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灵宝五高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灵宝五高2014—2015学年度上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高三语文
第I卷阅读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
清明节源于周秦,作为中国忠孝文化的载体,在我国民俗节日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清明节在形成的漫长岁月中,受到了不同时代节日习俗的影响,最后形成了不同于其他传统节日的特点。

清明节兼有节气与节日两种身份,且以户外活动(扫墓、踏青等)为主,在扫墓祭奠活动中肃穆悲伤,在踏青游春活动中欢乐喜庆,兼具两种情感特征。

可以说,清明节是一个融祭祀扫墓、缅怀祖先、欢乐游春于一体的复合型大节。

在周秦,祭祖扫墓习俗已经存在。

西周以来,墓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认为“夫祀,国之大节也”,孔子甚至说:“国之大事,唯祀与戎。

”古人对祖先“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从而使节俗上升为礼俗,祭祖成为约束和衡量人们日常道德规范的依据。

汉代风俗与礼俗开始融为一体,《后汉书·明帝纪》注引《汉官仪》云:“古不墓祭。

秦始皇起寝于墓侧,汉因而不改,诸陵寝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三伏、社、腊及四时上饭。

”清明节祭祀祖先的真正源头,正是延续周秦习俗而来的墓祭习俗,只不过,在周秦乃至两汉,这种祭祀祖先的活动并没有明确在清明日,更谈不上清明节了。

“清明”一称最早记载于周代,在汉代作为节气而真正形成。

西汉完整记载二十四节气的《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公元105年,汉武帝命太史令司马迁等制订了《太初历》,从此,中国历法两千多年再无大的变化,这对于清明节的具体日期确定在公历4月5日前后,起到了重要作用。

清明节俗与寒食节密切相关,人们在介之推被焚的忌日禁火冷食以示纪念,是为“寒食”。

介之推的故事传说于汉末,流行于魏晋,因魏晋的“晋”和春秋时介之推故事发生地——晋国的“晋”是同一个“晋”字。

寒食节也因此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分流行,除禁火冷食外,扫墓祭祀祖先成为主流。

由于李唐王朝发迹于寒食节流行的中心——晋地山西,所以寒食习俗被带到了长安城,并通过国家最权威的礼法被定在了每年的清明日的前二天,《开元礼》规定:寒食通清明,每逢寒食,放假三日。

唐玄宗下诏:“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

”“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唐代宗“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

公元790年,唐德宗下令将其延长至七天,唐将寒食并入清明,突出了祭祖扫墓的主题,同时,唐代清明节还融合了三月三上巳古节祓禊除灾的习俗内容,加入踏青及放风筝、插柳戴柳、荡秋千、斗鸡、击球等一系列娱乐活动。

王维《寒食城东即事》中的“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可为力证。

宋代,随着理学兴起和封建伦理观念深化,传播孝文化的清明节受到重视,朝廷明文规定:从寒食至清明三日,各阶层均须祭扫陵墓。

但寒食节的悲戚色彩已经淡化,从邵雍《春游吟》“人间佳节唯寒食,天下名园重洛阳”可见已变得快乐明朗起来。

元废除火禁,寒食节遭受重创,上巳也被淡化,清明已成扫墓、游春为主的大节。

明清时寒食节、上巳节基本淡出,清明节已是春天唯一的大节。

1.下面关于“清明节”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清明节承载中国忠孝文化,历史悠久,与其他传统节日特点不同,清明节兼有节气与节日两种身份,形式主要是户外活动如扫墓、踏青等。

B.清明节是兼具悲喜两种情感的复合型春天大节。

既因祭祀扫墓、缅怀祖先而有肃穆悲伤的情感;又因踏青、游春活动而有了欢乐喜庆气氛。

C.清明节祭祖扫墓习俗被古人视作“国之大节”,被孔子称为“国之大事”,使节俗上升为礼俗,
成为约束和衡量人们日常道德规范的依据。

D.清明节祭祀祖先源自周秦的墓祭习俗,《后汉书》记载秦始皇在墓侧起寝,汉沿袭此俗,在每月和每年的一些重要日子都会给先人上饭祭奠。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对清明节的贡献,主要是把寒食节通过国家最权威的礼法确定在了每年的清明日之前,将寒食这个节俗与清明这个节气相融合。

B.唐初《开元礼》寒食清明放假三日,后用诏令形式确定,列入五礼之中,直至唐德宗放假七天,可以看出唐代对寒食与清明的重视。

C.唐代寒食、清明、上巳三者融合,禁火冷食、祭祖扫墓、祓禊除灾与踏青及放风筝、插柳戴柳、荡秋千、斗鸡、击球等一系列活动并存。

D.宋元时寒食节和上巳节逐渐淡出,清明节继承了两节的节俗内容,在明清两朝时由最初的一个单纯的节气上升为一个大的节日。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清明”一开始是作为节气出现的,早在周代就有记载。

《淮南子·天文训》说清明节气在春分后的第十五日,北斗星指向乙的时候。

B.太史令司马迁等人奉汉武帝命令制订了《太初历》,两千多年基本没有变化,对后来将清明节确定在公历每年4月5日前后起了重要作用。

C.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之推被焚而产生的,在他的忌日禁火、冷食。

而清明节的禁火、冷食即源于此,所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密切相关的。

D.纪念春秋时期人物的寒食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分流行,除禁火冷食外,更以祭祀祖先为主。

它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变化过程。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岳起,满洲镶白旗人。

乾隆三十六年举人。

累擢户部员外郎、翰林院侍讲学士、詹事府少詹事。

五十六年,迁奉天府尹。

前官贪黩,岳起至,屋宇器用遍洗涤之,曰:“勿染其污迹也!”逾年,擢内阁学士。

寻出为江西布政使,殚心民事。

值水灾,行勘圩堤,落水致疾。

诏嘉其勤,许解任养疴。

嘉庆四年,特起授山东布政使。

未几,擢江苏巡抚。

清介自矢,僮仆仅数人,出屏驺从,禁游船声伎,无事不许宴宾演剧,吴下奢俗为之一变。

疏陈漕弊,略曰:“京漕积习相因,惟弊是营。

米数之盈绌,米色之纯杂,竟置不问。

旗丁领运,无处不以米为挟制,即无处不以贿为通融。

推原其故,沿途之抑勒,由旗丁之有帮费;旗丁之索帮费,由州县之浮收。

除弊当绝其源严禁浮收实绝弊源之首请下有漕各省列款指明严行禁革俾旗丁及漕运仓场无从更生观望冀幸之心。

”诏嘉其实心除弊。

五年,署两江总督。

劾南河工员庄刚、刘普等侵渔舞弊,莫云于任所设店肆,运货至工,居奇网利,并治如律。

六年,疏请浚筑毛城铺以下河道堤岸、上游永城洪河、下游萧、砀境内河堰,并借帑举工,分五年计亩征还,允之。

八年,入觐,以疾留京,署礼部侍郎。

会孝淑皇后奉移山陵,坐会疏措语不经,革职留任。

寻命解署职,遂卒。

帝深惜之,赠太子少保,赐恤如例。

无子,诏问其家产,仅屋四间、田七十六亩。

故事,旗员殁无嗣者产入官。

以岳起家清贫,留赡其妻;妻殁,官为管业,以为祭扫修坟之资。

异数也。

妻亦严正,岳起为巡抚时,一日亲往籍毕沅家,暮归,饮酒微醺。

妻正色曰:“毕公耽于酒色,不保其家,君方畏戒之不暇,乃复效彼耶?”岳起谢之。

及至京,居无邸舍,病殁于僧寺,妻纺绩以终。

吴民尤思其德,呼曰岳青天,演为歌谣,谓可继汤斌云。

(节选自《清史稿》)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殚心民事殚心:竭尽心力。

B.故事,旗员殁无嗣者产入官故事:以前事情。

C.京漕积习相因积习:长久的习惯。

D.君方畏戒之不暇不暇:来不及。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除弊当绝其源/严禁浮收/实绝弊源之首/请下有漕各省/列款指明/严行禁革/俾旗丁及漕运仓场/无从更生/观望冀幸之心
B.除弊当绝其源/严禁浮收/实绝弊源之首/请下有漕各省/列款指明/严行禁革俾/旗丁及漕运仓场/无从更生/观望冀幸之心
C.除弊当绝其源/严禁浮收/实绝弊源之首/请下有漕各省/列款指明/严行禁革俾/旗丁及漕运仓场/无从更生观望冀幸之心
D.除弊当绝其源/严禁浮收/实绝弊源之首/请下有漕各省/列款指明/严行禁革/俾旗丁及漕运仓场/无从更生观望冀幸之心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岳起追求高洁的品格。

在担任奉天府尹时,为了表明自己不贪腐的决心,他将前任贪官居住过的房屋和使用过的物品全部清洗一番。

B.岳起追求节俭的风尚。

在担任江苏巡抚时,不仅自己生活简朴,只有几个仆人,而且在当地颁行抑制奢靡风气的制度,改变了当地的风俗。

C.岳起严惩贪腐的官员。

在担任两江总督时,他对当地的侵渔舞弊行为和任所设店牟取私人利益的行为如实举报,严加惩罚。

D.岳起妻子严厉正派。

一次岳起亲自去登记毕沅家的财产后,晚上归来时有些醉意,妻子以其沉溺酒色的事情相警诫,岳起承认错误。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值水灾,行勘圩堤,落水致疾。

诏嘉其勤,许解任养疴。

(2)以岳起家清贫,留赡其妻;妻殁,官为管业,以为祭扫修坟之资。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11分)
新晴刘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注:刘攽(1023-1089年),字贡父,一作赣父,号公非。

与哥哥刘敞一同中庆历六年(1046年)进士,从此步入仕途。

曾上书极力反对王安石变法,贬为泰州通判,后改为曹州知府。

晚年任中书舍人。

8.这首诗是描写哪个季节的景物?诗中哪些意象富于季节特征?
9.这首诗的第四句最富表现力,请你加以赏析。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共6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在琵琶声低沉徘徊,近似停顿之后,猛然爆发出一阵雄壮铿锵、激越昂扬的强音,将全曲推向高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写蛟龙和寡妇的反应,从侧面表现呜呜箫声的悲凉。

(3)杜甫在《登高》中把眼前秋景和心中重重悲情紧密联系在—起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 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 5分)
世纪学人梁伯强:妙术仁心杏林漫山
杨逸
在19世纪的最后一年,“客家院士”梁伯强降生在梅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父亲梁劭勤是一名教师。

在严父慈母的管教之下,梁家子女都勤奋好学,梁伯强在班中也是名列前茅。

然而不幸的是,在梁伯强6岁时,一场疫症夺取了他母亲的生命。

济世救人的理想,也像一颗种子,从此撒播在梁伯强幼小的心灵间。

20世纪初,先进的西洋医术随着坚船利炮,送抵积贫积弱的中国。

通过先进的西洋医术,增强国民体质,成为不少有识之士的洞见。

“病理解剖对于医者,譬如一盏光耀的灯,在黑暗的中国医道上,光照他们,引着他们走上路。

”梁伯强的感言,道出了那个年代中国医者的心声。

而这一点冀盼,也成了将梁伯强引上从医之路的指路明灯。

1912年,梁伯强入读梅县巴色教会中学。

梁伯强勤勉好学,每天坚持早起背诵德语词典。

他仅仅用了4年时间,便修完了中学的全部课程,并以全年级第一名的成绩毕业。

考进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的梁伯强,师从著名病理学教授F·欧本海姆,并在他的指导下学习尸体解剖。

毕业后,梁伯强留在医学院里担任助教。

而在这所为德国同行垄断的医学院里,梁伯强显然是一个另类。

他不迷信权威,敢于独立思考,常常因学术观点的分歧,与德国教授争论。

因教学水平优异,梁伯强为校方推荐,赴德国慕尼黑大学研修病理学。

留学期间,他在钻研西洋医术经典之余,还著文向海外阐述中国的医学成就。

与当时学者普遍怀疑和否定中医的态度不同,梁伯强对传统医学进行了客观而辩证的分析。

他表示,近代医学遇到的不少问题,如胃肠解剖等,在《黄帝内经》便早有论述。

当然,梁伯强最感兴趣的,还是如何借助西方先进的医疗技术,提高国人的身体素质。

从这个时候开始,他就着眼关注国人体质,以及地方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最终,梁伯强凭借《中国人的血型和地理关系的研究》一文,以最优等成绩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梁伯强受聘为同济大学病理学副教授。

1932年,由于上海战事吃紧,他回到了广州,作为当时教育部的部聘教授,受聘到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兼任病理学研究所主任。

当时的病理学研究所,只有一名助教和一名技术员,教学用具严重不足。

梁伯强立即申请经费,购置教学投影机、显微镜和教学图片,并率领助教和技术员装配课室和建造尸解室,向德国母校征集人体标本。

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病理学研究所便成了当时国内学术氛围最为浓郁的第一流学术机构之一。

1949年初,梁伯强正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考察。

由于国内时局动荡不明,不少亲友都劝他留在当地工作。

然而,梁伯强婉拒了这一请求,解放前夕,梁伯强终于回到了广州。

从1952年开始,梁伯强连同秦光煜、李瑛两位教授,连续开办了十多期高级病理学师资培训班。

每逢开学之初,梁伯强总要亲临现场,作尸解示教,在解剖室里一站就是五六个小时。

每逢上课铃声一响,梁教授总是准时准点地出现在讲台上。

他讲的每一堂课,都会让助手预先绘制图标,印发讲义,精心挑选标本和幻灯片。

每作一场学术报告,梁伯强还要事先实地测量幻灯机的摆放位置,以求为听众预备最佳的观察距离。

尽管身居教授的要职,梁伯强却虚怀若谷,不耻下问。

他时常鼓励学生超越老师。

梁伯强多次向自己一手培养的学生表示“甘拜下风”。

对助手杨简制作的模式图,梁伯强更是逢人说项。

他认为,只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病理学的事业才能前进。

他也将“能否培养出能够超越自己的学生”,视为老师成功与否的一条检验标准。

事后,杨简也因其对食道癌病因研究的杰出成绩,成为国际知名的肿瘤学家。

他常常告诫学生“尽信书不如无书”。

他认为,科学研究本身探索前人所未能认识的事物,因此虽重视前人的经验,却不能囿于前人的条框。

1962年,梁伯强在莫斯科第八届国际肿瘤大会上,首先提出了鼻咽癌的组织学分类,并阐明了“肿瘤间质反应”的新概念。

他所提出的肝癌发生机理,也与当时国际的主流观点相抵牾。

梁伯强根据自己的长期研究,提出病毒性肝炎是肝硬化的致病因素之一,并非是由于营养缺乏。

这一科学见解,直到1980年才为病毒学、免疫学和超微结构的大量研究资料所证实。

然而,“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潜心学问的梁伯强,虽一直避免卷入政治漩涡,却未能躲过这场无妄之灾。

他受到了严酷的审查,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

1968年11月28日,由于心脏病复发得不到及时救治,梁伯强在广州与世长辞,终年69岁。

直到1974年,世界卫生组织还试图邀约梁伯强参与上呼吸道肿瘤组织学分型图谱的复审工作,可惜此时他早已不在人世,这也成了学术界永远的遗憾。

(节选自2013年4月《南方日报》)
[注 ]将医家称作“杏林中人”,乃是源于三国名医董奉定下的一则奇怪的规章:为人治病,不取钱物,病愈者栽杏一株或五株,再将种杏所得,易谷济贫。

十年之后,十万杏树,郁然成林。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梁伯强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在严父慈母的管教之下,他学习成绩优异,所以他自幼立下学习西方医术、济世救人的理想。

B.梁伯强以教育部聘任的同济大学副教授的身份,兼任病理学研究所主任,克服了教学用具严重不足的困难,只用几年的时间就使病理学研究所成了当时国内学术氛围最为浓郁的第一流学术机构之一。

C.梁伯强对助手杨简制作的模式图持否定态度,认为“只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病理学的事业才会得以推进,在他的鼓励引导下杨简有了杰出的成就。

D.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在莫斯科第八届国际肿瘤大会上,梁伯强提出的肝癌发生机理与当时国际主流观点相矛盾,他的这一见解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被研究资料证实。

E.潜心于学问的梁伯强未能躲过“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因心脏病复发未能得到及时救治,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与世长辞,给医学界留下了遗憾。

(2)在积弱积贫的中国,梁伯强最终能获得德国大学的医学博士学位。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原因。

(6分)
(3)作为医学教授,梁伯强有哪些值得肯定之处?请简要分析。

(6分)
(4)世纪学人的梁伯强,他的仁心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8分)
第II卷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省委领导在调研民营经济及台资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问题时指出,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打造对所有市场主体 _________ 的发展大环境。

②在欧洲历史上,体育、艺术界和上流社会有很深的渊源,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足球和艺术成为可以___________ 的文化现象。

③C罗表示现在的球队与两年前欧洲杯上的已经不可_________ ,他虽然尚未恢复百分百状态,但是仍然会尽力帮助球队取胜。

A.一视同仁同日而语等量齐观B.一视同仁等量齐观同日而语
C.等量齐观一视同仁同日而语 D.等量齐观同日而语一视同仁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现代文明不仅带来了理性化、工业化、市场化、都市化、民主化和法制化这样美好的社会制度,而且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

B、晚清以来,由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对中国的征服,使中国文化的底气显得有些不足。

C. 苏宁已不再只扮演“价格杀手”的角色,此次入辽十周年庆典,苏宁在重视价格策略的同时更加重视服务策略,发起“价格+服务”等多方位的价值战。

D.近视患者都应当接受专业医师的检查,选择合适的眼镜,切忌不要因为怕麻烦、爱漂亮而不戴眼镜。

1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马是中国人喜爱的动物,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家畜之一,是极其温顺又充满野性魅力的动物。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马己经成为力量与神奇的代表。

①还让人们有了敬马王、打马球、赛马等习俗
②对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③它帮人们种地运货,和人们一起南征北战
④作为六畜之首
⑤马是人类的朋友和伴侣
⑥千里马、老马识途等故事也十分深入人心
A.③②④①⑤⑥ B.③⑥①④⑤②
C.⑤③②⑥①④D.⑤④②③①⑥
15.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l5个字。

(6分)
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大气保温气体之一。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会导致全球变暖,造成天气干旱或旱涝不均,甚至可能造成海洋水位上升,淹没大量沿海城市,①______________。

然而,也有研究指出,②_______________:比如增加的二氧化碳可以给植物“施肥”,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但这必须有个前提,植物还活着!如果土壤被污染,_③______________,我们就失去了这些向大气中释放氧气的“氧气工厂”和“空气净化器”。

16.根据要求写一段话。

语段中包含下面四个词语。

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运用两种修辞手法;③字数不少于40字。

(5分)
相信中国梦美丽花园
五、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60分)
儿子请乡下来的父亲陪自己一起宴请一个生意场上的朋友。

席间一对生意伙伴相谈甚欢。

回家后父亲告诉儿子:“你的这个朋友,不可深交。

生活困窘的人吃相不雅可理解,可他不困窘,却总用筷子把菜翻来翻去专挑喜欢吃的。

”儿子不以为然:“人的习惯不同,不可苛求,吃相不雅,未必就不可深交。

”父亲说:“用筷子的小细节可见人品。

有大的利益诱惑,他会怎样?”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定,标题自拟。

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参考答案
1.C 【解析】偷换概念。

被孔子看成“国之大事”的是祭祀和战争,不是清明祭扫活动;古人对祖先“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的态度使节俗上升为礼俗;“成为约束和衡量人们日常道德规范的依据”的是祭祖,不是清明祭扫活动;被看成是“国之大节”的,是“祀”,不是清明祭扫活动。

2.A 【解析】“一开始就作为节气出现”,错。

“清明”一称虽然最早记载于周代,但到汉代才真正形成节气。

3.D 【解析】“宋元时寒食节和上巳节逐渐淡出”不严谨,是宋元开始(宋……寒食节的悲戚色彩已经淡化”“元……废除火禁,寒食节遭受重创,上巳也被淡化),至明清基本淡出。

“继承”说法不妥,宋、元时寒食、上巳遭受重创或淡化,节俗内容当有所减少。

且明清两朝时,不是由节气上升为节日(唐时已成节日),而是由三个节(寒食节、上巳节、清明节)缩减为
一个节。

4.B(按照惯例)
5.D
6.C
7.(10分)(1)正遇上水灾,出行查勘圩堤,落入水中而患病。

皇帝下诏嘉奖他勤政,允许他卸任养病。

(勘、嘉、疴各1分,大意2分)
(2)皇上因岳起家境清贫,将这点财产留下赡养他的妻子,如果妻子死了,官府给他们代管产业,用来作为祭扫、修整坟墓的费用。

(赡、殁、管业各1分,大意2分)
8.答案:夏日(2分)诗中富于季节特征的意象有“青苔”“绿树”“南风”(各1分)。

9.答案:这首诗的第四句采用拟人表现手法(2分),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南风这位旧相识的顽皮可爱(2分),表现了诗人久雨初晴的欢悦和宁静恬适的心境(2分)。

作品译文:夏日初晴,诗人午睡醒来,只看到窗外的绿树和青苔。

忽然一阵南风把房门吹开,又掀起桌上的书页,诗人说这是他的老相识,来偷偷访问他了。

10(1)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1.(1)(1)D,3分;E,2分;A,1分(A因果错误,是因为母亲病逝;B不是同济大学副教授,而是中山大学的;C“否定态度”错)
(2)①有志向:年幼时母亲病逝,他立志济世救人;中国积贫积弱,先进的西洋医术传入,引导他走上从医之路;②勤勉好学:成绩优异才得以学医,继而被留任助教,又被推荐到德国研修;③不迷信权威:敢于独立思考,辩证分析传统医学,关注实际进行研究。

(3)(注意题干中“医学教授”,事例不能超出该范围)
①学术(为学)方面:作为部聘教授,兼任病理学研究所主任,能够克服困难,率领成员使研究所成为一流学术机构之一;②理想(爱国或是为人)方面:留美考察深造,并在特殊时期能拒绝留美工作,坚持回国;③教学(为师)方面:与其他教授连续开办十多期病理学师资培训班,亲临现场、认真施教(身居要职,虚怀若谷,鼓励学生超过自己;告诫学生不能“尽信书”,重视并超越前人经验。

有一例即可)
(4)①因一场症疫夺取母亲的生命,便产生济世救人的想法;②想要通过先进的西洋医术,增强国民体质;③在美国考察期间拒绝留美,特殊时期坚持回国;④身居要职,精心施教,鼓励学生出成就。

(以上四点,一点2分)
12.B【解析】一视同仁:原指圣人对百姓一样看待,同施仁爱,后多表示对人同样看待,不分厚薄;等量齐观:指对有差别的事物同等看待;同日而语: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比较,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

13.C.(A.“不仅……而且”是递进关系,后面的分句位置颠倒。

B缺少主语。

由于和使去掉一个。

D.“切忌”和“不要”,否定不当)
14.【参考答案】D【解析】解答此题,应仔细研究横线的上下文和题中六句话内部的逻辑关联,同时参考各选项的排列情况。

D中各句的排列是恰当的。

15. 【参考答案】①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②二氧化碳增加会带来好处③植物就会生病甚至死亡(写出一句,给1分;写出两句,给3分;写出三句,给5分)【解析】主要根据上下文语境来填写,本语段本段主要谈“二氧化碳”的利与弊。

第一个空是对前面“全球变暖”“干旱或旱涝不均”“海洋水位上升”“淹没大量沿海城市”等情况的总结,这是二氧化碳带来的灾难,因此可写“给社会及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第二个空是对“给植物‘施肥’”现象的总结,也是对前面“灾难”的转折,因此可填写“二氧化碳也会带来好处”;第三处根据前后语境可填写“植物出现问题甚至死亡”。

16. 示例:相信自己,我的中国梦。

一隅芳香四溢的心灵花园,馨香永远,让自我日居其间而日渐崇高。

相信自己,我的中国梦。

黑暗中探索前行的征服者,永不放弃,让自我变成指引航程的北斗。

一种冲破生命的极限,一种划破夜空的灿烂,一种激荡海岸的雄浑。

相信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