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选择支点撬出语文真味儿人教版新课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论文-选择支点,撬出语文真味儿人教版新课标
在文本解读中,寻找一个好的支点切入,有的放矢,就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从而撬起文本。
从冗长的文本中,寻找那些看似简单却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句,它像一个人心灵的窗户,透过它可以窥视文章全部内在气韵的律动;它又如一条导火索,一动而百动。
学生正是在这种“动”中,形成对文章的深层次体会。
我们的语文是全体学生的语文,应该关注全体学生的进步,语文应该回到字里行间,引领全体学生选择可以触摸的支点,解读文本,从而撬出语文真味儿。
一、以标题处为支点,撬起文本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和窗口,能从中“窥一斑而知全貌”。
教师如能悉心研究,精心领会,势必能捕捉到关键点,从而以标题带动全文的教学。
以教学《好嘴杨巴》为例,该文标题中“好嘴”的“好”字是文章的文眼,文中叙述、描写皆为“好”字而设,因此,教学活动就可以围绕“好”字展开。
上课时,教师先直接在黑板上写下“好嘴”二字,问学生:“凭你的理解,什么样的‘嘴’才称得上‘好嘴’?最好能举个例子。
”这一问,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有说“滔滔不绝”,有说“妙语连珠”,有说“一语惊人”,甚至还有学生说“善于拍马屁”等等。
教师适时在黑板上写上“杨巴”,紧接着问:“但是,冯骥才的一则故事里,主人公杨巴只说了一句话,又怎么能称得上是好嘴呢?”这看似矛盾的问题一出,立刻激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于是,教师迅速让学生阅读了解课文并讲述“好”——复述故事,接着,趁热打铁地使学生探究杨巴的“嘴”到底“好”在哪?进而评价杨巴的“好嘴”,最后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想象杨巴的好嘴“背后的故事”。
关键一点,带动全面。
二、以线索为支点,撬起文本
线索是文章的“纲”,纲举则目张。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作者思有路,遵路始识真。
”有时候抓住了文章的思路线索,也就找到了解读文章的路径,找到了切入文本的奇妙支点。
三、以中心句为支点,撬起文本
在文本中,中心句往往是一句结论性的叙述或是反映中心思想的或议论或抒情的句子。
比如说张晓风的散文《行道树》结尾是这样一句抒情的语句:“立在
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这一句是全文点明题旨的话,也是对全文内容的收束。
“行道树为何忧愁,又为何快乐?”在教学时,教师抓住“忧愁”和“快乐”两个关键词从而带动全文的教学,使得教学自成一线,由词句中来,到词句中去,得以词韵与文意的“同”领。
四、以文中矛盾处为支点,撬起文本
于漪老师曾说过:“对立事物互相排斥,人们碰到这种情况容易引起思考,学习也如此。
抓住课文本身的矛盾,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矛盾,引导学生开动脑筋。
五、以特殊标点为支点,撬起文本标点的使用往往代表了作者的某种情感,是文本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
例如《故乡》中的省略号也是无一处不蕴含深意,无一处不深入人物灵魂。
且看:“这好极!他——怎样?……”“阿!闰土哥——你来了?……”两处标点完全相同,作者为何这样安排?是巧合还是别有深意?引导学生咀嚼,两种不同的情感即可展现出来:一种是未见面应声而答的自然关切与期待,表达对儿时的留恋;一种是见面时的喜悦兴奋而又万语千言无从说起的复杂感情。
神奇的雷同正是作者前后情感的对照,一种未见面的期待——见面的复杂——见面后的隔阂刻画得形象真切,人物形象便也跃然纸上。
预期与现实的差距,故乡已不再是原来的故乡,故乡的人已不再是故乡原来的人,“我”的梦想破灭了。
文本可以选择的支点还有过渡处、环境描写处、悬念处等等,这些关键支点的选择着眼点,实际上是教师进行文本解读、文路梳理、确定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的一个过程。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就要善于引导学生去选择文章的支点,从最小的点切入,通过一个或几个点的剖析,最终完成文本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