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名称,历史,文化形成,鉴赏方法,市场价值等全方位讲解雨花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赐国宝——雨花石的宝藏世界
雨花石的历史渊源
作为一种闻名遐迩的奇石,南京雨花石不仅灵秀隽美,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的名称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它的文化底蕴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并开创了我国【观赏石文化】的先河。

古往今来,喜好和收藏雨花石之风历代相传,经久不息。

早在隋唐时期已有雨花石进贡宫廷和交易的记录。

宋代雨花石进入了文学领域,杜绾(读“晚”音)撰写的《云林石谱》和苏东坡著的《怪石供》,传承和繁荣了雨花石文化。

至明代中晚期,雨花石的收藏和交易迎来了第一次高潮。

新中国成立后,雨花石文化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第三次高潮。

如此悠久的石文化史,在国内外都属罕见。

那么雨花石,大家都听过,但是这个石头名字的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来说说雨花石名称。

一、雨花石名称的由来
1、美丽的民间传说
距今约500万年前,南京雨花台一带还是古长江的水道,秦淮河水注入长江时,把大量的泥沙、砾石堆积在低洼的长江里或水道旁,久而久之在长江里和河道旁就堆积了大量的沙砾沉积物。

随着地壳上升、长江水道的迁移,这里就形成一片布满砾石的小山岗,古人称为【石子岗】
或【石子台】。

我们听过一首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首诗说的就是南朝的梁代,梁武帝萧衍极其推崇佛教,在南京(当时的首都)建了大量的寺庙,在【石子岗】一代就有著名的建初寺、高座寺,这两座寺庙至今仍然香火鼎盛。

当时,因为佛教兴盛,流传了许许多多和佛教有关的传说,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云光说法,天女散花】,后来有个成语叫【天花乱坠】也和这个故事有关。

公元503年的时候,高僧云光法师在高座寺讲经说法。

有一天,他在讲经时,天降暴雨,当雨过天晴之后,雨水冲刷出岗上砾石层中许多新的砾石,并且把这些砾石都洗刷得干干净净,在阳光照耀下,其中一些五彩缤纷、晶莹剔透的玛瑙石就呈现在人们眼前,显得格外耀眼。

正当大家惊喜万分,纷纷议论时云光法师便借用佛经将雨花石解释为「天女赐花」,这些玛瑙石是天女散的花,它落在地上就变成了石头花,这是吉祥的征兆,是大家敬佛感动了上天。

他还把这一喜讯禀告给了梁武帝,说这是太平盛世之时信佛,上天给予的恩赐。

梁武帝听后大喜,连说:「正合朕意。

」由此,云光法师名声大噪,玛瑙石也因融入佛教文化的神话传说而使其内涵更加丰厚,身价倍增,并从此传播开来。

2、浓郁的地域烙印
雨花石主要产自南京城区及周边的六合、江浦和扬州仪征地区的砾石层,即古长江及其支流古秦淮河、古滁河等沿江两岸阶地一带。

因此,雨花石是一个特定区域自然与文化相交融的产物,具有深厚的地方特色。

历史上人们对雨花石有多种称谓,如「瑶」「琨」「文石」「螺子石」「六
合石」「绮石」「五色石」「玛瑙石」「彩石」「灵岩石」「锦石」和「花石子」等,直到明末清初才开始以「雨花石」为称谓。

一方面,这可能与明朝南京作为京都特殊而重要的地位有关;另一方面,根据历史文献记载,雨花台地名要早于雨花石,因此有可能取自地名。

3、名称的自然答意
雨花石顾名思义就是它的形成与河流和雨水的冲刷关系密切,虽然雨花石源于岩浆热液和古老的岩石,却形成于水,也观赏于水。

想在砂砾石层中寻找雨花石,最好是在大雨过后,因为大雨往往会把砾石层中的砾石冲出来并洗干净,较易辨识和寻觅其中的雨花石。

要知道南京地区这一时期沉积的砾石层有几十米厚,其中砾石不计其数,砾石中多硅质岩、砂岩、硅化灰岩、石英岩、白云岩、石灰岩、变质岩……而属玛瑙、玉髓、蛋白石者极少,故有人声称能算得上像样的雨花石,在砾石中也就占十万分之一,而极品雨花石则更稀少。

这说明好的雨花石实属得之不易,加上这些雨花石在野外的泥砾土中「无雨隐花」,外表常覆有泥土,的确不易寻觅。

尽管寻找雨花石如此之难,但对于雨花石爱好者来说,却乐在其中。

第二部分雨花石的文化形成
总论:
南京雨花石文化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并在中国传统的「儒释道」「天人合一」等文化浸染下,绵延了数千年历史,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南京雨花石文化体系和多元化的赏石
交易市场。

一、雨花石文化的萌芽期
雨花石早在5000多年前就已被南京人所赏识和收藏。

距今5800年的新石器时代南京北阴阳营遗址(南京市云南路北阴阳营8号大院内,1955~1958年发掘)被认为是南京城区最早的居民居住地,氏族村落面积约1万平方米,村落里至少有两条大的街道,街道旁的房子每间面积从
10平方米到35平方米不等。

在居住区西面的墓葬地,前后共挖出76枚雨花石(考古称「花石子」),质地多为玉髓、玛瑙,晶莹剔透,色彩斑斓,同玉器装饰品、日用品一起作为殉葬品置于墓葬里,有的还放在死者口中、人体附近或陶器里,令人惊讶。

现在这些雨花石都保存在南京博物院,弥足珍贵。

在距今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神墩遗址(溧阳市社诸镇孔村,2004~2006年发掘),发现了5枚自然形态的雨花石(花石子),质地为玛瑙、石英,其中2枚暗红色,2枚白色和1枚黄色。

可见当时美丽的砾石已被当做宗教信物或观赏装饰品类为古人收藏。

神墩遗址的发现把雨花石文化向前推进了200年,可以说新石器时代北阴阳营遗址和神墩遗址发掘的雨花石,开启了雨花石文化的序幕,使之成为世界上最早的自然观赏石。

二、雨花石文化的发展期
从距今约3600年的夏商到春秋战国、六朝乃至隋唐期间,都有关于雨花石进贡宫廷和交易的记载。

晚唐唐懿宗时,雨花石还被用做同昌公主的陪嫁品。

距今约1000年的宋朝时期,雨花石的收藏与交易已在民间和士大夫之间广泛进行。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酷爱雨花石,不断进行收藏,「以净水注石为供」,并写下著名的《怪石供》和《后怪石供》两文。

黄庭坚、陆游和辛弃疾等也都有鉴赏雨花石的经历。

尤其在南宋时期,杜绾撰写的《云林石谱》,成为中国的第一部石谱,书中共列有全国各类观赏石116种,其中有雨花石或近似的美石8种,并明确记载来自南京地区,这也是最早记录南京雨花石的石谱。

南宋诗人刘克农作有《雨花台》诗文。

南宋末年,大收藏家周密人欲用两幅北宋大画家崔白的《鹅》换取一枚雨花石珍品空青石(又称水胆雨花石,即雨花石内含有包裹水),结果对方不换,足见两宋时期雨花石已同其他古董一样,成为特殊商品在市场上广泛交易了。

南京六合龙池出土了宋朝桃形雨花石装饰物。

到了北宋末年,雨花石已进入文学艺术领域,作为雨花石文化从玉石文化中独立出来。

同时,雨花石开始走进书斋、走进文人的生活中,逐渐为文人所收藏、鉴赏并影响其文学作品。

元朝初年,郝经著有《江石子记》,留下了对雨花石的深厚情感。

由此可见,经过唐、宋、元各朝代近千年的发展,雨花石文化在高雅的社会文化生活中已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并形成了雨花石鉴赏的雏形。

三、雨花石文化的成熟期
明代中、晚期,雨花石收藏、交易迎来了第一次高潮,出现了大量的雨花石收藏家以及有关雨花石的鉴赏文章,这在当时的江南已形成一种社会风气。

这一时期也是雨花石文化在收藏和审美上的一个艺术高峰
期,并为近代雨花石文化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明代著名的书法家米万钟也是一位文化修养很高的赏石家,早在他任六合县令之前,雨花石收藏在六合已很盛行,石价不断提高,市场上千枚钱一块的雨花石已很常见。

米万钟十分喜爱雨花石,上任后「善于激赏,自悬高价,殆十目罗之」,更是推波助澜,抬高了价格,并促成了雨花石早期交易集市的形成。

在他的居所,文人雅士赏石赋诗,从而也大幅地提升了雨花石的文化品位。

明代《素园石谱》中收藏有我国现存最早的雨花石图35幅,且每石有其名,如远浦归帆、云峰古刹、峨眉积雪、莲花法相、凤鸣高岗……可以看见今天的雨花石命名依然采用着和古法相似的方式。

自明代之后,清代雨花石的收藏从江南地区文人范围扩展至北京等地,涌现出大量的名人收藏雨花石,并留下了文学巨著和诗画,如徐荣的《雨花石》、孔尚任的《六合石子》、诸九鼎的《石谱》、曹寅的《江阁晓起对金山》,石涛的名句「又梦登雨花台,手掬六日吞之,而书画每因之变,若神授然」等。

乾隆皇帝以雨花台为题的诗便有五首,如《雨花台口号》和《戏题雨花台》等。

他赏玩过的雨花石,其中一枚龙首毕现,出神入化,令人称奇。

尤其是曹雪芹《红楼梦》巨著的出现,其中描述宝玉身上佩带的「通灵宝玉」「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从质、色、形、纹来看就是南京的雨花石,也因此使雨花石文化达到历史的高峰。

清代雨花石交易繁盛,珍品雨花石价格更是昂贵,如江宁织造府门房茶役李升的「喷云虎」石,被张子和以纹银6两购得,而当时教书先生一年的工资也才10两,足见其价格之高了。

光绪年间,将备学堂一学生得一军士肖像石,拿到典当行典当,竟得40金。

清末一
人想得「红日双鸡」雨花石,亦费8金有余。

由此可见,明清以来是雨花石文化高度成熟时期,其收藏、交易达狂热程度。

四、雨花石文化的近代发展
民国时期是雨花石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传统的雨花石文化发展的基础上,现代美学、艺术文化和地球科学等领域的注入,使雨花石文化大放异彩,并将其推向新的发展高峰。

民国时期雨花石的收藏与买卖十分盛行,社会上文化名流雅士王猩酋、张轮远、许问石、朱孔阳、徐悲鸿、老舍、梅兰芳、冯亦代、沈均儒和言慧珠等都是雨花石爱好者和鉴赏家。

其中前四位是民国时期的杰出收藏家,王猩酋和许问石收藏有600余枚精品雨花石,王猩酋写有《雨花石子记》,张轮远著有《万石斋灵岩大理石谱》,朱孔阳记有《观石随笔》。

他们一生痴爱雨花石,且在雨花石收藏、鉴赏、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将民国时期雨花石文化推向高潮,并成为现代雨花石文化收藏研究的先驱。

周恩来也喜爱雨花石,将其寄托为对先烈的缅怀和纪念。

而民国时期雨花石收藏与交易是继明万历年间以来的第二次高潮,当时南京雨花石市场呈现繁荣的局面,在南京经营雨花石的商铺竟有几十家,既有底层的流动小石贩,也有专门经营较高档次的大商家,雨花石价格昂贵,有「一石数金」的记载。

梅兰芳就曾以150个银元买了一枚雨花石的精品,而当时一名大学生一学期的零用钱也不过1银元而已。

民国时期雨花石市场不仅在南京,而且在上海、天津、北京和太原等地也有交易。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是雨花石文化呈现蓬勃发展的时
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雨花石文化出现了第三次高潮。

收藏家人数
迅速增多,范围已不仅局限于文人群体,而是各行业、各层次的民众都
有参与。

雨花石精品的数量也大幅增加,同时有关雨花石的展览、学术
研究、专题文章和专著以及雨花石文化的重要活动更是层出不穷。

第三部分雨花石的鉴赏方法
一、如何认识雨花石
雨花石,不是指单一的某个石质的石种,而是由玛瑙质、玉髓质、水晶质、蛋白石质、石英质、硅质岩质、火山岩质(含化石)组成的群体的总称。

雨花石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雨花石是指产于江苏南京周边的雨花台、江宁、六合、江浦、仪征等地,雨花台组砾石层中的玛瑙质、玉髓质、石英质、水晶质、蛋白质、硅质岩质等单一或集合体构成的卵石,称为南京雨花石。

广义的雨花石是指产于我国的雨花台组砾石层中具有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卵石,目前在长江的中上游,宜昌、四川等地都发现有雨花石。

原生态雨花石是指未经过任何人为加工处理的雨花石。

其摩氏硬度(H)为6-7度,但雨花石中硅化泥质岩(俗称油泥石)摩氏硬度(H)一般为4.5-5度。

以原生态雨花石为原料,经过切割、雕刻、打磨、抛光、镶嵌等工艺加工处理,但未改变原生态雨花石分子结构和矿物成分的雨花石称为工艺类雨花石。

原生态雨花石的收藏是雨花石收藏的主流。

原生态雨花石外表有一层大自然的包浆,这种天然包浆在显微镜下,可看到凹凸不平的“毛孔”,在自然光下观赏大多数都有“朦胧”感。

因此,传统赏玩雨花石的习惯,都是把它放在水里观赏,运用水的折射作用使画面更清晰。

有些雨花石在阳光下观赏,可能会看到另外一幅景象。

二、雨花石的鉴赏方法
雨花石赏玩应按“八观”和“六素”进行
八观即:水中观赏、光下观赏、正面观赏、反面观赏、左面观赏、右面观赏、上面观赏、下面观赏。

六素即:质、色、形(品)、纹、意、韵六要素。

按照鉴赏“六要素”可以把原生态雨花石评定分为六个等级,即:极品、珍品、精品、上品、玩品和大众雨花石六个等级。

(一)雨花石的质
雨花石的“质”,是雨花石收藏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它就如同一个人的学识水平和知识素养,对评判雨花石的品质高低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二)雨花石的色
雨花石的色彩就如同人的肤色、毛发、衣着打扮。

美女可以“一白遮三丑”,人可以依靠光鲜的衣服而显精神,马可以凭借漂亮的马鞍更神骏,因而雨花石的色彩对视觉冲击的力量尤显重要。

雨花石的色彩十分丰富,色彩搭配符合美学要求,丰富、明快、靓丽的色彩是雨花石收藏者必须重视的关键因素。

色彩因素在雨花石品质高低的评判中所占的权重大于20%。

雨花石的色彩在评判其品质高低之中极其关键,可以说色差一分,石差百级。

看色彩,一是看色彩的明亮和纯正程度;二是看色彩的搭配和协调程度;三是看色彩的丰富程度和色的“韵”味。

(三)雨花石的形(品)
雨花石的外形(品相)就类似于人的高、矮、胖、瘦。

雨花石的标准外形以圆形、椭圆形、厚薄比例协调为佳。

就像每个人都梦想自己体形完美一样,收藏者都希望自己寻觅到的雨花石的品相、外形完美无缺。

但雨花石毕竟是天然艺术品。

有“天残”是不可避免的,在其它方面都优良的情况下,应包容雨花石外形、品相上的不足或缺陷。

雨花石的外形尺寸以4.5厘米为界,大于4.5厘米(含4.5厘米)才有资格评定“极品”级雨花石。

但精致、袖珍是雨花石的主要特点,4.5厘米以下称为中小子,仍有许多画面、意境很好的雨花石,可以评级定为珍品(含珍品)以下的品级。

(四)雨花石的纹
雨花石的纹理就好比人的五官及体形比例。

这里说的“纹”不单指雨花石的丝纹,而是指构成画面的“点、线、色块”等成像的纹理要素。

纹理清晰,构图精巧是成景、成像的基本要素。

(五)雨花石的意境
雨花石的意境是雨花石的灵魂所在,雨花石的意境犹如人的修养、气质、内涵和素质。

一个没有修养,没有内涵的人,五官再漂亮,衣着再光鲜也不会被人真正接受。

同样雨花石的质地再好,色彩再靓丽,外形再完美,但如果意境不美,或没有意境,充其量只能是精品。

品雨花石的意境重在一个“悟”字,不同的人对意境的理解和感悟是不同的,意境美是鉴赏、评定雨花石的核心因素,约占30%以上的权重。

对雨花石“意境”的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悟,但是对“意境”美追求的悟性高低,却又依赖于收藏者日积月累的知识素养和自身修养的提高。

收藏者对雨花石意境的认识过程,是“心”与“境”的沟通交流过程。

风景类和抽象类雨花石的意境高低评判比象形类雨花石意境高低的评判,对收藏者的综合素养和文化底蕴的要求更高。

象形石讲求的就是神形兼备。

意境好的雨花石就似一本书,细细品读可启迪人生,明心境;又像一幅高雅的画,能让人平燥气,静烦心。

而意境不到的雨花石,尽管可能色靓、质好、外形规整,但似有味同嚼蜡的感觉。

因此收藏者应首先加强自身修养,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然后才可能寻觅到意境绝美的雨花石。

(六)雨花石的韵
雨花石的色彩丰富是其重要特点之一,雨花石的“韵”主要是针对“赏色”而论。

但“赏色”为下,读懂“色韵”才是高手。

雨花石中的蛋白石又被称为“彩玉”。

蛋白石的色彩如梦如幻,在鉴赏蛋白石时,不能只评判色彩的明亮、纯正和丰富程度,重点要看色的“韵味”是否到位。

赏“韵”要靠“悟”性,许多人终其一生,也无法理解或把握赏“韵”的真谛。

三、工艺类雨花石鉴赏方法
原生态雨花石作为天然资源,能满足收藏条件的越来越稀少。

为了满足收藏者和雨花石艺术品市场的需要,工艺类雨花石应市场需求而生。

工艺类雨花石是指以原生态雨花石为原材料,摩氏硬度(H)为4.5~7度,经过切割、雕
刻、打磨、抛光、镶嵌等工艺加工处理,但未改变原生态雨花石的分子结构和矿物成分的雨花石工艺品。

南京北阴阳营考古出土了76枚花石子,是距今五千多年前的先人,把雨花石做为财富和饰品的物证。

六合龙池出土的宋代桃形雨花石饰品,证明了先人早就对雨花石进行工艺雕刻加工。

工艺类雨花石的鉴赏“五要素”是:工、料、色、形、巧。

工艺和设计水平高低是决定工艺类雨花石品质高低的核心因素,占30%以上的权重;原材料的质地是工艺类雨花石品质高低的关键,约占20%以上的权重。

工艺类雨花石的色彩也十分重要,明亮、纯正的色彩更加吸引人,俏色雕刻被许多收藏者追捧;外形要饱满,太单薄、有凹陷或太奇形怪状的作品往往不被大多数人接受;“巧”就是要因“材”因“色”加工,它最能反映“大师”与“工匠”的区别。

第四部分雨花石的市场价值
一、雨花石收藏总论
南京雨花石晶莹剔透、五彩斑斓,小巧玲珑,被誉为掌中奇宝、石中皇后。

它便于把玩,便于收藏,便于交流,便于展览,堪称画面宝石。

雨花石不同于邮票与钱币,它的猎奇性很强,石中呈现出的画面没有一枚相同图案,故此备受人们青睐。

它还是南京的一张靓丽名片,特别是2016年1月14日,“雨花石鉴赏习俗”被江苏省政府批准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成为全国上千种观赏石中申遗成功的首个范例。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

十九大以后,政府又加大了对文化产业的需求与投入,以文化产业为龙头,带动新的增长点。

俗话说:“国之盛、石之兴”。

因此雨花石的收藏前景越来越被普遍看好。

二、建国后雨花石收藏的几次高潮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上了快车道。

建筑用砂石需求量猛增,加上机械的运用,采砂量大幅增加,其“副产品”雨花石也被源源不断地开采出来,精品也越来越多,被更多的玩家收藏,赏石队伍逐年扩大。

这之后雨花石的收藏又经历了三次高潮,一次比一次人群更普及、一次比一次队伍更壮大,同时雨花石的价值也一次比一次更高。

总体上来看,雨花石这个传统的、高档的赏玩品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一)第一次高潮为1984年后在南京成立的南京雨花石协会,随后南京工人文化宫也成立了南京雨花石职工协会。

雨花石文化通过协会的作用,在南京、六合、仪征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此时一枚精品雨花石成交价为几元到几十元。

(二)第二次高潮为1989年后南京博物院举办“雨花石珍品展”与在北京举办“第十一届亚运会雨花石珍品展”,随后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了一本《雨花石珍品集》,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内由政府出资建立了一座“南京雨花石博物馆”。

再一次把雨花石文化传播到全国,掀起了又一次高潮。

此时一枚精品雨花石成交价为几十元到几百元乃至上千元。

(三)第三次要数1995年后,南京相继成立了赏石协会、南京收藏家协会、雨花石收藏沙龙、江苏省民间收藏研究会(并组织雨花石到昆明世博会参展)。

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来南京六合摄制《雨花石》电影。

2000年后相继又成
立了南京雨花石文化研究所、南京雨花石研究所……这些机构和组织有些是官方认可的,有些是群众团体自愿组合的,不管是何种形式,都使雨花石文化得到了广泛宣传与普及,收藏队伍也大大扩张,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效果。

再加上企业的商业行为(由南京六合烟草专卖局赞助)举办的二次大型雨花石珍品展(一次在江苏省美术馆、一次在南京博物馆的朝天宫迎香港回归展)以及台湾友人来大陆购石藏石,总体上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合力。

此时精品雨花石被炒到几万元一枚,再一次把雨花石收藏的热浪推向了高潮。

此后全国各地大中城市的古玩市场中都有了雨花石的一席之地。

在市场的烘托下,雨花石文化轰轰烈烈地攀上了新的高峰,全国许多报刊杂志都开辟了收藏专刊,其中经常能看到雨花石的赏析文章。

不过,1997年后收藏市场的一次大幅降温,波击到了雨花石市场。

主要原因是当时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转型。

在过去,老百姓的房子是福利分房,看病是全额报销,孩子上学的学费也很低,无后顾之忧,故此闲钱都可投到收藏市场中,人势的热浪把收藏推向了高潮。

转为市场经济后,房子是货币分房,看病要承担很多费用,上学费用也增加了许多倍,加上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国有企业的改革,下岗浪潮的冲击,老百姓手中的闲钱都不敢乱花。

市场靠少部分大款支撑,失去了人势,此时收藏市场进入了低谷,雨花石收藏也随之大大降温。

所幸仍有南京市政府举办的几届“雨花石艺术节”和二次雨花石拍卖活动,以及在今世缘酒业集团与雨花石收藏者的赞助下,南京雨花石协会出版的一本精美的《中国南京雨花石收藏家精品大观》,为低迷的收藏市场添加了不少温暖与色彩。

不过独木难支,这些零星的努力未能改变当时雨花石收藏的大形势,各大报纸的收藏版也相继有萎缩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