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学期语文导学案14、范进中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范进中举
【学习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和字词。

2、准确把握故事情节。

3、感受封建制度的黑暗。

【学习重难点】
准确把握故事情节。

【学习过程】
【探究活动一】初读课文,掌握基础
1、文体常识:
讽刺小说:主要是指以贬抑现实的态度和讽刺的表现方法而独标一帜的小说。

广义的讽刺有两种:一种是寄寓性讽刺,主要从神魔小说中孕育出来;一是写实性讽刺,主要从世情小说中孕育出来。

狭义的讽刺只指后一种。

2、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1754),清代小说家。

字敏轩,晚年又号文林山人,安徽全椒人。

3、课文节选部分之前的一段有关情节:
一个同范进有着相似遭遇的儒生周进,考了几十次连个秀才也没考上,受尽了困顿和屈辱,后来在别人的资助下侥幸中了个举人,一步登天,做上了“广东学道”。

后来他主持秀才考试,见考场上有一个老童生,面黄肌瘦、胡子花白、衣衫破旧,大冬天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便心生可怜,判其为第一名。

那个老童生就是范进。

4、了解科举制度: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

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

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唐朝科举制度逐渐完备,宋朝进入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元朝科举制度暂停,明朝时我国古代科举制度进入鼎盛时期,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1、诵读课文,读准字音。

带挈.()行.()事腆.()
踱()踹.()兀.()自绾.()
啐.()高中.()拙.()病
桑梓.()星宿.()轩.敞()
解.()元长.( )亲名讳.( ) 攥()
2、文学常识填空。

《》节选自长篇讽刺小说《》,作者是代小说
家。

【探究活动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2、根据故事情节,划分文章层次并概括段落大意。

(学法指导:结合记叙文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普遍性结构把握文章层次。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品味本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了解对比、夸张和细节描写在讽刺小说中的作用。

2、讨论小说的艺术特色。

3、感受封建制度的黑暗。

【学习重点】
了解对比、夸张和细节描写在讽刺小说中的作用。

【学习难点】
小说的艺术特色。

【学习过程】
【探究活动一】品读课文,把握内容
1、范进中举后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
生活境况:
中举前:
中举后:
社会地位:
中举前:
中举后:
2、你认为范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分析文本中出现的其他人物形象。

【探究活动二】跳读课文,学习写法
1、文中对范进疯态的描写分几个层次?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段对范进的疯态进行了描写?
2、文本运用了什么创作技法使范进的人物形象更鲜明、逼真、生动,请重点分析5-8自然段,并举例说明?
3、找出文中运用对比、夸张和细节描写的句子,体会其表达作用。

4、在文中画出一些口头语言、俗语、谚语,体会它的表达作用。

5、学完本文后,在写作手法上哪一点让你印象最深刻?
6、归纳文章的主旨。

【探究活动三】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范进中举发疯可信吗?如果范进生活在我们当今社会,高中后的他前程会是怎样的?请你展开想象续写一段文字。

100字左右。

【学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