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四次调研考试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四次调研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16高三上·东营期中)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题。

我看到了不屈不挠_生命飞扬的自然景象!感叹之余,围绕着古塔,我转了一圈,终于觉察古塔是被树根簇拥着、裹挟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古塔完全被树根抬举起来。

假如没有众多的树根以顽强之力护卫古塔,这本无生命的石头恐怕早已坍塌于荒野下。

刹那间,我感动不已。

我在(琢磨/捉摸)中再次抬起头,仰望古塔上的一团绿荫以及遨翔在它周围的鸟儿,我分明感觉飞鸟才是给这树、这塔以生存的施与者。

因为塔内堆积的鸟粪给盘根错结的根蔓提供了(必要/必须)的养分,使宛若蛇虬的根茎不断(延伸/延续)。

而且推而远之,这存活塔顶的绿色华盖,也不知道是仰仗何年何月何只鸟雀,衔落于塔顶的树种造就了这棵树的最初生命。

日复一日,由于树的根须不断渗入塔的缝隙吸取大地的精华,于是又营造了塔内湿润的空间。

鸟、树和塔是如此的相互厮守、依存,难割难舍,最终在天地之间顶托了一道秾丽的风景与和谐统一的煌煌气象,这是天意_这是缘分?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几乎要双手合十向这座古塔顶礼模拜了。

(1)
文中划线字的注音和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刹(shà)那间厮守
B . 秾(nóng)丽顶礼模拜
C . 蛇虬(qiú)遨翔
D . 按捺(nài)盘根错结
(2)
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琢磨必须延续
B . 琢磨必要延伸
C . 捉摸必要延续
D . 捉摸必须延伸
(3)
依次填入原文横线处的标点,使用正确的一组是()
A . 、?
B . ,?
C . 、,
D . ,,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 (2017高三上·滕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气节是我国传统的道德标准,现代还用这个标准来衡量人们的行为,主要的是所谓读书人立身处世之道。

气和节原是两个各自独立的意念。

《左传》上有“一鼓作气”的话,是说战斗的。

后来所谓“士气”就是这个气,也就是“斗志”;这个“士”指的是武士。

孟子提倡的“浩然之气”,似乎就是这个气的转变与扩充。

他说“至大至刚”,说“养勇”,都是带有战斗性的。

“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义”就是“有理”或“公道”。

节的意念也在先秦时代就有了,《左传》里有“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的话。

古代注重礼乐,乐的精神是“和”,礼的精神是“节”。

“节”,是从礼乐里引申出来成了行为的标准或做人的标准。

向来论气节的,大概总从东汉末年的党祸起头。

那是所谓处士横议的时代。

在野的士人纷纷批评和攻击宦官们的贪污政治,中心似乎在太学。

这些在野的士人虽然没有严密的组织,却已经在联合起来,并且博得了人民的同情。

宦官们害怕了,于是乎逮捕拘禁那些领导人。

这就是所谓“党锢”或“钩党”,“钩”是“钩连”的意思。

从这两个名称上可以见出这是一种群众的力量。

那时逃亡的党人,家家愿意收容,所谓“望门投止”,也可以见出人民的态度,这种党人,大家尊为气节之士。

气是敢作敢为,节是有所不为——有所不为也就是不合作。

这敢作敢为是以集体的力量为基础的,跟孟子的“浩然之气”与世俗所谓“义气”只注重领导者个人不一样。

后来宋朝几千太学生请愿罢免奸臣,以及明朝东林党的攻击宦官,都是集体运动,也都是气节的表现。

在专制时代的种种社会条件之下,集体的行动是不容易表现的,于是士人的立身处世就偏向了“节”这个标准。

在朝的要做忠臣。

这种忠节或是表现在冒犯君主尊严的直谏上,有时因此牺牲性命;或是表现在不做新朝的官甚至以身殉国上。

忠而至于死,那是忠而又烈了。

在野的要做清高之士,这种人表示不愿和在朝的人合作,因而游离于
现实之外;或者逃避到山林之中,那就是隐逸之士了。

这两种节,忠节与高节,都是个人的消极的表现。

忠节至多造就一些失败的英雄,高节更只能造就一些明哲保身的自了汉。

原来气是动的,可以变化,我们常说志气,志是心之所向,可以在四方,可以在千里,志和气是配合着的。

节却是静的,不变的,所以要“守节”,要不“失节”。

有时候节甚至是死的,死的节跟活的现实脱了榫,于是乎自命清高的人结果变了节。

从统治阶级的立场看,“忠言逆耳利于行”,忠臣到底是卫护着这个阶级的,而清高之士消纳了叛逆者,也是有利于这个阶级的。

所以宋朝人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原先说的是女人,后来也用来说士人,这正是统治阶级代言人的口气,但是也表示着到了那时代士的个人地位的提高和责任的加重。

(选自朱自清《论气节》,有删改)
(1)
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 气节是我国传统的道德标准,它主要指读书人立身处世之道,现代社会也用气节来衡量人们的行为。

B . 气节是我国传统的道德标准,它主要指读书人立身处世之道,“气”指敢作敢为,“节”指有所不为,“节”对统治者有利。

C . 气节是我国传统的道德标准,它主要指读书人立身处世之道,人们论气节,大概总是从东汉末年的党锢之祸谈起。

D . 气节是我国传统的道德标准,它主要指读书人立身处世之道,“气”和“节”是两个各自独立的意念,“节”对统治者有利。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东汉末年,在野的士人联合起来攻击宦官的贪污政治,反被宦官迫害而逃亡,人民对这些逃亡的党人持同情保护态度,尊其为气节之士。

B . “气节”中的“气”是敢作敢为,敢作敢为是以集体的力量为基础的,跟孟子的“浩然之气”与世俗所谓“义气”也是相通的。

C . 宋朝太学生集体请愿罢免奸臣、明朝东林党人攻击宦官等,是气节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它们依靠的不是领导者个人的力量。

D . 专制时代,士人的立身处世偏向了“节”这个标准,是因为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偏向于“气”的集体行动
不容易表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古代官员不顾自身生命危险,冒犯君主尊严而直言进谏,或改朝换代后,不与新朝合作甚至以身殉国,这都是“节”的表现。

B . 一些在野的清高之士,不愿和在朝的人合作,游离于现实之外,或逃避到山林之中,成为隐逸人士,这是他们的消极的表现。

C . “节”是静的,是不变的,所以古人强调“守节”,而不“失节”,有的人甚至不惜为守“节”而死;“气”是动的,让人追求变革。

D . 从统治阶级的立场看,忠臣与清高之士对统治天下都是有利的,因为他们共同卫护着统治阶级并且消纳了叛逆者。

3. (9分) (2017高二下·湘潭期中)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高考成绩“走出去”很重要
日前,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于继海在“2015中国教育国际化研讨会”上透露,教育部正在推动我国高考成绩得到国外认可。

据记者了解,我国已同俄罗斯、美国、欧盟等建立起高层人文交流机制,教育部希望通过这些平台进一步推进教育交流合作。

高考成绩在留学中的作用初具效力
“我们最想做且开始启动的就是,推动我们的高考成绩让国外认可。

”于继海在该论坛上说,这方面的工作已在进行中,但距离目标尚有较长的一段距离。

这一动态旋即引起公众高度关注,因为高考成绩“走出去”,就意味着会对高中毕业生留学产生较大影响。

记者为此第一时间了联系教育部国际司,希望就目前中国高考成绩获国外认可程度及教育部的后续举措进行深入采访,但截至发稿,采访申请未获回应。

不过,据记者粗略统计,目前中国高考成绩在留学中的作用早已初具效力。

5月初,美国旧金山大学校长菲茨杰拉德在北京宣布,中国高中生从2015年起可以凭高考成绩直接申请入学,
无须再花时间准备托福、雅思等考试。

更早前的2012年,澳大利亚名校悉尼大学宣布认可中国高考成绩,并公布了面向我国各省市学生的分数线,基本与各地本科一批次录取线持平。

过线学生不需要再读预科,当然,除了高考成绩,学生还要具备语言成绩以及经济等其他条件。

此外,中国高考成绩在申请许多国家的高校时都有用。

“这是国外高校对我国中等教育水平的认可”
“外国高校认可高考成绩,应该说这是国外高校对我国中等教育水平的认可和对高考可信度的认可。

”北京交通大学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主任刘彦青说。

事实上,全球各国之间互认高考成绩的情况并不多,因为教育体制不同,有的国家甚至没有统一高考。

刘彦青介绍,我国高校招收留学生也不要求学生在本国的高考成绩,通常只是要求提供在本国高中的学习成绩,然后通过入学考试或者试读等方式选拔。

目前清华、北大等高校采用入学考试制度,北交大采取试读制度,试读一年修不够学分的学生会被劝退。

刘彦青说:“不要求国际学生的高考成绩,主要是我们不了解他们的高考体系,也不了解他们的成绩后面说明的东西。

比如我们招收60个学生,可能来自30个国家,没办法了解这30个国家的高考。


“来我国留学的生源目前还没法和美国等国家相比,我们出去留学的生源相对来讲非常庞大,比如澳洲,留学市场在其GDP中占很大比重,它要吸引更多中国留学生,同时要保证生源质量。

所以参考我们的高考是很好的选择。

”刘彦青说。

让更多海外高校“认识”高考
中国高教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厦门大学教授刘海峰认为,推动高考成绩“走出去”很重要。

“实际上我国的高考非常严格,难度很大。

成绩基本对应着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

但是国外对我国高考的了解不多。

我国的学生留学主要去往西方发达国家,他们多数依据托福、雅思、SAT等语言考试来选拔学生。

“现在,国外高校越来越多地知道中国高考,我们这种严格组织的、上千万人同时参加的大规模考试让他们很惊讶,他们无法忽视高考的水平和效果。

高考对数理化等学科的考查水平完全不亚于外国大学的入学考试,这是语言考试没有的。

”刘海峰说。

菲茨杰拉德也说:“对于中国学生而言,高考能测试出学生是否精通一个指定的整体知识体系,以及他们是否具备刻苦学习并坚持到底的品质。

”这意味着高考的质量评价正在得到国外高校的认可。

但也有人指出,需要现性、正确地看待这种认可。

因为和我国以高考成绩作为唯一的录取依据不同,国外高校
普遍实行自主招生,入学评价的依据各不相同。

即使认可高考成绩,也不会直接按照高考成绩录取,但是不可否认,这有助于中国高考的健康发展。

“早前我们重视国外对我国高等教育学历的认可,所做的推动也比较多,也就是我们高等教育的出口处推动比较多,现在相当多的国家认可我们的本科、研究生学历,中国的本科生可以直接申请读国外学校的研究生。

但是高等教育的入口处推动工作做得不够,加强这一方面很有必要。

高考的一个巨大的功能是,以考促学,国外高校越来越认可高考成绩,意味着对我国的基础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质量越来越认可。

”刘海峰说。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于继海在“2015中国教育国际化研讨会”上透露,我国已同俄罗斯、美国、欧盟等建立起高层人文交流机制。

B . 目前中国高考成绩在留学中的作用初具效力,如澳大利亚名校悉尼大学宣布认可中国高考成绩,美国旧金山大学校长宣布可凭高考成绩直接申请入学。

C . 刘彦青认为,不要求国际学生的高考成绩,主要是因为我们不了解他们的高考体系。

也不了解他们的成绩后面说明的东西;而我国出去留学的生源相对来讲非常庞大。

D . 刘海峰认为,我国的高考非常严格,难度很大;国外高校越来越多地知道我们这种严格组织的、上千万人同时参加的大规模考试,并了解高考的水平和效果。

(2)
我国高考成绩与海外国家对接还存在哪些问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
我国高考成绩“走出去”意义重大,结合文本,谈谈你是怎样看待“推动我国高考成绩得到国外认可”的。

4. (12分) (2019高三上·涟水月考)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提琴
阿城
老侯是手艺人。

老侯原来在乡下学木匠,开始的时候锛檩锛椽子。

锛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活儿。

站在原木上,用锛像用镐,一下一下把木头锛出形来,弄不好就锛到自己的脚上。

老侯一次也没有锛到自己脚上。

老侯对没有锛伤自己很得意,说,师傅瞧我还行,就让我煞大锯。

煞大锯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活儿,先将原木架起来,一个人在上,一个人在下,一上一下地拉一张大锯。

大锯有齿的一边是弧形的,锯齿有大拇指大。

干别的活可以喊号子,煞大锯却只能咬着牙,一声不吭,锯完才算。

老侯的腰力就是这样练出来的。

后来老侯学细木工,手下稳,别人都很佩服,其实老侯靠的是腰。

老侯学了细木工,有的时候别人会求他干一些很奇怪的活儿。

老侯记得有人拿来过一只不太大的架子,料子是黄花梨,缺了一个小枨,老侯琢磨着给配上了。

人家来取活的时候,老侯问,这是个什么?来人说,不知道。

老侯心里说,我才不信不知道呢。

不过老侯到底也不知道那个架子是干什么的,这件事一直是老侯的一块心病。

老侯的家在河北,早年间地方上有许多教堂,教堂办学校,学校上音乐课,用木风琴,弹起来呜呜的很好听。

老侯常常要修这木风琴。

修好了,神父坐下来弹,老侯就站在旁边听。

有一次神父弹着弹着,忽然说,侯木匠,你会不会修另外一种琴?老侯问,什么琴?神父说,提琴。

老侯不知道,嘴上说试试吧。

神父就把提琴拿来让老侯试试,是把意大利琴。

老侯把琴拿回家琢磨了很久。

粗看这把琴很复杂,到处都是弧,没有直的地方。

看久了,道理却简单,就是一个有窟窿的木盒。

明白了道理,老侯就做了许多模具,蒸了鱼膘胶,把提琴重新粘起来。

神父看到修好的琴,很惊奇。

神父于是介绍老侯到北京去,因为教会的关系,老侯就常修些教堂的精细什物,四城的人都叫老侯洋木匠。

老侯因为修过洋乐器,所以渐渐有人来找老侯修各种乐器,老侯都能对付。

北京解放了,老侯就做了乐器厂的师傅,专门修洋乐器。

一天有个干部模样的人拿来一把提琴,请老侯修。

老侯一眼就认出是神父那把提琴,老侯没有吭声。

老侯知道,跟教会沾关系,是麻烦。

因为是修过的东西。

所以做起来很快。

干部来取琴的时候,老侯忍不住说,您的这琴是把好琴。

干部说,不是我的,是单位上的。

老侯说,就是不太爱惜,公家的东西,好好保存着吧。

是把好琴。

一九六六年夏天,到处抄家砸东西,老侯忽然想起那把琴。

厂里不开工,老侯凭记忆寻到那个单位去。

老侯在这个单位里东瞧瞧,西看看。

单位里人来人往,大字报贴得到处都是,到处都是加了碱的面浆糊味儿。

老侯后来笑自己,这是干吗呢?人家单位的东西,自己找个什么呢?怎么找得到呢?于是就往外走。

可巧就让老侯瞧见了那把琴。

琴面板已经没有了,所以像一把勺子,一个戴红袖箍的人也正拿它当勺盛着浆糊刷大字报。

老侯就站在那里看那个人刷大字报。

那人刷完了,换了一个地方接着刷,老侯就一直跟着,好像一个关心国家大事的人。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本篇小说的突出特点是以小见大,以一把提琴的命运,表现了作者对那个特殊时期的反思精神。

B . 在到处抄家砸东西的时期,老侯寻到干部模样的人的单位,看到提琴被当作勺子使用时却只是站在那里看,这表明老侯胆小怕事。

C . 通过提琴的最终命运,我们也见证了老侯精神世界的转变,他由一个技术工人,转变为一个关心国家大事的人。

D . 小说叙述语言以典雅的书面语为主,大量地运用短句,语言简洁,不用多余的修饰语,朴实无华,在看似平淡的述说中,揭示了深刻的社会主题。

(2)小说主人公老侯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归纳。

(3)简析小说以“提琴”为题的妙处。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 (2017高二下·桂林开学考)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安国,字平甫,安石之弟也。

幼敏悟,未尝从学,而文词天成。

年十二,出所为诗、铭、论、赋数十篇示人,语皆警拔,遂以文章闻于世,士大夫交口誉之。

于书无所不通,数举进士,又举茂材异等,有司考其所献序言为第一,以母丧不试,庐于墓三年。

熙宁初,韩绛荐其材行,召试,赐及第,除西京国子教授。

官满,至京师,上以安石故,赐对。

帝曰:“卿学问通古今,以汉文帝为何如主?”对曰:“三代以后未有也。

”帝曰:“但恨其,才不能立法更制尔。

”对曰:“文帝自代来,入未央宫,定变故俄顷呼吸间,恐无才者不能。

至用贾谊言,待群臣有节,专务以德化民,海内兴于礼义,几致刑措,则文帝加有才一等矣。

”帝曰:“王猛佐苻坚,以蕞尔国而令必行,今朕以天下之大,不能使人,何也?”曰:“猛教坚以峻刑法杀人致秦祚不传世今刻薄小人必有以是误陛下者以尧舜三代为法则下岂有不从者
乎?”又问:“卿兄秉政,外论谓何?”曰:“恨知人不明,聚敛太急尔。

”帝默然不悦,由是别无恩命,止授崇文院校书,后改秘阁校理。

屡以新法力谏安石,又质责曾布误其兄,深恶吕惠卿之奸。

先是,安国西京,颇溺于声色,安石在相位,以书戒之曰:“宜放。

”安国复书曰“亦愿兄远佞人。

”惠卿衔之。

及安石罢相,惠卿遂因郑侠事陷安国,坐夺官,放归田里。

诏以谕安石,安石对使者泣下。

既而复其官,命下而安国卒,年四十七。

(节选自《宋史》)
(1)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国子,这里指的是国子学,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髙学府。

B . 祚,福分,国祚是王朝理论上维持的时间,与王朝实际维持的时间有区别。

这里的“秦祚”即前秦的国运。

C . 教授,本意是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

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和现代大学的教授完全一样。

D . 郑声,原指春秋战国时郑国的音乐。

因与孔子等提倡的雅乐不同,故受儒家排斥。

此后,凡与雅乐相背的音乐,为崇“雅”黜“俗”者斥为“郑声”。

(2)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猛教坚以峻刑法杀人/致秦祚不传世/今刻薄小人/必有以是误陛下者/以尧舜三代为法/则下岂有不从者乎
B . 猛教坚以峻刑/法杀人傲秦祚不传世/今刻薄小人必有/以是误陛下者/以尧舜三代为法/则下岂有不从者乎
C . 猛教坚以峻刑/法杀人/致秦柞不传世/今刻薄小人/必有以是误陛下者/以尧舜三代为法/则下岂有不从者乎
D . 猛教坚以峻刑法杀人/致秦祚不传世/今刻薄小人必有/以是误陛下者/以尧舜三代为法则/下岂有不从者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王安国天资很高,少年时就因所写的诗、铭文、文论、词赋受到士大夫们的交口称赞。

B . 因为王安石的缘故,王安国受到皇帝的另眼相看,只可惜他的应对不符合皇帝的心意,最终没有得到提拔重用。

C . 王安国认为王安石不能知人善任,指责曾布误了他的哿哥,也非常讨厌吕惠卿的奸诈,并劝谏王安石远离小人。

D . 王安国在西京任职时,沉溺于声色之中,因此被罢免了官职,放还家乡。

不久虽被官复原职,然而诏令下达时王安国已死了,当时他年仅四十七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专务以德化民,海内兴于礼义,几致刑措,则文帝加有才一等矣。

②惠卿衔之。

及安石罢相,惠卿遂因郑侠事陷安国,坐夺官,放归田里。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 (7分)(2017·珠海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黄州
陆游
局促常悲类楚囚,迁流还叹学齐优。

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

万里羁愁添白发,一帆寒日过黄州。

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
【注】楚囚:本指被俘的楚国人,后指处境窘迫之人。

齐优:齐国取悦于人的优伶。

仲谋:即孙权,据说曹操攻吴时孙权军队很整齐,于是叹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1)
“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一联采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2)
“生子何须似仲谋”一句化用前人语句,寄予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7. (3分) (2017高一下·惠州期末) 依据所提示的情境,补齐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借鸟儿惊飞林中悲鸣来渲染蜀道荒寂凄清意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2)李商隐在《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借南海鲛人和蓝田美玉的遭遇写出了自己理想的
最终幻灭。

(3)《劝学》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

是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6分)
8. (1分) (2017高一上·长春期末)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如果说民族振兴的壮丽景观,意味着我们在国际竞争的长跑队伍中已经超过第一方阵,给了我们其他国家所不具有的文化自信,那么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以悠久厚重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内涵,赋予我们的文化以深厚底蕴和坚忍定力。

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化,在不懈奋斗的漫漫旅程中,积累了世间唯一的坚毅精神。

这不仅为我们今天理解、接受和消化世界各民族文化,练就了博采众长的胸襟和才干,更赋予我们深广视野和过人睿识,并以纵横捭阖的手段和沉着从容的心态应对各种危机与挑战。

①民族振兴并不一定意味着我们在国际竞争的长跑队伍中已经超过第一方阵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9. (5分) (2019高三下·来宾模拟) 根据下面提供的信息,为机场拟写—则失物招领广播稿。

要求表达得体,语言连贯,不超过90字。

机场三楼失物招领处收到一名乘客遗失的黑色双肩背包。

包内物品如下:身份证一张,身份证号码为626323************;机票一张,姓名为王小明,2018年11月11日上午9点50分,由成都飞往北京;黑色长款男士钱包,内有现金1530元,5张银行卡;两本书,书名为《大学物理》《微积分》;北京市地铁卡一张;男士太阳镜一副。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0. (5分) (2017高三上·鹰潭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随着各种自拍神器的横空出世,借助美颜相机、美图秀秀等自拍软件的神效,矮穷矬、黑穷丑能瞬间变为高富帅、白富美,这满足了不少男女的爱美之心,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对真实的掩盖,是自欺也是欺人。

近日有一款“反美颜”应用软件问世。

该软件号称能消除美图效果,将“美丽”瞬间“打回原形”。

不少人坦言,上社交网站再也不用担心被欺骗了,但也有人认为将真实的生活美化一下又有何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