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酸和碱---多角度探究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说课---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教学重点
通过反应物减少、新物质生成的角度,探究NaOH和CO2发生了反应
教学难点
基于证据推理,多角度一体化设计实验探究验证物质间确实已经发生了反应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实验结束后,我提问,哪个烧杯中发生了化学变化?你的依据是什么?
NaOH与CO2是否发生了反应呢?
实验演示步骤:1.在小牙膏盖子里加少量NaOH固体和Ba(NO3)2固体,拉动铁丝,使小牙膏盖子紧紧贴在胶塞的下方
4.打开装满CO2的瓶子,迅速往里面加80mL水,塞上自制的胶塞,振荡,观察现象。
5.向下推动铁丝,使小牙膏盖子与橡胶塞分开,反复倒转瓶子,观察现象。
6.往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稀盐酸,观察现象。
反应后的溶液中存在碳酸根离子,说明CO2与NaOH的反应了。
学生1:没有排除水的干扰
学生2:操作过于繁琐
倾听,思考
瓶子变扁
瓶子变得更扁,且有白色沉淀产生
有气泡产生
学生1:用氢氧化钠固体,排除了水的干扰
学生2:操作简单,现象明显
提供思路,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体验实验的乐趣,成功的实验会让学生更有信心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演示:分别往装有Ca(OH)2溶液和NaOH溶液的烧杯中吹气,并描述实验现象。
Ca(OH)2溶液与CO2发生了反应,依据是有浑浊产生
猜想1:不反应
猜想2:反应了但无明显现象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主动参与课堂
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2.多角度设计实验探究
角度一:验证CO2气体减少了
角度二:验证NaOH减少了
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通过反应物减少、新物质生成的角度,探究NaOH和CO2发生了反应;
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搭建已有知识网络,建立验证物质间已经发生反应的方法模型;
4.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设计实验、主动探究的能力;
5.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体验科学知识探究过程,形成发散思维方式,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角度三:验证Na2CO3的存在
3.难点突破,改进实验
补充实验:在盘子中放少量水,点燃蜡烛放在中间,用集气瓶罩住蜡烛。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水能进入集气瓶,说明瓶内气压减小,有气体减少,我们可以通过探究CO2气体减少的角度分析CO2与NaOH的反应
提供药品和器材
我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你的结论是什么?
学生演示实验:分别往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酚酞和石蕊溶液,并描述现象。
酚酞变红,石蕊变蓝;溶液中还存在NaOH。
思考
Na2CO3也呈碱性,也能使酚酞和石蕊变色。
学生演示实验:分别往反应后的溶液滴加稀盐酸和Ba(NO3)2溶液,并描述实验现象。
加入稀盐酸后看到有气泡产生;加入Ba(NO3)2溶液后有白色沉淀产生。
实验结束,我与学生一起分析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次证明了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你认为改进后的实验有哪些优点?
蜡烛熄灭,水进入集气瓶内
学生演示:分别往充满CO2的瓶子中加等量水和NaOH溶液,并描述实验现象。
加入。
NaOH属于碱,可以用酸碱指示剂来检验
《多角度探究NaOH与CO2的反应》
说课教学设计
课题
多角度探究NaOH与CO2的反应
课时
第1课时
解读教材与学情
教材分析
本实验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中《碱及其性质》的内容。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是九年级下册在学习氢氧化钠化学性质时的一个重要反应,是联系酸碱盐的重要纽带,对该反应的学习可以为酸碱盐的综合利用奠定基础。 但是在课本教材中对该反应并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直接给出了结论,这让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碰撞出知识的火花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反思与总结
反思与总结,内化知识
评价与反思
1.实验一体化:改进后的装置可以一次性多角度验证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
2.直观化:该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便于学生操作;
3.知识化:强化了碱可以与二氧化碳反应的知识点,并建立了多角度验证物质的模型;
我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我与学生分析了两个反应是化学方程式。
你的结论是什么?
与学生一起回顾上述所有的实验,找出不足之处。
针对不足之处,我对实验进行了改进。
用到的药品和器材有:固体NaOH,装满CO2的瓶子,Ba(NO3)2固体,(自制胶塞)带铁丝的弹孔橡胶塞和在底部的小牙膏盖子,1烧杯水,钥匙,镊子等
学情分析
已有知识经验:学生此时已掌握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基本知识。
已有实验基础:具备基本实验操作技能,有实验探究的初步体验。
心理发展:不具备系统的探究知识,对图片、实验等感兴趣,喜欢自己动手,缺乏对知识进行主动的探究和建构。
基于核心 素养的教学目标
1.直观辨识与反观探析:理解检验CO2原理,能用碱的共性反观NaOH与CO2的反应;
反应物中的NaOH是否还存在呢?
学生有思路,我便提供实验药品与器材
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你的结论是什么?
我提出了质疑,反应后的溶液中除了氢氧化钠能呈碱性,还有没有其它呈碱性的物质呢?
我与学生一起分析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总结:在验证CO2与NaOH的反应时,不能使用酚酞和石蕊。
引导学生从验证Na2CO3的存在的角度探究CO2与NaOH的反应,我提供了丰富实验器材和药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