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性语言的革命》读书笔记模板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现象学视域下的阐释主体 1.2配置驱力的符号态的“子宫间”(chora) 1.3胡塞尔的质料性意义:判断主体的自然论题 1.4叶尔姆斯列夫的预先假定的意义 1.5命名时段:断裂(rupture)和/或边界(frontière) 1.6镜像阶段(miroir)和阉割焦虑(castration):假定能指中缺席的主体 1.7弗雷格的意指(signification)概念:阐述(énonciation)和外延 (dénotation) 1.8打破命名时段:“模仿”(mimesis) 1.9易变的象征态和象征态中的替代物:恋物癖(fetichisme)
诗性语言的革命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精神分析
理论
术语
克里斯台 娃
概念
主体
符号
语言
符号
过程 文本
象征
诗性
意义
态
格局 力
时段
黑格尔
内容摘要
“符号精神分析”创始人克里斯台娃理论的的学派奠基之作——《诗歌语言的革命》(Revolution in Poetic Language)最早于1974年在法国出版。其绝妙之处在于把精神分析和符号学互为方法论创造性地运用于 建构起全新的精神分析符号学(semanlysis)理论。克里斯台娃的理论之“杂”与“宽”在本书中发挥得淋漓尽 致。克里斯台娃在本书中把符号学用于精神分析,建构了“过程中的主体”(subject-in-process)的概念, 主体形成并非是变动不居,而成为可建构的、从破裂到完整的动态过程。而精神分析学用于符号文本的研究,探 究呈现出的“现象文本”的动态生成过程。
2.1辩证法的第四个“术语” 2.2黑格尔独立的和被压制的力 2.3作为命名判定断面的否定性 2.4 “运动”(kinesis)、“烦”(cura)、“欲望”(désir) 2.5人道主义的欲望(désir humanitaire) 2.6非矛盾律(non-contradiction):中立的和平 2.7弗洛伊德的驱逐力的概念:抛弃
目录分析
01
致中国读者: 诗歌,通往 自由之路— —茱莉 亚·克里斯 蒂娃
02
英译本序 言——里 昂·S.劳 狄斯
03
跨回门槛的 诱惑(代序)
04导论06Fra bibliotek2.否定性: 抛弃
05
1.符号态 与象征态
01
3.异质性
02
4.实践
04
索引表(中 译者编)
06
版本说明
03
尾声智识的 喧嚣
05
关键术语解 释(中译者 编)
读书笔记
文本引入现代理论符号学解析诗学,意趣深远,引人深思,诗性语言蕴涵颇多的现代文化意识,值得研判。 语言并非单纯的意识现象,语言具备“物质性”,诗性语言表现、揭示了物质性主体内在的生命驱力,经过 子宫间的孕育,最终实现与现象世界的。 这本书的大半部分内容都极枯燥无味,硬着头皮在本年度读完,也是我这几天定下的目标。
3.1驱力的两分法(dichotomie)和他律性(hétéronomie) 3.2易化、停滞和命名时刻 3.3 “再现物”的同构关系的格局(économie homologique) 3.4穿透语言的原则 3.5黑格尔理论与文本中的怀疑论和虚无主义
4.1经验并非实践 4.2马克思主义中实践的原子论主体 4.3恢复实践中的一种断裂:实践的经验(expérience pratique) 4.4作为实践的文本,不同于移情的话语 4.5对辩证法的第二次颠覆:政治格局和美学之后 4.6 《马尔多罗之歌》和《诗》:笑声作为一种实践 4.7逻辑结论的消耗:《伊纪杜尔》
精彩摘录
这是《诗性语言的革命》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作者介绍
这是《诗性语言的革命》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