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苗寨传统自建木楼屋面形态地域性特征及现代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黔东南苗寨传统自建木楼屋面形态地域性特征及现代启示高培;董晓婉
【摘要】以贵州黔东南山区典型的山地型苗族民居屋面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野调查法,具体以访谈、测绘和现场注记分析等方法开展相关研究工作,首先,重点对该区域山地型苗族民居屋面形式的类型进行分析归纳,从而概括其屋面的形式特征规律;其次,从屋面形式中探索其地域性的低成本简易化构造智慧;最后,探讨了黔东南苗族民居屋面的形式特征及构造智慧对当今现代木结构建筑设计建造的启示意义.
【期刊名称】《林产工业》
【年(卷),期】2018(045)010
【总页数】4页(P36-39)
【关键词】黔东南;苗寨;屋面;地域性;形态特征
【作者】高培;董晓婉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024
中国古代建筑屋顶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突出、最丰富的部分,是建筑的普遍构成元素之一[1]。

贵州黔东南山区的苗居建筑用木柱支托,凿木穿枋,衔接扣合,立架为屋[2],特殊的环境条件会生成特殊,乃至出乎意料的屋顶形态[3],苗族木楼的屋顶与平原地区不同,在山地的地理环境中其形态特征无论仰视还是俯视都显得格
外突出,在当地独特的民族文化技艺传统影响下,其物质形态蕴含了鲜明的地域信息,笔者将以该地区西江、芭莎、朗德和九摆等典型苗寨为研究对象,着重探寻其屋面形态的原真性地域特征,并在其原真性地域特征的分析中,找寻对当代木结构建筑设计建造的有益启示经验。

1 传统屋面形式
1.1 传统屋面形式类型
黔东南地区传统苗族民居其建筑主体屋面几乎全为坡屋面,且屋顶平面形状主要以“一”字形为主,鲜有“L”形,其屋顶平面形状与建筑体型相一致。

建筑屋顶虽都是“一”字形坡屋面,但其形式多样,形制与汉文化传统建筑屋顶近似,只不过将其演绎得更加灵活多变,不拘一格。

屋顶形式常见类型有悬山、歇山、披檐、半歇半悬、后梭和侧梭,侧梭具体来说又有:梭歇山、长梭披檐、半梭歇山和歇山梭坡随意变化等形式(图1a-h),特殊类型有庑殿和重檐歇山,仅在个别特殊建筑上存在,如郎德上寨的杨大陆故居为庑殿顶(图1i),九摆苗寨祭祀鼓楼为重檐歇山顶(图1j)。

图1 传统苗族民居屋顶形式类型Fig.1 The common form of roofs of tradional wooden buildings
悬山、歇山和庑殿顶形制基本与中原汉式相同,只是适度简化。

如坡面反曲面曲率较微弱,曲面做法由工匠现场凭经验控制,并非像中原传统建筑有严格的举折或举架找坡法求得;歇山一般不做收山,山花部分不施于博风板而以利于顶部存储空间通风之用。

披檐是指在主体屋顶之下,在房屋的任意立面,加做单向坡面屋顶,其一般与附属空间共为一体,当加做坡面位于侧向时,比较类似歇山顶,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与歇山顶相比,在屋顶构造上横向坡面与侧向坡面并未形成一体,且无歇山顶之垂脊与戗脊。

半歇半悬坡顶是指坡顶左右两侧的其中一侧采用歇山顶的作法,而另一侧采用悬山顶形制,它是一种歇山与悬山的杂糅形式。

后梭、侧梭屋顶是指
屋顶其中一项坡面向房屋一侧明显延伸的情况,房屋中脊线后侧坡面延伸者称为后梭,房屋侧面歇山坡面或侧向披檐坡面延伸者称为侧梭。

1.2 传统屋面形式特征
黔东南传统苗族民居屋面类型多变,究其原因在于营建机制的自下而上性,当地村民对民居的营建以建筑功能性、适用性和灵活性为主导原则。

例如在使用功能设置上,厨房常设于主体建筑一侧,称之“偏厦”,屋顶常采用歇山或披檐,当此房为一户家庭时,仅需一个厨房,而另一侧仍保持悬山顶形式,这样就形成了半歇半悬屋顶形式,当家庭人口增加,对厨房使用空间需求加大的情况下,厨房的扩大常常形成屋顶歇山或披檐的侧梭。

因此,由于功能不断的调整,屋顶形式随之而变,并且这种改变并不刻意追求某种“正统”形制。

在应对地形变化或限制时,也体现出高度的灵活性,梭坡可以在原坡面上全梭,当受部分山石限制时也采用部分梭坡,总之变化方式不拘一格,因势利导。

传统苗族民居坡屋顶形式丰富多变,形式构图并不完全强制遵照对称、平衡、韵律等形式美原则,同时屋顶形式也不受中原汉文化礼制的影响,而以适用为前提,这也说明在山地苗区经济条件、用地条件等受局限的情况下,这样一种建房原则是一种较为合理的选择。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恰恰由于单体建筑屋顶形式的灵活处理,给建筑群体的屋顶形态带来了生动、有趣和层次多变的特征,而山地建筑由于观测视点随地形高低远近的变化,其“第五立面”进入视觉范围的可能性大增,因此,屋顶形态对于观测者感知建筑整体乃至整个村寨的建筑群体形态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整体形态特征的重要表达元素,对于建筑群体形态来说,这种不拘一格的屋顶灵活处理方式又是积极而有效的。

与平坦地区的建筑屋顶不同,山地建筑屋顶,特别是山地村落的建筑群体屋顶,其角色是随着人的行进路线高程变化而变化的。

在上山绕寨的行为过程中,人的观测视点不断变化,起初屋顶还是一个仰视状态下的顶面,不知不觉就转为俯视状态下
的一个底面,一片屋面又形成一种底面肌理(图2)。

在不经意间,作为底面角色的屋顶,还成为各种乡间动物的活动场所,其间透露出一股浓郁的乡野气息,别有情趣(图3)。

图2 西江苗寨的“瓦山”Fig.2 “Tile Mountain” of Xijiang Miao village
图3 家禽上屋Fig.3 Poultry climbing onto roof
坡屋顶顶面面层主要使用小青瓦和杉树皮两类。

主体建筑坡屋顶面层主要采用传统烧制小青瓦,一些次要附属建筑如柴棚、厕所等也有用杉木皮做面层的。

两种材质的搭配使用,色调协调,都同属深灰色系。

统一的坡面屋顶和色系控制,对建筑群体或聚落整体的统一协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统一的坡向屋顶虽然有悬山、歇山等形制变化,但坡向屋顶作为一个全局统一因子,在聚落整体层面起着统一控制作用,另外一个重要控制力则为屋面色彩,在两者共同作用下,尽管各单体建筑布局自由,体形体量各不相同,但寨子总体保持着协调,协调中又不僵硬死板,协调与变化完美地对立统一。

2 屋面地域性低技术构造智慧
2.1 双椽组防鼠构造
除了屋顶的形式特征外,当地传统民居在屋顶地域性构造上的一些演绎也反映了苗族人民长期的生活经验对建筑空间功能优化的影响作用,体现地域建筑营建智慧。

南方建筑的椽子,通常都用“椽皮”,是很薄的木板[4]。

苗族传统民居屋顶为“冷摊瓦”构造形式,屋面无基层,其传统椽子为单片杉板,横断面为扁状矩形,仰面铺放的小青瓦位于两椽之间,凸面朝上的小青瓦置于椽子上(图4a、图4c)。

由于顶层阁楼空间常作储粮之用,易生鼠患,正向搁置的小青瓦与板状椽子之间易形成老鼠栖息空间,如用猫捉老鼠,猫通常会掀开瓦片,常常形成雨患,给建筑造成破坏。

经过长期的实践发展,屋面椽子从原单片板状演绎为双支条状组椽,有效地瓦解了老鼠的寄居空间,成功地解决了屋顶鼠患问题(图4b、图4d)。

图4 屋顶椽子演绎Fig.4 Demonstration of rafters of the roof
2.2 有组织木檐沟排水构造
在我国多数村落,传统坡屋顶民居中的排水方式基本上以无组织自由排水为主,黔东南苗族民居也不例外。

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当地苗族同胞为了更好地优化建筑使用功能,提高建筑寿命,采用了一些灵活简易的构造方式,将屋面无组织自由排水改为局部有组织排水。

在雷山县西江地区,不少民居屋檐处,就设置了一种用原木制作的简易檐沟(图5a)。

由于民族习惯,当地民居的入口多位于建筑山墙面上,虽然入口上方有一定的出檐覆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遮雨的作用,但效果有限,下雨时节,歇山屋檐无组织排到入口地上的雨水四溅,妨碍住户的进出。

为此,当地苗族同胞利用原木制作成简易的沟槽,将其固定在挑檐枋之下的一个附加挑枋上,并正好位于檐口下部,以此拦截从屋檐排下来的雨水,并有组织地排放到远离入口的两侧(图5b)。

这样便灵活地解决了入口受屋面无组织排泻下来的雨水的困扰,同时也对木质墙身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

图5 西江寨简易原木檐沟Fig.5 Simple log eaves gutter of Xijiang Miao village
2.3 替瓦天窗采光法
黔东南苗族民居空间垂直组合的基本模式较为固定,从剖面关系看一般分为三层,从下到上依次为吊脚层、生活主层和阁楼层[5]。

屋面下阁楼层中部区域的采光不佳,一直是苗族民居营建中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而其他地区常用的老虎窗作法在当地并不常用,而当地更常采用一种容易实施的替瓦采光法。

这种方法指采用与小青瓦尺寸相近的透光玻璃,在需要采光的顶面替换掉部分小青瓦,由于屋面采用“冷摊瓦”的构造作法,屋面无基层,这样便形成了“天窗”以缓解顶层纵深部分的采光问题(图6)。

图6 玻璃瓦天窗Fig 6 Glass-tile skylight
3.1 屋顶建造形式的多样性启示
苗寨传统自建木楼屋面以灵活适用为目标,结合建筑自身功能及其发展变化,产生了丰富的屋顶形式,如表1所示,丰富了我国传统民居屋顶形式类型。

今天的木
结构建筑其屋顶形式的设计较之传统建筑得到了大大的解放,其建筑类型不但有居住建筑也有各类公共建筑,它们的建筑功能丰富,随之也就带来了屋顶形式的多样性需求。

苗寨自建木楼对于屋面形式不拘一格的营建思想及发展多年形成的各种成熟的非主流屋面形式,值得今天的现代木结构建筑借鉴吸收,以进一步丰富自己的设计语汇。

3.2 对于现代木结构建筑屋顶基于低成本简易化建造策略的启示
建筑大师詹姆斯·卡特勒曾说过“要通过建筑物的设计和细节规划过程来‘礼待木材’。

”[6]苗族人民正是通过这种“礼待木材”,利用低成本简易的技术手段对
自建木楼的构造细节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建造,并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

如今现代木结构建筑一般造价相对较高,如若从苗寨传统自建木楼屋顶的低成本简易化构造细节中吸收一些有益的地域性经验作法,或许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启示如下:1)对现代木结构屋顶排水构造设计的启示。

现代木结构建筑不少坡屋顶为无组织排水方式,无论是居住建筑还是公共建筑,随着其发展,社会对木结构建筑排水方式的需求日渐多样化,有组织排水方式需求将占相当大的比重,而目前采用的做法多为PVC管与木屋顶结合方式、木-混凝土结合式和木-钢结合式解决有组织排水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木结构建筑的纯粹性,另一方面造价相对较高。

正如前述苗寨木楼通过对木材的简易化处理而成为木檐沟的有组织排水方案,不失为一种对现代木结构屋顶排水构造设计的启示,现代木结构建筑的有组织排水体系,不妨也可从对木材本身的创造性设计及相关连接节点方式的创新使用中探索一种低成本、低技术并保持木结构建筑纯粹性的解决方案。

现代木结构建筑类型仍然以居住建筑为主,木结构别墅占已建木结构建筑的51%[7]。

防鼠成为当前多数现代木结构建筑不可回避的问题。

防鼠是一个系统工程,但对其寄居空间的预防是一项重要内容。

苗寨自建木楼通过对木构构件,即椽皮的改进,瓦解了鼠居空间,得到了较好的防鼠效果。

从中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即现代木构建筑特别是居住建筑的防鼠,关键就是如何瓦解鼠居空间问题,而其中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过对形成鼠居空间的构件进行创造性设计,使其无法形成鼠居空间。

3)现代木结构大进深建筑顶层采光方案的低成本简易化策略。

现代木结构大进深建筑屋顶采光的做法一般多采用老虎窗或网架结构玻璃天窗,造价较高,构造体系较为复杂。

苗寨自建木楼将屋顶青瓦换成瓦材形状和大小的玻璃做法,构造简单,成本低廉,较好地解决了顶层中间区域的采光问题。

现代木结构大进深建筑顶层的采光也可以由此得到启发,但是要优化构造设计,做到牢固,另外,对于应用在现代木结构屋顶的玻璃瓦也应探索增强美观度、丰富样式的各种可能性,如可制作瓦状高强度钢化玻璃,双层夹胶玻璃瓦或瓦状玻璃砖等,这不仅可为建筑师进行现代木结构屋顶的设计提供更多的可选择性,也能为建筑创作带来更有创意性的设计效果。

4 结语
民居是人类居住生活的基本场所,是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分布较广的建筑类型。

屋顶则是其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勾画和形成民居整体形象的重要体块[8]。

形态是屋顶间的特定识别标志[9],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背景下,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在贵州“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活动中,广大山区苗族村寨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民居建筑也会进一步更新发展,希望在山地环境场性下,对民居重要构成部分——屋面形态地域特征的研究,成为整个民居原真性地域基因挖掘的组成
部分。

苗族自建民居的营建发展也是当地建筑营造智慧的物质体现,其屋顶的建造就蕴含着相当多的构造技艺智慧,而且具有低成本简易化的优势,对今天的现代木结构建筑设计与建造同样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杨薇, 刘彬.浅析关中传统民居屋顶装饰艺术[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11, 29(2):56-58.
[2]罗德启.贵州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77.
[3]余亮.传统民居屋顶形态生成的自然选择作用与影响探究[J].建筑师, 2015(3):66-70.
[4]张良皋.匠学七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52.
[5]杨薇, 刘彬.浅析关中传统民居屋顶装饰艺术[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11, 29(2):56-58.
[6]范宏, 陈成意.木结构房屋的发展状况及问题[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2004, 25(3):29-32.
[7]王洁凝.我国木结构建筑发展概况[J].住宅产业, 2017(4):44-47.
[8]余亮.传统民居屋顶形态生成的自然选择作用与影响探究[J].建筑师, 2015(3):68-72.
[9]余亮.地理环境与传统民居屋顶形态特征的对应思考[J].华中建筑, 2014(12):33-3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