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两种方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两种方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的结果
摘要:目的比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和化学发光法(TP-CLIA)在梅
毒螺旋体抗体检测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我院自2016年6月至2017年7月
收治的85例梅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RIBA法确诊,取患者血清标本分
成均等的两份,一份行TP-ELISA,一份行TP-CLIA检查,对比两种检测方法的阳性结果以及两种检测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
结果TP-ELISA与TP-CLIA诊断出的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率、阴性率、假阳性率及假阴性率对比均无显著差异
(P>0.05),TP-CLIA对梅毒螺旋体抗体诊断的灵敏度与TP-ELISA检测对比也无显
著差异(P>0.05),TP-CLIA对梅毒螺旋体抗体诊断的特性性显著高于TP-ELISA检测,两者对比差异显著(P<0.05)。
结论TP-ELISA与TP-CLIA方法均能有效检测
出梅毒螺旋体抗体,但TP-CLIA检测的特异性更高,因此其作为梅毒的确诊实验,TP-ELISA则可作为补充检测方法。
关键词:TP-ELISA;TP-CLIA;梅毒螺旋体抗体
梅毒是一种致病性极强和高度传染性的慢性传播疾病,该疾病主要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可通过血液、性接触等多种途径进行传播,其不仅会引发患者出现多种多样的症状,同
时还会侵犯患者全身器官,从而导致其机体的多个器官功能失常或发生病变,进而对患者的
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为此,临床需探寻有效的方式控制该疾病的蔓延[1]。
为控制梅毒传播和蔓延,临床首先要不断提高对梅毒螺旋体感染的血清学检测准确率,进而
才能做好梅毒的防治工作,临床诊断梅毒螺旋体感染的方法有多种,如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化学发光法(TP-CLIA)等,各种方法均具有一
定的特异性和敏感性[2]。
本文主要探究和对比了TP-ELISA和TP-CLIA)在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
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自2016年6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85例梅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
者52例,女性患者33例,患者年龄分布24-56岁,平均年龄为(37.5+3.4)岁,医院伦理委
员会已批准该项研究,且患者在研究前已知情并同意,在参与研究前1个月内,所有患者均
未使用过含有免疫球蛋白制剂的药物,并排除存在高血压、高血脂者(以避免其对实验结果
造成干扰),患者均行RIBA法确诊。
1.2方法
首先取患者的静脉血静置,待血液标本凝固后,将其置于上海荣泰生化工程有限公司生
产的L-800型离心沉淀机中,以4 000r/min的速度离心20min对其进行分离,并将分离的血
清标本置于4℃环境中保存,次日再进行TP-ELISA、TP-CLIA检测。
TP-CLIA试剂由新刨科技有
限公司提供,TP-ELISA试剂由上海凯博生化试剂有限公司提供,TP-ELISA检测方法为:血浆
或血清中梅毒螺旋体抗体采用双抗原夹心ELISA法检测,使被基因表达梅毒抗原预包在微孔条,并与血清中的梅毒螺旋体抗体发生反应,然后加入HRP标记基因工程,使梅毒抗原重组,并与基因工程进行结合,再利用TMB系统作用显色和根据酶免仪结果对ELISA检测结果进行
判断。
TP-CLIA检测方法为:先采用梅毒螺旋体抗原制备固相抗原,梅毒螺旋体抗原采用辣根
过氧化物酶进行标记,然后采用双抗原夹心一步法免疫分析模式,使样品中的梅毒螺旋体抗
体与梅毒螺旋体抗原,形成双抗原夹心,再对其进行洗涤和加入化学发光底物液,并对其发
光值(RLU)进行测定,最后,根据测定的临界值,对样品中是否存在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
体进行判断。
1.3观察指标
TP-ELISA检测结果判断标准为:阳性:样品S/CO≥1.0;阴性:S/CO<1.0。
TP-CLIA检测结
果判定标准为:S/CO≥1.0;阴性:S/CO<1.0。
真阳性人数/(假阳性人数+真阴性人数)
×100%=诊断的特异性,真阳性人数/(真阳性人数+假阴性人数)×100%=诊断的灵敏度。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x2检验,
P<0.05代表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3]。
2.结果
2.1两种检测方法的诊断结果对比
TP-ELISA与TP-CLIA诊断出的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率、阴性率、假阳性率及假阴性率对比
均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系统性和慢性性传播疾病,该疾病的传染率极高,有数据显示,世界范围内每年感染梅毒的患者可达1200万人,疾病不仅危害到患者的身心健康,同
时对女性而言,若其在孕期感染梅毒,该病毒还可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进而对胎儿的生长
发育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为此,为控制梅毒传染和减少梅毒的蔓延,我国已有不少医院明
确规定行手术输血和创伤性检查的患者需先进行梅毒螺旋体检验,梅毒螺旋体试验就是利用
梅毒抗原对其特异性抗体进行检测,而梅毒试剂抗原一般可以分为螺旋体抗原和梅毒螺旋体
体表蛋白抗原两种,其中螺旋体抗原属于类脂质复合物,其主要存在于螺旋体内部,无种和
属的特异性,因此可刺激机体反应素(也即非特异性抗体)产生,而梅毒螺旋体体表蛋白抗
原则属于蛋白质多糖复合物,并且其还是特异性抗原,其具有型和种的特异性,能够促进机
体产生特异性抗体。
并且,临床检测梅毒螺旋体的实验方法有多种,如USR、RPR、TPPA、
TP-ELISA、TP-CLIA等,RPR是快速血清反应素环卡片试验,USR是不加热血清反应素,原理
是检测血清中抗类脂质抗原的非特异性抗体,作为梅毒的筛查试验。
TPPA是传统的血清学确证试验,其诊断准确性较高,但实验操作过程较为复杂,易发生检验差错。
而TP-ELISA和
TP-CLIA均属于新的梅毒诊断血清学方法,TP-ELISA实验方法检测的原理是利用双抗原夹心法
和酶的放大系统,然后再利用高纯度的重组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原包被反应板对血清中的梅
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进行检测,在患者感染一期梅毒(感染后
2周)时,便可见IgM型抗体水平升高,到二期梅毒时便可见IgM、IgG型,而至三期时,便
可见抗体水平有所降低,主要表现为IgG型,另外,该种检测方法的特异性抗体可长期存在
患者的体内,因此,其还可以检测出晚期梅毒治疗后非特异性抗体转阴者,且具有极高的诊
断准确度、灵敏度和特异性。
而TP-CLIA的检测原理为:先将稀释液与包被有重组梅毒抗原
的微粒子,如TpN47、TpN17、TpN15等或标本混合后,再将有吖啶酯(AE)标记的抗人-IgG
或IgM加入混合液中,然后进行二次洗涤,并将激发液和预激发液加入,最后通过对反应液
的相对光强度进行测定而探得血清中梅毒抗体的水平。
另外,TP-CLlA法还能实现完全的自动
化检测操作,不仅操作便捷,且能有效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率,因此,这两种实验检测法方
法均比以往的检测方法检测范围更广,且特异性及敏感性更高[4]。
本研究中,通过对比TP-ELISA和TP-CLIA对梅毒螺旋体抗体的检出率,得出结果,TP-CLIA对梅毒螺旋体抗体诊断的特异性(100.0%)显著高于TP-ELISA检测(95.3%),两组对
比差异显著,TP-CLIA对梅毒螺旋体抗体诊断的灵敏度(98.8%)与TP-ELISA检测(97.6%)对比无显著差异,这与吕志军[5]研究报道中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说明了TP-CLIA对梅毒螺旋
体抗体的诊断准确性更高。
综上所述,TP-ELISA与TP-CLIA方法均能有效检测出梅毒螺旋体抗体,但TP-CLIA检测的特异
性更高,因此其作为梅毒的确诊实验,TP-ELISA则可作为补充检测方法。
参考文献
[1]易思叶.两种临床常用的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方法的比较和评价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1):52-53.
[2]毕红琳,马娟,朱中梁,等.三种方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的结果比较[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05):582-583.
[3]张鹏,张薇娜,汤荣华,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两种方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结果比较[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7):2089-2090+2092.
[4]钱超,穆琪,霍俊杰,等.4种方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的结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5,21(13):5-7.
[5]吕志军.不同检测方法检测梅毒螺旋抗体的效果比较分析[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4,34(06):693-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