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讲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文学讲义
比较文学讲义
性相近,习相远。
――孔子
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钱钟书《谈艺录·序》
参考文献:
1、《比较文学学》曹顺庆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2、《比较文学》陈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中国比较文学》(期刊)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主办;
4、罗素《西方哲学史》(下),马元德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6月版;
5、Charles E. Bressler, Literary Criticism: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Practice, Pearson Education Asia Limited and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4
反智左倾(Leftism)对现存社会的不满和批判立场叛逆草根意识
李泽厚双重奏启蒙救亡、
外延内包(内涵)道在溲橠神圣世俗
佛教自我解构
叶舒宪文学人类学
选择责任本质化物化被规定客体化汉娜·阿伦特《集权主义的崛起》别尔嘉耶夫(自由哲学)海德格尔胡塞尔
人类起源一元说爱德华·泰勒(人类学之父)Bushman 布须曼人基因图可变性最大干细胞
索绪尔人类的语言存在高度的相似性
主谓宾相同的人的精神结构
多元说
第一章比较文学发展简史
一、比较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影响研究。
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
法国学派。
代表人物:戴克斯特、巴尔登斯贝格、梵第根、卡雷、基亚。
学术风格:历史实证主义。
曹禺《雷雨》封闭的空间人之间高密度叙事
刘姥姥拉斯提列平行
贾宝玉哈姆雷特
前在此在
集体无意识文化偏见主体性
福柯《规训与惩戒》《疯癫与文明》社会边缘现象微观权力结构学校和监狱减刑制度
马克思国家政治权力统治权力意识形态资本义人的商品化物化宏观权力结构
年鉴学派
介于实证和形而上之间
纪事本末体
《发条橙子》库布里克作恶的快感
《这个杀手不太冷》吕克·贝松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迪尔凯姆(涂尔干)《自杀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帕累托《社会学大纲》
马克思
对社会、文化的批判性观察和思考,以及对自我的反思性自省,都时刻要警醒观点和言论背后隐藏的利益动机。
1、法国的学术传统
2、比较文学是全球化的产物globalization 法国在十九世纪的全球地位法语
为什么3、影响研究产生在十九世纪的法国?
影响研究:用充分可靠的材料来阐明各民族文学之间相互联系相
互影响的事实,探讨其中的规律,获取文学交流中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
有两个特点:1、有文学上的事实联系和影响的国家;2、局限在欧洲国家
(二)、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
时间:20
世纪50年代末——20世纪70年代。
美国学派。
代表人物:韦勒克、雷马克、列文、奥尔德里奇。
学术风格:审美研究。
平行研究:对那些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民族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研究,比较其异同,并在此基础上引出有价值的结论。
一方面从新批评的文本理论出发,提倡美学的介入,对没有文学上的事实联系和影响的跨国文学进行研究;一方面提倡文学和其它知识领域的跨越性研究。
(三)、跨文明研究。
时间:20世纪70年代以后。
比较文学源生于欧美,虽然有歌德和马克思的世界文学的主张,实际上因为欧洲中心
主义,其视域一直局限在欧洲文明。
中国学者必然会有尖锐的文明异质感,无法忽视文学现象背后隐藏的中西文明差异。
特点:在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思潮的背景下,立足文化的多元性,强调不同文明的文学的异质性的相互对话。
Liberal Arts
二、当前发展趋势
1、理论大潮的影响;
2、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港台学者李达三、古添洪、陈慧桦提出“中国学派”的设想。
3、文化研究大潮的影响。
三、比较文学诞生的几个标志(见教材第15—16页)
1、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
2、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问世。
3、比较文学作为正式的课程进入高等学校的课堂。
4、比较文学学位论文、学术专著和工具书的出现。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体系和方
法
一、比较文学的定义
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
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见曹顺庆主编《比较文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版)
美国学者雷马克的定义:
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见教材第5页)
语言遮蔽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大音希声《拉奥孔》诗与画
经验归纳
理性(概念)演绎
二、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
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具备的三个基本属性:
(一)、跨越性。
跨国家、跨文明、跨学科。
(二)、可比性。
跨越性必然要受到可比性原则对它的有效限定。
“没有可比性的比较是荒唐的比较。
”(刘圣效《比较文学概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
可比性的四种情况:1、同源性: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文
学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2、变异性:同源的文学在传递过程中,发生的文化过滤、文化误读和创造性叛逆。
3、类同性:不存在实际的历史关系的不同国家文学之间,在美学
意义上存在的显明的相合和隐性的遥契,以及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的交叉关系。
4、异质性和互补性:凸显跨文明的文学之间的根本差异,在总体文学的视野和构建中互相补充。
(三)、文学性。
鸠摩罗什文化过滤文化扭曲
文化误读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心经》)无(终极)道有(一切存在)奇点Big Bomb 太极无极
林琴南《黑奴吁天录》
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
人类所能认识的事物只是人的认知能力能够认识的存在的现象。
三、比较文学的体系
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分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
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划出“经过路线”。
从而分出三种学术思路:(一)、流传学(誉舆学)。
站在“放送者”的角度,对某个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文体,或是整个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声誉、反响和影响进行研究。
(二)、渊源学。
从接受者的角度来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艺术技巧等的来源。
(三)、媒介学。
对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产生影响的途径、方法、手段和因果关系的研究。
变异研究:研究不同国家不同文明文学之间交流的变异状态,包括语言层面、形象变异、文本变异、文化
变异、文学他国化几个方面的研究。
平行研究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一)、主题学。
(二)、文类学。
(三)、类型学。
(四)、跨学科研究。
缺类
异质性与互补性研究:在世界胸怀和世界眼光的观照下,对世界范围内的诸国家文学中共同存在的文学现象进行的全面研究。
历史类型学认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共同过程具有一致性和规律性,不同民族的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上,其文学即使在没有相互影响的情况下,也会出现一些类似的现象,同时又由于地域的、民族的、历史的差异而
形成了民族的独特性。
历史类型学的类似,表现在作品的思想、主题、情节、形象、典型、体裁方面,也表现在文学风格、流派、思潮等。
与主题学不同,它的类似仅指文学史上在相似社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这些方面的类同现象,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主题、体裁等方面的类似。
前苏联学者日尔蒙斯基《比较文艺学与文学影响问题》:“我们可以而且应该把在相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上生成的类似的文学形象进行比较,尽管这些现象之间并无直接的关系。
比较应当是用来揭示与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文学现象规律性的一种方法。
”
魏晋文学五四文学俄国白银时代
生命关怀
阐发研究是用一种民族文学的理论和批评方法去解释另一种民族文学的理论和作品,它可以是理论对作品的阐发,也可以是理论与理论之间的相互阐发,甚至是其它学科与文学之间的相互阐发。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
跨学科研究是着眼于文学与它外部的这种联系,把文学与人类的其它知识领域以及其它创造性活动,作为两个比较极,研究它们之间的种种关系,包括它们之间相互区别相互渗透的关系、相互印证相互阐发的关系、相互对立相互促进的关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