质检、环境等。

恒温混匀仪按照其结构和用途的不同又被称为恒温振荡器、恒温孵育器、恒温金属浴、干式恒温器等。

它的工作原理是采用了直流无刷电机以及微处理技术结合智能化PID 控制能够在达到目标温度后快速的保持稳定,并使用金属等温块来保证孔间温度的均一性。

对于ph值、酶的活性、微生物生长与存活等,温度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所以恒温混匀仪温度参数的准确性对实验结果有着巨大的影响。

其技术指标如下:
控温范围:-10℃~100℃
温度均匀性:±(0.3~1.0)℃
温度稳定性:±(0.3~1.0)℃
温度显示分辨率:0.1℃或1℃
2 校准装置的设计
各行业在使用恒温混匀仪时,对其实际温度、温度均匀度、温度波动度都有不同的要求。

另外这三项也是各种温度类计量器具都比较关注的项目。

因此恒温混匀仪校准装置的校准项目就包括这三项。

以前常规使用的都是T型或K型热电偶,此类传感器的优点是反应迅速,使用方便,经济实惠,缺点是准确性较差。

随着恒温混匀仪技术指标的提高,已经不符合校准要求了。

第二是铂热电阻,优点是准确性高,缺点是反应慢。

第三是热敏电阻,相比热电偶和铂电阻,热敏电阻温度计优点:体积小、反应快、使用方便,适合的量程和准确性。

为了保证测试精度和适应模块大小,计划采用热敏电阻当做测温传感器。

而针对传感器的外型,将原有的热电偶前端小等温块的结构加以改进。

将铝制外壳掏空,将热敏电阻埋入其中,用导热硅胶填充封装。

经过对各个厂商生产的恒温混匀仪的技术资料的查找,发现恒温混匀仪的试管孔尺寸是直径(6~40)mm,深度则需要分情况,直径(6~10)mm深度是20mm,直径(12~40)mm的深度则是40mm。

为了实用以及经济性考虑,希望传感器的规格尺寸尽可能少,于是根据深度不同,选取6mm 以及12mm 作为传感器的外形尺寸。

3 设计的验证
3.1 不同空隙大小对温度校准的影响
在初步确定的传感器种类和外形结构后,需要通过实验来分析它们的适用范围。

为了进行实验,制作了2个包括以上各直径尺寸的金属等温块,孔深分别为20mm和40mm,将其放入恒温槽来模拟恒温混匀仪的温度环境。

首先进行测试的是直径6mm传感器,在我们将它分别放入了管深20mm直径6mm、8mm、10mm、12mm试管孔中。

选取-10℃、50℃以及100℃进行试验,等待温度稳定后,试验数据列表如表1。

由表1可见,对于直径6mm,以及8mm的试管孔,6mm传感器的测量误差0.1℃。

然后进行测试的是直径12mm传感器,将它分别放入了管深40mm直径12mm、16mm、20mm、26mm试管孔中。

选取-10℃、50℃以及100℃进行试验,等待温度稳定后,试验数据列表如表2。

由表2可见,直径12mm、16mm的试管孔,12mm传感器的测量误差0.1℃。

3.2 传感器放入不同深度对温度校准的影响
虽然现有的恒温混匀仪没有孔深20mm直径(13~40)的试管孔,但为了测试传感器放入不同深度对温度校准的影响,还是在等温块上预留了模拟用的试管孔。

并将直径12mm的传感器放入其中进行了测试,数据列表如表3。

由表3可见,直径≥12mm、孔深20mm的试管孔中,只有12mm的试管孔对于12mm的传感器测量误差在0.1℃以内。

4 结束语
通过以上实验和相关分析,此2种规格的传感器适用于校准常规的恒温混匀仪,测量误差都在0.1℃以内。

于是将热敏电阻制作2组每组6个传感器。

尺寸分别为直径6mm高8mm以及直径12mm高20mm。

将传感器连入数据采集器,
并联通电脑;将其分度表输入电脑,制成自动测试软件。

这样就建立了一套恒温混匀仪校准系统。

可以校准混匀仪的温度误差、均匀性和稳定性。

参考文献
[1]JCJ/E111025.1/0-2006.基因扩增仪(PCR仪)校准规范[S].
[2]JJF 1030-2010.恒温槽技术性能测试规范[S].
[3]JJFXXX-XXXX.聚合酶链式反应分析仪校准规范(审定稿)[S].
[4]李丽娜,邵敏权,马庆峰.浅谈嵌入式系统的现状及发展[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
[5]张立群,李东海,唐多元,等.基于参数稳定空间的PID控制器设计[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
[6]白美卿,高富强.关于炉温动态特性的分析[J].冶金自动化,1994(4).
作者简介:朱毅晨(1985-),男,上海人,学历:本科,工作单位: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