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石油公司国际合作的演变及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国石油公司国际合作的演变及借鉴
本文通过对国外跨国石油公司的合作状况分析,归纳出石油公司的合作趋势及其成功经验,我国石油公司可以以此为借鉴,提高合作水平,加快石油工业的发展。
关键词:跨国石油公司国际合作演变
国际石油合作是资源国利用跨国公司的投资共同开发石油资源的国际合作形式。
从国际竞争环境看,全球石油资源分布主要集中在中东、独联体、北美、非洲等地区,欧洲、亚太地区比较少。
全球资源消费则主要集中在北美、亚太和西欧等地。
一方面石油消费大国为了减少对某些地区的依赖程度,另一方面经济不发达的石油生产国为促进本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两方面原因使得国际合作变得既必要又必须。
近年来,欧美发达国家的石油公司把增强自身的实力,争夺国际石油市场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采用“直接合作”、“独立和联合出资”、“组建跨国集团”等方式,向石油市场开放的国家、地区和业务领域扩展。
当前,我国石油工业面临着稳定发展和顺利“走出去”的困境,在动荡不定的国际市场上,我国石油企业如何扩大国际合作以及借鉴和参考国外跨国公司的成功经验,从而实现良性发展,是当前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跨国石油公司国际合作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
(一)国际合作的历史演变
1.以旧的租让制为跨国石油公司主要合作模式的时期。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1973年,跨国公司主要是通过旧的租让制取得在发展中国家开采、经营石油的权利。
这种租让制是跨国石油公司与资源国政府直接谈判而产生的,是跨国石油公司国际合作的最初的形式。
跨国公司交付一笔矿区使用费,签订石油特许权协议,获得发展中国家的石油开采权,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范围内,拥有石油勘查、钻探、生产、运输、加工和销售的特权。
这些公司在勘探开发石油资源的过程中享有完全的控制权,生产的原油全部归其所有。
达到期限,开采权自动收回。
这种旧租让制是建立在旧殖民掠夺基础上的,因此合同呈现出明显的殖民掠夺性质。
首先,租让合同基本上是跨国石油公司依靠帝国主义国家当时的旧殖民
统治势力,利用资源国正是当时独立或经济上贫困落后缺乏现代工业知识的现状,甚至通过欺骗恐吓、威胁利诱、贿赂讹诈取得;其次,跨国石油公司获得的权力极大,租让的面积极大,租让合同的期限极长,且勘探、生产和经营等权利都操纵在自己手中,甚至在母国政府的支持下,在资源国建立起了一个统治这些国家整个石油业的,包括资源的占有、勘探、开采和产品的占有、价格、贸易、运输、提炼加工直到最后销售的旧殖民掠夺垄断体系;最后,跨国石油公司所付出的代价极微。
2.合作战略调整期。
1973年到1993年,在这20年中发展中国家陆续将石油国有化,逐步收回了国外跨国石油公司在其的石油特许权,使跨国石油公司的实力遭到了根本的削弱而处于困境中。
跨国石油公司摸索着前进,寻找维持自己生存和进一步发展的道路,他们的合作战略也几经改变。
首先,合作性质的变化。
跨过石油公司不再拥有特许权,它们在国外开采石油只不过是拥有经营权力而已。
再次与第三世界产油国建立国际合作勘探开发石油资源关系时,是在平等、独立、自愿和互利的基础上进行的。
其次,合作地区的变化。
先推行合作地区的“本土化”和“安全化”,将合作对象转移到发达国家和被认为投资安全的地区,如阿拉斯加、北海、拉美、西非等,之后,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国外投资环境的改善,又将合作的重点转向最有利的发展地区即国外。
最后,合作对象的变化。
先是合作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石油行业,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之后,由于经营不善,资金困难而陷入困境,跨国石油公司公开打出“业务非多样化”旗帜,全面紧缩阵地,集中力量于核心业务——经营石油和石化两种“传统业务”上。
3.合作步调加快和合作方式多样化时期。
从1993年至今,随着石油消费的迅速增加和石油开采的有限增长,石油市场的紧缺和跨国石油公司竞争的日趋激烈导致跨国石油公司加紧了找油活动,因而跨国石油公司的国际合作达到了空前的状况。
这期间跨国公司首先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己在国际合作中的招牌效应。
把提高经济效益和回报率作为公司总目标,大力进行组织改革和资产经营。
提高职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加强石油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来提高公司的实力。
为了取得优势互补,或提高整体实力进行了大规模的并购扩大跨国石油公司的规模来提高它们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
其次,打破在企业内部寻求提高经济效益的老传统,进一步将一部分核心资产和业务分出去同其他企业组成“合资企业”、“联盟”、“联合”;将一部分属于核心资产和业务范围,但自己的专业水平不如对手的资产和业务卖给企业,换取对方的一部分股份,或以此与对方组成合资企业,已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最后,国际大石油公司将发展的重点转向上游业务。
加大了在勘探开发方面的合作力度,通过直接投资(在资源国建立子公司、购买股份)和其他多种合同方式,在世界重要的油气产区占有或控制油气资源。
(二)国际合作的发展趋势
1.跨国石油公司的合作向海外转移。
在国际石油大公司的兼并收购达到空前程度之后,公司的合作开始大规模的转向海外。
在发达国家对环保要求的日益严格和发展中国家对石油工业的开放的背景下,大公司纷纷与海外公司或海外政府合作,通过购买股权、区域范围的勘探权或提供技术服务获得一定的收益。
2.合作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扩展。
最近,跨国石油公司主要合作的地方包括:亚太地区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越南、中国和澳大利亚;欧洲的独联体和北海地区;非洲的尼日利亚、安哥拉和埃及;拉美的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和巴西等。
远东、太平洋地区和前苏联地区是世界合作潜力最大的地方。
3.合作向勘探领域的倾斜力度加大。
随着石油资源的紧缺,各大公司加紧争夺石油资源。
从大石油公司的海外合作领域来看,多数集中在油气勘探领域,在这方面的合作支出逐年增加,而在炼油销售方面的合作支出变化不大。
跨国石油公司国际合作的成功经验
(一)提高自身竞争力
公司通过并购方式实现石油公司的外延式增长,已成为国际大石油公司实现超常规发展的重要途径。
国际大石油公司经过大规模的兼并联合之后,正在通过部分业务的收购剥离、优化投资组合来获得规模经济,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竞争能力。
同时也增加了在资源国所拥有的资源。
有选择的投资和灵活的资产组合管理,利用公司的广泛关系、声誉和技术经验等方面的优势来扩大市场份额。
为了提高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合作地位,资产优化和重新配置是国际大石油公司发展战略呈现出的新特点。
(二)合作渠道的多元化
跨国石油公司一改以往采取单一的合作渠道,针对不同国家和不同的项目选取不同的合作渠道。
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中后期油田,跨国石油公司直接与主权国政府合作,采用直接投资的方式(建立独资、合资、合作企业),这种合作渠道目前占主要地位,如在2006年10月,为了在俄罗斯境内开展石油勘探并取得多种深层石油资源的许可证,中石油与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Rosneft合资成立东方能源有限公司;对于利润较大,但不能直接取得得项目,一般采用独立或联合出资以控股形式购买股权,这种合作常夹杂着政府的意识,如2006年11月,韩国政府与尼日利亚政府签订协议,韩国向尼日利亚提供低息商务贷款,并参与尼日利亚第二阶段铁路现代化项目,为韩国Seoul公司换取非洲国家一个经营油田的股份;对一些发达国家的中小型石油公司,采用有选择的兼并或收购方式,扩大跨国公司上游行业的国际化经营;对于在资源国勘探开发油气田项目,虽然成功后利润大,风险很大,一般采用组建跨国集团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