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敬胤《世说》选注考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07 
LANZHOUXUEKAN
■文 学
作者简介:刘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世说新语研究史论”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5FZW009)。

史敬胤《世说》选注考辨
刘 强
摘 要 关于《世说新语》第一位注释家史敬胤《世说新语》注的价值,历来评价不高,原因在于,论者常将史敬胤的注与刘孝标的注等量齐观,其相形见绌在所难免。

而事实上,史敬胤的《世说新语》注,并非全注本,而是选注本,其所注四十事,主要目的乃在“传疑纠缪”,相当于一篇“世说选注”。

当我们将其体量和抱负“缩小”,不再求全责备,其价值自然得以彰显。

本文通过详细爬梳和审慎考辨,认为敬胤注可谓《世说》研究史上第一部专门文献,置诸中国古代注疏史上,应该是裴注和刘注之间最重要的注疏之作,有着多方面的研究价值,虽其剪裁或有失当,但所引魏晋稀见史料凡十六种,多为刘孝标注所阙如,故其文献价值和历史评价值得重新审视,不容低估。

关键词 世说新语;史敬胤;选注;考辨;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20)07-0034-10
一、史敬胤及其《世说》注
据现有资料及时贤的研究,最早为《世说新语》(以下简称《世说》)作注释的当是南朝人史敬胤。

史敬胤的注见于北宋汪藻(1079—1154)的《世说叙录》之《考异》中,仅存五十一则,其中十一则无


注,四十则有注,三则为今传本《世说》所无①,是研究刘孝标(463-521)以前《世说》版本流传情况特别是敬胤注的唯一文献。

敬胤其人,生平无考,汪藻以为“其所载以宋齐人为今人,则敬胤者,孝标以前人也”
②。

今查敬胤注,被其称作今人的有江 、周 、孔广、周仁昭、孔道存、卞彬、江淹诸人,则敬胤当为宋齐时人无疑③。

又,《考异》第33则“王丞相过江”条(见今本《世说·企羡》第2条,以下省略书名,仅注篇目及序号)敬胤注称:“史畴位至豫章太守、御史中丞、武昌内史,民其后也。

”可知敬胤乃西晋人史畴之后。

史畴,《晋书·羊耽传》载其与羊耽、江泉、张嶷齐名,有“四伯”之目,史畴以太肥号称“笨伯”,此事敬胤亦有注④。

敬胤并为其祖上史畴辩护云:
“史畴名行无违,以能食体肥,并云‘四凶’,可谓诬矣。

羊耽凶狂,信‘四凶’矣。

”据此,则敬胤当作史敬胤,其生活年代大致与江淹(444—505)略同。

同条注中又云:“(江渊)六世孙淹(江淹),今骁骑将军。

”据《梁书·江淹传》“(江淹)永明初迁骁骑将军”,可知敬胤作注时间当在齐武帝永明年间,即公元483年至493年之间⑤,距离刘义庆卒年公元444年,大约四、五十年。

敬胤作注后二十余年,梁武帝天监初年,才有刘孝标奉敕所撰的《世说新语注》。

故汪藻所谓“则敬胤者,孝标以前人也”,当合乎情实。

历来对敬胤注的价值评价不是很高。

如周祖谟谓:“敬胤注与刘孝标注全不相同,虽采录史书较详,而缺乏剪裁,除杂引史书外,间或对临川原作有所驳正。

……敬胤原书早已亡佚,而刘孝标注独传至今,这或与孝标书晚出,且引据该洽,注释详密,翦裁得当有关。

孝标的名声又高于敬胤,自不待
言。

”⑥杨勇也认为:“敬胤注,宋本《世说》附《考异》中,可见其概,大抵芜杂不治,宜其不传。


⑦萧虹谓其“极为繁琐且不切主题。

……好似照搬小传,祖孙数代之细事琐节,该人平生诸般鸡毛蒜皮,无不悉录。

再者多次未注出引文出处,故虽有史家关注之材料,其可靠性亦被质疑”。

⑧王能宪《世说新语研究》对敬胤注设一小节予以论述,在肯定“其价值不可低估”后,也指出:“敬胤引据材料芜杂而缺少剪裁,动辄数百千余言,比如其人物世谱,均上溯数代,代代名字仕历依次叙述,不胜繁琐,读之
令人生厌。

而且不时还有引据失当的毛病。

”⑨相比之下,徐传武对敬胤注的评价值得重视,他说:
“这五十余事初看杂乱无章,其实是以人物为中心排列得很有秩序的:先元帝,次毕卓、刘琨、祖逖,再次王敦、王导等。

……可见《考异》中的事未按原《世说》的次序,而是经辑录者敬胤重新排列了的,

3①
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按:所以称“今传本”,盖因《世说》版本复杂,如第三则“刘越石为胡骑所围数重”,为今本所无,然汪藻却加
按语称:“右前卷所无,邵本收在《雅量》门。

”此“前卷”盖指十卷本《世说》的前九卷,与今传影宋本为一系统,然“邵本”却收此条于《雅量》门。

本文所引汪藻《世说叙录》及《考异》内容,均参影宋本《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页码不详注。

范子烨:《世说新语研究》,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98年,第100页。

敬胤注羊曼履历,中间又兼及“八达”、“兖州八伯”、“四伯”之来历,以及江渊世系,文繁不赘。

徐传武:《〈世说新语〉刘注浅探》(《文献》1986年1期),又见范子烨:《世说新语研究》,第101页。

周祖谟:《世说新语笺疏·前言》,《世说新语笺疏》修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2页。

杨勇:《世说新语刘孝标注释例》,参氏著《世说新语校笺论文集》,台北:正文书局,2003年,第55页。

萧虹:《世说新语整体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100页。

王能宪:《世说新语的版本、笺注与批点》之笺注部分,见氏著:《世说新语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2年,第83页。

并自成其体系,不像是汪藻或他人对敬胤注的辑录。

”①
第一次比较全面研究敬胤注并给予相对公允评价的是范子烨。

在其专著《世说新语研究》中,有“古注考论”一章,第一节即是敬胤的《世说注》。

不仅对敬胤其人及其《世说注》作年予以考订,还从疏证、补叙、驳议三方面分析敬胤注之体例,并肯定敬胤《世说注》“在文献与史料方面具有特殊的价值”,又通过敬胤注与孝标注的比较,反驳了余嘉锡“孝标未见敬书”、“二家注无一条偶合者”之观点,认为:“孝标学富山海,无书不窥,其注《世说》,肯定是参考了敬胤的《注》的。

”②范氏的观点言之有据,持论公允,颇可信从。

不过,围绕敬胤注,还是有一些值得讨论的议题可以展开。

二、敬胤注的流传情况
敬胤注到底是如何流传下来的呢?这个问题学者们虽有涉及,而语焉不详。

如周祖谟称:“旧有敬胤注,见日本影印的宋本《世说》汪藻所撰的《叙录》《考异》。

汪藻在《考异》中所录敬胤书共五十一条,其中十三条无注。

”③实则无注者应为十一条,详下。

今按:周氏所谓日本影印之宋本,实即日本尊经阁丛刊中所影印的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董?刻本,此本卷末附有汪藻所撰《世说叙录》两卷,包括《考异》与《人名谱》各一卷。

汪藻所谓“考异”,实是将敬胤注本与钱文僖本④之正文及刘注加以校勘,辨其异同,增广见闻。

通过汪藻的《考异》,大抵可以了解敬胤注的具体细节及版本流传情况。

考汪藻《世说叙录》“十卷”条小字注称:
《南史·刘义庆传》:“著《世说》十卷。

”钱、晏、黄、王本并十卷,而篇第不同。

又,“十一卷”条小字注云:
颜氏、张氏本三十六篇外,更收第十卷,无名,只标为第十卷。

汪藻又云:
按王仲至手跋云:“第十卷无门类,事又多重出,注称敬胤,审非义庆所为,当自它书附此。

《世说》其止于九篇乎?《隋书·志》称八卷似是,然则九篇者,或以文繁分之耳。

以余考之,《隋、唐志》皆云《世说》八卷,刘孝标《注》《续》皆十卷,而《义庆传》称十卷,则《世说》本书卷第今莫得而考,于孝标注中,时有称《刘义庆世说》云云者,则今十卷,或二书合而为一,非义庆本书然也。

世传第十卷重出者,或存或否。

刘本载‘祖士少道右军’、‘王大将军初尚主’两节跋云:‘王原叔家藏第十卷,但重出前九卷所载,共四十五事耳。

敬胤注纠缪,右二章小异,故出焉。

赵氏本亦以为余始得宋人陈扶本,继得梁激东卿本,参校第十卷,事类虽同,而次序异,又互有所无者。

”仲至之言是也。

则此卷为后
63①



徐传武:《世说新语刘注浅探》,《文献》1986年第1期。

范子烨:《世说新语研究》,第111页。

周祖谟:《世说新语笺疏·前言》,参见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修订本,第1页。

《叙录》卷数一节汪藻按云:“则此卷为后人附益无疑,今姑存之,以为《考异》,载之《叙录》,而定以九卷为
正。

用钱文僖本,分为十卷。

”据此可知其用以校勘的底本乃是钱文僖(惟演)家藏本。

人附益无疑,今姑存之,以为《考异》,载之《叙录》,而定以九卷为正。

用钱文僖本,分为十卷。

结合汪藻注文与按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敬胤注流传甚早,南朝宋陈扶本、梁激东卿本①,已有敬胤注附于书后。

这两个本子,“事类虽同,而次序异,又互有所无者”。

宋陈扶本当无刘孝标注,梁激东卿本则不得而知。

至梁、陈之间,有顾野王所跋之颜氏本《世说新书》,不仅已有刘孝标注,且将敬胤注附于书后作第十卷。

二,敬胤注附于《世说》十卷本卷尾,至宋初,各家藏本晏、黄、王本皆为十卷本,皆有敬胤注,至少王仲至家藏本,必附敬胤注无疑。

不过,如钱文僖本、晁文元本,则无敬胤注②。

三,《世说》三十六篇,共占九卷;第十卷,即为敬胤注,王仲至所谓“王原叔家藏第十卷,但重出前九卷所载,共四十五事耳”,与今传宋本董?《跋》语所言“右《世说》三十六篇,世所传厘为十卷。

或作四十五篇③,而末卷但重出前九卷中所载。

余家旧藏,盖得之王原叔家”云云,正相符合。

然则,汪藻《考异》所载五十一事,或自别本又补入六事矣④。

汪藻《世说叙录》三卷,或为单行本,后董?刊刻《世说新语》时,将其附录于书后,自此敬胤注原本渐亡,唯赖汪藻《考异》得以流传至今。

三、敬胤注实为“《世说》选注”
敬胤注除这五十一则之外是否还有其它内容呢?或者说,敬胤的《世说》注,究竟是全本注,还是选注?要回答这个问题,不仅要将见于汪藻《考异》的五十一则文本详加梳理比对,更要在汪藻《世说叙录》中涉及敬胤注的材料中详加寻绎。

今将汪藻所录敬胤注与《世说》通行本之异文、所属门类及注释细节列表如下:
汪藻《世说考异》所见敬胤注一览表
序号《世说》篇目有无敬胤注
有√,无○
注引书目字数涉及人物异文情况梗概
1《言语》29√自注或曰及敬胤按语
约1100余字
晋元帝、顾荣
缺“天下为家是以”六字,“迁”作“移”,
“勿”作“无”……
2《任诞》21√自注54字毕卓“一生”后多一“内”字
3今本无此条√敬胤按语27字刘琨正文68字,今本无。

汪藻按:“右前卷所无,邵本收在《雅量》门。






③④今按:梁激东卿本,学界一向以为乃南朝抄本,笔者亦然。

今见罗鹭《关于汪藻〈世说叙录〉的几个问题》一
文,认为此本当即宋人梁激(字东卿)家藏本,其说详审,颇可信从。

参《魏晋风流与中国文化第二届“世说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南京大学文学院,2019.8.21-24),第196-205页。

按:汪藻《世说叙录》“三十六篇”条小字注云:“钱、晁本并止三十六篇,今所录十卷是也。

诸本自《容止》至《宠数》(按:数当作礼)为第七卷,自《任诞》至《轻诋》为第八卷,自《假谲》至《仇隙》为第九卷,以重出四十九事,钱、晁所不录者,为第十卷。

”可知钱文僖本、晁文元本当无敬胤注。

按:此“四十五篇”,实亦指“四十五事”。

王原叔家藏本第十卷重出四十五事,前注所引“以重出四十九事,钱、晁所不录者,为第十卷”,则又比王原叔本多出四事。

加上“祖士少道右军”、“王大将军初尚主”今本所无之两条,正好五十一事。

4《赏誉》43√王隐《晋书》《晋阳
秋》、邓粲《晋纪》共
770字
刘琨、祖逖“朗诣”前后无“为”“曰”二字。

5《尤悔》4√敬胤按语近90字刘琨“招延”作“延众”,“一日”之后多“之中”二字,“逃”后无“散”字。

……
6《识鉴》9√邓粲《晋纪》《晋阳
秋》、干宝《晋纪》、王
隐《晋书》共约
430字。

刘琨、华轶“强果”作“强梁”。

7《任诞》23√王隐《晋书》147字。

祖逖多“左”“尔”“既”“常亦”“后”等共10字,“服”后无“玩”字。

“昨夜复南塘一出”作“南塘下发”。

……
8《豪爽》6√旧云或曰共37字王敦、祖逖“大将军”上无“王”字,“处分”上多一“更”字,“闻之而止”作“闻乃止”。

……
9《德行》26√《晋诸公赞》、王隐《晋
书》共约190余字。

祖逖兄祖纳
“王平北”作“王北平”,“两婢”作“二
婢”,“因取为中郎”作“因以为吏”,“有
人”作“人有”;多“知其常亲供养乃”七
字,……
10今本无此条√王隐《晋书》《晋阳
秋》约700字左右。

祖逖弟祖约、
王羲之
“祖士少道王右军:王家阿菟,何缘复减
处仲。

”今本无。

11《豪爽》4√引“一本作”共37字。

王敦“处仲”作“王大将军”。

“打唾壶口”作“打壶”,“壶口尽缺”作“边尽缺”。

12《豪爽》3○无注王敦“自目”作“眉目”。

13《赏誉》49√自注14字王敦无异文。

14《赏誉》51√自注39字。

王敦、卫 、谢鲲“谢琨”作“谢幼舆”。

“阿平”下多注文“平子”二字,“绝倒”下多“时人以 为玉人”7字。

15《品藻》15√自注“敦亦自许”
4字。

王敦、庾亮
“庾公”“中郎”下有小注“庾亮”“子
嵩”,“我家”后脱“太尉”二字,又两“公”
前各有一“庾”字。

……
16《豪爽》2○无注王敦“处仲”作“王敦”,“高尚”作“高可”,“荒恣于色”作“尝恣欲”,“乃开后”作“乃开内后”,“驱诸”作“逐”;又多“其”“有”“者”。

17《赏誉》58、63○无注王敦、杨朗此条后有“世目杨朗沈审精断”系《赏誉》63条。

汪藻注:“前卷此八字别是一段。


18《品藻》12√《晋阳秋》、邓粲《晋
纪》《丹阳记》430
余字。

王敦、周靑
正文多一“王”字,一“复”字、一“是”字;
少“障”“复”“王”字。

……
19《容止》17○无注王敦、王衍“太尉”作“王夷甫”,“似”作“如”。

20《汰侈》1√《孟子》《王丞相德音
记》115字。

石崇、王敦、王导
多“石崇、王恺竞以豪侈相夸。

崇”十一
字。

“酒不尽”前后缺“客饮”“者使”四
字;“每至大将军”作“大将军每固”又无
“斩三人”后28字。

21《识鉴》15√自注及《中行书》1000
余字。

王敦、王应
缺“王”、“所以”、“此”、“行”五字,“能立
同异”之“立”作“抗”、“衰厄”作“衰危”。

又多“先”“应”二字。

……
83
22今本无此条√自注11字王敦“觉上”汪藻注“上觉”,盖与别本敬胤注有异。

23《纰漏》1○无注王敦“王敦”作“王大将军”,“谓”作“云”,“食遂至尽”作“食之遂尽”;又缺“初”“金”“掩口而”“之”五字。

24《豪爽》1√或曰61字。

王敦“语音亦楚”作“语亦楚音”,“言”作“语”,“人皆”作“人人”,“扬槌奋击”作“杨桴痛槌”;又“大将军”前无“王”字。

又多“之”“敦”“于是”四字。

25《赏誉》46√自注7字。

王敦“大将军”上无“王”字,又缺“允”“见语”“言”四字,两“使”均作“便”字。

26《汰侈》2√自注4字。

石崇、王敦“藻饰”作“藻饬”,“无不”作“莫不”,“新衣”作“新服”,“神色”作“意色”。

27《赏誉》54√自注、《晋阳秋》、邓粲
《晋纪》约600余字。

王导、刁协“若思”上脱一“戴”字。

28《赏誉》47○无注王导、周靑“未得”作“未值”,“和可得遗”缺一“得”字。

29《方正》23√自注、《晋书》《王丞相
德音记》约300字。

王导、周靑、刁协
“于理非伦”作“于礼不顺”,“阿”作
“顺”,“略却”作“却略”、“慨然”作“慨
恨”,又多“遂”“于”等十余字。

……
30《雅量》16√自注及《晋阳秋》约
300字左右。

许藻、顾和、王导
“至”作“在”,“欢极”作“唤”、“晓”作
“时”,“回转”作“展转”;又多“与”“王”
“自”等数字。

……
31《文学》21√自注15字。

王导“止”作“正”,“无所不入”前有“常”字。

32《方正》42√自注190字。

王导、江錋“尝”作“手”,“举首”作“假道”,“年少”作“少年”。

又多“始”“江”“棋”“公”数字。

33《企羡》2√自注约330字。

王导、羊曼“在洛水彼岸数与”作“昔数在洛水边与”,“欲”作“叹”;又“以此”上多一“自”字。

34《雅量》20√自注34字。

羊曼、羊固“舆饰”作“相饬”,“佳设”作“佳馔”,“拜临海”作“俄临须”,“美供”脱“供”字,“亦”作“犹”,“丰华”作“丰腆”;又多“则”“者”二字。

35《赏誉》37○无注王导、王衍无异文。

36《赏誉》57○无注王导、祖约“王丞相召祖约”作“祖约就王丞相宿”,“公”作“尚”,“昨如”后无“是”字;又“昨”后多一“夜”字。

37《排调》16√自注40字。

王导、王悦“丞相欲举”后无“行”字。

38《赏誉》62√《晋阳秋》76字。

王导、王述“乃谓之痴”作“时人乃识之”,“甚相叹赏”作“赏叹甚深”;“述”后脱“于”字。

39《赏誉》59√《晋阳秋》150字王导、何充“指坐呼何共坐曰:来来,此是君坐。

”作“指床呼共坐:来,来,此是君坐。


40《赏誉》60√《丹阳记》150字王导、何充“廨舍”脱“舍”字,“何”作“充”,又多“知”“是”二字。

41《俭啬》7√《韩诗外传》《吕氏春
秋》《家语》近300字。

王导“俭节”上多“性”字,“曰”作“敕云”。



42《德行》29√《中兴书》160字王导、王悦、王恬“王长豫为人谨顺”,前有“王丞相梦人欲以百万钱买长豫”共50字,众本所无,事见《幽明录》。

“谨顺”作“恭顺”,“尽”作“有”。

43《德行》29√自注27字。

王导、王悦自“长豫与丞相语,恒以慎密为端”后,别为一条;“与”作“为”,“登”作“发”,“簏”作“奁”。

44《品藻》13√《晋阳秋》500余字。

虞□(马斐)、
桓温
“侠”作“使”,“胜”作“体”。

又缺“曰”、
“在”二字。

45《捷悟》5√《晋阳秋日纪》、邓粲
《晋纪》《丹阳记》《晋
起居注》《建兴起居
注》《晋阳秋》《晋纪》
1180余字。

王敦、温峤
“ 目”作“ 盛”,“莫不”作“无不”,
“峤”作“温”,“导”作“王公”;缺“来”
“及”“峤”三字;多“释然”二字。

46《轻诋》4√《丹阳记》、王隐《晋书
·戴洋传》《周公城
录》200余字。

庾亮、王导
缺“庾公权重,足倾王公”。

“庾在石
头”、“坐”“大”十四字,多“公”字。

47《纰漏》4√自注三则共94字。

任育长、王导“选”作“拣”,“谓”作“云”,“请先”作“诸人”,“畴日”作“畴昔”,“竟”作“既”“邸”作“底”;又脱“之”“便”二字,多“怪”“向”二字。

48《规箴》11√自注14字。

司马睿、王导“元帝”前多“晋”字,“常”作“尝”,“从是”作“从此”;又多“之”“即”二字。

49《夙惠》4○无注顾和、顾敷“顾敷”后多“字祖根”三字、“二儿”中多一“小”字;“年并七岁”脱“并”字;“于”作“在”,“客主”作“主客”。

50《规箴》17○无注陆玩“有人诣之”前,多47字(含“陆玩拜司空”。

)“柱石”作“柱植”、“用”作“臣”;又末尾缺“玩笑曰戢此良规”后7字。

51《简傲》13○无注王子猷、桓冲“王子猷已大司马见温参军”,今本作“王子猷作桓车骑参军”。

据上表可知:一,史敬胤的注共涉及《世说》36个门类的22门①,但顺序全被重组,而且是有一定时间顺序的重组。

其中所涉人物依次为晋元帝司马睿、刘琨、祖逖、祖纳、祖约、王敦、王导,皆东晋名士,足见其自有条贯,相当于一部“世说新编”。

二,敬胤注既非单行本,亦非全注本,而是选注本,因与前九卷重出,附于书后,作第十卷,类似于今天所谓“附录”②。

三,敬胤注不像刘注那样体大思精,
04①

分别是:德行(3次)、言语(1次)、文学(1次)、方正(2次)、雅量(2次)、识鉴(2次)、赏誉(12次)、品藻(3
次)、规箴(2次)、捷悟(1次)、夙惠(1次)、豪爽(5次)、容止(1次)、企羡(1次)、任诞(2次)、简傲(1次)、排调(1次)、轻诋(1次)、俭啬(1次)、汰侈(2次)、尤悔(1次)、纰漏(2次)。

范子烨根据敬胤注中还有“别有说”之例,认为“敬胤《世说注》原书非仅对《世说》中的五十一条‘传疑纠缪’,而是一部颇具规模、自成体例的著作”。

参见氏著《世说新语研究》,第101页。

此说颇有见,但窃谓“自成体例”没有问题,“颇具规模”则未必属实。

徐传武举“王长豫为人谨顺”两条的敬胤注,证明这敬胤所注数十则,乃一统一整体,有着非常缜密而牢固的前后联系和逻辑关系,非随意为之之可比。

详参徐传武《世说新语刘注浅探》(《文献》1986年1期)。

以这数十条注释来看,很难想象,敬胤注会像刘注那样首尾完具、规模宏大。

其所注四十一事,主要目的正如汪藻所说,乃“专录此传疑纠缪”;也就是说,敬胤充其量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做了一个类似“世说补正”的工作。

前引徐传武论文也认为:“敬胤极可能没全面注过《世说》。

……很可能他仅仅辑录了这五十余事,是他在阅读《世说》时随手加的批注和纠谬。

”四,敬胤注引用魏晋史料凡十六种,分别是:王隐《晋书》、孙盛《晋阳秋》《晋阳秋日纪》、邓粲《晋纪》、干宝《晋纪》及《丹阳记》《晋起居注》《建兴起居注》《孟子》《韩诗外传》《吕氏春秋》《家语》《王丞相德音记》《平阳记》《中兴书》《周公城录》等,殆将万字,虽剪裁或有失当,然当时不少史料,亦赖之保存焉。

四、敬胤《世说》选注之义例
关于敬胤《世说》选注之义例,今再做释例如下:
一曰考案史实。

《世说》文字,简约玄澹,不蔓不枝,故省略了许多人物履历及历史背景。

敬胤注则为之做背景还原,惟缺乏剪裁,失之繁琐。

如第一则(今本《言语》29):“元帝始过江”条,敬胤注云:
太妃进军下邳,平东府事。

广陵相陈敏割据江东,顾荣等诛敏。

永嘉元年五月,上还国。

六月进军下邳治严。

九月到扬州治。

或曰:元帝值陈敏乱,不得渡,停淮阳,宿预城,三年检之,以实[一作贯]先后。

唯镇下邳,及在琅琊国,不应停宿预城。

……元帝生明皇帝、琅邪孝王裒、武陵威王 、东海哀王冲、琅邪悼王涣、简文皇帝。

此段注文一千余字,先点明此事原委,然后两引“或曰”,交待晋元帝司马睿如何南渡建立东晋,如何立皇储,王敦如何叛乱诸事,几乎是一部东晋建国小史,虽文辞冗杂,颇有“失焦”之弊,终究保存了不少历史的具体细节。

再如第二十七则王丞相云:“刁玄亮之察察,若思之岩岩,卞望之之峰距。

”(见今本《赏誉》54)敬胤注云:
协字玄亮,勃海人也。

父攸,字伟林,御史中丞。

祖恭,字孝先,镇海军司马。

《晋阳秋》曰:“协有史学,忠于事上,濮阳王友,长沙王左司马。

永嘉 建康。

朝仪悉协所识也。

”邓粲《晋纪》曰:“协中朝为博士,疏朗多通。

朝廷创轨度,多协所制。

……”卞 ,字望之,济阴人也。

父粹,字玄仁,中书令。

祖统,字建业,琅笽太守。

《晋阳秋》曰:“ 怀帝世著作郎,明帝宫中郎长史,琅笽世子师,御史中丞,守尚书,裁断?实,忠于事上,厉然欲轨正叔世,不肯苟同时好,在尚书中最任职。

……”邓粲《晋纪》曰:“咸和初,贵游子弟多欲为达, 厉色色于朝曰:‘悖礼伤教,莫此之甚,中朝倾覆,实此之由。

’欲奏治之。

王导、庾亮不同,乃止。

……” 子瞻,字彦道,广州刺史。

瞻生嗣之,字奉伯,中领军。

嗣之生延之,上虞令。

延之生彬,彬今南郡丞。

此注敬胤引《晋阳秋》及邓粲《晋纪》介绍刁协其人,又引二书详细称述卞 ,甚至连二人世系,亦一并点逗,唯戴若思无注,是其所失。

二曰纠缪。

《世说》虽记历史人物,然资料来源复杂,难免有不合史实之处。

敬胤则以史家立场,


予以“传疑纠谬”。

还以第一则(见今本《言语》29)为例,敬胤注一千余字,末尾又有两则按语。

一则云:“敬胤按:‘元帝之镇建邺,于时天下虽乱,而朝廷犹存。

经年之后,方还镇本国,葬太妃,方伯述职,何谓为寄也?’”另一则云:“敬胤按:‘元帝永嘉元年,以顾荣为安东军司,五年进号镇东。

荣为军司其年,荣卒;后七岁,元帝方为天子,岂得此时便为陛下、已曰迁都邪?’”这两则按语是对《世说》本文表述之失当及史实之舛谬加以质疑及辨证,体现敬胤之史眼卓识,自非凡俗可比。

再如第五则:“刘琨善能延众,而拙于抚御。

一日之中虽有数千人归投,其逃而去亦复如此。

所以卒无所建。

”(见今本《尤悔》4,有异文)敬胤注云:
敬胤按:琨以永嘉元年为并州,于时晋阳空城迥然,寇盗四攻,而能收合大众,抗行渊、勒。

十年之中,败而能振,若不能抚御,其得如此乎?且凶荒之世,千里无烟,岂一日又安得一纪之间以对大难乎?《世说》苟欲爱奇而不详事理也。

“苟欲爱奇而不详事理”,虽是批评,但却又道出了《世说》的文学特征及美学价值。

这几乎是对《世说》最早的文学评论。

三曰校勘异文。

《世说》抄本,今不可见,敬胤作注,当参据不同版本,观其注中多次有“一本作”可知。

如第十一则:“王大将军每酒后,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如意打壶,边尽缺。

”(见今本《豪爽》4,文略异)敬胤注:
一本于此卷后复出一段,云:“王敦每酒后,辄咏魏武帝乐府曰云云,以如意打玉唾壶,唾壶尽缺。


可知当时版本,或有并出两条者,后来才定为一条。

敬胤注“以如意打玉唾壶”云云,似比今本为优。

又如第二十六则(今本《汰侈》2):“石崇厕常有十余婢侍列,皆丽服”,敬胤注曰:“一作美丽。

”又第三十一则(今本《文学》21):“旧云:王丞相过江左”条,敬胤于“然婉转关生”之“关”下注称:“一作开。

”似此其数不寡,兹不赘述。

四曰评论人事。

从时间上来看,史敬胤的《世说注》早于刘孝标,而离裴松之的《三国志注》更近,故敬胤注在保存史料上力求完具,同时还对历史人物进行评论,发表己见,这显然受到裴注的影响。

如不见于今本《世说》的第三则:“刘越石为胡骑所围数重,城中窘迫无计。

刘始夕乘月登楼清啸,胡贼闻之,皆凄然长叹。

中夜奏胡笳,贼皆流涕 欷,人有怀土之切。

向晓又吹,贼并弃围而散走。

或云是刘道真。

”①敬胤注称:
敬胤以为,鲁连谈笑乃可以却秦军,越石一啸犬羯 走,未为信然也。

再如第二十一则(《识鉴》15),敬胤引《中兴书》后论曰:
昔郦寄犹以卖友见讥,况贩兄弟以求安乎?若夫王舒可谓非人乎?敬胤以为,罚不及嗣,赏延于世,大敦既毙,含等从逆,使投身虏,自窜三危于国,何伤骨肉以全?王彬折凶谋于逆始,受三驱于正,可谓刚亦不吐,柔亦不茹矣。

①按:此则汪藻注云:“右前卷所无,邵本收在《雅量》门。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