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文史|从骑射工具到“指上乾坤”,谈谈古代扳指的演变历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读文史|从骑射工具到“指上乾坤”,谈谈古代扳指的演变
历程
扳指,称机,又名韘,是一种射箭工具,“韘,射决也。

所以拘弦。

以象骨。

韦系,箸右巨指。

”,用以保护手免受弓弦的伤害,扳指在早期主要作为实用性物品,为增进士兵的射箭本领而服务,尤其在清朝的八旗子弟中极为流行。

但发展到后期,却依旧免不了成为一种装饰性物品的命运,即便在外国也是如此。

为何不同文明对同一物品的对待呈现出相同的结果,其中原因,值得探讨。

一、作用演变过程
1、商周之处
现发现最早的玉韘出土于商代殷墟妇好墓中,“一端平齐, 另一端一侧高一侧低”,这种描述与后世汉族的坡形扳指颇为相像,所以这枚玉韘也被学界认为是目前中国最早的一个扳指。

妇好是中国有据可查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对内辅佐政治,对外带兵打仗,在商朝乃至中国历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同时,在她的墓葬中还发现了大量青铜兵器,从这两点来看,作为带兵打仗的统帅,这枚扳指必定是对妇好的战斗骑射有巨大帮助,才会被放入墓中作为陪葬品。

殷墟妇好墓
在其后挖掘的大量东周墓葬中,也发现了很多位于死者手指位置的玉韘和骨韘,虽然形制方面与妇好墓中的有所不同,在作用方面却
相差不大,都是辅助射箭。

同时,随着墓葬时间越后,扳指的花纹和图案也愈发艳丽和夸张,尤其在战国中后期,这种变化更加明显。

联想到西汉至魏晋时期扳指主要作装饰用,由此推断,扳指从实用性物品到装饰性物品的过程也就只是从战国中后期到西汉初短短百年而已,其速度不可谓不快。

2、元清之用
时间推移到唐宋时期,当时的人对韘这类物品已经产生隔阂,不甚熟悉,“所谓‘佩韘’者, 疑古人为韘之制, 亦当与芄兰之叶相似, 但今不复见耳。

”从这里我们可以猜测扳指在时代变革的发展中必定经历了一段在汉族历史中遗失的真空期。

然而,蒙古族作为马背上的民族,其对骑射本领的要求极为严苛,对玉韘的运用自然也十分熟练。

元朝建立后,玉韘再次在主流社会中出现,同时,由于元朝对人种建立了等级制度,所以玉韘在当时也应是算作高档物品而存在的。

其实,从早期玉韘的发掘来看,玉韘在民间的流行程度并不能算作太高,存在玉韘的古墓大多是古代的王公贵族之墓。

直到清朝时期的人对玉韘的追求达到了一种新的境界。

满族作为北方狩猎民族,如蒙古族一般,玉韘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物品。

清朝建立后,扳指亦开始由实用性物品向装饰性物品演变,同时,根据佩戴人士官职的不同,扳指也分为了武扳指和文扳指。

可以说,扳指的作用其实是随具体时代情况而产生变化的。

玉韘
3、变革之因
伴随着太平盛世的到来,由于已不再需要磨练自己的骑射技巧以提升作战能力,扳指最初的形式亦不甚美观,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能发挥的作用自然越来越小。

如蒙古族便在建立元朝后,在亲近汉法的忽必烈影响下,开始以种田的赋税为国家主要财政来源,而扳指并不适用于劳作,所以当时的它只流行于贵族之间,在民间并无深厚的基础。

发展到清朝后,在乾隆的大力推广下,扳指才成为一种男子的普遍饰品。

同时,扳指作用的改变,也跟火器的发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冷兵器时代,骑射作为一种战斗方式,在军队中是必不可少的训练内容。

而骑射技能娴熟的民族,也能在作战中表现出碾压的姿态。

而随着枪炮成为主要战斗武器,其有着比射箭更远的杀伤距离,更大的杀伤威力,射箭逐渐成为一门与军事技艺不相关的本领。

为了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强大己身,扳指不得不退居二线,它的作用也开始从骑射辅助工具转化成装饰性物品。

扳指
另外,除中国的扳指外,在外国莫卧儿王朝及波斯等国,也发现了扳指的踪迹,甚至其形式亦与中国的有着极大的相同之处。

另外,如中国一般,扳指也只在外国贵族皇室之间流行。

值得一提的是,从画像上扳指的形象来看,其似乎也只做配饰用。

虽然扳指跟随中外交流传入了外国,但由于其流传范围较为狭窄,作用也仅限于装饰,终
究还是未能在国外流行起来。

二、审美变化过程
1、纹案之谋
战国早期墓葬中发现的玉韘大多呈“环身一侧出扳, 表面光素无纹。

一端略作方折, 有穿孔”的样式,从这点来看,玉韘的作用早在那时就已经展现出向装饰性物品转化的趋势。

西汉时期玉韘的变化则更加丰富,在雕刻的花纹中,透雕猴、云气、凤鸟、螭龙、虎等形象更加常见。

玉韘在清代发展成为扳指之后,受文人墨客的影响,在扳指上铭刻诗词歌赋也渐渐发展起来,成为主流。

另外,虽然在扳指在明面上并未有明确的规定,但作为身份地位的微妙载体,无论是在扳指的用材还是在雕刻的花纹图案上,都体现了清朝时期森严的等级制度,如在扳指上刻录诗歌,便知是皇帝的专属,其余各人不得逾越。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扳指这一物品在与皇权挂钩之后,其图案也被赋予了政治属性。

清乾隆扳指
2、形制之求
早期玉韘的形状完全只是为了方便骑射而射击,所以在形象方面,并不能算多么美观。

然而,随着其作用的慢慢更迭,人们在它的形状方面也进行了符合他们审美观的改造。

玉韘的高度变矮,整体宽度变
得更加细狭,中孔缩小,弦槽也被取消。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埋葬时间稍晚的墓葬中发掘的扳指,器身并未有太多磨痕。

从这些形状上的变化来看,玉韘辅助射箭的功能已经基本完全消失,这也是现时代人们对玉韘的用法在学界中有所质疑的原因。

同时,对扳指制作的材料选用,也决定了扳指的珍贵程度。

据相关研究证明,最早期的韘应当是用动物的毛皮做成,在经过长时间的风化之后,已经消失于无影,所以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玉韘也成了妇好墓中的那枚。

发展到了清朝之后,扳指材料的选用上不仅表现出了金钱上的差距,也体现了封建王朝中的等级体系。

普通的八旗子弟只能使用由动物骨骼或牙齿做成的扳指,而其中的贵族则更加青睐翡翠、白玉等能体现出极大价值的材料做成的扳指。

至于其中最为少见的黑璋环绕扳指,则是完全凭借自身材料的稀缺度而跻身名品。

明代和田玉带黑沁福禄寿扳指
扳指材料背后的故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扳指的价值。

如乾隆皇帝就偏爱于用新疆和阗玉料做成的扳指,这不仅是因为玉制材料本身的柔和性,更是因为在他在位时期,新疆地区正式被划入清朝的统治范围,这是康熙、雍正都未能完成的功绩。

因此,对乾隆来说,扳指不仅是清朝皇权的象征,也是对自身文治武功的标榜。

“弓矢文皇喻政深, 木求脉理正于心。

繄予职亦临民者, 良譬惟殷效法钦。

”正是
其执政观念的体现。

后来由于清朝的衰亡,当时朝廷造物处针对于外国海象牙的制作而发明出的染色工艺完全失传。

又因为此种官造扳指只供给皇室贵族和大臣,流传于民间的少之又少,“虬角”扳指在扳指收藏界也成为名气极高的一种。

3、背后寓意
相传,顺治皇帝曾经有一次到河北遵化猎场狩猎,望见周边景色,突发感慨,随即将自己手上的白玉扳指扔下山坡,扳指所落之处,便是自己的陵寝所在之地。

由此可见,在扳指的文化内涵中,它已不仅仅只是满族人民的征战象征,在文化上也开始出现自己独特的内容。

为了将自己民族中的扳指文化变为主流,满族皇室将扳指作为赏赐物品,给予那些有功的大臣,“搬指套原以便于佩带, 今以玉为之, 更觉累重无当, 殊为可惜。

”为了讨好皇帝,无论是民间还是官场,亦因此而产生了一股扳指风潮。

清代象牙扳指
虽然扳指在汉族的发展历史中曾经有过一个真空期,但终究还是在清朝时期成为男子的普遍装饰。

虽然在太平盛世中已不再需要用扳指去作战,但满族皇室却依旧要在每年的打猎仪式上专门使用扳指,以表达自己对先祖的念念不忘与崇敬,康熙如此,乾隆亦然,如乾隆时期的承德避暑山庄便一直保留着康熙使用过的韘十二枚。

另外,虽
然贵为皇帝,但为了表现自己的节俭,在材料的选用上,康熙和乾隆也都选用的是动物皮革、骨头和角等普通材料。

三、结论
扳指这一物品用处的改变,是完全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来的,这也是它能够延续至今的主要原因。

虽然现如今扳指已经只做装饰用,甚至称其老古董也不为过,但我们依旧要了解其曾经的历史,了解自己民族物品的历史。

参考资料:
1、《韘、韘式佩与扳指》——许晓东
2、《扳指坤后载物的帝王之威》——岑桑、张旭明
3、《从玉韘到扳指》——阳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