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高家登(1988—),男,河南人,研究生,兽医师,主要从事动物的疫病防治。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 )也被称作马尔他热,由于马耳尔他热的发热呈起伏波浪型,因此也叫波浪热,是由布鲁氏菌引起人兽共患的一种传染病。
布鲁氏菌病在我国被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主要危害牲畜的生殖系统,引起怀孕母畜流产、流产胎儿多为死胎或弱胎,公畜发生附睾炎和睾丸炎、触之局部发热。
人主要是接触病畜或流产物而感染布病,给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
1病原
该病的病原体为羊型布鲁氏菌(Ovine type of Brucella ),分
有3个生物型。
该菌是需氧型革兰氏阴性杆菌,大多数生活在动物的细胞内。
本菌在初代分离培养时,是在布鲁氏菌属中唯一保持球杆状的一个种,大小约为0.6~1.5μm ×0.5~0.7μm ,多数散在分布,极少数形成短链或成对出现[1]。
该菌既无芽孢也无鞭毛,在极端的条件下有形成荚膜的能力。
布鲁氏菌没有产生外毒素的能力,但是内毒素的毒性比较强,一般情况下,在牛羊猪等牲畜布鲁氏菌当中羊布鲁氏菌毒性是最强的。
虽然说各种型的布鲁氏菌都有主要的宿主,但是普遍存在羊布鲁氏菌传染其他动物的现象。
该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水和泥土中能够生存1~4个月,在乳汁当中能够存活2个月,存放在阴暗处的流产胎儿当中可以存活180d 。
但该菌对湿热比较敏感,60℃30min 或70℃5~10min 或太阳直射0.5~4h 可将其杀死,如果100℃可立刻死亡。
0.1%苯扎溴铵或0.2%醋酸氯己定5min 可将其杀死,2%~3%甲酚皂液、1%~2%石炭酸可在1h 内将本菌杀死[2]。
2流行病学
该病在全球都有流行,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曾经报告过人畜布病的发生。
我国布病的流行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个世纪50—70年代我国布病曾大范围流行,疫情比较严重的地方人畜感染率可达50%,即流行期。
第二阶段是80—90年代,因防控力度的重视,布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即控制期。
第三阶段是到了2000年以后,因对布病防控工作的复杂性、长期性认识不到位以及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动物及动物产品的频繁流动等因素导致布病出现上升趋势,即反弹上升期。
第四阶段是在2010年以后
布病出现了再次流行。
2015年,全国报告人间布病感染病例56,989例;畜间布病感染比较严重的15个省份,阳性率同比上升0.38%[3,4]。
2005—2016年,崔步云等人在全国感染布病的人群当中分离出了276株菌株,其中羊种布病菌株占74%[5]。
本病全年都可发病,但以春秋季多发。
携带病菌的羊(包括野生羊)及患病羊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感染本病的怀孕母羊,在出现流产的时候,跟随胎衣、胎儿及羊水等将会排除大量的病菌,排除的病原菌能够污染圈舍、水源、土壤等。
如果人员接触患病羊生产的羔羊或流产物时防护不当很容易发生自身感染。
患有布鲁氏菌病的羊可以在羊与羊之间传播,也可由羊传染给其他动物或者人,但是人与人之间不会相互传播,同时也没有人传给动物的报告。
患病的种公羊精液中也会携带布鲁氏菌,在交配过程中将感染母羊。
一般情况下,母羊的感染率高于公羊,成年羊比幼羊易发。
母羊感染布鲁氏菌后第一次流产的高达50%以上,而第二次很少发生流产[6]。
消化道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呼吸道、吸血昆虫以及皮肤、黏膜的破损也可传播本病。
人的感染布病主要是职业人群占多数,但就目前情况看有向普通人群蔓延的趋势。
普通人群主要是由于吃病羊胎盘、生鲜羊肉、生鲜羊奶或接触患病脏器而发病。
3临床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最短14d ,长的可达180d 。
主要的症状就是母畜流产,一般在怀孕3~4个月发生流产,流产前2~3d 出现即将分娩的症状,阴唇、乳房肿胀,阴道流出黄色分泌物,流产出的胎儿多为死胎或弱胎。
公畜感染布病后主要出现睾丸或附睾炎症,触摸有发热、坚硬的感觉,精液品质质量下降,严重的失去配种能力,有时可见阴茎潮红肿胀。
其他的症状也可见到关节肿胀、腱鞘炎、滑液炎、乳房炎、跛行等。
4病理变化
该病无明显的病理变化。
可见妊娠母畜或流产母畜子宫内膜和胎衣出现浅黄色的炎性浸润、渗出、有的出现点状出血。
流产的胎儿胃内可见浅黄色或白色絮状物,在膀胱、胃肠的浆膜有出血点或条状出血带。
肝脏、脾脏还有淋巴结出现肿胀或形成特征性肉
芽
,随着我国养羊业的不断发展,羊的饲养量也随之增加,动物及动物产品交易频繁,部分地区羊布病的感染呈持续上升趋势,不仅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也严重危及到了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
笔者就羊布鲁氏菌病的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技术及如何防控进行了探讨,仅供同
行参考。
氏菌病;诊断;防治
羊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高家登
(那曲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总站西藏那曲852000
)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0.01.010
.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动物保健
2020.01
肿,有的还会出现局部坏死灶。
病公羊的精囊有点状出血,睾丸和附睾出现化脓、坏死或结缔组织增生。
5诊断
通过病畜的流产,公畜的睾丸炎和附睾炎等症状有助于该病的初步诊断,如果需要确诊必须进行实验室检测。
5.1病原学诊断
该方法对实验室的要求极高,采集流产的胎儿、胎衣或奶样、血样开展实验室的分离纯化,分离出病原体后进而确诊,该方法是诊断布病的"金标准"。
该方法的缺点是分离率低,时间长,对生物安全要求高。
5.2免疫学诊断
初步筛选时可选择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 ),也可采用荧光偏振试验(FPA )和全乳环状试验(MRT )。
确诊时可以采用试管凝集试验(SAT ),也可采用补体结合试验(CFT )、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cELISA )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iELISA )。
在初筛和确诊时应用RBT 和SAT 的方法较多,原因是操作简单、使用仪器简单、廉价,缺点是判断结果时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特异性和灵敏度都不高。
iELISA 常用于抗体检测,cELISA 常用于小分子抗原检测,ELISA 的优点是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快速、简单,但是该实验试剂昂贵,还需要特定的仪器和一定的专业技术人员才能开展实验,在基层目前该方法难以
推广。
CFT 特异性强,但是操作较为复杂,实验条件要求苛刻,与ELISA 相比,大多数人员选择后者开展实验。
很多研究人员根据试验目的的不同,会结合几种检测方法特性开展实验[4,7]。
5.3分子生物学诊断
应用的方法有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和核酸探针检测。
这两种方法虽然在布病的检测当中具有符合率高、结果良好等优点,但目前处于实验室研究层面[4]。
6防治
6.1防治策略
2016年农业部会同国家卫生计生委根据畜间和人间布病发生和流行规律,综合考虑家畜流动实际情况和布病防治的整片推进,将全国分区域进行防控,全国共划分了三类区域。
一类地区的防控策略是以免疫接种为主;二类地区的防控策略是以监测净化为主;三类地区的防控策略是以风险防范为主,目前只有海南省。
在全国,种用牲畜禁止免疫,实施监测净化;产奶牲畜原则上不免疫,实施检测和扑杀为主的措施[3]。
6.2免疫
我国目前使用的弱毒疫苗有S2株和M5株2种。
S2株应用范围最广,并且毒力稳定、使用安全、免疫力好,且口服免疫不会引起母畜的流产,羊的免疫期为36个月。
另一种是马耳他布鲁菌5号苗(M5株),绵羊和山羊的免疫期也是36个月,可用于气雾免疫,怀孕羊禁用。
6.3治疗
对于检测出的阳性羊只应做好淘汰、无害化处理,不应采取治疗,采取治疗将会增加同群羊和人的感染几率,并且到目前为止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
█
参考文献:
[1]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院组编.兽医微生物学[M].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140-145.
[2]陈溥言.兽医传染病(第五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35-141.[3]农业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布鲁氏菌病防治计划(2016-2020)[Z].2016-9-7.
[4]丁雪,王岩,刘丽蓉,等.布鲁氏菌病检测和防治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动物检疫,2019,36(5):43-47.
[5]崔步云,姜海,等.2005-2016年全国布鲁氏菌病监测数据分析[J].疾病监测,2018,33(3):188-192.
[6]卫广森.兽医全攻略羊病[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69-73.[7]张海霞,孙晓梅,魏凯,等.布鲁氏菌病的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9(3):402-407.
(上接第5页)能通过运输、工作人员衣物、设备共同使用等方式进行传播,所以要加强日常饲养中对卫生的管理,定期清洁消毒牛舍以及所用的器具设施,运输车辆等公共设施使用暴晒等方式进行除菌消毒,尽可能的减少病原体的威胁。
5.3无害化处理
牛舍内的粪便能够为寄生虫和病原体的存活提供有利条件,要及时清理牛舍内的粪便,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6小结
发热黄疸型牛病是一种对牛的正常生长发育水平影响较大的疾病,患病牛会出现持续高温、尿液颜色发黄、皮肤发黄等症状。
对
于该病的治疗,需要根据诊断结果进行对症治疗,该病的预防十分关键。
在日常的饲养过程中,要加强对牛舍的卫生管理,定期检测牛群的健康状况,将该病的患病率降到最低,以保证养殖的经济效益。
█
参考文献:
[1]田华,张彬,李双,等.发热黄疸型牛病的临床鉴别及治疗分析[J].吉林农业2014(4):69.
[2]张学林.发热黄疸型牛病的临床鉴别及治疗工程[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5,31(12):154.
[3]姜玉石.发热黄疸型牛病的临床鉴别与治疗[J].当代畜牧,2013(32):37-38.
疾病防治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