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类文: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柳宗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柳宗元
二十一日,宗元白1:
辱2书云,欲相师。

仆3道4不笃,业5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

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6也。

不意吾子7自京师8来蛮夷9间,乃幸见取10。

仆自卜11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

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12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由魏13、晋14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15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16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17,因抗颜18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19,而增与为言辞20。

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21,又挈挈22而东23,如是者数矣。

屈子24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

”25仆往闻庸、蜀26之南,恒雨少日27,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28。

前六七年,仆来南29,二年冬30,幸大雪逾31岭32,被33南越34中数州。

数州之犬,皆苍黄35吠噬36,狂走者累日37,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38,亦以病吾子。

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39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40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仆自谪过41以来,益少志虑42。

居南中43九年,增脚气病,渐不喜闹。

岂可使呶呶44者,早暮咈45吾耳,骚46吾心则固僵仆47烦愦48,愈不可过49矣。

平居,望外50遭齿舌51不少,独欠为人师耳。

抑52又闻之,古者重冠礼53,将以责成人之道54,是圣人所尤用心者也。

数百年来,人不复行。

近有孙昌胤者,独发愤行之。

既成礼,明日造朝55,至外庭56,荐笏57,言于卿士58曰:“某子冠毕。

”应之者咸怃然59。

京兆尹60郑叔则怫然61,曳笏62却立63,曰:“何预我耶”廷中皆大笑。

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64,何哉独为所不为也65。

今之命师者大类此。

吾子行厚而辞深66,凡所作皆恢恢然67有古人形貌;虽仆敢为师,亦何所增加也假而以仆年先吾子,闻道著书之日不後,诚欲往来言所闻,则仆固愿悉68陈69中70所得者。

吾子苟自择之,取某事,去某事,则可矣;若定是非以敎吾子,仆才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其为不敢也决矣。

吾子前所欲见吾文,既悉以陈之,非以耀明71於子,聊欲以观子气色72,诚好恶如何也。

今书来言者皆大过73。

吾子诚非佞誉诬谀74之徒,直75见爱甚故然耳!
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76为工77。

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78,务釆色79,夸声音80而以为能也。

凡吾所陈,皆自谓近道81,而不知道之果近乎远乎吾子好道
而可吾文,或者其於道不远矣。

故吾每为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82,惧其剽而不留83也;未尝敢以怠心易之84,惧其弛而不严85也;未尝敢以昏气86出之,惧其昧没87而杂也;未尝敢以矜气88作之,惧其偃蹇89而骄也。

抑90之欲其奥91,扬92之欲其明93,疏94之欲其通95,廉96之欲其节97;激98而发之欲其清,固99而存之欲其重,此吾所以羽翼100夫道也。

本之《书》101以求其质102,本之《诗》103以求其恒104,本之《礼》105以求其宜106,本之《春秋》107以求其断108,本之《易》109以求其动110:此吾所以取道之原111也。

参之《谷梁氏》112以厉其气113,参之《孟》,《荀》114以畅其支115,参之《庄》,《老》116以肆其端117,参之《国语》以博其趣118,参之《离骚》以致其幽119,参之《太史公》120以著其洁121:此吾所以旁推交通122,而以为之文也。

凡若此者,果是耶,非耶有取乎,抑其无取乎吾子幸观焉,择焉,有余123以告焉。

苟亟124来以广是道,子不有得焉,则我得矣,又何以师云尔哉取其实而去其名,无招越、蜀吠125,而为外廷所笑126,则幸矣。

宗元复白。

注释
1.白:陈述、答复。

2.辱:谦词,感到自愧的意思。

3.仆:谦词,柳宗元自称。

4.道:指道德、学问的修养。

5.业:学业、学识。

6.甚不自是:很不敢自以为是。

7.吾子:指韦中立。

8.京师:指唐朝的首都长安
9.蛮夷: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轻蔑称呼。

此处指柳宗元当时的贬地永州。

10.见取:被取法,受到看重的意思。

11.自卜:自量。

12.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
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此处引孟子的话,见《孟子·离娄上》。

13.魏:三国时的国名。

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称帝,国号魏,都洛阳,历史上又称曹魏。

14.晋:朝代名。

公元265年,司马炎称帝,国号晋,都洛阳,史称西晋。

公元216年,西晋
被匈奴所灭。

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南方重建晋朝,都建康,史称东晋。

15.辄(zhé):总是。

16.韩愈:字退之,生于公元768年,卒于公元824你那,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

我国历
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

17.《师说》:韩愈所写的论文,专论从师之道。

18.抗颜:严正认真的态度。

19.指目牵引:意思是说,周围的人对韩愈冷眼相对,指手画脚。

20.增与为言辞:加给韩愈种种非议。

21.炊不暇熟:饭都来不及煮熟。

22.挈挈(qiè):急切地。

23.东:此处指洛阳。

韩愈曾去洛阳做河南令。

24.屈子:即屈原(约公元前340年-278年),名平,战国中期楚国人。

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
家、思想家。

25.邑犬群吠,吠所怪也:意思是说,村镇上的狗一齐吠起来,是为它们所奇怪的事情而吠。

这句话引自屈原的《九章·怀沙》、
26.庸蜀:湖北四川。

这里泛指四川。

27.恒雨少日:经常下雨很少晴天。

28.过言:过分夸张的说法。

29.仆来南: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柳宗元被贬为少州刺史,中途,再贬为永州司
马。

“来南”,讲的就是这件事。

30.二年冬:指唐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冬天。

31.逾:越过。

32.岭:指南岭。

33.被:覆盖。

34.南越:广东、广西一带,古代称为南越。

35.仓黄:同“仓皇”,张皇失措的样子。

36.噬:咬。

37.累日:连日。

38.病:不妥当。

39.顾:但,只是。

表示原因。

40.炫(xuàn):同“炫”,显露自己。

41.谪过:因过失被贬谪。

42.志虑:指政治上的抱负。

43.南中:对南方的泛称。

44.呶呶(náo):喧哗不休。

45.咈(fú):烦挠。

46.骚:扰乱。

47.僵仆:僵硬地倒下。

此处指躯干活动不灵便。

48.烦愦(kuì):心烦意乱。

49.不可过:不能过下去。

50.望外:意想不到。

51.齿舌:口舌,外间的非难。

52.抑:兼且。

53.冠礼: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仪式,表示成人。

唐代已不流行。

54.成人之道:成年人的行为标准。

55.造朝:上朝。

56.外庭:皇宫中群臣等待上朝和办公议事的地方。

57.荐笏(hù):把笏板插在衣带中。

58.卿士:指上朝的各品官员。

59.怃(wǔ)然:莫明其妙的样子。

60.京兆尹:官职名称。

京城所在的州为京兆,京兆的行政长官成为京兆尹。

61.怫(fú)然:不高兴的样子。

62.曳笏:拿笏板的手垂下来。

63.却立:退后站立。

64.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不因此认为郑叔则的行为不对,而去赞许孙昌胤的做法。

65.为所不为:做别人所不做的事。

66.行厚而辞深:品行敦厚,文学修养高。

67.恢恢然:宽阔宏大的样子。

68.悉:全部。

69.陈:陈述。

70.中:胸中。

71.耀明:炫耀,夸耀。

72.气色:脸色。

73.大过:太过分,过分夸奖。

74.佞誉诬谀:随意称赞、奉承。

75.直:只不过。

76.辞:辞藻。

77.工:工巧、精美。

78.炳炳烺烺(lǎng):指文辞优美,光采照人。

79.务采色:致力于文章的辞藻、色采。

80.夸声音:夸耀文章声韵的和谐。

81.自谓近道:自以为接近圣人之道。

82.以轻心掉之:意同“掉以轻心”,指以随便、轻率的态度对待写作。

83.剽而不留:轻浮而没有根柢。

84.以怠心易之:以懈怠的态度敷衍了事。

85.驰而不严:松散而不严谨。

86.昏气:指头脑昏乱。

87.昧没:指文章的意思表达不明确。

88.矜气:自高自大。

89.偃蹇(yǎnjiǎn):骄傲不恭。

90.抑:抑制,含蓄。

91.奥:古奥,深刻。

92.扬:发挥,尽情挥洒。

93.明:意思明快。

94.疏:疏通,条理清楚。

95.通:流畅。

96.廉:节制,适可而止。

97.节:简洁。

98.激:激昂,就抒情、议论而言。

99.固:稳妥,就说理、论证而言。

100.羽翼:辅佐、维护的意思。

101.《书》:即《尚书》。

我国古代的历史文献,叙述以事实为根据。

102.质:质朴、朴实。

103.《诗》:即《诗经》。

我国古代第一部诗集,它的精华部分有恒久的感染力。

104.恒:永恒。

105.《礼》:即《周礼》、《仪礼》、《礼记》,是论证封建等级制度合理性的经典著作。

106.宜:适宜,合理。

107.《春秋》:据传是孔子修定的史书,书中对历史事件的叙述,暗寓着编者的褒贬之意。

108.断:对是非的判断。

109.《易》:即《周易》,书中具有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发展变化观点。

110.动:变动,变化。

111.取道之源:汲取思想资料的本源。

112.《谷梁氏》:即《春秋谷梁传》。

113.厉其气:磨练文章的气势。

114.《孟》、《荀》:即《孟子》、《荀子》。

115.畅其支:使文章条理畅达。

116.《庄》、《老》:即《庄子》、《老子》。

117.肆其端:舒展文章的端绪。

118.博其趣:丰富文章的情趣。

119.致其幽:使得文章尽量幽深。

120.《太史公》:即司马迁所著的《史记》。

司马迁用了四十年才写成这部历史巨著,经过反复修改、语言很精练。

121.著其洁:使得文章鲜明精练。

122.旁推交通:广泛推求,交互融通。

柳宗元认为,本之五经,取法子史,这样作出的文章就可以“明道”。

123.有余:有余暇。

124.亟(qì):屡次,经常。

125.越、蜀吠怪:指上文所说的“越之雪”、”蜀之日“招致犬吠的事。

126.外廷所笑:指上文所说的孙昌胤给儿子举行冠礼,受到廷臣耻笑的事。

作品赏析:
这是柳宗元于元和八年(813年)在永州时写给韦中立的一封回信。

韦中立未中进士时曾给柳宗元写信,请求以他为师。

作者在这封回信中,抨击了当时士大夫蔑视师道的恶劣风气,指出不必看中求师之名,而要注重求师之实,师生应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信中还着重阐述了“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系统介绍了自己写作的态度、方法和途径,也赞扬了韩愈顶住社会压力,敢于“犯颜为师”的可贵精神。

本文对于师道的论述,可与韩愈的《师说》互为表里,其写作经验和体会,丰富了我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宝库。

本文与韩愈的《答李翊书》可称为唐代古文家文论中的双璧。

思维冲浪:
1.概括说明柳宗元在文章中提出的从师观点。

2.作者是唐代散文大家,在本文中,关于散文的创作,他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