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手术的护理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手术的护理措施
发表时间:2019-11-05T11:04:41.473Z 来源:《医师在线》2019年8月15期作者:吴书芹[导读] 分析探究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过程中,对其实施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的作用效果。
吴书芹
(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湖北荆门448000)
摘要:目的:分析探究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过程中,对其实施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的作用效果。
方法:选择5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将其分为两组。
对照组接受基础性护理,观察组给予系统化围手术期护理,比较组间护理效果以及护理质量评分差异。
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在基础护理、感染防控、护理态度以及健康宣教方面的护理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系统化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和提升护理质量,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关键词:系统化护理;围手术期护理;颅内动脉瘤
前言:颅内动脉瘤的发生,一般与蛛网膜出血有着直接的关系,并且极易受到血流改变、血管炎及血压高的影响。
颅内动脉瘤有着较高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率最高超过46%[1]。
从现阶段颅内动脉瘤治疗情况分析,在血管内介入术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手术成功率明显提升。
但是受到心理因素、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患者术后预后情况不佳。
对此,对患者实施系统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十分关键。
本文针对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手术的护理措施,展开以下探究。
1研究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7年8月~2019年8月,选择5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将其分为两组。
对照组(n=25)中男女比例13:12,平均年龄(52.25±5.00)岁。
观察组(n=30)中男女比例16:14,平均年龄(52.30±5.12)岁。
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术前健康教育、术中生命指标监测以及预后并发症预防工作等等。
观察组接受系统化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内容如下:(1)术前指导。
确定患者实际情况,针对手术操作流程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对患者及其家属作出事先的说明与解释。
同时,给予患者心理干预。
综合分析患者负面情绪出现原因,比如手术费用、对于治疗效果的担忧以及可能引起的并发症等问题。
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对性的护理。
(2)手术配合。
要求护理人员熟练掌握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手术操作流程,密切配合主治医师完成手术。
期间,需要注意监测患者生命指标变化情况,落实保暖工作。
(3)术后阶段。
在饮食方面,叮嘱患者多食用高热量、蛋白丰富以及易消化的食物,在保证营养摄入的同时,提升机体抵抗力。
对于合并高血压患者,要求密切监测血糖变化,减少糖分的摄入。
对于可能出现的便秘问题,应该通过揉肚子、灌注开塞露方式应对,禁止过度用力,以免出现动脉瘤血管破裂。
将患者床头适当抬高15°左右,以此来促进颅内静脉回流,从而达到预防脑水肿的目的。
1.3观察指标
统计组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时借助自制调查问卷,统计护理质量评分情况,包括基础护理、感染防控、护理态度以及健康宣教。
1.4统计学分析
以SPSS23.0软件来实现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对于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分别以X2和t完成相应的检验工作。
组间数据比较,P<0.05时,提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并发症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3.33%,对照组16.00%,差异显著(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