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
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
射天狼。
(1)词的上阕从哪些方面写出了词人出猎时的豪情“狂”态?请简要概括。
(2)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词中的画线句。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答案】(1)示例1:以孙郎自喻(用典),出猎时英姿潇洒(装束气派),出猎的队伍
浩大,观看出猎的百姓众多,体现狂气。
示例2:“狂”字为全篇定下豪放的基调:上片主要写打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词人举止神态之
“狂”,彰显豪气,狂放。
示例3:“卷”字,极言出猎队伍行走之快,人数之多,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表现了出
猎者高昂的情绪,抖擞的精神,少年狂气。
(2)将拉开的弓箭比作满月,(或运用“射天狼”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欲驰骋沙场、杀敌
报国(或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解析】【分析】(1)一个人的性格通过他的言行举止即可看出来,结合诗歌中词人的言
行举止分析,动作“卷”,极言出猎队伍行走之快,人数之多,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表
现了出猎者高昂的情绪,抖擞的精神,少年狂气。
自比“孙郎”,出猎时像孙权一样英姿潇
洒(装束气派),出猎的队伍浩大,观看出猎的百姓众多,体现狂气。
语言,老夫聊发少年狂,“狂”字为全篇定下豪放的基调:上片主要写打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词人举止神态之
“狂”,彰显豪气,狂放。
”
(2)赏析诗歌,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赏析:①从浓厚的表达情感的词、句或表达感情地
事物入手;②从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入手;③紧扣诗眼入手;④从意象入手;⑤从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入手等。
这句话的特点是用典,因此可以从表现手法这个角度进行赏
析,天狼:星名,又称犬星,旧说指侵掠,这里隐指西夏。
词中以之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
辽国与西夏。
作者运用这个典故,表达了作者欲驰骋沙场、杀敌报国(或报效国家、建功
立业)的强烈愿望。
故答案为:⑴示例1:以孙郎自喻(用典),出猎时英姿潇洒(装束气派),出猎的队伍
浩大,观看出猎的百姓众多,体现狂气。
示例2:“狂”字为全篇定下豪放的基调:上片主
要写打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词人举止神态之“狂”,彰显豪气,狂放。
示例3:“卷”字,极言出猎队伍行走之快,人数之多,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表现了出猎者高昂的情绪,抖擞的
精神,少年狂气。
⑵将拉开的弓箭比作满月,(或运用“射天狼”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欲驰骋沙场、杀敌报
国(或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
鉴赏人物形象要注意四点:①作品的情节对人物的刻画;②抓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③环境对人物的烘托作用;④诗中作者的评论。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
鉴赏诗歌的语言,
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
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
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
从考查的方向来看,主要
包括三个方面:①品评古诗中的炼字艺术或“诗眼”,③结合词语对诗中名句的含意、色彩、情味以及表达效果的理解分析,②总体上对古诗语言特色、风格的概括评析。
回答该
题,要放在语句中,结合全诗的内容评析,说出运用效果。
2.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五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诗中哪些诗句照应诗歌题目“行路难”?
(2)请从用典的角度赏析“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
【答案】(1)①欲渡黄河冰塞川;②将登太行雪满山;③多歧路,今安在?
(2)闲时就学太公在清溪上钓鱼消遣,忽然又梦见自己像伊尹般乘船经过太阳旁边。
运用
典故,自比姜尚“垂钓”,自比伊尹“梦日”,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希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
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或表明诗人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解析】【分析】(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表
达了作者人生路上遇到的各种艰难险阻;而“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则直接感叹自己前行之路的艰难。
(2)“闲来垂钓碧溪上”指的是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
商;“忽复乘舟梦日边”指的是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
灭夏。
作者在这里借用典故,自比姜尚“垂钓”,自比伊尹“梦日”,表达了诗人对从未来仍
有所期待。
故答案为:⑴①欲渡黄河冰塞川;②将登太行雪满山;③多歧路,今安在?
⑵闲时就学太公在清溪上钓鱼消遣,忽然又梦见自己像伊尹般乘船经过太阳旁边。
运用典
故,自比姜尚“垂钓”,自比伊尹“梦日”,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希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
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或表明诗人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点评】⑴本题难度不大,考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那个完成此题。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感悟诗
人的情感,结合诗句的内容、运用的手法等进行分析,理解诗句。
3.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小石潭记(节选)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
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
记之而去。
(1)下面选项恰当的一项是()
A. 甲诗作者为宋代诗人,乙文作者为唐代文学家。
B. 从题材看,甲诗为怀人诗,乙文为
山水游记
C. 甲乙两诗文均有感而发,写于作者被贬谪之地。
D. 甲乙两诗文作者在文坛上被并称为“刘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3)下面选项恰当的一项是()。
万木春”之景,表达其对生活哲理性的思考。
A. 甲诗颈联描绘了诗人所见的“千帆过”“
B. 乙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句着意描写了潭中鱼儿自由游弋的可爱情态。
C. 甲诗尾联中“长精神”和乙文中“凄神寒骨”都隐约传达出作者被贬后的失意与怅惘。
D. 甲诗和乙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均较为显性,伤感至豁达、欢乐转忧伤,读者能感同身
受。
(4)古人云“诗言志,歌咏怀”,甲诗和乙文作者有过被贬谪经历后,都在作品中以含蓄委
婉的方式表达情感,请举例说明。
【答案】(1)D
(2)(鱼儿)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3)D
(4)甲诗用“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含蓄表达思念故友,感慨岁月的情感;乙文借幽深凄
清之景委婉抒发被贬谪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之情。
【解析】【分析】(1)A. 甲诗作者为刘禹锡,唐代文学家。
B. 甲诗为酬答诗。
C. 甲诗不是写于作者被贬谪之地。
刘禹锡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三年(实则二十二年)后应召回
京。
途经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
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醉赠刘二十八使
君》相赠。
于是刘禹锡写了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赠白居易。
故选D。
(2)本题注意关键词:俶尔,忽然。
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翕:迅疾。
万木春’之景”错误,不是实写。
B. 乙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3)A.“所见的‘千帆过’‘
游无所依”,运用侧面描写,写出小石潭水清澈见底、清洌可鉴的特点。
C. “都隐约传达出
作者被贬后的失意与怅惘”错误,甲诗尾联中“长精神”表达作者乐观豁达,进取向上,坚韧
不拔的人生态度。
故选D。
(4)乙文,柳宗元听到“如鸣佩环”的流水声就“心乐之”,看到“往来翕忽”的游鱼便以为“似与游者相乐”。
但好景不长,很快便感到这些“凄神寒骨”了,心里觉得“其境过清”,就匆匆离开了。
这一乐一忧,耐人寻味。
这是由于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
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
甲诗,闻笛赋:指
西晋向秀的《思旧赋》。
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
害。
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
赋》。
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相
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
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
已经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
同代人都已经亡故。
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
遭贬23年的感慨。
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
情。
故答案为:⑴ D;
⑵(鱼儿)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⑶ D;
⑷甲诗用“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含蓄表达思念故友,感慨岁月的情感;乙文借幽深凄清
之景委婉抒发被贬谪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之情。
【点评】⑴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
知识等;
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
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
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
与优美;
⑶本题考查诗文内容分析理解。
⑷诗歌鉴赏方法指导: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借助
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
(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诗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
为动<静结合>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参考译文】
甲诗: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乙文,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阳光直照(到水
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
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
见,时而看不见。
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
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
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
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4.古诗阅读
终南别业
【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下列选项中与“兴来每独往”一句中的“独”字蕴意相似的一项()。
A.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王维《秋夜独坐》)
B.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王维《竹里馆》)
C.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诗的最后一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突出“偶然”二字。
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
出于偶然,诗中其他地方也处处流露出这样的“偶然”。
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样的“偶然”所表现的情感。
【答案】(1)B
(2)“兴来每独往”一句中的“兴来”可以看出,诗人出游本来就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两句表明诗人出游并无特定的目的地,这自然又是偶然。
可见
“偶然”二字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
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流水般自由,毫无拘束。
写出了诗人的天性淡然,超
然物外的风采。
【解析】【分析】(1)“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诗人的闲情逸致。
“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
A写更深人寂,诗人独坐在空堂上,他看到自己两鬓花白,慨叹一个
人就是这样地在岁月无情流逝中走向老病去世。
B写诗人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
琴,一边欣赏美丽的月色。
C表达游子的思乡之情。
故选B。
(2)“偶然”就是无意之中。
首先要在阅读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感知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
情,然后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首诗描写了诗人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就像陶渊明
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意境,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兴来每独往”一句中的“兴来”可以看出,诗人出游本来就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两句表明诗人出游并无特定的目的地,这自然又是偶然。
可见“偶然”二字贯穿上下,成为此次
出游的一个特色。
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
如行云流水般自由,毫无拘束。
写出了诗人的天性淡然,超然物外的风采。
故答案为:⑴ B;
⑵“兴来每独往”一句中的“兴来”可以看出,诗人出游本来就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两句表明诗人出游并无特定的目的地,这自然又是偶然。
可见“偶
然”二字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
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流水般自由,毫无拘束。
写出了诗人的天性淡然,超然
物外的风采。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关键词语意蕴的能力。
答题时要结合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感情理解词语的意蕴。
⑵本题考查从思想感情的角度赏析语言的能力。
体味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文
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
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
古典诗词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大多较为含蓄,诗人往往
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
5.古诗阅读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襄邑道中》
(宋)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
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
不知云与我俱东。
《船夜援琴》
(唐)自居易
鸟栖鱼不动,月照夜江深。
身外都元事。
舟中只有琴。
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
心静即声淡,其问无古今。
依据这组诗的某个共同点,分别阐述你对这三首诗的理解。
【答案】三首诗都写了船上之景,借助诗人所做之事表达闲适、欣喜之情。
《舟过安仁》作者见小渔船上孩童收篙停桨的异常行为,经过更认真地观察、思考,恍然
大悟:原来是撑伞聚风,使船前行,饱含疑窦顿解的愉悦,为小童子的聪明,为他们的童
真和稚气感到欣喜;《襄邑道中》诗人乘船东行,河两岸上原野落花缤纷,随风飞舞等景
物的描述,从路长与时短的对比中突出一路顺风,通过仰卧看云表现诗人一路闲适、喜悦
心情;
《船夜援琴》诗人身处晴朗之夜,身心澄净,除了舟中的琴,没有任何事情的骚扰,独坐
抚琴,当那恬淡自然的声音溶入心海,整个世界永恒而美丽,尽享悠闲自在。
【解析】【分析】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舟过安仁》中“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
中。
”这是诗人看到的情景。
两个小孩之所以引起了诗人的注意,是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
却没有划船,撑船用的竹竿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这是奇怪的事。
由此可见,此时
诗人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
《襄邑道中》全诗写坐船行进于襄邑水路的情景。
首句写两岸飞花,一望通红,把作者所坐的船都
照红了。
次句也写了颜色:“榆堤”,是长满榆树的堤岸;“飞花两岸”,表明是春末夏初季节,两岸榆树,自然是一派新绿。
三、四两句,通过仰卧看云表现闲适心情,妙在通过看
云的感受在第二句描写的基础上进一步验证了既遇顺风、风速又大,而作者的闲适之情,
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表现。
《船夜援琴》描写了一副极为宁静的氛围,不动的鸟和鱼,明月
倒映如江中,现在除了被拨动的琴弦,没有任何事的打扰,将心沉下,欣赏着这份淡然宜
人的景色。
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三首诗都写了船上之景,借助诗人所做之事表达闲适、欣喜之情。
《舟过安仁》作者见小渔船上孩童收篙停桨的异常行为,经过更认真地观察、思考,恍然
大悟:原来是撑伞聚风,使船前行,饱含疑窦顿解的愉悦,为小童子的聪明,为他们的童
真和稚气感到欣喜;《襄邑道中》诗人乘船东行,河两岸上原野落花缤纷,随风飞舞等景
物的描述,从路长与时短的对比中突出一路顺风,通过仰卧看云表现诗人一路闲适、喜悦
心情;
《船夜援琴》诗人身处晴朗之夜,身心澄净,除了舟中的琴,没有任何事情的骚扰,独坐
抚琴,当那恬淡自然的声音溶入心海,整个世界永恒而美丽,尽享悠闲自在。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
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
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
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
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6.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蹊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宿甘露僧舍》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1)《书湖阴先生壁》开头两句写出了湖阴先生家环境________特点,《宿甘露僧舍》开头两句描绘的画面具有________特点。
(2)两首诗的后面两句都运用了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变被动为主动,请就此作比较赏析。
【答案】(1)洁净清幽;气势壮阔(雄伟壮丽)
(2)王诗中绿水为主人“户田”,青山为主人“送靑”,把主人对自然景物的爱与自然景物对
主人的情有机融和在一起,生动地表现了主人爱美的情趣,表达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
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
曾诗极其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在打开
窗户的一刹那看到大江壮丽景色时的激动心情,这不仅是山河的雄伟,更体现了诗人作为
一个政治家所拥有的豪情与胸襟以及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足见他豪迈与进取、方厚
与庄重、深沉与周密的伟大人格。
【解析】【分析】(1)结合具体词语分析,从“净无苔”可以看出其洁净的特点,从“花木成蹊手自栽”可以看出其“清幽”的特点。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的意思是云气弥漫,让人记起山寺之高,松涛传来,让人想象万壑风鸣。
因此这两句描绘的画面具有气
势壮阔(雄伟壮丽)的特点。
(2)结合诗句内容和诗人自身的经历分析,王诗,从“护”“送”可以看出诗人把山水拟人化,青山为主人送来秀丽的风光,居然闯门而入,把主人对自然景物的爱和自然景物对主
人的爱融和一起,生动地表现了主人爱美的情趣。
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这首诗还表达诗人
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
曾公亮诗的后
两句设想新奇,使人有惊天石破之感。
诗人住的地方,窗外毕陡的山崖下面,便是长江。
据说,当时长江有十八里宽,风浪加上海涛(镇江长江受大海潮汐影响),十八里江面的
潮汐和风势,诗人脱口吟出后两句:“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猜想这是诗人在清晨,感受了一夜水气,听了一夜松涛声,起来想看一看窗外,一看“银山拍天浪”,推开北面窗户,“放入大江来”。
大江如何了?风水相激,排山倒海,波浪翻卷,风起云涌,
犹如银山当头压来,使人吃惊吟出“放入大江来”,传神地表达了诗人的一瞬间的真实感
受,成为千古名句,叹为观止!由此体现了诗人作为一个政治家所拥有的豪情与胸襟以及
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足见他豪迈与进取、方厚与庄重、深沉与周密的伟大人格。
故答案为:⑴洁净清幽;气势壮阔(雄伟壮丽)
⑵王诗中绿水为主人“户田”,青山为主人“送靑”,把主人对自然景物的爱与自然景物对主
人的情有机融和在一起,生动地表现了主人爱美的情趣,表达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和
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
曾诗极其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在打开窗
户的一刹那看到大江壮丽景色时的激动心情,这不仅是山河的雄伟,更体现了诗人作为一
个政治家所拥有的豪情与胸襟以及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足见他豪迈与进取、方厚与
庄重、深沉与周密的伟大人格。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意境的能力。
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
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特点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因此理解诗歌意境首先要分析诗歌描绘的景,通过分析景来体会诗歌描绘的意境。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
鉴赏诗歌的语言,
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
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
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
从考查的方向来看,主要
包括三个方面:①品评古诗中的炼字艺术或“诗眼”,③结合词语对诗中名句的含意、色彩、情味以及表达效果的理解分析,②总体上对古诗语言特色、风格的概括评析。
回答该
题,要放在语句中,结合全诗的内容评析,说出运用效果。
7.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新晴野望
(唐)王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