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和法治上册课时检测:5.1法不可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
第一框法不可违[学生用书P20]
一、选择题
1.如果说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那么人们行为的底线则是(D) A.不违纪 B.不说谎
C.不犯罪 D.不违法
【解析】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们的行为规范,都约束人们的行为。
道德主要靠社会舆论的约束来实现;法律主要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如果说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那么不违法则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D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其他选项不合题意。
故选D。
2.下列属于违法行为的是(B)
①小东参与抢劫他人财物
②小哲经常参与赌博、寻衅滋事、打架斗殴
③小青周末没有参加社区的献爱心活动
④小将多次拨打119谎报火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参加社区的献爱心活动属于公益活动,不是法定义务,因此小青周末不参加不属于违法行为,③错误。
故选B。
3.下列属于侵犯公民合法权利的行为有(C)
①警方发布通缉令,使用了犯罪嫌疑人的照片
②小立长得矮胖,有人给他起了个“武大郎”的外号
③未经小张同意,小军就将小张的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信息公布在网络上
④牛正收养8岁的张扬为养子,将其名字改为牛顺,并到派出所作了姓名的变更登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小立长的矮胖,有人给他起了个“武大郎”的外号,侵犯了小立的人格尊严;未经小张同意,小军就将小张的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信息公布在网络上,侵犯了小张的隐私权,故②③属于侵犯公民合法权利的行为。
故选C。
4.下列能正确说明一般违法与犯罪联系的是(B)
A.违法行为必然走向犯罪
B.两者都是违反法律的行为
C.两者所触犯的法律相同
D.两者都应受到刑法的处罚
【解析】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及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可以将违法行为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包括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与犯罪,B项正确。
故选B。
5.初中生陈某沉迷于网络游戏。
为了筹措上网费用,他偷盗别人的财物,结果被公安机关处以行政拘留。
陈某的行为(D)
A.触犯了刑法
B.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C.属于犯罪
D.是一般违法行为
【解析】陈某的行为是一般违法行为,D项正确;ABC项是严重违法行为的特征。
故选D。
6.据报道,2017年4月8日凌晨,安徽男子徐某醉酒闹事,不但谩骂前来处置的特警队员,被带到派出所后还将民警打伤,最终被依法行政拘留十五日。
徐某的行为属于(B)
A.民事违法行为B.行政违法行为
C.刑事违法行为D.严重违法行为
【解析】由题干描述得知,陈某因醉酒闹事,被依法行政拘留十五日,说明陈某的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中的行政违法行为,B项符合题意;排除不符合题意的ACD项。
故选B。
7.王某因质量问题将某装修公司起诉于人民法院,装修公司被责令赔偿损失。
在诉讼期间,装修公司负责人赵某在法院高声辱骂工作人员,摆放侮辱性的牌子,赵某因此被公安机关治安拘留10天。
上述行为分别属于(C)
A.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
B.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C.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
D.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解析】王某因质量问题将某装修公司起诉于人民法院,某装修公司装修出现质量问题属于民事违法行为;在诉讼期间,赵某在法院高声辱骂工作人员、摆放侮辱性的牌子属行政违法行为,所以赵某因此被公安机关治安拘留10天,属于行政处罚,情节轻微、危害性不大,不属于严重违法,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 项错误被排除。
故选C。
8.近来,“网骂”现象引起舆论关注。
“网骂”,有些用来表达愤怒、不甘心、厌恶或惊诧等情绪;有些把侮辱和攻击的含义包装在“萌”的外衣下;还有一些词语本身没有任何感情色彩,却被用于侮辱他人;还有网民原创出来的,偶尔打着“自嘲”的旗号,同时侮辱他人,可谓花样繁多。
对“网骂”的认识正确的是(B)
A.是宣泄不良情绪的有效方法
B.有悖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律的要求
C.体现了信息化社会中的言论自由
D.只要不突破法律的底线就不要抵制
【解析】对“网骂”的认识正确的是有悖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律的要求,B项正确;ACD项错误,宣泄不良情绪及言论自由要守法,不道德的行为也要抵制。
故选B。
9.池某因扰乱公共秩序被处罚款;瞿某因醉驾被处拘役,他们的行为分别属于(C)
A.民事违法行为和一般违法行为
B.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
C.行政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
D.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解析】池某因扰乱公共秩序被处罚款,属于行政违法;瞿某因醉驾被处拘役属于犯罪,是严重违法行为。
故选C。
10.学生胡某在放学后为走近路,从公园的草地上走过,并且还在公园的书法画墙上乱刻了一通,结果受到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处罚。
他的行为是(A)
①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为
②要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③严重的违法行为
④一般违法行为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④
【解析】在公园的书法画墙上乱刻了一通,结果受到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处罚。
学生胡某的行为是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为;情节轻微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所以①④符合题意;②③错误。
故选A。
11.“法律用处大,处处需要它。
国家兴法治,兴旺又发达。
权益受侵害,维权要靠法。
我们青少年,人人要学法。
守法又护法,利民利国又利家。
”《普法歌》告诉我们法律在社会生活的作用。
下列属于法律在社会生活中起的作用的是(D)
①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②规范社会成员行为
③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依法惩治违法犯罪
④法律无所不能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
【解析】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行为规范,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要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我们应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并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①②③正确;④说法过于绝对,夸大了法律的作用。
故选D。
12.关于违法与犯罪,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B)
①前者触犯行政法律或民事法律,后者触犯刑法
②两者区别就在于社会危害性程度不同
③都应受法律制裁,承担法律责任
④违法行为都是犯罪行为
⑤都是不履行法律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④⑤ D.⑤
【解析】根据教材知识,违法行为包括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都是违反国家法律的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③⑤说法正确;①说法错误,一般违法行为触犯行政法律或民事法律;②说法错误,两者不同之处还表现在违反的法律不同,受到的处罚不同;④说法错误,犯罪行为都是违法行为,违法不一定犯罪。
故选B。
13.社会青年关某和夏某,在购买体育彩票时,因选择号码而发生口角,继而双方的“朋友”都围了上来,互相撕打在一起,砸碎了周围的桌凳,阻塞了交通。
他们的行为(D)
①破坏了社会稳定
②给人民财产造成了损失
③损害了国家利益
④败坏了社会风气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题干中关某和夏某及其朋友的做法错误,属于违法行为,应该受到道德谴责和法律制裁。
因为这一行为破坏了社会稳定,给人民财产造成了损失,败坏了社会风气。
选项③不符题意,因为在题干中没有涉及到国家利益。
故选D。
二、判断题(正确的填T,错误的填F)
14.一般违法行为包括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和违宪行为。
(F)
【解析】一般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
本题描述错误。
15.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T)
三、材料分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安部、中国人民银行等6部委2016年9月23日发布的《关于防范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通告》中要求,电信企业将在今年内实现电话实名率100%,而商业银行将清理借记卡,每个客户在同一商业银行开立借记卡原则上不得超过4张。
材料二自2016年12月1日起,个人通过银行自动柜员机向非同名账户转账的,资金24小时后到账。
这意味着,如果受害者在24小时内发现自己遭遇电信诈骗,那么通过ATM机进行的汇款还有可能追回。
据悉,某社区准备召开一期防范网络电信诈骗的座谈会,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为防范网络电信诈骗拟定一条宣传标语。
【答案】示例:打击网络电信诈骗,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合理即可)
(2)防范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势在必行,原因何在?(两个方面即可)
【答案】网络电信诈骗是侵犯公民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不利于推进依法治国;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败坏社会诚信风气;不利于构建绿色文明的网络电信秩序;等等。
(3)请你向大家推荐两条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妙招”。
【答案】不轻易向陌生人泄露自己的个人信息;遇到陌生电话要冷静应对;收到向他人转账的电话或短信不予理睬;提高自己的安全防范意识,不向任何陌生账户汇款;等等。
17.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周先生捡到赵女士的钱包,内装近两万元现金。
但是周先生断然否认,拒绝返还给失主。
无奈之下,赵女士将周先生告上法庭。
(1)捡拾到他人的遗失物拒不归还属于违法行为。
判断违法行为的依据是什么?【答案】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2)怎样加强自我防范做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答出一点即可)
【答案】依法自律,注重道德修养;积极履行受教育义务,明辨是非,增强自制力,自觉抵制不良诱惑;谨慎交友,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一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