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

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

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

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

卒母闻而哭之,曰:“非然也。

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

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

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

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武侯曰:“善。

”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

魏置相,相田文。

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

”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

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

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

诸侯患楚之强。

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

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

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

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1)写出下列加下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拔五城________ ②坐射起而夷宗死者________
(2)为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战不旋踵()
A.停止 B.立即 C.掉转 D.返回
②属之子矣()
A.连接 B.托付 C.归属 D.部署
(3)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加下划线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文侯以吴起善用兵
A.魏文侯以为将
B.以拒秦、韩
C.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D.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4)下列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
鲁君疑之/谢吴起
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5)翻译以下句子。

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

(6)吴起侍奉魏国两任君主,分别体现出他的________、________之才。

【答案】(1)攻陷、拔取;因犯……罪
(2)C;B
(3)A
(4)B
(5)等到楚悼王死了,宗室大臣发生内乱而攻击吴起。

吴起跑到楚悼王尸体旁边伏在上面,攻击吴起的那些人趁势射杀吴起,同时射中了楚悼王的尸体。

(6)军事;政治
【解析】【分析】(1)依据“拔五城”,拔取五个城邑,可知,“拔”意为:攻陷、拔取;依据“坐射起而夷宗死者”,因犯射杀吴起时同时射中楚悼王尸体之罪的那些人,可知,“坐”意为:因犯……罪。

(2)①依据“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他的父亲在战斗中勇往直前,绝不掉转脚后跟,终于死在敌人手里可知,“旋”意为:掉转,故选C。

②依据“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君王年少,国内疑惑,大臣没有亲附,百姓不加信任,正当这个时候,把国家托付给您呢?可知,“属”意为:嘱托、托付,故选B。

(3)例句中,“以”,介词,用。

A项,“以” ,介词,用;B项,“以”,目的连词,来,用来; C项,“以”,通“已”,停止; D项,“以”,介词,表原因,因为。

A项中与例句加点字意义用法相同,故选A。

(4)综合四个选项,比较差别处,“有”为动词,其后当“名”这一名词为宾语,故“名”后断句,故排除D;“君用”的对象是“(吴)起”,且“则是”往往用于句首,表示“就是,便是”,故“则是”前断句,故排除C;“谢吴起”的原因是鲁国君王怀疑他,故“鲁君疑之”前断句,故排除A。

故选B。

(5)及:等到;走:跑;之:到;徒:那些人;并:同时;中:射中。

(6)依据“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可知,吴起有卓越的用兵打仗之才,故答案为:军事之才;依据吴起豁达魏武侯的话““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

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

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和魏武侯的回答“善”可知,吴起辅佐魏武侯时懂得抓住机会劝诫君王以德来统治天下,故答案为:政治之才。

故答案为:⑴攻陷、拔取因犯……罪
⑵C;B ;⑶A;⑷B;
⑸等到楚悼王死了,宗室大臣发生内乱而攻击吴起。

吴起跑到楚悼王尸体旁边伏在上面,攻击吴起的那些人趁势射杀吴起,同时射中了楚悼王的尸体。

⑹军事政治
【点评】1)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

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

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2)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3)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

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4)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

(5)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6)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参考译文】
吴起是卫国人,侍奉鲁国国君。

齐国人进攻鲁国时,他带兵进攻齐国,大败齐军。

有鲁国人说,鲁国是个小国,但有打胜仗的名声,那么诸侯国就得考虑鲁国了。

而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关系的国家,然而您任用吴起,就是抛弃卫国。

鲁国国君怀疑吴起,辞退了他。

吴起当时听说魏文侯贤明,想侍奉他。

魏文侯用他做将军,进攻秦国,拔取五个城邑。

吴起身为将帅,却与最下等的士兵同穿同吃。

为士兵分担劳苦。

有个生了毒疮的士兵,吴起为他吸脓汁。

士兵的母亲听到以后哭了起来。

母亲说,”不是这样。

往年吴公替他父亲吸毒疮,他的父亲在战斗中勇往直前,绝不掉转脚后跟,终于死在敌人手里。

吴公如今又给我的儿子吮吸毒疮,我不知道儿子将会死在哪里。

”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带兵打仗,廉洁公平,能够完全获得士兵的爱心,就任用他做西河守,来抵挡秦国和韩国。

魏文侯死后,吴起侍奉文侯的儿子魏武侯。

魏武侯游黄河顺流而下,到了河流中间,回头对吴起: “壮丽啊,山河如此险固,这是魏国的宝啊。

”吴起回答说:“以前殷纣的国都,左有孟门山,右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面,黄河流经它的南面,但他不行仁政,周武王杀了他,由此看来,国家的宝在于国君的恩德,而不在于山河的险固。

假如国君不施恩德,船里的人都是仇敌。

”魏武侯说: “好。

”吴起做西河守,很有名声,魏国设置相国,由田文坐相国.吴起不高兴,对田文: “请让我跟你评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君王年少,国内疑惑,大臣没有亲附,百姓不加信任,正当这个时候,把国家托付给您呢?还是托付给我呢?”吴起沉默了很久,说“托付给您好了。

”田文说: “这就是我职位排在您上面的缘故。

”这时吴起才知道自己不如田文。

田文死后,公叔做相国。

娶魏公主为妻,却害怕吴起。

吴起害怕获罪,就离开魏国,
立即前往楚国。

楚悼王,一向听说吴起贤能,吴起一到楚国就让他当上楚国的国相。

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迫使三晋退却,西伐秦,诸侯都忧虑楚国的强大。

原先楚国的贵族都想谋害吴起。

等到楚悼王死了,宗室大臣发生内乱而攻击吴起。

吴起跑到楚悼王尸体旁边伏在上面,攻击吴起的那些人趁势射杀吴起,同时射中了楚悼王的尸体。

楚悼王被安葬以后,太子登基,就叫令尹把因犯射杀吴起时同时射中楚悼王尸体之罪的那些人全部处死。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彰武军节度使侍中曹穆公行状
王安石
公讳玮,字宝臣,真定府灵寿县人。

少以荫为天平、武宁二军牙内都虞侯。

至道中,李继迁盗据河西银、夏等州,后又击诸部并其众。

当是时,公为东头供奉官,年十九。

太宗问大臣谁可使当继迁者,武惠王以公应诏。

真宗即位,移知镇戎军。

当是时,继迁虐使其众,人多怨者,公即移书言朝廷恩信、抚纳之厚以动之。

羌人得书,往往感泣。

咸平六年,继迁死,其子德明求保塞。

公上书言:“继迁擅中国要害地,终身旅拒,使谋臣狼顾而忧。

方其国危子弱,不即捕灭,后更盛强,无以息民。

”当是时,朝廷欲以恩致德明,寝其书不用。

大中祥符三年,已而又以为泾原路都钤辖兼知渭州。

公乃图泾原、环庆两路山川城郭、战守之要以献,真宗留其一枢密院,而以其一付本路,使诸将出兵皆按图议事。

八年,迁英州团练使,知秦州。

秦西南羌唃厮啰、宗哥立遵始大,遵献方物,求赐赞普。

公上书言:“夷狄无厌,足其求必轻中国。

”大臣方疑其事,会得公书,遂不许,而犹以为保顺军节度使。

公曰:“我狃遵矣,又将为寇。

吾治兵以俟尔。

”至明年,啰、遵果悉众号十万,寇三都。

公帅三将破之,追北至沙州,所俘斩以万计。

天圣七年,换彰武军节度使。

八年正月,薨于位,年五十八。

皇帝为罢朝两日,赠侍中,谥曰武穆。

公为将几四十年,用兵未尝败衂,尤有功于西方。

归羌杀中国人得以羊马赎死如羌法,公以谓如此非所尊中国而爱吾人,奏请不许其赎;又请补内附羌百族以为上军主,假以勋阶爵秩如王官,至今皆为成法。

陕西岁取边人为弓箭手而无所给,公以塞上废地募人为之,若干亩出一卒,若干亩出一马,至今边赖以实。

所募皆为精兵。

在渭州取陇外笼干川筑城,置兵以守,曰:“后当有用此者。

”及李元昊叛兵数出,卒以笼干川为德顺将军,而自陇以西,公所措置,人悉以为便也。

自三都之战,威震四海。

契丹使过魏地,辄阴勒其从人,无得高语疾驱至,多惮公不敢仰视。

契丹既请盟,真宗于兵事尤重慎,即有边事,手诏诘难至十馀反。

而公每守一议,终无以夺。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总集》,有删节)(1)下列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以荫为天平、武宁二军牙内都虞候荫:庇护
B.继迁擅中国要害地擅:占有
C.寢其书不用寝:搁置
D.啰、遵果悉众号十万,寇三都寇:侵犯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至道年间,李继迁割据一方,为非作歹,曹公时年19岁,任东头供奉官,被武惠王推荐给朝廷,担当抵御李继迁的重任。

B.曹玮在担任渭州知府时,将所辖地区的山川城郭、军事要隘等地理情况绘制成图册,进献给朝廷,朝廷极其重视他所献的图册。

C.宗哥立遵壮大起来后,请求朝廷封他为赞普,曹公上书反对,大臣们对曹公所行之事有所疑虑,所以没有采纳曹公的建议。

D.在契丹请求与朝廷结盟之后,真宗对于兵事尤为慎重,一件事往往经过反复斟酌才能确定,然而曹公提出的建议,都不会被改变。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当是时,继迁虐使其众,人多怨者,公即移书言朝廷恩信、抚纳之厚以动之。

②契丹使过魏地,辄阴勒其从人,无得高语疾驱至,多惮公不敢仰视。

(4)请根据文本末段,概括曹公治边的措施。

【答案】(1)A
(2)C
(3)①当时,李继迁残暴地驱使民众,民众多有怨恨,曹玮就给这些部族发文书宣扬朝廷恩德信义、安抚接纳的待遇优厚来打动他们。

②契丹使者访问魏地,就暗中约束他的随从,不得高声说话和快速驱马抵达,多数人忌惮曹公不敢仰视他。

(4)加强法治、优抚首领、屯田募兵、修筑城寨。

【解析】【分析】(1)A项“荫”:荫庇,古指因父祖有功,子孙得到官爵或特权。

全句翻译为:年少时就凭借祖上的荫庇做了天平、武宁二军的牙内都虞侯。

故选A
(2)C项,张冠李戴,“大臣们对曹公所行之事有所疑虑,所以没有采纳曹公的建议”错。

原文说“大臣方疑其事,会得公书,遂不许”,意思是“大臣们正在迟疑这件事,恰好得到曹公的奏章,于是就没有答应(宗哥立遵的请求)”故C项应说“大臣们对宗哥立遵所行之事有所疑虑,所以没有采纳宗哥立遵的建议”。

故选C
(3)本题重点词语:①虐使:残暴地驱使;即:就;移书:发文书;抚纳:安抚接纳。

②过:访问;辄:就;阴:暗地;疾趋:驱马快跑;惮:害怕。

(4)曹公治边措施有:加强法治。

文章说“归羌杀中国人得以羊马赎死如羌法,公以谓如此非所尊中国而爱吾人,奏请不许其赎。

”针对羌人的做法,曹公奏请皇上不允许让他们赎罪,以此加强法治。

优抚首领。

文章说“请补内附羌百族以为上军主,……,至今皆为成法。

”曹公请求补任内附于羌族的其他百族为上军主,这也是治边措施之一。

屯田募兵。

文章说“陕西岁取边人为弓箭手而无所给,公以塞上废地募人为之,若干亩出一卒,若干亩出一马,至今边赖以实。

所募皆为精兵。

” 曹公用边塞上的废弃的荒地招募人来开垦,若干亩供养一个士兵,若干亩供养一匹马,体现了他“屯田募兵”的治边措施。

修筑城寨。

文章说“渭州取陇外笼干川筑城,置兵以守”。

(曹公)在渭州选取陇山外面的笼干川修筑城池,部署军队来防守,体现了他“修筑城寨”的治边措施。

故答案为:⑴A;⑵C
⑶①当时,李继迁残暴地驱使民众,民众多有怨恨,曹玮就给这些部族发文书宣扬朝廷恩德信义、安抚接纳的待遇优厚来打动他们。

②契丹使者访问魏地,就暗中约束他的随从,不得高声说话和快速驱马抵达,多数人忌惮曹公不敢仰视他。

⑷加强法治、优抚首领、屯田募兵、修筑城寨。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文言实词的理解要注意平时对文言实词的积累,在作答本题的时候要注意结合上下文意思准确理解实词的含义。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⑶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自己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总结概括能力。

做这道题,首先要了解文章内容,了解题干涉及到的人物做了哪些事情,然后通过这些去整合答案。

【参考译文】
曹公名玮,字宝臣,是真定府灵寿县人。

年少时就凭借祖上的荫庇做了天平、武宁二军的牙内都虞侯。

至道年间,李继迁(反叛)强占了河西的银州、夏州等地,后来又攻击其他部落俘虏那里的百姓。

在那时候,曹公身为东头供奉官,刚十九岁,太宗问大臣:“可以派谁抵挡李继迁呢?”武惠王举荐曹公应诏出征。

真宗登基,移官做了镇戎军节度。

当时,李继迁残暴地驱使那里的民众,民众多有怨恨,曹公就给(这些部落)写信表明朝廷的恩德信义、抚慰接纳的(待遇)优厚来打动他们。

羌人得到书信之后,往往感动得流泪。

咸平六年,李继迁死了,他的儿子李德明要求保护要塞。

曹公上书说:“李继迁占据着中原的关键之地,一辈子用军队(和朝廷)相抗,使得谋臣像狼一样不停地回头张望多疑而忧虑。

现在他的国家危险儿子弱小,(如果)不立即抓捕灭掉他,等以后变得强盛起来,就无法使人民安全地生活了。

”那时,朝廷想以恩惠来招纳李德明,因而把他的奏章搁置在一边而不采纳(曹公的建议)。

大中祥符三年,不久又任命他为泾原路都钤辖兼任渭州知州。

曹玮曾绘制泾原、环庆两路的山川城郭、战守险要之处进献朝廷,真宗留一份在枢密院,把另一份交付这两路保存,让诸将出兵都按此图来商议事情。

大中祥符八年,升迁做了英州团练使,秦州知州。

秦州西南的羌族部落唃厮啰、宗哥立遵开始强大起米,宗哥立遵供奏上地方特产,要求被赐封赞普。

曹公上书说:“夷狄之族(欲望)没有满足的时候,要是满这次足了他的要求,一定会蔑视中原大宋王朝。

”大臣们正在迟疑这件事,恰好得到曹公的奏章,于是就没有答应(宗哥立遵的请求),但是仍然任命他担任保顺军节度使。

曹公说:“我已经对宗哥立遵(贪婪的本性)习以为常了,他又将会成为(我们的)的敌人。

我训练军队来等待他。

”到了第二年,啰、遵二部落果然带领全部人马号称十万,入侵三都。

曹公带领三个将领击败了他们,并且向北追逐他们直到沙州,所杀和俘虏的有上万人。

天圣七年,改任彰武军节度使。

天圣八年正月,死于任上,时年五十八岁。

皇帝为他罢朝两天,赠官侍中,谥号为武穆。

曹公做统帅将近四十年,用兵从来没有败过,尤其在西部边境上立功很多。

归顺的羌人杀了汉人能够按照羌的法规用羊马来赎死罪,曹公说像这样做不是尊重宋朝、关爱我们的子民,上奏请皇上不允许让他们赎罪;又请求补任内附于羌族的其他百族为上军主,借用如我们官员那样给他们勋阶爵秩,到现在都已成为固定的法律。

陕西每年征调边人担任弓箭手但是没有供给,曹公就用边塞上的废弃的荒地招募人来开垦,若干亩供养一个士兵,若干亩供养一匹马,到现在边境还依赖它得以充实。

所募的人都成为精兵。

(曹公)在渭州选取陇山外面的笼干川修筑城池,部署军队来防守,并且说:“日后应当有用得到这地方的。

”等到李元昊的叛兵多次被驱逐,(曹公)最终把笼干川作为德顺(将)军的治所,而自陇山以西,曹公所采取的措施,人们都认为很便利自从三都之战后,曹公的威名闻于天下。

契丹使者访问魏地,就暗中约束他的随从,不得高声说话和快速驱马抵达,多数人忌惮曹公不敢仰视他。

(三山注:契丹使者经过魏州之地,就暗中约束随从不要高声说话,不要快速骑马。

到了之后,大多畏惧曹公,不敢仰视他。

)契丹请求会盟后,真宗对于用兵的事情十分重视和谨慎。

一有了边防上的问题,就亲手拟写诏书询问曹公,每每十余次,但曹公总是坚持自己的意见,始终也没有被皇上改变。

3.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

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

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

三者民之巨患也。

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民衣食之财,将安可得乎?即我以为未必然也。

今有大国即攻小国,有大家即伐小家,寇乱盗贼并兴,不可禁止也,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天下之乱也,将安可得而治与?即我未必然也。

是故子墨子曰:姑尝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

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无补也。

”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

(取材于《墨子·非乐》)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

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

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諰,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

是先王立乐之方也,而墨子非之,奈何!
故乐在宗庙之中,群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①);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②);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③)。

故乐者,审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饰节者也,合奏以成文者也,足以率一道,足以治万变。

是先王立乐之术也,而墨子非之,奈何!
故听其《雅》、《颂》之声,而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屈伸,而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而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

故乐者,出所以征诛也,入所以揖让也。

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

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

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

如是,则百姓莫不安其处,乐其乡,以至足其上矣。

然后名声于是白,光辉于是大,四海之民莫不愿得以为师。

是王者之始也。

(取材于《荀子·乐论》)(1)下列对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吹竽笙而扬干戚扬:发扬
B.制《雅》《颂》之声以道之道:引导
C.敌国不敢婴也婴:侵犯
D.然后名声于是白白:显赫
(2)下列各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利人乎即为异乎三子者之撰
B.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复驾言兮焉求
D.出所以征诛也所以遣将守关者
(3)根据文意,将下面词语对应的字母,分别填入文中相应的括号内。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A.顺 B.敬 C.亲
(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亏夺民衣食之财因此减损掠夺百姓作为衣食之用的财物。

B.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那乐声能够充分表达快乐却又不放纵。

C.比物以饰节者也配合上各种乐器来调整节奏。

D.以至足其上矣从而能够使自己得到极大的满足。

(5)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厚措敛乎万民
②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
(6)选文中墨子认为兴乐是不对的,荀子不同意他的观点。

请根据文意,分别概括他们的理由。

【答案】(1)A
(2)B
(3)B;C;A
(4)D
(5)①向百姓横征暴敛。

②音乐影响人深远,(它)教化人迅速。

(6)参考答案:墨子反对“兴乐”的理由:兴乐会加重百姓负担,是不仁的行为;兴乐对于改善百姓生活、国家平定祸乱没有具体作用.荀子认为应该“兴乐”的理由:音乐是人情的自然流露,君王通过音乐可以引导人心向善;音乐能够使社会安定、人际关系和谐;音乐能起到教化百姓、团结民众的作用,有利于君王的统治。

【解析】【分析】(1)A项,“扬”语法上是动词,接的宾语为“干戚”,亦作“干鏚”,盾与斧,古代的两种兵器,亦为武舞所执的舞具,也可以指征战。

所以语法上“发扬”不能与“干戚”搭配。

A项,错误。

扬,舞动。

故选A。

(2)A项,语助词,表示停顿/同“于”,跟,和;B项,均为语气助词,表停顿;C项,兼词,于之,同百姓、和民众/ 代词,什么;D项,表凭借,用来……的/表原因,……的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