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双校园”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的实践——以东华大学中日合作办学项目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合作办学“双校园”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的实践——以东华大学中日合作办学项目为例-高等教育学论文
中外合作办学“双校园”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的实践——以东华大学中日合作办学项目为例
陈崔珏张芸(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
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应运而生。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外合作办学不但能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资源,还能吸纳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及方法,从而带动我国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同时满足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人才的需求。
在我国加入WTO以后,中外合作办学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发展规模迅速壮大起来,逐步走进越来越多人的视野之中,并与越来越多的人产生关联。
“截至目前,全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超过了1600个,各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每年招生数量在8万左右。
”
作为新生事物的中外合作办学,由于办学双方文化背景不一、价值观念多元、教学体制迥异等多方面的差异,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各项管理工作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管理工作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而作为中外合作办学中最常见模式之一的“双校园”模式,由于学生必须完成两个阶段的学业,一部分在中国境内的合作校内完成,另一部分赴国外的合作校内完成,更是加大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
一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1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对学生管理工作的认识存在误区
中外合作办学在过去短短的20年间发展迅猛。
由于中外合作办学仍处于
摸索积累阶段,学生管理工作方面也就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
如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在学生工作理念、工作内容、工作方式等方面都简单直接地套用母体高校现有模式,但由于中外合作办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完全套用母体高校现有学生工作模式,学生工作实际效果不显著。
如办学机构认为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工作只要确保教学工作安全有序就行了,学生大都要到国外完成最后的学业,所以只要确保学生人身财产安全、教学安定有序,确保学生按时出国就完成任务了,因而忽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办学机构认为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工作重心应围绕出国签证,认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运作的现实任务是确保学生拿到出国签证,从而忽视学生内在素质的培养。
2 中外教学模式差异对学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学生学业压力大,与国内同类学生相比,在相同的学习时间内,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承受语言学习和专业学习双重压力。
中外合作办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国际化教育模式、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及严格的管理方式,但特殊的课程设置、差异性的教学方法和严格的评价体系给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小班化教学、互动教学的教育模式与国内学生从小普遍接受的教育教学模式不甚一致,因此极容易导致学生不能立刻适应这种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学生极容易产生挫败感,导致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不稳定,为学生的管理工作带来难度。
3 中外教育规律和培养理念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冲击
国内大部分的学生或是家长受传统教育制度的影响,认为进入高等学府便意味着成功,就如同进了保险箱,被淘汰是小概率事件。
“事实上淘汰制在国外大学并不新鲜,以法国为例,法国的一般大学的淘汰率是50%-70%。
”因此,如何让学生、家长了解国外教育体制,明确各阶段的学业目标和要求;如何协助
教师强化培养学生的过程,探索并建立可行的学习评价体系,是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又一挑战。
4 中外合作办学“双校园”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单校园”和“双校园”模式是中外合作办学中最常见的模式,主要是从办学空间及主要教学点的角度来划分的。
“单校园”模式指的是,学生在国内完成预定的所有学业学制,即可获得相应的文凭和证书。
“双校园”模式指的是,“学生必须完成两个阶段的学业,一部分在国内的合作校内完成,另一部分赴国外的合作校内完成。
通常有1+3,2+2,3+1,1+2+1等(数字代表年数,一般前面的数字代表在中国境内需完成的学年)模式。
”
与“单校园”模式下的学生相比,“双校园”模式下的学生一般完成国内2-3年的学习后,出国继续深造。
学生面临着签证风险大,语言学习压力大,对涉外信息需求量大,且学生在出国后,必须在最短的时间里适应国外院校的学习和生活,这些特点都加大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
二中外合作办学“双校园”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的实践
行之有效的学生管理工作是提高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基础,是促进中外合作办学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摸索出更有针对性、更科学、更有效的学生管理工作方法是中外合作办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本校东华大学中日合作办学项目为研究对象,结合自身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工作实践,探讨如何创新中外合作办学“双校园”模式下的学生管理工作,以培养出既懂专业知识、熟悉国际商务文化等知识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又具有国际视野、德才兼备的国际化人才。
1 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政治素养
加强青年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
中外合作办学“双校园”模式下的学生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社会制度、经济体制乃至价值取向体系中学习和生活,西方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较容易渗透到他们的思想意识中,对正处于个性思想形成关键期的学生而言,容易受到西方不良思想的影响。
因此,更要“行前教育”,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提高理性分析、准确把握事物的能力,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做出理智选择。
2 以学风建设为中心,营造优良的学习氛围
优良的学风包括正确的学习目的、端正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严明的学习纪律和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风不仅影响到当前的教学效果,而且对学生能否成才都具有重要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目前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学生存在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态度浮躁,学习积极性不高,自律意识差等现象,要杜绝这种现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应切实加强学生管理,逐步改善学习风气。
”
第一,加强制度建设,对学生进行科学管理。
根据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及教学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如:《东华大学中日合作学生管理补充条例》、《学生考勤细则》、《学生请假、销假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规范学生的行为,以端正学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二,营造外语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外合作办学“双校园”模式下的学生出国深造须通过一定的外语等级考试,其学习时间短、任务重。
因此,每学期邀请已留学回国的学生回母校和低年级学生进行日语学习方法、学习技巧的经验交流座谈会;每周开办日语角,提高学生日语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日语学习氛围;每年暑假组织学生赴日进行情景式日语学习,为后期赴日留学
提供语言保障。
第三,创设专业实践平台,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对于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学习动力不足,或对学习、专业前景感到无助和倦怠的学生,每学年组织专业展览,创设专业实践平台,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愿意学习、学会学习,并成为自主的学习者。
3 建立社会、学校和家庭联合培养体系
实行“家长会制度”,新生报到和出国留学前举行家长会议,介绍专业学习情况,引导家长通晓国际教育规则,了解出国留学的注意事项等。
推行“学期汇报制度”和“紧急沟通制度”,及时向家长汇报学生学习、生活情况。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互通信息,加强教育,共同管理,构建家长同校方联动的工作格局,形成合力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跨境学习、生活,顺利完成学业。
4 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帮扶工作
中外合作办学“双校园”模式的特殊性使得学生“既有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共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既会碰到当代大学生普遍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还要承受比普通大学生更为沉重的心理压力。
”学生跨境学习所面临的生活环境的变化更易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波动与焦虑。
新生入学后,配合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初步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从而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指导工作;定期组织团体辅导帮助学生缓解学业困难、环境适应、家庭变故等带来的心理压力;针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及时进行有效干预,帮助学生摆脱心理困境,乐观面对学业和人生。
5 构建网络平台,克服时空障碍
学生在国外学习阶段,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国内的学生工作者很难及
时、有效地掌握学生在国外学习期间的各项情况。
因此,构建以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平台,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和各项学生管理工作的延续性和连贯性。
通过QQ,E-mail等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在线”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给海外学子情感上的慰藉,心理上的指导。
中外合作办学“双校园”模式下的学生管理工作,不能完全套用母体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学生工作者应积极研究和探索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工作的规律,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不断地反思提高工作成效,促进中外合作办学事业的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