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新学案》高三地理一轮 第1部分 第一节 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课时活页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版新学案》高三地理一轮第1部分第一节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课时活页作业大纲版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2011·湘潭模拟读下面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图示①②③④四处物质的判断,正确的是
①——沉积岩②——侵入岩③——变质岩④——岩浆
A.①②B.①③
C.③④ D.②④
2.下列各种岩石和岩浆之间的转换过程中,正确反映地壳物质循环的是
A.①—②一③一④一① B.③一⑤一①一④一③
C.③一①一④一② D.②一④一①一⑤
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①有层理,为沉积岩;②为侵入岩;③为岩浆;④为变质岩;⑤为喷出岩。
第2题,地壳的物质循环为由岩浆到岩浆岩,再到沉积岩、变质岩,最后再生成新的岩浆的过程。
答案: 1.A 2.B
2011·烟台质检读江苏三大名石图及相关资料,回答3~4题。
雨花石昆石太湖石
出自江苏南京及其周边地区产于江苏昆山,由地下深处的因盛产于太湖地区而古今闻
的雨花台砾石层二氧化硅热熔液侵入到断层
破碎带内,冷却后形成网络状
白色石英
名,主要成分是石灰岩
3.关于“江苏三大名石”成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A.都是外力作用的产物 B.都是内力作用的产物
C.形态都和流水作用有关 D.雨花石的形成与流水作用有关
解析:由材料可知,雨花石出自沉积岩中的砾岩,昆石实质上是岩浆岩中的侵入岩;太湖石是沉积岩中的石灰岩。
其中雨花石和太湖石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而昆石是由内力作用中的岩浆活动形成的。
答案: D
4.从地壳物质循环角度来看,下列转化可能实现的是
A.太湖石→昆石 B.雨花石→砾岩
C .雨花石→昆石 D.砾岩→昆石
解析:昆石只能由岩浆冷却形成,而雨花石可以经过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砾岩。
答案: B
在台湾东北海岸“野柳公园”内,有一群海岸怪石,其中以“女王头”最为著名如图。
但其“玉颈”由于逐年变细,预计15年后将面临“断头”危机。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5~6题。
5.“女王头”独特的地貌对应的外力作用是
A.海水侵蚀、风化作用
B.风力侵蚀、流水堆积
C.化学溶蚀、风力沉积
D.地壳运动、风化作用
6.关于下列四座岛屿,不正确的叙述是
A.“女王头”位于①岛 B.②岛东部是热带雨林景观
C.③岛西海岸降水较少 D.①、④岛位于板块生长边界
解析:第5题,材料显示“女王头”位于台湾东北海岸,因此导致该独特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应是海水侵蚀及风吹日晒而产生的风化作用。
第6题,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受暖流影响,又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我国海南岛西海岸位于背风坡位置,降水较少;①④两岛分别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均属于消亡边界。
答案: 5.A 6.D
读下图,完成7~8题。
7.图示景观中,主要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是
A.①B.②
C.③ D.④
8.下列选项中,与形成图④所示的上大下小的特殊地貌不相关的是
A.岩性的软硬 B.风力大小和风向
C.地表松散碎屑物的多少 D.河流的水量大小
解析:第7题,图中①②③④所代表的是我国四种典型的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其中①代表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喀斯特地貌,②代表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
地表景观,③代表沙漠中最为常见的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沙丘,④代表干旱地区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风蚀蘑菇。
第8题,风蚀蘑菇往往是由于气候干旱,风力强劲,风力吹扬地表的沙土对岩石打击、磨蚀而成,其形态也可能与岩石的上硬下软有关。
但与河流流量大小无关。
答案:7.D 8.D
读右侧“五种外力作用相互关系示意图”,回答9~10题。
9.下列地貌与a、b、c、d所示外力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A.溶洞—a
B.裂谷—b
C.瀑布—c
D.沙丘—d
10.沙尘暴发生时,“天昏地暗,日月无光”,造成此现象的外力作用属于
A.a B.b
C.c D.d
解析:第9题,由图可知,a、b、c、d对应的外力作用分别是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溶洞是由流水对石灰岩的溶蚀而形成的;裂谷是板块张裂而成,属于内力作用的结果;瀑布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沙丘是沙漠地区常见的风力沉积地貌。
第10题,题中“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反映的是大气中悬浮颗粒物密度很大,这是风力搬运作用的表现。
答案:9.A 10.B
读下面的地质剖面图,回答11~13题。
11.图中①处河谷的成因是
A.向斜构造向下弯曲形成
B.背斜构造顶部遭侵蚀形成
C.陡坡地带流水侵蚀力较强形成
D.断层地带岩层破碎易遭侵蚀形成
12.图中③处的岩石最有可能是
A.花岗岩B.大理岩
C.砂岩 D.砾岩
13.图示地段发生过的地质作用不能确定的是
A.水平拉伸作用 B.岩浆活动
C.变质作用 D.堆积作用
解析:第11题,图中①处为断层地带,因岩层破碎易遭侵蚀而形成河谷。
第12题,从断层左侧的岩层关系可以看出③处位于砾岩的下方,而断层右侧显示砾岩的下方是石灰岩,说明③处原为石灰岩,后因接触高温岩浆而变质形成大理岩。
第13题,图中有岩浆活动形成的花岗岩,变质作用形成的大理岩,堆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物④,不能确定是否发生了水平拉伸作用。
答案:11.D 12.B 13.A
2011·泰安模拟读下图,根据要求完成14~15题。
14.对于该图解释合理的是
A.图中山地的成因可能是火山喷发
B.该山地地下一定蕴藏着石油
C.通常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
D.庐山的形成符合图中示意
15.若京沪高铁从上述地区穿过,工程人员必须考虑
A.高速铁路施工过程防止诱发地震
B.保护植被,避免引发山洪或泥石流
C.为降低成本,一定要修穿山隧道
D.修高架桥以降低冻土的不良影响
解析:由图可知该地为褶皱构造,是岩层受水平挤压形成,庐山是断层上升岩块形成,该地无断层,地质较稳定,但以山地地形为主,工程建设应注意保护植被。
答案:14.C 15.B
二、综合题共4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6分
材料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
12010年3月,位于冰岛的埃亚菲德拉冰盖火山大规模喷发。
火山喷出的巨大灰尘高达数千米。
此次火山爆发喷出的岩浆会形成2分
A.花岗岩 B.玄武岩
C.砾岩 D.页岩
2A、B、C代表的岩石为: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6分
3数字代表的地质作用:③________、④________,③的发生必须要有一定的________和________条件。
6分
4B岩石形成的地质作用为________序号。
2分
解析:第1题,花岗岩属侵入岩,玄武岩属喷出岩,砾岩、页岩是沉积岩。
第2题,根据岩石的相互转化关系可知A是岩浆岩,B是沉积岩、C为变质岩。
第3、4题,①为冷却凝固作用;②为外力作用,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③为变质作用;④为重熔再生作用。
答案:1 B 2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3变质作用重熔再生温度压力
4②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17.读下图,完成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渤海的地质作用分析。
24分
1分析①—④的地质作用或环境条件: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
③________;④____________。
8分
2判断A、B、C三处的地貌景观或地形区:A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分
3分析Ⅰ、Ⅱ、Ⅲ表示的季节:Ⅰ________;Ⅱ________;Ⅲ________。
6分
4“黄河下游的山东、河南帮助黄土高原治理环境,不仅是帮助别人,也是在帮助自己。
”简要说明这句话的道理。
4分
解析:解答本题要看懂图示中的关键信息:各地形区的气候特征、主要外力作用、地理特征等。
蒙古高原因气候干旱,以风蚀地貌为主,黄土高原以流水侵蚀为主,华北平原以流水沉积为主。
答案:1风力侵蚀、搬运、沉积风力流水渤海地壳下陷
2风蚀城堡、戈壁、沙丘水土流失、沟壑纵横冲积扇、华北平原、黄河三角洲
3冬春夏秋夏秋
4改善黄土高原环境,降低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使黄河下游泥沙淤积减少,从而减轻黄河下游的洪灾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