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共22张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数
区域
时间
战况
中 路 30万 军
安庆-芜湖
20日夜-- 21日夜
全部渡过
西 路 35万 九江(不含)-安庆 军
21日17时 --
22日22时
渡过2/3
东 路 35万 军
芜湖-江阴
21日17时-- 大部分已渡
22日22时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 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 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 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则新闻的内容。 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无坚不摧 战绩辉煌
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 (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
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交代通讯社(或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有时还写出记者的姓名,电头表示消息来源可靠、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导语——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 (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主体——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 (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 容的进一步扩展)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 境
结语——新闻结尾
(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
新闻的特点: 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 反应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长江战线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本课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

➢何人?(Who?) ➢何时?(When?)
闻 ➢何地?(Where?)

➢何因?(Why?) ➢何事?(What?)
六 ➢如何?(How?)
个➢

➢ 新闻六要素,阅读新闻是心里要 自觉地问这六个问题,就不难解决了。
素 6个“W”共同构筑了把握新闻的道路和
途径。
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什么是新闻?
新闻,是指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 联网等媒体途径所传播的信息的一种称谓。
新闻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就其广义而言,除了发表于报刊、广播、互联 网、电视上的评论与专文外的常用文本都属于新闻 之列,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等等。
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 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 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事件发生的原因: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则新闻的内容。
我军英勇善战,已为事实说明。 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
6个“W”共同构筑了把握新闻的道路和途径。
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鲜明的感情色彩
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贬
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 什么。
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 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 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 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 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西路军 35万
中路军 30万
东路军 35万
100万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 的真实、准确、严密
人民解放军百万
战线长
大军,从一千余华里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交代通讯社(或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有时还写出记者的姓名,电头表示消息来源可靠、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新闻的写法: 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开头括号里的内容可否删去?有何作用? 交代通讯社(或报社)名称、发电地
点和时间,有时还写出记者的姓名,电头 表示消息来源可靠、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电头”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则新闻的内容。
本课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 可见,作者是很注意一层与一层之间的衔接的,所以全文流转顺畅,一气呵成。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的战线上,冲破敌阵,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本课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 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我军英勇善战,已为事实说明。
横渡长江。西起九江 所向披靡 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
这段文字在表达方式上与其它部分有 何不同?
议论
思考
1.两个方面谁详谁略? 我方略,敌方详。
2.为什么这样安排? 我军英勇善战,已为事实说明。议
论敌方,是为了分化敌人,孤立少数, 争取多数。
词语赏析
数量 之多
气势 之大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 数,还是虚数?
交代通讯社(或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有时还写出记者的姓名,电头表示消息来源可靠、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交代通讯社(或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有时还写出记者的姓名,电头表示消息来源可靠、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交代通讯社(或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有时还写出记者的姓名,电头表示消息来源可靠、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就其广义而言,除了发表于报刊、广播、互联网、电视上的评论与专文外的常用文本都属于新闻之列,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等等。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不含),东至江阴,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
②句好。“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 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 ”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 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 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 思。
①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 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 被我军突破了。
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 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 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 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 路线。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数 区域 时间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 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 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 高潮。
分述三路战况,为什么又能一气呵成?
这篇新闻的主体,三路三个层次,看三个层次 的衔接,就可以悟出全文一气呵成的道理。中路和 西路,都从时间说起,中路一层开头是“二十日夜 起”,西路一层开头是“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 这样并列,层次分明,又紧相衔接。说了西路战况 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是“汤恩 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 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话题从“西面”转向 “东面”,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到了下一层。可见, 作者是很注意一层与一层之间的衔接的,所以全文 流转顺畅,一气呵成。
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渡江区域
课 文
导语:(第1、2两句)渡江概况
战役全局
(从四个方 冲破敌阵
结 构
面概括) 横渡长江
中路军:中路军首战告捷
主体(:剩余部分) 西路军:西路军所向无敌
东路军:东路军战绩辉煌(重点)
②句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 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 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 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 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 东路军?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江: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分述三路战况,为什么又能一气呵成? 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
战线长
九江未解放,用语准确
胜利大
时间准确 暗示进展迅速
至发电时止,该路 三十五万人民解放 军已渡过三分之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