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脱毒马铃薯栽培现状及要点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榆林市脱毒马铃薯栽培现状及要点探析
摘要:马铃薯是榆林市的拳头作物,在陕北种植历史悠久、面积广泛,是居民餐桌上天天见的食品,在榆林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多年来,由于马铃薯的病毒病严重影响,目前各地采用脱毒马铃薯来实现增产增收。

本文根据实践,分析探讨了榆林市脱毒马铃薯高产的可行性及栽培现状,并提出切合榆林实际的脱毒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关键词:脱毒马铃薯;高产栽培;榆林市
陕北丘陵区的榆林市是一个干旱及半干旱地区。

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主要依赖自然条件,一旦干旱少雨就会出现大部分作物歉收或绝收。

而马铃薯具有耐旱能力强、入种时间长的特点,在干旱少雨年份产量也有一定保证。

另外,种植马铃薯生产成本低,投入产出比高。

因此,当地群众自发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很高。

近年来榆林市将马铃薯作为四大主导产业之一大力发展,而陕北丘陵区又是马铃薯的重要种植区,因此,研究、探讨榆林丘陵区马铃薯的高产栽培技术,对发展当地马铃薯产业,帮助群众脱贫以至致富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榆林市马铃薯高产栽培的可行性分析
榆林是我国马铃薯的主要产区之一,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20万hm2以上,占陕西省马铃薯播种面积的52%,占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30%,居各种作物之首。

而陕北丘陵区又是马铃薯的重要种植区,
以米脂、绥德、佳县、吴堡、清涧、子洲六个典型县为例,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5万hm2以上,且主要以山旱地种植为主。

因本地区旱灾频繁,土壤肥力低下,施肥水平不高,栽培技术相对落后等原因,产量低而不稳,平均单产徘徊在8000~12000kg/hm2之间,与全国平均水平15000 kg/hm2相比,相差较远。

据测算,榆林市南部六县马铃薯的平均气候生产潜力为38800kg/hm2;根据梅福生先生在假定作物光能利用率提高到2%时测算,米脂、佳县、清涧三县马铃薯平均光生产潜力达39997.5kg/hm2;据王立祥教授对榆林马铃薯生产潜势测算,其热量潜力为53700kg/hm2,降雨潜力为36525kg/hm2。

可见,无论是光生产潜力、热生产潜力还是降水生产潜力均远高于本区的现实生产水平,增产潜力很大。

本区马铃薯生产90%以上分布在山旱地,因此,对实现降水潜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对米脂山旱地的高产典型调查,最高产量达
34050kg/hm2,实现降水生产潜势的93.2%。

可见,提高本区马铃薯的产量,不仅在理论上可行,而且在实践中也是可能的。

2 马铃薯栽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品种问题
混杂、感病退化是当前马铃薯生产中比较严重的问题。

据调查,榆林市目前投入生产的品种超过10个,但符合品种要求纯度的田块很少,有些新调入的品种繁殖田,其混杂率高达20%以上,同时导致了各种病害的蔓延。

据估算仅患腐败病造成的缺株、断垄、烂
窖的产量损失不低于20%。

近年来,虽然脱毒种薯已广泛应用于生产,但由于推广力度不够,群众缺乏应有信息,未能全面普及使用。

2.2栽培技术问题
(1)施肥水平低,土壤瘠薄缺肥。

由于有机肥源缺乏,施用量一般低于7500kg/hm2,而且存在大量“卫生田”。

化肥则主要以氮肥为主,一般施用碳铵375~750kg/hm2,而氮肥的利用率仅30%左右。

普遍存在重无机轻有机、重氮轻磷现象。

(2)播种较深。

由于该区在播种期干旱严重,群众普遍采用深播的办法以保证出苗,导致出苗期长,幼苗细弱,长势不良,极大地影响了产量。

(3)种植密度偏低。

据对梯田马铃薯大田生产调查,有40%的田块密度低于45000株/hm2,50%的田块密度在45000~52500株/hm2,距高产栽培要求的53520~80400株/hm2有较大的差距。

3 脱毒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3.1选用良种
我县马铃薯品种宜选用“东北白”、“克新一号”,克新一号为主,以上品种耐寒、耐旱、抗病,适应我县的气候特点,生育期适中,且薯块大而整齐,薯块形状为椭圆形,深受市场青睐,经济效益明显。

3.2整地适播
选择土壤肥沃,一土质疏松,近两三年来种过茄科作物和块要作物,耐旱性较强的梯田或缓坡栽培脱毒马铃薯。

播前要选好种薯,
我县以秋薯播种为主,东西部乡镇在5月中旬,中南部乡镇在6月上旬,播种为宜,以适时晚播较好,特别是留种田实行晚播留种最好。

春薯播种在4月中旬为宜,适时早播。

3.3地膜栽培
地膜栽培比露地栽培提早成熟15-20天,可增产30%左右,大中薯率提高10%以上。

一般垄高15-20厘米,垄宽50-60厘米,趁墒或造墒播种。

每垄播两行,行距40-45厘米,株距25-30厘米,每亩播55000-6000穴。

播后立即在垄两边开沟,用70-80厘米宽的地膜覆盖垄面,压紧铺平,然后把两边地膜压入土内约8厘米,每隔5米左右在膜上做一道土横梁,以防大风揭膜。

为解决山区玉米因过晚播种后期不能正常成熟问题,可采用马铃薯玉米间套技术。

具体做法是:采用135厘米带型马铃薯和玉米各种两行,马铃薯按30厘米×18厘米行株距播种,每亩播种4500穴左右;玉米行距33厘米,株距21厘米,每亩3800播株。

3.4平衡施肥
一般亩施农家肥2500公斤,施纯氮8.5公斤,纯磷4.8公斤,缺钾田施硫酸钾5-10公斤做底肥。

现蕾期在膜中央每四株打一孔,孔深10厘米以上,亩追施尿素5-7公斤,及时封土。

中后期可喷1%-2%尿素溶液或0.2%-0.3%的磷酸二氢溶液,防止后期早衰,促进块茎膨大。

3.5田间管理
3.5.1适时放苗。

在80%幼苗出土时进行,放苗后覆土。

温度低时,坚持放大不放小、放绿不放黄的原则,避免薯受冻。

3.5.2齐苗时清棵,生穴一株,以提高大、中薯率。

3.5.3现蕾期每亩用25-30克25%多效唑对水50公斤喷雾,抑制地上部分生长,促进块茎膨大。

3.5.4及时防治虫害,搞好药剂浸种,防止环腐病发生。

在田间发现晚疫病中心病株,二十八星飘虫等应立即防治。

3.5.5在苗期和块茎膨大前期,根据墒情适时灌水。

3.6适时收获。

春薯茎叶变黄时即可提前收获上市,秋薯在早霜后即时收获。

不可收获过迟,防止薯块受冻。

用于下一年种用的秋薯田,在收获前要提前剔除病株,在收获中发现病薯要及时剔除,收获中防止机械创伤,有创伤的薯块立即剔除。

薯块在7月凉外晾至表皮水分干后入窑贮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