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原毁》同步测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毁
1.《原毁》的作者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_代人。
《原毁》中的原是__________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
()
A.柳宗元子厚唐推究本源
B.韩愈退之唐推究本源
C.韩愈退之晋推究本源
D.韩愈退之唐原来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程度,这需要我们平时做好积累。
A项中前两个空错误,作者应为韩愈,字退之。
C项中第三个空错误,应为唐。
D项中最后一个空错误,应为推究本源的意思。
所以答案应为B。
答案:B
2.下列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①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
A.提心吊胆地只怕那个人得不到做好事的益处。
B.提心吊胆地只怕那个人得不到的益处。
C.提心吊胆地只怕那个人不做好事。
D.只怕那个人得不到做好事的益处。
②求其所以为舜者。
()
A.求舜这个人。
B.以舜为榜样来要求自己。
C.让舜这个人来帮助自己。
D.所以这个人就是舜。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情况。
翻译句子要注意翻译方法和技巧,注意对句子中重点词的准确理解。
答案:①A ②B
3.为下列各句中的“之”选择相应的用法。
A.结构助词“的”
B.语气助词
C.代词
(1)古之.君子()(2)处处志之.()
(3)得吾说而存之.()(4)渔人甚异之.()
解析:这道题目的是使熟悉“之”的三种最常见的用法。
“之”在古代汉语中可作实词,起指代作用;也可作虚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结构助词“的”,有时只表示语气,没有实际意义。
解答时将三种用法“代”入原句一试便知。
答案:(1)A (2)B (3)C (4)C
4.对本文的中心理解不正确的一句是()
A.《原毁》通过对比古今君子责己待人的不同态度,批判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毁谤风气,并明确指出“怠与忌”就是产生“谤”的根源。
B.《原毁》通过对比古今君子责己待人的不同态度,说明时代不同,人们的思想也不同。
C.《原毁》通过对比古今君子责己待人的不同态度,赞扬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毁谤风气,并明确指出“怠与忌”就是产生“谤”的根源。
D.《原毁》通过对比古今君子责己待人的不同态度,高度赞扬了古之君子。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对文章中心的理解程度。
需要细细研读课文,认真体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中心。
答案:C
一、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5—9题。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
”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
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
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
”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
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划线的语句
(1)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2)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
6.根据原文填空
(1)选文中能够表现中心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用自身经历作例证,得出了一个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现作者无限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段中作者曾经尝试着说过哪两句话?在文中找出并用横线划出。
这两句话有何作用?
8.最后一段有何作用?
9.读罢此文,你认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应该如何待人待己?
5.解析:这道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理解水平。
翻译时要注意重点实词的含义,注意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在表达上的不同之处,如语序、省略等。
答案:(1)懒惰的人不能求进步,而嫉妒别人的人害怕别人进步。
(2)如果不是这样,强硬的人一定会高兴地说出表示赞成的话,懦弱的人一定会从脸上表露出高兴的颜色。
6.解析:此题目考查对重点内容的理解能力、信息筛选能力。
可带着问题到原文中去筛选有关语句。
答案:(1)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2)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3)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7.解析:此题考查对重点语段的分析、理解能力。
读原文可知道“某良士、某良士”和“某非良士,某非良士”
答案:“某良士、某良士”和“某非良士,某非良士”作用:“某良士、某良士”的反复,使欣悦首肯之状毕见;“某非良士,某非良士”的选用,使愤然不平之声如闻。
由这两句话得出了“忌”的心理及其表现,然后得出“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的结论。
8.解析:此题考察对重点语段的分析、理解能力。
完成此题需要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文章的主旨。
答案:最后一段表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正确的待人待己,根绝“谤兴”“毁来”,提高到治国之道的高度来认识,令人信服。
9.解析:此题是主观题,没有固定答案,可结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简单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要求语言通顺,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参考答案: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端正心态,改变社会上存在的嫉贤妒能的恶劣风气。
二、写作训练
10.不同的时代,存在不同的社会现象。
《原毁》通过对比古今君子责己待人的不同态度,批判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毁谤风气,并明确指出“怠与忌”就是产生“谤”的根源。
请你结合当前存在的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写一篇议论文。
800字左右。
写作提示:写作前,首先要结合社会现象选择议论对象,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可以从环保、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动物的关系、当前存在的某些现象等各个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