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五部分 世界现代史 第16单元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技和文艺单元整合 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技和文艺
知识纵横贯通
结合三次科技革命理解科技革命“双刃剑”的特点
项目积极消极
生产力
极大提高了生产力,提高了人类认识和改
造自然的能力无限制地发展工业必然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枯竭
生产关系第一次工业革命巩固了资产阶级在各国
的统治地位;第二次工业革命形成了垄断
资产阶级;第三次科技革命改变了传统的
产业结构
工业革命使社会直接分裂为两大对立的
阶级,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中产阶级力量得
到扩大
全球化
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加快了经济
全球化的步伐,使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西方国家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人民的掠夺,加剧了当地的贫穷与落后
社会生活两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近代城市化进程,第
三次科技革命使社会生活结构发生重大
变化
工业革命后,造成环境污染严重,互联网
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挑战
用来为“生命的利益和价值”服务的工具,应该为改善人类的条件提供帮助。

爱因斯坦说:“我们大脑的创造物对人类将是一种祝福,而不是一种诅咒。

”他们都认为( ) A.应该理性运用科学技术
B.科学技术能够改变世界
C.科技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D.科学发展引领人类未来
答案 A
解析由材料“科学……应该为改善人类的条件提供帮助”“是一种祝福,而不是一种诅咒”可以看出,培根和爱因斯坦都主张理性地应用科学技术,主张运用科技为人类谋福利,而不是给人类带来灾难,故A项正确。

认识科技革命对思想、文艺及影视艺术发展的影响
工业革命促使思想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推动文学艺术的发展,其流派、形式、艺术特色也随之发生变化。

(1)思想方面:19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欧社会贫富分化日益明显,形成一股空想社会主义思潮。

三四十年代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马克思主义诞生。

资本主义发展中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盛行。

(2)文学艺术
①文学方面,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复杂尖锐,反映社会现实的现实主义文学出现。

②绘画艺术方面,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现实主义和借助工业革命的光与色成果的印象画派出现。

③音乐方面,浪漫主义音乐盛行,出现了阵容庞大的交响乐团和气势恢弘的歌剧等。

(3)影视艺术:19世纪末,电学、光学、化学、机械学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电影、电视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社会的巨大变化和人类新的精神需求、商业利润的驱动是影视艺术发展的动力;19世纪末,电影是在第二次科技革命背景下产生的满足人们感性娱乐和精神需求的文化;20世纪20年代,电视艺术诞生。

[对点训练] 2.(2019·安徽省江淮十校三模)有学者指出,牛顿的成就证明,通过观察、实验和理论综合可以推翻一些宗教观念。

启蒙思想家把牛顿学说中的部分思想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作为批判当时社会唯一有效的罗马教的权威,政治上的专制主义。

材料旨在说明,牛顿学说( )
A.开始动摇封建神学在欧洲统治地位
B.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C.为启蒙运动的理性认识提供了方法
D.构建了一个科学与民主的崭新时代
答案 C
解析“开始动摇”说法有误,排除A项;揭示时空本质属性的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排除B项;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牛顿的科学贡献对启蒙思想家的思想形成有巨大的作用,故C 项正确;牛顿的学说没有促进民主时代的产生,排除D项。

中国传统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特点的差异
(1)中国的传统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

中国传统科学严格上讲是经验科学、描述科学;西方近代科学把系统观察和实验同严密的逻辑体系结合,形成以实验事实为根据的系统的科学理论。

(2)中国传统科技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

中国传统科技善于直接从现象中进行整体理论综合,然而缺少揭示现象背后本质的机制;西方近代科技善于分析,从而给近代科学理论提供了有效方法和明确方向。

(3)中国传统科技重实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重理论。

中国传统科技大多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实用性强,但缺乏理论概括和分析;西方近代科技大都重视对事物规律和本质的探索,主要采取观察和实验方法。

(4)中国传统科技主要服务于农业,西方近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工业。

[对点训练] 3.莱布尼茨在《中国近事》序言中说,中国这一文明古国与欧洲难分轩轾,双方处于对等的较量中。

李约瑟也认为在明代,中国的传统数学、天文学由于“西学”的到来而复兴。

这说明明朝( )
A.传统科技仍然处于世界的前列
B.与西方相比科技水平已经落后
C.实验科技与西方科技难分伯仲
D.西学东渐使中西方科技密切交流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中“双方处于对等的较量中”“在明代,中国的传统数学、天文学由于‘西学’的到来而复兴”说明明朝的传统科技在当时仍处于世界前列,故A项正确。

材料中“中国这一文明古国与欧洲难分轩轾,双方处于对等的较量中”说明我国古代科技与西方水平相当,不能说落后,故B项错误;我国古代强调实用技术,实验科技水平不及西方,故C 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中西方科技的密切交流,故D项错误。

核心素养培优——非选择题之启示、认识类设问
答题启示一般从经验、教训两方面思考,从要怎么样、不要怎么样的角度回答。

具体
模板认识
类设
问来说,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政治方面,主要包括政治制度和政策、改革和革命、政党组织派别和政治格局等方面的内容。

一般可从国情、领导阶级及其实施的方针策略、群众支持或拥护程度等方面思考。

(2)经济方面,主要包括经济制度、经济发展模式、经济措施、工业化道路等方面的内容。

一般可从符合国情和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适时调整政策等方面思考。

(3)思想文化方面,主要包括文化制度(政策)、传统与现实、继承与发展、主流与支流、本土与外来等方面的内容。

一般从以下三点思考:①如何对待,从在批判中继承、发展等方面思考;②如何认识,从文化活动或思想的地位、对国内和国际的影响等方面思考;③从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方面思考。

(4)外交方面,主要包括国际组织、多边关系、双边关系和世界格局等方面的内容。

可从外交政策的改变取决于国家实力、国家利益,国家间的合作有利于各国的发展等方面思考。

续表
举例说明
例如“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经济发展中灵活运用计划和市场不同手段的认识”。

对于该“认识”类试题的解答,首先要在读懂试题材料的基础上,明确试题的主旨思想或核心观点;然后根据设问提供的条件进行思考总结;最后,组织答案。

此环节需要尽量体现出历史的借鉴意义和现实意义来。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不同时代的《蒙娜丽莎》画像
试就不同时代、不同人笔下《蒙娜丽莎》呈现不同的艺术形象谈谈你的看法和认识。

[解题突破] 本题属于认识类试题,套用答题模板,具体分为三步来解答。

步骤一:详细研读材料,明确材料的核心思想。

[答案] 图片一:中世纪宗教神学统治着人们的思想,压抑人性,随着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以及资产阶级的兴起,在思想领域掀起了反对宗教神学统治的文艺复兴运动。

达·芬奇笔下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性的解放,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

图片二:19世纪末,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否定“上帝创世说”,引起教会和保守势力的反对。

图片二展示的19世纪末的《蒙娜丽莎》形象反映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产生的巨大影响。

图片三: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和娱乐方式发生了深刻的改变。

图片三展示的网络时代的《蒙娜丽莎》形象正是网络时代高度互动、信息双向传受的反映,是网络时代人们宣泄个人情感、自娱自乐的表现。

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59年,达尔文的科学名著《物种起源》出版了。

这本观点新奇、内容独特的著作一出版,立即在英国掀起轩然大波:有些人兴高采烈,拍手称赞;有些人恼羞成怒,暴跳如雷;更多的人则把它当成奇闻传说,到处宣扬。

材料二1860年6月30日,关于进化论的大论战的第一个回合,在牛津大学面对面地展开了。

一方是赫胥黎、胡克等达尔文学说的坚定支持者,另一方是大主教威尔伯福斯率领的一批教会人士和保守学者……面对威尔伯福斯之流的恶毒攻击和挑衅责难,赫胥黎说道,“我要重复地断言,一个人把人猿作为他的祖先,并不是可羞耻的事,可羞耻的倒是这样一种人:他惯于信口雌黄,并且不满足于他自己活动范围里的那些令人怀疑的成就,还要粗暴地干涉他根本不理解的科学问题,所以他只能避开辩论的焦点,用花言巧语和诡辩的辞令来转移听众的注意力,企图煽动一部分人的宗教偏见来压制别人,这才是真正的羞耻啊”!
材料三1981年美国阿肯色州通过一个法案,“公立学校可以用教进化论同样的时间教神创造论”。

1982年美国自由公民联盟控告阿肯色州政府违宪,1897年7月,美国高等法院以7∶2通过反对教神创造论的决议。

综合材料一、二、三,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解题突破] 本题属于启示类设问,可套用文化方面的答题模板来解答。

具体分为三步。

步骤一:详细研读所给材料,明确材料共同的中心思想。

[答案] 启示:科学在前进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挑战,但科学真理是不可战胜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必将战胜神学。

所以我们应坚信科学,摒弃迷信。

(向科学家们学习百折不挠的科研精神等,言之成理即可)
[解后反思] 三步突破此类试题
第一是“读”。

一是读懂背景材料的中心意思,明确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方面的历史现象或问题;二是读懂设问的指向和规定,明确设问要求回答的是哪方面的认识(启示)。

这是解题的前提。

第二是“找”。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找出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或问题产生的原因;二是找出教材中有关此类历史现象或问题的基本知识。

这是解题的关键。

只有找出原因,我们才能明确应该借鉴哪些经验,避免哪些失误;才能找出规律,坚定信念,顺应时代潮流。

只有回归教材,找出相应的观点和表述,我们才能将原因上升到应有的理论高度,组织出精炼
的答案。

第三是“提”。

就是根据前面所找出的历史现象或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今后应该怎样做,努力的方向是什么。

这是解答“认识(启示)类设问”的落脚点。

单元过关检测(十六)
考试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9·长沙市统一模拟)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火是最圣洁的东西,应该位于宇宙的中心。

这一观点最有可能成为哪一学者的思想根源( )
A.哥白尼B.开普勒
C.伽利略D.牛顿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中“火”“宇宙的中心”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强调了太阳的重要性,这对哥白尼“日心说”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A项正确。

2.(2019·黑龙江齐齐哈尔模拟)《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后,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设想了一个超级计算器,用数据代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或力,需要人来做的只是应用牛顿的定律,在他眼中,再没有什么是不确定的了。

这反映出( )
A.牛顿发现了支配着人类社会的永恒的法则
B.牛顿学说使人相信存在着普遍的自然法则
C.牛顿的成就为科学提供了具体的表达形式
D.牛顿对自然界的力学现象做了系统的说明
答案 B
解析根据“需要人来做的只是应用牛顿的定律,在他眼中,再没有什么是不确定的了”可知,牛顿学说使学者相信存在着普遍的自然法则,故B项正确。

牛顿发现了自然界物体运行的普遍规律,而不是人类社会,A项错误;牛顿不可能为科学提供具体的表达形式,C项表述错误,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3.某学者指出,牛顿发现的三大定律,使得天体和地上物体的运动规律被统一在一个经典力学框架中,致使上帝和天堂无容身之地。

人们因而思考,如果人们无法依靠启示(上帝的命令)来获得真理,那么怎样才能获得真理。

可见,该学者认识到,人们对牛顿科学革命的思考( )
A.催生了启蒙运动B.直接导致进化论的诞生
C.普及了无神论D.加速了工业革命的到来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人们因而思考……怎样才能获得真理”可知人们对牛顿科学革命的这
种理性思考正是后来启蒙运动所追求的理性,故A项正确。

牛顿的三大定律属于物理学领域,进化论属于生物学领域,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牛顿的三大定律动摇了上帝的地位,题目设问的是“人们对牛顿科学革命的思考”,更侧重的是人们的理性思考,故C项错误;D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4.(2019·新疆乌鲁木齐地区高三第二次质量监测)1883年,恩格斯曾高度评价一项技术革命,并预见其深远意义,认为这一技术将“使工业几乎彻底摆脱地方条件所规定的一切界限,不仅使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而且最终成为消除城乡对立的最强有力的杠杆”。

该项技术革命是( )
A.蒸汽机的改良B.电力技术革命
C.内燃机的发明D.通信技术发明
答案 B
解析材料中“消除城乡对立”,即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第二次工业革命将打破发展工业的地区限制,使生产力得到极大的发展,成为消除城乡对立的最强有力的杠杆,所以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5.(2019·重庆西南大学附中月考)纽可门蒸汽机的设计是建立在17世纪波义耳等人的科学发现的基础上的。

在18世纪,瓦特的发明也有赖于新的温度测设方法和科研方法的应用,并且他和当时的主要科学家们有着经常的联系,并于1785年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

这说明( )
A.科学家们通过实验来了解世界
B.英国政府重视科技创新活动
C.新的科学发现推动了工业革命
D.科技成果及时地应用于生产
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纽可门蒸汽机的设计是建立在17世纪波义耳等人的科学发现的基础上的”可知,新的科学发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C项正确。

A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反映了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并未体现英国政府的作用,故B项错误;D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6.(2019·江苏高考)1919年5月29日,英国皇家学会科考队在几内亚湾普林西比岛拍摄的日蚀照片和随后的计算证实了如下观点:引力是因质量的存在而引起的时空连续场的弯曲。

本次科考活动支持了( )
A.经典力学B.相对论
C.进化论D.量子论
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中“引力是因质量的存在而引起的时空连续场的弯曲”说明物体的质量是随着时空变化而改变的,体现的是相对论思想,B项正确。

经典力学下,物体的质量是固定的,与材料不符,A项错误。

进化论属于生物领域,量子论属于微观领域,排除C、D两项。

7.(2019·山东省烟台市高三模拟)德国政府希望利用“工业4.0”的巨大潜力来夯实德国制造的基石,如果零件本身能够与生产设备进行交互,或者如果零件在需要修理时能够自我完成修理,当人、机器和工业生产过程能够实现智能联网,那么就实现了“工业4.0”。

这表明德国经济的变革( )
A.兼顾到全球经济的全面复苏
B.突出了信息革命的效用
C.致力于挖掘德国经济的潜能
D.构建起完整的工业体系
答案 B
解析材料主要涉及的是德国利用信息技术来发展工业生产,没有涉及到全球经济的复苏问题,B项正确,A项错误。

工业生产过程中信息技术所起到的连接作用,不涉及到挖掘经济潜能的特征,C项错误;德国已经构建起完整的工业体系,材料不涉及到这方面,D项错误。

8.(2019·山东省临沂市二模)苹果在《圣经》中被称为禁果,在西方语境中有神圣之果、智慧之果、争端之果等寓意。

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有句名言:即使世界明天就要毁灭,我今天仍然要种下一棵小苹果树。

这一名言( )
A.意在重建基督教信仰体系
B.表达对改革充满信心和希望
C.是新教理论初步形成的标志
D.是浪漫主义在宗教领域的体现
答案 D
解析苹果是神学语境下的禁果,马丁·路德种苹果树体现了对封建神学的反抗,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故选D项。

9.(2019·江西省南昌市高三模拟)夏尔洛是卓别林系列作品的主角。

无论是《寻子遇仙记》中不畏艰辛寻求幸福的夏尔洛,还是《摩登时代》中作为机器的奴隶精神失常的夏尔洛,人物都是包含着心酸、喜悦和忧郁、快慰。

这一经典形象是( )
A.浪漫主义的光辉典范B.电视艺术的登峰造极
C.西方社会的现实写照D.悲剧作品的永恒经典
答案 C
解析从材料“寻求幸福”“机器的奴隶”可知,“夏尔洛”代表了18、19世纪西方盛行的人文精神和工业革命现实,故C项正确。

10.(2019·重庆高考模拟)20世纪初,一些中国学者和艺术家撰文介绍和评价西方某一艺术形式,认为其审美趋向重视神韵,与中国传统艺术有相通之处。

这一艺术形式应是( ) A.印象派绘画B.浪漫主义音乐
C.现代派绘画D.荒诞派戏剧
答案 A
解析印象派绘画注重通过色彩来体现绘画者的思想,与中国传统艺术有相通之处,故A项正确。

浪漫主义音乐追求情感的抒发,但没有体现对神韵的重视,故B项错误;现代派绘画反传统,现代主义文学体现20世纪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与注重神韵无关,故C、D两项错误。

11.(2019·河北蠡县月考)19世纪,高尔基提出文学应“批判地再现当时存在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解剖性地暴露、撕毁一切的假面具”。

其意在强调( )
A.以现代主义视角表现精神危机
B.文学创作应为政治斗争服务
C.以现实主义手法揭露社会弊端
D.现实主义文学表现形式多样
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批判地再现当时存在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高尔基强调文学要以现实主义手法揭露社会弊端,故C项正确。

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中期出现的,A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文学的目的和表现形式多样,故B、D两项排除。

12.(2019·福建省福建师大附中模拟)如图画作描绘海上有一块巨石漂浮于空中。

对这种绘画的表现形式,下列论述正确的是( )
A.石头的纹理细致分明,反映出现实主义的绘画技巧
B.画出海浪与光影的重要元素,反映出印象派的画风
C.石头悬浮于半空中,反映出了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
D.半空中的石头蕴含巨大力量,反映浪漫主义的思维
答案 C
解析该现象违背常识和常理,符合反传统和反理性的现代主义艺术特征,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13题24分,14题16分,共40分)
13.科技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科学家虽然仍有不少发明,但他们固守原有工业革命时期的旧有技术,无视电力技术的应用,使得电力、化工等新兴工业发展缓慢。

而同时期的美国则非常重视新的技术及其成果,他们特别注重发展应用技术,加强在这方面的技术研究和引进。

一战期间,美国借助自己和平的环境及其优越的待遇,大量吸收欧洲及世界各地的著名科学家,为美国的快速发展集聚了大量人才。

——摘编自[美]菲利普·李·拉尔夫等
著《世界文明史》材料二科技不仅具有“生产力”方面的功能,而且具有“精神文化”方面的功能。

科技进步带来了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推动了整个现代化进程。

……科技与人文之间的积极互动,自近代至今,一直是历史的主流。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英美对待“新技术和成果”的态度及影响。

(8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材料二观点。

(要求:写一篇小论文。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60字左右)(16分)
答案(1)态度:英国无视,美国重视。

影响:英国新兴工业发展缓慢;美国快速发展。

(8分)
(2)
常重视新的技术及其成果”得出英国无视,美国重视;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一“使得电力、化工等新兴工业发展缓慢”得出英国新兴工业发展缓慢;美国快速发展。

第(2)问,根据材料二概括观点:科技既促进现代化进程,又与思想文化相互促进,然后举史实论证,做到论从史出即可。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美国文学家海明威是著名的记者、作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顾父亲反对的海明威,辞掉了记者一职,加入美军,以观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斗情况,发表小说《永别了,武器》,从中读者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人们对战争的厌恶。

1937年至1938年,他又以战
地记者的身份奔波于西班牙内战前线。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作为记者随军行动,曾来中国报道抗日战争。

后来发表了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的反法西斯主义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他尊奉美国建筑师罗德维希的名言“越少,就越多”,使作品趋于精炼,缩短了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提出了“冰山原则”,只表现事物的八分之一,使作品充实、含蓄、耐人寻味。

其作品《老人与海》通过描写人与自然的艰苦搏斗,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寓含着作者对人生的看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海明威的文学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明威文学风格形成的时代背景。

(8分)
答案(1)特点:朴实简洁;含蓄,冰山原则;以反战争为题材;现实主义。

(8分)
(2)背景:两次世界大战带来巨大灾难,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更加密切了世界各国间的联系,改变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8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强烈感受到人们对战争的厌恶”“越少,就越多”“作品趋于精炼,缩短了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冰山原则”“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寓含着作者对人生的看法”归纳。

第(2)问,根据材料“观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斗情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