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1 是N2”判断句及其相关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1是N2”判断句及其相关问题
□黄增寿罗婉君
摘要:“N1是N2”是现代汉语最典型的判断形式,能够表达各种复杂的意义。

本文将这些复杂意义分为三类,分别表示常规特征(联想特征)、另类特征和曲折特征。

把“N1是N2”看作表示特征的句子有其句法和语义上不对称方面的原因,其中常规特征类和另类特征类“N1是N2”句独立性较强,曲折特征类独立性差,常常需要对举形式。

关键词:判断句;N1是N2;意义;分类
汉语“是”的意义非常复杂,可以表达多种语义。

在这些意义之中,“N1是N2”是“是”字判断句的典型形式。

本文先分析“是”的主要功能,然后讨论“N1是N2”句。

一、现代汉语“是”的主要功能
由于现代汉语“是”的功能太过复杂,各类辞书对其功能的罗列往往比较冗长。

本文把“是”的功能概括为六类。

(一)出现在名词性成分的前面,可以自由表达以下两类基本语义关系[1]:
(1)他是外科医生。

(2)《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

(1)表示主语和宾语是成员和类的关系,(2)表示同一关系。

出现在名词性成分的前面表达等同和归类是“是”的核心意义。

当然,具体情况非常复杂,完全不是这两种关系所能概括的。

(二)出现在句子的谓语部分之前,表示确认[2]:
(3)“没错,我是要毒死你,因为我恨你……”扫街的女人嚷道。

这类“是”相当于一个表示确认意义的副词,必须要重读。

(三)作焦点标记,把施事、时间、处所、工具、目的等标记为焦点[3]:
(4)是我们明天在录音棚用新设备给那片子录主题歌。

(5)我们是明天在录音棚用新设备给那片子录主题歌。

(6)我们明天是在录音棚用新设备给那片子录主题歌。

(7)我们明天在录音棚是用新设备给那片子录主题歌。

(8)我们明天在录音棚用新设备是给那片子录主题歌。

焦点标记“是”不能重读,去掉“是”后的焦点成分,句子不成立或者句子意义发生变化;去掉“是”,要表达原意,句子的焦点成分则需要用重音表示。

(四)用在“是……的”句中,可以断定现实世界的责任者、强调现实事件的条件或者对非现实事件的肯定[4]:
(9)是我去跟他谈的。

(10)我是在路上遇见他的。

(11)韩劲(是)一定会对你好一辈子的。

这一类的“是”也不重读,“是”常常可以省略而不影响句子意义。

(五)用于疑问句的提问或者回答[5]:
(12)你是司机吗?——是。

(13)你是不是去游泳?——不是。

(六)用于某些固定结构(习用语)以及某些词内成分:
(14)钱有的是,但不能乱用。

(15)像他这样的技术能手还多的是![6]
(16)若是再取如此人口,亦仰所司疾速发遣。

(17)那些先生们说是单吃人参又会助了虚火,往常总是合着黄连煨些汤吃。

[7]
上面六类用法大约就是“是”在现代汉语中的主要功能,在这些功能里,表达等同和归属的第一类功能是核心,其他功能都能从这一类功能推导出来。

但是,表达等同和归类的典型形式“N1是N2”也并不限于表达等同和归类,许多问题还很不清楚。

二、“N1是N2”的功能
“N1是N2”是典型的判断句,主要用来表达等同和归类,但是也能表达一些很难概括的意义(N指任何具有名词性的成分,包括词和短语)。

以下是一些经常列举的例子[8]:
(18)a.门外是条河。

b.这小孩是黄头发。

c.这张桌子是三条腿。

d.人是铁,饭是钢。

e.一份客饭是五块钱。

f.我是日本太太。

g.火车从北京开出是早上五点。

h.他是协和医院,我是同仁医院。

i.我是炸酱面,他是冷面。

[9]
这类句子数量很大,表达的语义也很复杂,《现代汉语八百词》将(18a)归入“表示存在”,(18b)归入“表示特征或质料”,(18c)归入“表示领有”,(18d)归入“表示比况”。

这种归类有相当的随意性,比如(18b)和(18c)都是领有,却分归不同的类别。

即使如此,仍然有很多像(18)e~f这样无法归类的句子。

沈家煊认为(18)f、i等是一种“主观认同”句,表示一种强烈的“移情”,(18f)是移情于人,(18i)是移情于物。

[10]
我们觉得,这些例子虽然都归入“N1是N2”,但是还应该有所区分。

首先我们排除(18a)。

从系词到表示存在是语法化的常规路径,甚至古汉语的“……者……也”判断句式也有表示存在的例子:
(19)环滁皆山也。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根据Bernd Heine等的意见,英语、阿尼语、斯瓦西里语、努比克里奥尔阿拉伯语都有这种现象;洪波等在做注释的时候也指出藏缅语族的仓洛门巴语也有类似的现象[11]。

其次,我们要排除(18d)。

虽然(18d)是一个对举形式,但是用判断来表示比况或比喻并没有对举使用的硬性要求。

虽然汉语语法学界对“是”联系本体和喻体的用法一般采用回避或忽略的处理方式,但从修辞学研究成果看,“是”无疑是“像似”义比喻词之外最典型的比喻关系词,是汉语暗喻比喻词的核心成员[12]。

不仅仅是汉语,越南语判断词“là”、法语判断词“être”、英语判断词“be”都可以用做比喻词[13]。

我们推测,把判断词用作比喻关系词是世界语言的共性,推测的理由是:如果例(2)(《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类判断句表达的是客观等同,那么“女人是花”类的比喻就是主观认同,把主观认同与客观等同用同一语言形
式表达,符合语言经济性的要求。

排除了上述两种有语言共性的“N1是N2”句,剩下的句子就是本文要研究和分析的对象,重排如下:(20)a.一份客饭是五块钱。

b.火车从北京开出是早上五点。

c.这小孩是黄头发。

d.这张桌子是三条腿。

e.我是日本太太。

f.他是协和医院,我是同仁医院。

g.我是炸酱面,他是冷面。

(20)与(18)的差距不仅仅在于少了两个句子,而且有顺序的重排。

吕叔湘把(20c)归入特征[14],我们认为,如果按照最笼统的语义关系,这7个句子“是”后的成分都是用来说明“是”前成分的特征的。

(理由详后)按照“是”前后成分的语义关联,这些句子大致可以分成三类。

(20a)和(20b)是第一类,表达最具联想性特征,我们简称常规特征。

(20a)说明“一份客饭”的价格,因为“客饭”属于商品,其最具联想性的概念是价格,因此说明其价格就是说明其常规特征;火车的发车时间是火车最具联想性的概念,所以(20b)也属于第一类。

以下两类都不具有这种强联想性特征。

(20c)-(20e)是第二类,表达另类特征。

先看(20c)。

对于中国孩子来说,黑发(黑头发)是典型特征,而黄头发就显得另类。

虽然从个体来说,黄头发可能是这个小孩的典型特征或显著特征,但是从群体来说,黄头发就是另类特征。

(20d)也可以做类似的分析。

典型的桌子是四条腿,三条腿或者表示造型独特,或者表示有损坏而少了一条腿,无论哪种意义,都属于另类特征。

(20e)也可以做类似分析,中国人娶日本人女人为妻的情况微乎其微,属于另类。

(20f)和(20g)是第三类,表达曲折特征。

(20f)所指不太明确,最可能指工作单位。

用工作单位对“他”和“我”进行说明,当然是比较曲折的,属于曲折特征。

(20g)意义也不太明确,最有可能的意义是对“我”和“他”要吃什么进行的说明,用临时吃什么来说明人的特征当然属于曲折特征。

不表示等同和归类的“N1是N2”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但是我们认为上述三类是其中的典型类别,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三类的问题说清楚,不表等同和归类的“N1是N2”的问题就解决了大半。

三、非等同与归类义的“N1是N2”的相关问题
(一)非等同与归类的“N1是N2”的性质
与英语等很多语言不同,汉语的形容词可以直接做谓语而不需要系词。

不过,这话只说对了一半,汉语能直接做谓语的只有状态形容词,形容词的典型类别性质形容词并不具有这一特征。

如果性质形容词要出现在“是”字之后,只能有两种表现形式[15]:
或者变成“的”字结构或添加修饰成分:
这个是大的/那件是新的/这条路很长
或者变成名词的定语:
这是大苹果/那是新衣服
如果我们把汉语和英语的相关表现形式都罗列出来,形成下面的对比:
(21)汉语英语
*他是坏。

He is bad.
他很坏。

He is very bad.
他是坏人。

He is a bad guy.
可以清楚地看到,英语要表达某个人坏,可以有三种表现形式,都是系词判断句;而相应直译的汉语句子却比较复杂。

英语“He is bad”直译为汉语“他是坏”不能成立;(作为非独立句或者“是”做焦点标记,这句话都可以成立,但是这些都是有标记形式,不能一概而论)英语“He is very bad”可以直译为汉语“他很坏”,是因为“坏”加上程度副词已经变成了状态形容词;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他是坏”不能成立,在“很”不重读的情况下,“他很坏”就对应了英语“He is bad”和“He is very bad”这两个句子。

汉语如果要表达坏的程度差异,是通过程度词的重读与非重读的对比来实现的(重读用加粗表示)。

所以,前两组句子正确的对应是:(22)汉语英语
他很坏。

He is bad.
他很坏。

He is very bad.
真正完全对应的是第三组句子,都用系词,系词后都是定中结构的名词性成分,由于和前两组句子的基本意义相同,所以我们把它们也视作表示特征的句子,形成如下的对应:
(23)汉语和英语表示主语特征的句子
汉语英语
他很坏。

He is bad.
他很坏。

He is very bad.
He is bad guy.
在“他是坏”缺席的情况下,汉语用“他很坏”和“他是坏人”填补了这个空缺。

因此,有修饰语的N2表达的是N1的特征,又因为(20a)-(20d)表达联想性特征与另类特征,我们可以说,非等同与归类的“N1是N2”句就是用N2表达N1特征的句子。

(二)非等同与归类的“N1是N2”的独立性的差异
在前面对非等同与归类的“N1是N2”句的三种分类里,句子的独立性是有程度差异的。

第一类常规特征类“N1是N2”句独立性很强。

(20a)这种说明价格的句子不仅在汉语里常见,有许多语言用判断句表示价格。

下面是多种语言对“这件衣服200元”的译文:(24)этаодежда200юаней(俄语)
(25)이옷200원이에요.(韩国语)
(26)この服は200元です(日语)
(27)Chiếc váy này giá200Rs.(越南语)
英语用判断句表示价格有限制,只能用于询问价格:
(28)How much is it?这个(是)多少(钱)?
这些跨语言的事实说明,联想性强的非等同与归类判断句是有语言共性的,谈不上语义特异。

第二类另类特征“N1是N2”句独立性也很强。

除了(20c)-(20e)以外,沈家煊所列举的一部分例子也属于此类[16]:
(29)他是国外得的学位。

(30)他是室友偷的电脑。

(31)他是毒蚊叮的脑瘫。

(32)他是保安打的瘸腿。

(29)国外得的学位与国内得的学位相比是完全另类的,属于极少数情况;(30)偷的电脑与买的电脑或借的电脑相比,属于另类;(31)脑瘫一般是先天性的,蚊子叮咬造成的脑瘫完全是特异情形,是例外;(32)先天性与交通事故、摔跤等造成的瘸腿都是常见情形,被人特别是保安殴打造成的瘸腿是例外,是严重的刑事事件。

对(20e)“我是日本太太”,沈家煊认为“我是日本嫂子”比它听起来别扭的原因是“因为说话人容易移情于自己的太太,将自己和她等同起来,但是很难移情于自己的嫂子,很难将自己和她等同起来。

”[17]我们的观点与此不同。

首先移情说的解释范围太窄,常规特征的(20a)(20b)不需要解释,(20c)“这小孩是黄头发”中“这小孩”与“黄头发”很难说移了什么情。

尤其是(20d)“这张桌子是三条腿”中主语是无生物的“桌子”,移情说更难说得通。

其次,对“我是日本嫂子”比“我是
日本太太”更难成立的原因在于语义的复杂性或者说句子成立的前提条件。

我们说“我是日本太太”是另类特征“N1是N2”句,原因是,在中国娶日本太太的情况极其少见,但是“我是日本嫂子”的前提条件更高,它要求说话人有哥哥,这个哥哥还必须娶了一个日本女人,这比找一个娶了日本女人的中国男人更为困难。

更为困难的前提条件引发更难成立的判断。

因此,“我是日本嫂子”比“我是日本太太”别扭不是移情的原因,而是话语之外的语境因素。

不过,沈先生的例子也提醒我们,同样是另类特征,也会因为其他语境因素造成句子独立性的差异。

第三类曲折特征类“N1是N2”句一般只能采用对举的形式,独立性最差。

吕叔湘列举的有些例子标明必须对举使用的正是这一类[18]:
(33)角色就这么定吧,你是大春,你是喜儿。

(34)我们两个村子,一个是河东,一个是河西。

(33)用具体角色表示演员的特征,(34)用位置表明村子的特征都属于曲折特征。

结语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N1是N2”句除了表达等同和归类以外,其意义虽然比较复杂,但也可以根据语义关系,分析为常规特征、另类特征和曲折特征三类。

这三类的独立性有很大差异,前两类都可以独立使用,而第三类则往往需要采用对举形式。

由于第三类常常采用对举形式,具有对比性,所以也有学者认为“是”字句有对比功能[19]。

我们认为,对举的“是”字句的对比功能可能来自其对举形式,除了确认和焦点标记功能以外,“是”字句都可以使用对举形式从而形成对比意义,所以本文在描述“N1是N2”句的时候不设对比一类,而只是把对举看作某些“是”字句的存在形式。

当然,本文对“N1是N2”句的分类和说明还只是一个初步尝试,我们做出的解释有多大适用范围也是一个需要验证的问题,希望我们的初步考察能引发更多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朱德熙著:《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05页。

[2]龙海平、匡鹏飞:《现代汉语确认词“是”的形成》,载吴福祥、吴早生主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九),商务印书馆2019年,第238页。

[3]张伯江、方梅:《汉语功能语法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78页。

[4]李讷、安珊笛、张伯江:《从话语角度论证语气词“的”》,《中国语文》1998年第2期。

[5][6][8][14][18]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99,第496-497页、502页。

[7]董秀芳:《“是”的进一步语法化:从虚词到词内成分》,《当代语言学》2004年第1期。

[9][10][16][17]例(18f)(18h)(18i)和相关说明取自沈家煊:《“移位”还是“移情”——析“他是去年生的孩子”》,《中国语文》2008年第5期。

[11][德]Bernd Heine、Tania Kuteva著,龙海平等译,洪波等注释:《语法化的世界词库》,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第132-134页。

[12]李胜梅:《现代汉语比喻关系词研究》,河北大学2014年博士论文,第28-32页。

[13][越]阮文善:《类型学视野中的同一、差异与相似》,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第172-173页。

[15]朱德熙:《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语言研究》1956年第1期。

[19]石毓智:《论判断、焦点、强调与对比之关系》,《语言研究》2005年第4期。

(作者:黄增寿,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导;罗婉君,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编崔达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